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

“什麼?陳名言把人送來乾清宮了!?”

朱翊鈞愕然道。

陳名言也是陳太后的兄長,與陳善言在家中分別排行老四、老三,都是錦衣衛千戶。

當初有太監出首,狀告馮保戕害孟衝,而後人到了朱希孝手裡。

他本着試探陳太后的心思,將人恰好給到了陳太后兄長,陳善言的手裡。

結果,方纔蔣克謙跑來說,是陳名言把那太監帶來了乾清宮。

這兩兄弟,鬧什麼呢?

這下反而讓朱翊鈞摸不着頭腦了。

蔣克謙躬身答道:“據說,陳名言與陳善言在鎮撫司對峙了一會,似乎起了爭執。”

“而後陳名言又去陳洪的居所,呵斥了一番,接着便徑直將那太監帶來了乾清宮。”

wωω ⊕т tκa n ⊕¢〇 朱翊鈞皺起眉頭:“兩兄弟爭執了什麼?”

蔣克謙回憶了一下:“當時左右無人,同僚們都不曾聽清楚。”

“只隱約聽到幾句,陳名言說,他們父親區區一個監生出身,得了職的七品官,而今封爵,享盡皇恩,應當把君父放在心裡。”

“又告誡說,不要跟陳洪這些人攪和太深之類的。”

他繪聲繪色學了兩句。

朱翊鈞面色古怪,這種場面話,真會在吵架時說?

他開口問道:“他人呢?”

蔣克謙一五一十道:“將人交到張宏手裡,人就走了。”

“走之前說,天家家奴,哪有錦衣衛插手的份,一切只聽聖心決裁。”

這一來,更讓朱翊鈞拿不準是什麼路數了。

這行爲,看起來倒像是陳洪自主主張,惹得兩兄弟起了分歧。

不過……那不更應該去請示陳太后嗎?爲何還爭執起來了?

蔣克謙小心道:“陛下,送來的人怎麼處理?”

朱翊鈞還在想事,隨意擺擺手:“讓張宏交給我母后吧,就說我的意思是,打發去給我皇考守陵。”

鬥爭已經進入到了下一個階段,這人已經不重要了。

只是沒試探到陳太后的態度,有些可惜。

蔣克謙緩緩退了下去。

不多時,朱希孝急匆匆從外間走了進來。

剛一到面前,就迫不及待要開口。

朱翊鈞擡手,止住了朱希孝的話頭,讓自己靜靜思考片刻。

朱希孝無奈,只得靜靜候着。

過了半晌,才聽到皇帝的聲音:“朱卿,行色慌張,是出了什麼事?”

朱希孝終於得了說話的機會,連忙開口道:“陛下,方纔傍晚時分,馮保偷偷出宮了!”

朱翊鈞沒什麼表示,只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朱希孝接着道:“馮保親自去了呂調陽家,還有兩名太監,出城縱馬往天壽山方向去了!”

天壽山?

朱翊鈞立刻反應過來,這是去叫張居正了。

他自言自語道:“看來被高拱逼急了啊!”

這動作,肯定不是無的放矢,多半察覺到高拱有所謀劃了。

若真是如此,能嚇成這樣,看來高拱動作不小啊。

說罷,他擡頭看向朱希孝。

開口問道:“元輔半點痕跡都沒顯露嗎?”

高拱今日的平靜模樣,明眼人都會懷疑,到底是心灰意冷,還是留有後手。

更何況在朱翊鈞先知先覺。

這位元輔,歷史上都沒有乖乖致仕,如今在他的助攻之下,拿下了馮保的東廠,怎麼也不可能比歷史上敗得更快了。

所以,高拱到底在謀劃什麼?

朱希孝當即下拜:“臣無能。”

“元輔下朝後,便閉門在家,除了葛守禮上門之外,半點動作也無。”

“無論是門生韓楫、還是姻親曹金,都被拒之門外。”

朱翊鈞指節敲擊着桌案,陷入了沉思。

此前曹大埜彈劾高拱,雖然高拱按例上疏乞罷免,但卻在廷議上公然串聯,九卿、六科、御史全數上奏請留高拱。

聲勢之大,使得內外驚懼。

如今雖然有楊博、呂調陽與他唱對臺。

但他可不是真的沒有還手之力。

吏部、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大理寺卿、六科、大半個都察院,都是他的人。

若是像上次一般,全數上奏請留高拱,無論是他,還是兩宮,都得慎之又慎。

可如今竟然將這些門生故舊,拒之門外?

朱翊鈞讓朱希孝多盯着點,本是有這個心理準備。

但高拱如今半點串聯的跡象都沒有,反而更讓人毛骨悚然。

朱翊鈞面色凝重,他有預感,高拱致仕的奏疏,不會一帆風順地批紅。

他朝朱希孝吩咐道:“朱卿,李進掌控東廠的事,你幫把手。”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都是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這一類中堅要是配合空降的主官,能讓主官的掌權,快上數倍不止。

局勢複雜,他必須要儘快掌握內廷了!

