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北京戰起

劉長佑,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他在湘軍中的資歷,比起曾國藩來還要老,湘軍就是他和江忠源初創的。

他和江忠源是嶽麓書院多年的同窗,他們的合作是從鎮壓李沅發起義開始的。1849年湖南李沅發起義,攻佔了新寧縣,殺死縣官,隊伍發展到兩千人。舉人出身、因前鎮壓雷再浩起義而得授知縣的江忠源,組織團練抵抗李沅發起義。

劉長佑作爲鄉紳,自然是站在起義者的對立面來維護鄉里社會的封建秩序的,故帶着比自己小十二歲,實則是同宗叔輩的劉坤一,參加了江幫團練。在鎮壓李沅發起義的戰鬥中,劉、江意氣相投,奠定了湘軍的基礎。

江忠源兄弟死後,他自然成了湘軍元老級別的人物了,雖然曾國藩在湘軍中獨大,地位無人可以撼動,但是劉長佑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當滿清覺得曾國藩的勢力威脅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就將劉長佑這位湘軍元老級別的人物擡了出來,擔任直隸總督一職,和兩江總督曾國藩抗衡。

其實,滿清分化湘軍這支中華最強大的武力的行動早就進行了,除了劉長佑之外,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也是其中之一。

只是滿清想不到劉長佑這位原本應該是用來制衡曾國藩的人物,竟然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問題,而且引發了對滿清而言極其可怕的災難。

八旗兵在中原慘敗,僧格林沁部覆滅,統帥僧格林沁死亡的消息,向着北方傳去,抵達直隸的時候,被劉長佑截住了。

這位深受滿清信任的漢臣,在曾國藩等戰友投降後,心中早就起了別樣的心思,如果不是僧格林沁部盤踞中原,俯視天下,他早就選擇投入太平天國了,而現在僧格林沁去死了,他自然不再猶豫了。

他如此選擇,除了因爲曾國藩等湘軍已經投降,太平天國鼎盛之外,其實更重要是爲了自保。

曾國藩投降的時候,劉長佑已經察覺到滿清對他開始生疑了,不過他位高權重,手握重兵,不能輕動,否則可能將他逼反,滿清才暫時忍住,而且他一向表現得順從,對待曾國藩也裝着對立的樣子,並且將大部分的兵權讓給僧格林沁,這樣滿清纔沒有對他如何。

但是現在僧格林沁已經死去,劉長佑在北方失去制衡的力量,而且有湘軍這重身份在,滿清還能容得下他?會不擔心他和中原那些漢臣一樣,投降天平天國?

滿清恐怕會在第一時間,找一位滿人取代他的位置,以確保京畿地區的安全。

其實不單單是劉長佑,在經歷了曾國藩和中原漢臣大舉投降一事後,滿清對於漢臣絕對是警戒之極的,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就算罪名不足,也定然會採取行動。

漢臣人人自危!

劉長佑身爲漢人,一開始爲滿清辦事就有所怨言了,而現在太平天國鼎盛,爲了前途他自然願意投入強大的一方,而當他自認爲身爲漢人,現在在滿清已經不能繼續安穩的呆下去後,悄然反叛起來。

他將南方的消息封鎖,帶着自己的親信部隊快速開往北京,對滿清的首都發動突襲。

當劉長佑兵臨城下的時候,滿清才反應過來,可是已經遲了,整個北京已經被劉長佑的部曲包圍起來,火炮日夜轟炸,烽火連天,北京城危在旦夕!

……

北京城城牆之上,文祥一身戎裝,指揮着北京城中的清軍進行防禦。

別看文祥平時文質彬彬,他可是當過步軍統領,和兵部尚書之人,對於戰事頗爲精通的,在炮火聲中神色平靜,指揮若定。

而他旁邊的恭親王則大不相同,身上的護甲將他保護得密密實實,四周也團團圍着親信護衛,但是即便如此,他神色依舊蒼白,眼中有驚懼之色。

這位歷史上的賢王,對於政事還算精善,但是在軍事上就不行了,雖然名義上統領有部曲,但也僅是讓部下進行管理,對於軍事所知有限,而且從未親臨戰場第一線,所以向來錦衣肉食的他,在炮火聲中充滿了恐懼。

這比之當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還要讓他驚恐,畢竟英法聯軍還是有禮貌的,只要給出的利益誘人,他們就會將槍炮收起,露出紳士的一面,所以當年他簽署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等賣國條約後,英法聯軍可是沒有對北京城發過一槍一炮,就撤退了的。

可是劉長佑這支叛軍不同,他一來到北京城下,就二話不說開炮射擊,大肆攻城,分毫和談的餘地都沒有。

也是,英法揮軍到這裡,不過是爲了商業利益而已,而劉長佑來到這裡,則是爲了滿清的江山!

“攝政王殿下,這裡危險你還是先回去吧。”文祥道。

恭親王眼中掙扎了一下,當身邊不遠處被炮彈打到,幾名親兵當場慘死後,他終於抵受不住那支離破碎的血腥場景,點頭道:“好!這裡就交給文大人了。”

說起來,他這次前來城牆,是自動請纓的,爲的就是顯示自己的勇氣,不過真到了戰場卻怎麼都無法剋制自己心中的恐懼,最終退縮了。

恭親王雖然是滿清攝政王,但是和當年爲滿清打天下的攝政王多爾袞相比,相差何止萬里!

