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搜尋人員找到到這附近後,張皮綆叫喚起來,僧格林沁的人頭才被割下,中原決戰正式結束,剩下的就只是收尾工作了,畢竟最強大的僧格林沁部已經敗亡,連僧格林沁都死了,中原漢軍又反了,清軍已經不成氣候。
餘溪口聯軍大營中,僧格林沁的人頭擺在中間,各方圍着人頭坐着。
太平軍舊部代表爲陳得才、賴文光、藍成春;捻軍代表爲張宗禹、陳大喜和任化邦三人;南方太平新軍代表曾國荃、劉銘傳和馮子材;以及中原新附軍的張之萬、傅振邦和張曜,總共四方人馬鼎立。
打敗了中原清軍主力,僧格林沁也死了,整個中原的清軍亂作一團,可以說對於他們而言,收復中原並不是難事,特別是在中原漢軍歸附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這個時候的餘溪口,聯軍的總兵力高達三十餘萬,足以橫掃中原了。
不過各方的分歧之大讓人咂舌,根本就談不攏。
首先南方太平新軍表示自己收到的命令只是北上皖北,救助西北太平軍而已,並無其他的,而現在任務已經達成,所以打算繼續留在皖北,直到洪天的新命令到來後再做打算,他們雖然是剛剛歸附太平天國,但是相對於這裡的部隊來說,卻成了洪天的嫡系,對於洪天最爲死心塌地的。
曾國荃就不說的,已經完全能被洪天折服,而劉銘傳在投降後,也受到重用,算是認命了,而馮子材在一番思想教育下,也投降了自己的兩廣老鄉,和南方的太平軍舊部打成了一片。
嫡系就是嫡系,只聽洪天的,其他的一切不多想。
而太平軍舊部則不同了,他們是老資格,不過離開天京太久了,而且是英王舊部,心中只有英王陳玉成,洪秀全還會尊重三分,至於新上人的洪天,他們都不熟悉,聽聞重振了天國很厲害,但是連面都未見呢!
老人就是如此,有些自視甚高,這當然也和他們長期獨立在外有關,頭上無人管太久了,此時突然來了上司,而且洪天年紀輕輕就不算了,竟然還自降爵位,天侯!
陳得才、賴文光和藍成春都有王爵在身的,聽聞天京、湖州、還有江西的太平軍舊部都自降一級爵位,那他們豈不是也要降?
總之,他們對於洪天心中是有些不滿的,不甘心受到約束,不願就這樣停留在皖北,要求東進攻打蘇北和蘇中,剿滅都興阿部八旗兵,想將八旗兵的主力全殲,殺光清妖,永除後患。
其實仇恨其實還在其次,自由也不算什麼,想久了也能想通,實話說他們心中更多的是擔憂,看南方太平新軍的威勢,火炮一出僧格林沁部就被打得不成樣子了,而這只是南方太平軍中的一支偏師,那南方太平軍整體的力量就可想而知了。
他們這些太平軍舊人南下,會是什麼地位?大部分的老弱病殘估計要被裁汰,他們剩下的精銳部曲也會被收編,估計會被打散,而他們這些後來才加入到洪天麾下之人,也難以受到重用。
前途一片黯然!
陳得才、賴文光和藍成春都有一種危機感,他們揭竿而起的時候自然是爲了兩餐溫飽,但是到了現在可不一樣了,都成了響噹噹的人物了,權勢財富自然成了他們追逐的對象,看現在這個太平天國似乎有一統天下之象,可是主上已經不是當年的洪秀全了,他們以往的功勞還會被人記住?
現在有功勞嗎?洪天登基後,他們正在趕回來的途中,結果最終都沒有趕回來,還是洪天派人給救的!
功勞沒有,還受到了對方恩惠,這樣他們除了資格老外,在太平天國中有什麼地位?回去了也不過是小人物而已,就算洪天念在舊日恩情上,想重用他們,天國現在那一大團的既得利益者恐怕都不願意。
陳得才、賴文光和藍成春皆是英雄人物,無法接受這些,他們真有種悲哀的感覺,千里馳援救天京,此時見到自己人卻又不太想回去了,因爲那些所謂的自己人基本沒有認識的。
所以他們暗中商量了一番後,打算東進蘇北和蘇南,建立功勳後,再南下天京,他們要風風光光的回去!
他們的心態有些類似於窮小子離家沒臉回去,打算闖蕩出一番事業,再衣錦還鄉。
至於捻軍,則顯得很囂張,這囂張很多是來源於憤怒的,他們憤怒的對象是現在的友軍,之前的敵人,中原新附軍!