……

六月十六。

朱翊鈞端坐在了御案之後,廷臣們也陸陸續續入列。

似乎一切如常。

但很快就有人發現了違和之處。

班列之首的位置,竟然空着——高拱輟朝了!

處於風口浪尖的高拱,竟然沒有如大家所期盼的那樣,利用內閣首輔的身份,在廷議上攪動風雨。

反而是人都不出現。

一時間,衆人都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不乏有人猜測高拱是否當真等着致仕了。

呂調陽與王國光面面相覷。

劉自強跟韓楫更是面上惶急,不時朝葛守禮投去詢問的目光。

今日張四維也來了,他湊到楊博身邊,小聲說了兩句,二人都是驚疑不定的表情。

過了片刻,張四維才一臉若有所思地出聲道:“元輔說,他要去處置別的事,吏部今日由我來議事。”

高拱是吏部尚書,他撂挑子讓張四維這個侍郎來,合情合理。

只是……楊博昨天才反水彈劾了高拱,這得多大心才讓張四維替吏部來廷議!

別說他人,就連張四維自己都弄不明白。

工部尚書朱衡沒有參與這些是是非非,只是關切道:“廷議廷議,今日一個內閣輔臣都沒有,還怎麼擬票?”

他急着議定黃河夏汛,只盼這些人鬧歸鬧,別耽誤正事。

隨着張四維一同來的吏科給事中雒(luo)遵也得了囑咐,聞言回道:“元輔說,諸位同僚一應事,只要議出個結果,他自會擬票。”

這是連掐着擬票權,捏合羣臣的時機也不在乎了。

讓人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這時,御階上方,突然傳來一道聲音:“雒卿,元輔是有何要事,竟比廷議更重要?”

朱翊鈞不相信高拱是等着致仕。

那麼他在做什麼,就更值得在意了。

皇帝突兀發問,百官心思各異,卻都默契地沒攔着。

不僅是皇帝,這也是廷臣們的疑問,紛紛等着雒遵的回答。

面對皇帝發問,雒遵恭謹答話:“陛下,臣亦不知。”

聽了這話,衆臣神情各異。

朱翊鈞對張鯨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去傳話,讓蔣克謙撒出人手,探聽一番。

一旁的馮保更是乾脆,喚來太監耳語兩句,顯然也是關心高拱做什麼去了。

“諸位,時候差不多了,先議事吧。”

葛守禮突然出聲,將衆人注意力喚了過去。

工部尚書朱衡焦急黃河之事,也附和道:“不錯,還是先議事吧。”

衆人從善如流,各自站回班列。

路過葛守禮時,不由多看了兩眼。

馮保一時拿不準高拱的路數,卻也不能什麼都不做——李太后還等着高拱致仕的奏疏呢!

他搶先一步,向通政使韓楫問道:“韓通政,元輔致仕的奏疏送上來了麼?可別又弄丟了。”

這種不涉及各部司配合的政事,只是單純致仕的奏疏,自然是不用廷議的。

所以都是直接交到通政司,或者越過通政司直接交給司禮監,再呈達天聽。

韓楫有所準備,很是自然答道:“元輔的奏疏已經送到通政司了,待到分挑歸檔後,便會送進宮。”

送進宮的奏疏都是要謄抄備案的,以便各部司查詢,這是正當理由。

但馮保卻等不及:“已經在通政司了?咱家這就遣人去取!”

也不等韓楫回話,便向支使太監去通政司去奏疏。

他要立刻送進宮,走完批紅的流程!

高拱這廝,必須儘快致仕!

那太監剛要往外走,葛守禮突然叫住了他:“稍待。”

衆人都朝他看了去。

葛守禮從袖中拿出一封奏疏:“馮大璫,元輔讓我代呈一封奏疏,不如,等廷議過後,一併送進宮吧。”

旁人臉上多是若有所思的神色,但馮保卻立馬聯想到了什麼。

他不着痕跡給葛守禮的說辭擋了回去:“咱家還不缺這點人手。”

那小太監得了暗示,立馬直奔通政司。

馮保這邊說罷,又朝呂調陽使了個眼色。

呂調陽接過話茬:“葛都御史,這奏疏,是議論什麼事的?”

他對奏疏內容心知肚明,但有些話,是說給別人聽的。

可惜,葛守禮自然懶得搭理他。

葛守禮面無表情道:“我只是代呈,不曾看過。”

“既然是廷議,總歸是要給諸位過目的,呂尚書莫急。”

說着,他便要將奏疏遞給身側百官。

“慢着!”

馮保突然出聲制止,葛守禮的動作也是一滯。

待到百官都向自己看來,馮保才說道:“元輔這封奏疏,咱家事先可不知道。”

廷議是有議程的,否則各部司怎麼知道自己該遣誰來廷議?

眼下突然插進來一事,就是說,這奏疏,是在議程之外,不合規矩。

葛守禮針鋒相對:“這是內閣的奏疏。”

言外之意,就是內閣的奏疏,自己上奏自己擬票,只是廷議走個過場,是臨時插進來的,並無不妥。

馮保點點頭:“這話是沒錯,不過……”

“咱家事先不知道,自然也無法事先說與陛下知道。”

“陛下既然來聽政,豈能一無所知?”