多爾袞能揮刀上陣殺敵,披荊斬棘取上將首級,而恭親王最多也就是在狩獵的時候,彎弓搭箭射射白兔,山雞罷了。

恭親王急匆匆的離去,中途還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幸虧身邊的侍衛及時扶着,才免於滾下城牆,否則堂堂滿清攝政王在北京城被叛軍炮火驚嚇,掉落城牆而亡的消息傳出去,被人笑話還是事小,讓軍心潰散,使得北京失守,那就真是罪大了。

文祥將這一切看在眼中,雙眸中不禁流露出鄙視的神色來,同時又飽含着濃濃的哀傷。

第95章 道貌岸然第47章 真正的決戰第96章 一箭三雕第17章 趙烈文輕嘆江山第105章 光復湖北第94章 南丁格爾之徒第90章 上海之戰第63章 鮑超兵至江浦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131章 英國的災難第118章 滿清覆滅第42章 指點、參詳第118章 滿清覆滅第55章 洪天的殺機第151章 美國排華事件第132章 震撼世界第65章 彭、楊歸降第51章 洪天的轉變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82章 滿清在行動第30章 十萬天王第52章 當頭棒喝第128章 英軍覆滅第81章 全線激戰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105章 光復湖北第109章 大對決第94章 南丁格爾之徒第53章 百變星君第9章 奇人王詡第22章 李臣典第104章 兵臨武昌第56章 勇、信二王第10章 毒計驚心第44章 湘軍軍師王詡第127章 楚英聯盟?第97章 子虛烏有第30章 十萬天王第121章 太平天國時代到來第75章 趙烈文西進第122章 八爪金龍旗第90章 上海之戰第44章 湘軍軍師王詡第115章 北京戰起第129章 四方皆附第22章 李臣典第14章 夜香工、野心家、熊孩子第142章 動盪的歐洲第47章 真正的決戰第28章 臣等死諫!第59章 都是朕的錯!第21章 瘋狂的太平軍第66章 君臣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92章 拖延第58章 威儀初顯第127章 楚英聯盟?第5章 王氏兄弟第83章 趙烈文會曾國藩第122章 八爪金龍旗第138章 齊齊哈爾第150章 殺盡倭國人!第36章 悔王韋志俊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106章 湖南無戰事第74章 洪天的決定第30章 十萬天王第111章 張皮綆,真正強!第123章 初具統一中華的資格第89章 傳檄蘇南第78章 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第141章 普奧戰爭爆發第6章 聚攏人心第43章 水陸之嫌隙第69章 戰起第75章 趙烈文西進第64章 請辭王第90章 上海之戰第2章 天京危局第98章 降曾國藩第138章 齊齊哈爾第4章 天王洪天第30章 十萬天王第92章 拖延第142章 動盪的歐洲第10章 毒計驚心第59章 都是朕的錯!第112章 四軍動向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71章 爲什麼?第137章 戰略轉變第4章 天王洪天第54章 各人心思第54章 各人心思第56章 勇、信二王第83章 趙烈文會曾國藩第29章 朕從了還不行嗎?!第10章 毒計驚心第143章 拿破崙三世
第95章 道貌岸然第47章 真正的決戰第96章 一箭三雕第17章 趙烈文輕嘆江山第105章 光復湖北第94章 南丁格爾之徒第90章 上海之戰第63章 鮑超兵至江浦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131章 英國的災難第118章 滿清覆滅第42章 指點、參詳第118章 滿清覆滅第55章 洪天的殺機第151章 美國排華事件第132章 震撼世界第65章 彭、楊歸降第51章 洪天的轉變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82章 滿清在行動第30章 十萬天王第52章 當頭棒喝第128章 英軍覆滅第81章 全線激戰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105章 光復湖北第109章 大對決第94章 南丁格爾之徒第53章 百變星君第9章 奇人王詡第22章 李臣典第104章 兵臨武昌第56章 勇、信二王第10章 毒計驚心第44章 湘軍軍師王詡第127章 楚英聯盟?第97章 子虛烏有第30章 十萬天王第121章 太平天國時代到來第75章 趙烈文西進第122章 八爪金龍旗第90章 上海之戰第44章 湘軍軍師王詡第115章 北京戰起第129章 四方皆附第22章 李臣典第14章 夜香工、野心家、熊孩子第142章 動盪的歐洲第47章 真正的決戰第28章 臣等死諫!第59章 都是朕的錯!第21章 瘋狂的太平軍第66章 君臣第91章 不爲人所知的真相第92章 拖延第58章 威儀初顯第127章 楚英聯盟?第5章 王氏兄弟第83章 趙烈文會曾國藩第122章 八爪金龍旗第138章 齊齊哈爾第150章 殺盡倭國人!第36章 悔王韋志俊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106章 湖南無戰事第74章 洪天的決定第30章 十萬天王第111章 張皮綆,真正強!第123章 初具統一中華的資格第89章 傳檄蘇南第78章 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第141章 普奧戰爭爆發第6章 聚攏人心第43章 水陸之嫌隙第69章 戰起第75章 趙烈文西進第64章 請辭王第90章 上海之戰第2章 天京危局第98章 降曾國藩第138章 齊齊哈爾第4章 天王洪天第30章 十萬天王第92章 拖延第142章 動盪的歐洲第10章 毒計驚心第59章 都是朕的錯!第112章 四軍動向第136章 悲催的英國第71章 爲什麼?第137章 戰略轉變第4章 天王洪天第54章 各人心思第54章 各人心思第56章 勇、信二王第83章 趙烈文會曾國藩第29章 朕從了還不行嗎?!第10章 毒計驚心第143章 拿破崙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