這些中原新附軍以前一直幫助僧格林沁圍剿他們,可以說之前他們如此悽慘,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中原新附軍助紂爲虐,幫助滿蒙韃子之故,所以他們對於這些中原新附軍是十分憤怒地,但是現在這些中原新附反了,宣佈投降太平天國,成了自己人。
這就麻煩了,他們難以報仇,而且之前這些人還出手救援了自己,否則曾國荃部是無法這麼快趕到的,這讓他們受了對方恩惠,捻軍其實也算是江湖人,講義氣是行走江湖所必須的,有恩自然要報,不過仇人的恩,他們卻有犯難。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將恩怨暫且放下,不過心中有怨氣的他們自然要宣泄,這使得她們看起來很囂張,他們要求攻打河南,將剩下的清妖一網打盡,以報那麼多死去的捻軍將士的血海深仇。
顯然,無法從眼前這些中原新附軍身上報的仇,要從那些尚未歸附的中原漢軍身上討回來,而且河南也算是捻軍長期運動作戰的區域,提出攻打此處也無可厚非。
中原新附軍不知道是妥協了,還是原本就是如此打算的,他們只是要求捻軍立誓保證,只要河南的中原漢軍投降,就不能加以傷害,如此的話他們願意將攻略河南一事讓給捻軍。
而他們則表示爲了獲取太平軍的信任,將率軍北上,直搗黃龍,征伐北京,殺掉韃子皇帝,取他的狗頭來獻給洪天。
四方人馬各個的目標都不同,而且四方代表都顯得十分倔強,都堅決自己的路線,談不攏自然要散了。
派人將僧格林沁的人頭送給洪天,並將這裡的戰況和各方的決策傳遞過去後,四方人馬皆行動起來。
曾國荃部留在皖北,將皖北、皖中和皖南整合在一起,鞏固太平天國對安徽的統治,而且由劉銘傳等淮軍舊部,安撫皖北各地豪強,使得皖北可以平穩的納入太平天國體系,整合入洪天的嫡系當中。
而陳得纔等西北太平軍,突入蘇北之中,大戰留守在蘇北的清軍,因爲這次僧格林沁圍剿發捻聯軍,大量抽調了蘇北的清軍,造成此處兵力空虛,所以西北太平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住蘇北一帶,並且向着蘇中的都興阿部撲去,使得都興阿部夾在了蘇北的西北太平軍和蘇南的南方太平軍之間,形勢危殆。
另一邊,捻軍殺入河南,一路高歌,因爲之前會談中,他們答應了張之萬等人,不殺投降的漢軍,而那些勢弱的清軍和團練大多都躲着他們,所以殺戮並不多的,不過遇到激烈的反抗,他們自然不會留手。
風風火火的,他們直奔河南首府開封而去。
張之萬等中原新附軍,對捻軍縱橫河南不管不問,他們的親信部屬早就聯合在一起了,河南中剩下的清軍不是滿清死忠,就是對反清搖擺不定之輩,這些人他們不想管,也不想這些人加入他們,誰知道這些人會不會像他們坑僧格林沁一樣,在關鍵時刻坑他們一把呢!
張之萬、傅振邦和張曜等中原新附軍,急速的北上,向着山東攻略而去,他們兵力充足,有備攻無備,一路之上聞者皆降,勢如破竹,向着山東首府濟南府挺近。
……
對於這四路兵馬的動向,洪天比較遲才收到,這自然是交通訊息傳遞不便之故了。
收到這些震撼性的消息之時,他還在武昌一面處理着整合湖北和湖南的事宜,一邊整編和訓練自己的太平軍部曲。
在武昌臨時天侯府中的議事廳內,衆人看着桌上僧格林沁的頭顱,都顯得相當高興。
僧格林沁死了,天國去一大敵!
這是值得所有太平天國軍民高興的事情,滿清腐朽之極,八旗兵早就沒落,但是僧格林沁是個例外,他統領的旗兵擁有相當強悍的戰鬥力,不但在中原戰場上對捻軍和太平軍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就連對抗外敵也有過輝煌的戰績,在第二次**戰爭中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中,大敗過英法聯軍,這也是**戰爭以來,清軍唯一一次的勝利。
這樣的人物,自然不同凡響了,想不到竟然就這樣死掉了,而且是死在一個毛頭小子的手中,據說還用中尖竹刺死的,當真是窩囊了,說出去都讓人難以置信,可偏偏這就是事實,洪天對此都不禁感到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