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身在天京城中,看着手中的捷報,臉上的笑容壓抑不住,“哈哈哈哈!本侯看英國能敗多少次!”
對於英軍的入侵,洪天一直很擔憂,其實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大威脅,原本他是打算採取沿岸架炮的方式進行被動防守的,至於海上對抗,他真的沒有想過,俘虜來的幾艘戰艦根本不可能是世界第一海軍大國英國的強大艦隊的對手。
不過,洪天也並不會絕望,海軍他或許真的奈何不了英國,但是陸軍他卻有信心的,隨着太平天國地盤不斷擴大,兵力越發龐大了,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陸軍,並且大多都是精銳,其中部分更換了裝備的嫡系,戰鬥力已經不弱了。
英國從來都不是一個陸軍強國,就算戰力高過太平軍很多,但是數量是遠遠不及的,洪天並不畏懼,心中早就盤算着全民抗戰了,但對此洪天其實有些不忍的,他已經不是初來這個世界的洪天了,此時他已經完全的擔起了太平天國君主的職責,如非必要絕對不願意犧牲百姓的,但如果真到了那個危險時候,洪天自然顧不了那麼多,一旦讓英國打敗太平軍,那整個中國都將面臨危險。
而轉機在彭玉麟前去左宗棠後出現了,當時傳來的消息是左宗棠扣押了彭玉麟,拒不投降太平天國,並送了封戰書給洪天。
其實那根本就不是戰書,而是彭玉麟的書信,說的是左宗棠有意歸順,但是並不是馬上歸順,而是打算在坑英國一把後再行歸附,並將計劃告知了洪天。
洪天得知原委後,暗暗叫絕,當然也擔心英國不上當,所以並沒有將此事告知任何人,反而命令太平軍加緊威逼閩浙,施放太平軍和楚軍交惡的煙霧,但又以保障彭玉麟安全爲由,並不開戰。
到了此時,左宗棠的計劃終於成功了,洪天自然興奮之極。
這次英國遠征軍覆滅,對於英國而言絕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英國將會難以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兩萬英軍,雖然大部分都是印度和馬來亞僕從軍,但是對於英國陸軍而言依舊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損失,讓他原本就薄弱的陸軍,更加不堪起來。
而英國海軍在這次慘敗後,應該會變得謹慎之極,輕易不會發動攻擊的。
暫緩了英國的威脅,洪天總算放下心中一塊大石,將目光從國外回到國內,中國的局勢風雲變幻,太平天國成爲中華唯一政府,民心向附,很多地區都表示願意歸附天國。
四川總督駱秉章,在趙烈文的勸說下已經上表太平天國,宣佈歸附了。
據洪天所知駱秉章曾經將入川的趙烈文扣押,但是在得知滿清覆滅的消息後,就將趙烈文釋放了,顯然是已經對滿清不抱希望了。
駱秉章是老資歷了,和曾國藩一樣是德高望重的老者,也是晚清八大名臣之一,被譽爲再世孔明,洪天對於他的歸附衷心歡迎。
同時陝西也傳來好消息,原陝甘總督熙麟原本就病重,在得知滿清覆滅後,直接一蹶不振,與世長辭了。
陝西巡撫劉蓉宣佈歸附,劉蓉出身湘軍,曾是曾國藩的幕客,在得知曾國藩歸順太平天國後,就蠢蠢欲動了,在頂頭上司過世後,馬上捉住了機會,投入太平天國。
此外雲貴總督兼貴州巡撫張亮基在得知駱秉章、劉蓉投降後,自知大勢不可違,也派人前來表達降意。
另外,兩廣總督劉坤一也已經暗中表示願意歸降太平天國了。
對於劉坤一的歸附,洪天絲毫都不奇怪的,劉坤一也是湘軍元老,和江忠源、劉長佑一同初創湘軍,而劉坤一更是劉長佑的族叔,只是這位族叔的年紀,比起侄兒劉長佑還要小12歲,所以一般大事兒都是劉長佑作主的。
能擔任兩廣總督自然不是凡俗之輩了,除了滿清用二劉(劉長佑、劉坤一)南北制衡中間的曾國藩外,劉坤一的真才實幹自然也不能少,而且他和劉長佑一樣,都是有遠見卓識之輩。
也不知道日本人是如何得罪劉家的,劉長佑早早就對日本提防之極,甚至提出對日本進行先發制人。
而劉坤一也不差,是中國最早提出對日持久戰之人。
劉坤一併不是在抗日戰爭中提出這個策略的,那個時候這位遠識之士早就逝去數十載了。
他提出對日持久戰是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之中,那時日軍侵佔朝鮮後又進犯中國東北。由於前期滿清參戰部隊多爲淮軍班底而屢遭失敗,清政府決定派遣湘軍出關對日作戰,並任命兩江總督、原湘軍宿將劉坤一擔任欽差大臣,指揮六萬湘軍出關。
不過,當年曾叱吒中華,打遍天下(狹指中華)無敵手的悍勇湘軍,已嚴重老化之極了,比起淮軍來槍械更加落後,戰鬥力不及從前了,遠沒有左宗棠西征新疆,威逼俄夷,和劉長佑坐鎮雲貴,俯視法夷的雄風。
1895年1月17日,清軍四次企圖收復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軍發起反攻,從海城多路追擊。3月4日,日軍在牛莊重創湘軍主力,7日佔領營口,9日攻陷田莊臺,湘軍就此在遼河東岸全線潰敗。
