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帝國京師北京紫禁城金鑾殿上,正舉行着朝議。
年幼的同知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不過在他身後還有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
下面則是一衆滿清高官,其中以兩人爲首,恭親王奕?和文祥,前者爲議政王兼軍機大臣,後者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軍機大臣。
慈安、慈禧、恭親王和文祥四人,是當今大清朝最有權勢之人,至於同治皇帝現在未親征,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湘軍兩次慘敗,已經無再戰之力,髮匪有死灰復燃之象,諸位愛卿可有高見?”慈安問道。
同治帝的生母雖然是慈禧,但是慈安卻是咸豐帝的皇后,論地位要比慈禧高上一些。
“江蘇巡撫李少荃已經奏請西征金陵,剿滅髮匪,太后你儘可放心。”恭親王道。
“湘軍尚且敗北,淮軍又如何能抵抗得了髮匪,恐怕未比可行,何不讓僧王南下支援?”慈禧道。
衆人聞言心中都是一跳,這可是很容易引起南方漢人督府的不滿,到時引發滿漢之爭,誰來收拾殘局?
“金陵局勢我們並不算清楚,此事應該徵詢兩江總督曾滌生之意見。”文祥道。
“中原之捻軍尚未平息,僧王所部如若離開,恐會導致中原局勢糜爛,請兩宮太后三思。”恭親王道。
慈安道:“如此,就依兩位愛卿所言行事吧。”
慈禧則沒有開口,但這也就是默認了。
隨後,又商議了半日國事,才散朝。
……
回到深宮之中,慈安和慈禧兩人相聚。
“都不知道我們大清朝是誰家的天下!有些人打了敗仗,都不能責罰,而且還要事事徵求他的意見,這將我愛新覺羅家的威嚴置於何地?”慈禧憤然道。
慈安清楚慈禧爲何如此言語,在之前曾國荃在天京之戰中慘敗的消息傳來,慈禧想撤掉曾國荃浙江巡撫一職,但是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就連恭親王和文祥都是一樣。
原因無他,曾國藩勢力太大,朝中大員很多都和其有關係,紛紛爲曾國荃求情,就算和曾國藩不睦之人,都覺得不能輕舉妄動,否則惹得曾國藩暴怒,後果將不堪設想。
就如此,天京之戰湘軍雖然慘敗,但是卻沒有遭到朝廷的斥責,只是督促曾國藩儘快挽回局勢。
但是就在不久前,鮑超部在江浦慘敗,整個江寧府都危如累卵,就連附近州府形勢也變得惡劣的消息傳來。
可是就是這樣,恭親王和文祥依舊對曾國藩多有袒護,並且阻止僧格林沁部南下,說這樣的事情要徵求曾國藩的意見。
這自然是害怕僧格林沁部南下,和湘軍、淮軍等發生衝突,造成滿漢之間的糾紛了。
“漢人勢力日漸強盛,江南已經不屬於旗兵和綠營掌控,這的確是憂患,但是輕易引發爭端於大局不利,會被人斥責卸磨殺驢。”慈安道。
慈禧搖頭道:“任由漢臣如此下去,大清江山終歸不保,不如我們下令讓僧格林沁試探一下曾滌生,看看是否可以讓旗兵南下,反正捻軍現在式微,太平軍也敗亡在即,也是時候讓那些漢臣知道誰纔是天下之主。”
“如果曾滌生不願呢?”慈安擔憂道。
“那我們就知道他的德行了!雖然暫時不宜妄動,但是以後終歸有收拾他的機會。”慈禧冷然道。
“這樣好嗎?”慈安道。
“爲了我們大清的江山,唯有如此。”慈禧道。
慈安默然,他知道“如此”的意思,並不單指這件事,而是指壓制漢臣這件事情上,雖然她覺得這樣終歸會出問題,但是也清楚慈禧是對的,漢人太多了,如果真讓他們強大起來,那樣滿人的江山終歸是不保的。
“那命恭親王和文祥入宮吧。”慈安道。
……
恭親王和文祥回去之後,又被密詔進宮,兩人都聰慧過人,心中頓時有所猜測。
當他們聽到兩位太后的吩咐,證實自己的所想後,都道出自己心中的憂慮來,可是無論是慈安,還是慈禧都顯得很堅決,他們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他們當然也清楚滿漢之間的對立,這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矛盾自從滿清建立起來之後,就一直存在着。
而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這場矛盾就變得更爲尖銳,部分的漢人造反,部分漢人依舊選擇支持滿清。
他們竭盡所能的拉攏支持滿清的那一部分漢人,重用他們,賞識他們,希望他們繼續支持朝廷,就算他們勢力漸漸變大,甚至能威脅到朝廷,也沒有改變這種初衷,因爲他們明白,如果失去這部分漢人的支持,朝廷就真的完了。
重用漢人是爲了剿滅太平軍,平定天下的動亂,而當這些動亂消除後,自然到削弱漢臣勢力,鞏固滿清江山的時候。
這個時機,無論是慈安、慈禧,還是恭親王和文祥都在等,因爲他們都是同屬滿人勢力集團的,自然需要保護自身的利益。
而現在慈安和慈禧兩人,認爲到了解決這種威脅的時候,湘軍的兩次慘敗,讓其實力大爲削弱,淮軍現在正在西進,估計之後又將和太平軍進行大戰,到時極可能是兩敗俱傷,那樣漢人的實力就會進一步削弱,到時僧格林沁南下,將會成爲拯救危機的英雄,江南地區的權勢和利益,就會重新落入滿人的手中。
恭親王和文祥他們對此有所憂慮,因爲他們清楚慈安和慈禧的如意算盤,是在動亂將要平息之下施展才適宜的,但現在捻軍尚未平息,太平軍似乎有死灰復燃之象,其他地方也有動亂髮生,到時如果漢臣勢力被打壓得太過嚴重,旗兵又無法鎮壓這些動亂,那麼滿清的江山就危險了。
他們兩人其實的是主張和平解決漢臣的威脅的,他們原本打算等戰亂平息之後,再召那些地方漢臣入京,許以高官厚祿,以此讓他們自解兵權,那樣就能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了。
不過,這也要建立在漢臣真肯放棄手中的軍權的前提下,才能達成的。
顯然,慈安和慈禧兩位皇太后,認爲現在出手打壓漢臣,比起等到漢臣束手就擒,更加有效和安穩。
大清真正的掌舵人是兩宮太后,所以恭親王和文祥最後屈服了。
不過,無論是慈安、慈禧,還是恭親王和文祥都知道此事事關重大,所以在給僧格林沁的命令上,顯得相當保守,只是要求他進行試探,如果曾國藩堅決反對,也不能逼迫太甚,讓局勢變得不可收拾。
就如此,一道詔令向着正在中原和捻軍作戰的僧格林沁送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