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

趙禎和趙旭,趙昀父子三人坐在後苑的聽鬆亭中安坐,這是他們難得的小聚,不過所談論的也是國事而非家事,對於天家父子來說,國事就是家事,家事也是國事。

太子趙旭自然是應該在多聽多學,相對於趙昀的自由來說,他所學習的經驗完全足夠,這麼多年來他時常監國,治國的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高於趙昀不是一點半點。

太子的名號不是白叫的,承擔這個名號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學習和不斷的改變自己是必須的,趙禎當年也是如此一路走過來的,通過不斷的學習,觀摩,自己分析和揣度積累經驗。

再加上太子賓客和太子三師的輔導,對國家大事和運籌帷幄上的水平相當完善,說實話現在的趙昀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他的這份靜相當可貴。

趙昀和趙旭就是兩面,趙昀喜動不喜靜,喜歡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踐,錯了便從來就是,方丈洲在他的管理下便是如此,有新的法規和政策,與大宋的律法稍顯不同,但也還在接受範圍之內。

而與趙昀相比,趙旭便是靜的代表,他處理事情考慮周全,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同時做出冷靜的判斷。

人無完人,趙禎無法要求倆個孩子都是動靜皆宜的那種,但眼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相互彌補一些也是好事。

對於趙昀的問題,趙旭能從容的解決,方丈洲現在是亂,而不是需要改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那裡靜下來,減慢一點速度,多以法規進行約束便可。

趙旭在彈指之間輕鬆的給趙昀以穩妥的解決辦法,在他看來這是最簡單的事情,以法治亂便可。

趙禎對此滿意,趙昀對此驚訝,顯然趙旭已經成爲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儲君,想要讓他這個弟弟不佩服都不行,雖然他知道自己沒有機會,但卻沒想到哥哥居然能如此快的成爲今天的氣象。

聽鬆亭名如其意,四周都是松樹,一陣風過,松濤整整讓人心曠神怡,在這裡趙禎算是找到了一絲安寧,對着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朝中的臣子,說話也沒有那麼的拘束。

趙旭和趙昀二人從趙禎這裡得到了許多經驗,尤其是管理方面,無論是管理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州府,基本的框架都是相同的,統籌計劃缺一不可。

當這倆個小的離開之後,趙禎便獨自一人在坐在這裡,聽着陣陣聲浪陷入沉思。

現在的大宋看似已經站在世界之巔,國內海晏河清,四周敬若神明,但事實上風波不斷,內部的矛盾在逐漸的產生,外部的矛盾也在日益凸顯,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風光。

身爲天子的他眼光更爲敏銳,大宋現在就是一艘“不沉之船”但只要撞上一塊冰山,很可能就會土崩瓦解。

內部的矛盾在於貧富分化開始出現,並且愈來愈嚴重,資本的利益就是要最大化,這是本性,沒有辦法讓它收縮或是改變,若是能改變就不叫資本了。

所以對付內部的矛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制定法律,完善的法律,這一步已經開始進行了,趙禎抽調修編新憲法的人選已經傳到中樞院,其中不光有官員,還有一些趙禎特意召集的人才。

大宋的憲法是最爲基本的法律規定,在此之後還要有各種各樣的法律進行補充完善,把大宋的日常生活都包容進去,成爲依法治國的開始。

人是自由的,但是要保障這一自由的權利就必須要去遵守法律。

工業要有工業的法律,商業自然要有商業的法律,其他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保障大宋的穩定和安全。

三才已經在邊上候着了,瞧見趙禎招手便把準備好的文房四寶命人擺上桌,無論官家在那裡,四周必然會有內侍準備好所用,一旦官家需要便能第一時間呈上。

眼下大宋的治安司已經設立,各地開始招募和考覈治安人員,他們的存在就是爲了維護大宋的律法,以前的提刑司繼續保持提刑司的作用,但只是分管刑事,民事糾紛依舊歸地方州府縣的官員管理。

而接下來便是皇權下縣,封建時代一直有一個傳統,皇權不下縣,但要想法制在大宋普及開,皇權就必須要下縣,只有如此才能讓法制深入人心。

縣制自秦以降便開始出現,但再往下便是宗族,自治,各地的風俗不同,鄉儀也不同,爲了避免衝突,華夏先賢便利用宗族或是鄉紳等分割了末端的皇權。

農村實行鄉紳自治宗族自治,雖然不排除鄉紳中也有土豪劣紳,但事實上並非後世人所想的那樣環境不堪,惡霸橫行,相反總體來說,鄉紳,宗族的文明素質是比較高。

鄉紳受過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是講禮義廉恥的。如果村官出現流氓化傾向,不但農村的精神文明失去支撐,無疑也是農村基層治理潰敗的表現。

自秦漢以來,中國曆代王朝以縣級政權爲主導,以鄉級政權爲輔助,建立了以裡或甲或保爲最小單元去控制地方,這時候所需要的便是地方上的勢力。

於是乎宗族、士紳、豪富等民間力量便成爲皇權需要的支持,封建王朝的地方上需要大量的人手,但這又是拿不出來的。

地方上的宗族,鄉紳,豪富便成爲對基層賦稅、治安、戶籍、訴訟、教化等各方面的具體事務實行有效管理的人,這些人在地方上的影響力要遠比後世人想象中的大。

也是因爲如此皇權和這些人之間也存在了利益聯繫,皇權也能藉此從縣繼續向下延伸,進入千家萬戶。

而現在趙禎要把地方上的權利集中到朝廷的手中,讓法制進入到人心之中,那就務必要和原本的利益集團產生撕裂也讓原本存在千百年的制度產生破壞。

這也是趙禎暫時不打算對外用兵,或是採取迂迴政策的原因,攘外必先安內,這話雖然在那個時代是錯誤的,但對於現在的大宋卻是極爲需要的。

這完全是兩種狀態,一個是外敵打到了家裡面,自然應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而現在卻是大宋寰宇無敵,內部有些動盪,那自然應該攘外必先安內。

想到這裡,趙禎忽然想起了那句名言: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五百三十八章大宋也要耍無賴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滅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兩千六百二十六章趙禎的興京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
第七百二十六章無價之寶?破爛貨!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項人的陰謀第一千零五十三章開國公的傻兒子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三個問題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兩千四百六十四章宋人的私有意識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軍大將軍第七百二十章歷史的巧合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賈彙集於宋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兩千四百八十四章上帝悖論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九百二十七章該收斂了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第兩千二百二十六章敵人還是朋友?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兩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駕中的狄青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謬的邏輯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五百三十八章大宋也要耍無賴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滅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一百四十章民心所向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兩千五百八十八章羅馬人民的國王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圖格魯克的抉擇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兩千二百二十七章精明的康巴人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聖戰”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氣文章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一副輿圖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兩千六百二十六章趙禎的興京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關之亂第一千五百零六章基督分裂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蕭撻裡的計劃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兩千五百二十九章中毒的羅馬皇帝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