初戰失利,劉坤一正籌劃反攻,清廷卻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劉坤一“三次奏阻,無力迴天。愧憤填胸,寸心如結”。
雖然局勢惡劣,但是劉坤一併不認爲局勢無法換回的。
並且在那個時候,他在戰略上提出了對日採取持久戰的方針。
在《寄督辦軍務處》電奏中,他第一時間就表示強烈反對《馬關條約》:“坤一於新定條約,雖未盡悉,要之讓地、賠款兩條,目前固難允行,後患更不堪設想,宜戰不宜和,利害重輕,事理顯然,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聖明洞鑑。”
接着,他通過對時局形勢分析,提出開戰的重點:“惟一經決裂,倭心分擾猛攻,自以保京畿,固遼、沈爲第一要義”。
“萬一京畿吃緊,坤一必抽調勁旅,迅速入衛,以保無虞。”
他分析戰爭形勢,對中方很有利:“但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近得探報,倭新卒多以老弱充數,餉亦不繼。在我止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爲守禦。倭寇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力盡勢窮,彼將自爲轉圓之計。”
他權衡利弊,提出制約日本的重要方針:“況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久’二字,實爲現在制倭要著”。
最後,他表示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諸將一聞和約,議憤填胸,必欲一決死戰。坤一職在兵戎,宗社所關,惟有殫竭血誠,力任戰事,此外非所敢知”!
可以說,他提出的持久戰方針是切實可行的,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遠非小日本可比,區區蕞爾小邦豈能以武力滅亡中國。
小日軍兵力不足,而勞師遠征,戰線拉長,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國採取持久戰,堅定抗日決心,發動民衆抗戰,不斷在戰鬥中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那麼小日本最後只能失敗。
而且當時的小日本,還遠沒有當年那麼囂張,根本就沒有妄圖滅亡中國,只是一個想敲詐一筆的強盜。
只可惜以慈禧老虔婆和恭親王奕?爲首的主和派膽怯,最終仍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不過,劉坤一的持久戰思想在近代歷史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後來毛姓偉人《論持久戰》和“積小勝爲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等抗戰時期的指導性綱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劉坤一持久戰思想影響。
洪天前世想到劉坤一的建議,也曾發出過一聲輕嘆。
和劉長佑先發制人一樣,劉坤一的對日持久戰,同樣是滿清錯失的良機,而且對日持久戰比起先發制人來更加符合實際的。
後世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尚且能將日軍拖得疲憊不堪,成爲日軍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甲午中日戰爭之時,中國的軍隊比起小日本的軍隊來,差距並不算太大的,遠沒有抗日戰爭中那麼嚴重。
而且在得到賠款之前,小日本的財政已經幾乎枯竭了,只要滿清持久支撐一年半載,恐怕日本就會先一步崩潰。
只可惜滿清始終是滿清,落後腐朽到難以想象的地步。
以前的洪天是不明白滿清爲何會選擇認輸割地賠款的,不過此時身爲君主的他已經看出來了,滿清其實也清楚日本並不能滅掉他們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將日本視作心腹之患,割地賠款資敵並不感到危險。
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底下的百姓,因爲他們纔是可能會滅亡滿清的人,一旦對日進行持久戰,百姓苦不堪言,自然將將罪過歸罪在滿清身上,恐怕到時滿清未亡在小日本手中,就首先亡在百姓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