文華殿內突然一靜。

就連朱翊鈞都忍不住擡頭看了一眼馮保。

什麼叫你不知道,所以沒跟我說?

說得好像其他事你提前跟我說過一樣。

不過,馮保這話,是想拉自己進場吧?

這封奏疏到底說了什麼,讓馮保這般忌憚,既然不惜讓自己出面來頂?

他又怎麼篤定,自己一定會跟他站在一邊?

呂調陽也突然附和道:“正是如此,葛都御史理當將奏疏先呈與陛下閱覽。”

百官目光在葛守禮與御階之上來回逡巡。

都是人精,也意識到事情不簡單。

如今高拱深陷風議,卻一反往日常態。

不僅沒有串聯九卿言官,上奏挽留,甚至昨日無論是門生,還是故舊的拜訪,統統拒之門外。

這位唯一進了高拱家門的都御史,又突然要代呈什麼奏疏。

這就罷了,這位司禮監掌印似乎知道什麼,非要讓皇帝介入。

百官恨不得從這幾人臉上看出花來。

葛守禮還未表態。

馮保便急切地推搡身旁的太監:“去!拿上來!”

朱翊鈞也意識到了什麼,身子前傾,想透過屏風看個真切。

葛守禮一言不發,讓太監從他手裡拿過了奏疏。

小太監手裡捏着奏疏,埋着頭不敢多看一眼。

當這差的,都明白如今局勢兇險,若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說不得就丟了性命。

馮保急不可耐地從小太監手中奪過奏疏。

他當然不能隨便翻看奏疏的內容,但只是晃眼一瞥,《新政所急五事疏》幾個字映入眼簾。

馮保深吸一口氣,按捺住躍躍欲出的心臟。

高拱,真的堂而皇之地呈上了這封奏疏!

馮保雖然不知道高拱的依仗是什麼。

但是……這封奏疏,必須扼殺在這廷議之上。

他要將這封奏疏按回去!

馮保自然沒有資格攔下這封奏疏,不過……他看向身側,坐在御案後沉思的皇帝。

但凡皇帝看一眼奏疏,就不需要他多說一句話!

除非,皇帝蠢到看不懂什麼叫“詔令必須經由內閣同意才能出紫禁城。”

馮保恭恭敬敬將高拱的奏疏呈給皇帝:“陛下,這是元輔的奏疏。”

皇帝伸出手,接了過去。

外間的朝臣眼神交錯,神色莫名。

各自無論出於什麼考慮,都默契地沒有出聲,靜靜看着這一幕發生。

時間緩緩過去,只剩下皇帝翻動紙頁的聲音。

良久。

御階上的屏風緩緩撤開。

這已經是第二次了,百官也多少習慣了些。

再加上高拱不在,也沒人出聲將皇帝擋回去。

馮保也靜靜地看着,眼下爲了按死高拱,也只有皇帝能出面了。

朱翊鈞眼前視野一寬。

他合上奏疏,面無表情,朝葛守禮問道:“葛卿,這奏疏你看過嗎?”

此時的面無表情,只說明他已經沒心思再表情管理了。

葛守禮默然片刻,躬身答道:“陛下,臣只是代呈,不敢僭越。”

朱翊鈞點了點頭。

溫聲道:“大伴,給葛卿看看吧。”

馮保低眉順眼,很是配合地接過了奏疏,走下御階。

將奏疏遞給葛守禮。

此時再蠢的人,都能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已經有人開始四下張望,考慮要不要突發惡疾了。

葛守禮沉默了片刻,還是接過了馮保手上的奏疏。

他就這樣靜靜地翻看起來。

末了:“陛下,臣看完了。”

朱翊鈞點了點頭:“大伴,給諸卿都看看。”

……

奏疏在諸位大臣手中一位位傳過。

都御史、六部尚書、大理寺卿、通政司、侍郎、僉都御史、祭酒、給事中……

一位位看過去,文華殿越發的安靜。

不時能聽到有人喘着粗氣的聲音。

一滴滴汗液,沾溼了內裳。

某位年紀稍大的祭酒,忍不住雙腿打顫。

終於,有人受不了壓力。

御史唐煉突然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嚎啕喊道:“陛下,那高拱喪心病狂!跟臣等絕無關係!

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7章 孝事兩宮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71.說個事情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7章 孝事兩宮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民變故事其一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137.第136章 科場情弊,拔幟易幟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民變故事其一
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245章 此消彼長,起起伏伏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7章 孝事兩宮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71.說個事情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173.第171章 先天純粹,一念之微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66.第66章 德輶如羽,衆擎易舉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189.第186章 爰以茲辰,敬祈洪造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86.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27.第126章 蒲鞭示辱,脫胎換骨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7章 孝事兩宮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民變故事其一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37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137.第136章 科場情弊,拔幟易幟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21.第120章 層接遞卸,虛實相參第45章 暗伏驚雷,捨我其誰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93.第92章 鄉黨親故,荊棘滿布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民變故事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