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

齊王朱榑從燕王府衝出來,風風火火,直接往天津衝去…陣陣寒風,裹挾着財富的味道,越是臨近,就越是強烈。

彷彿真有一座金山,堆在那裡。

而此刻的燕王府,徐景昌也在跟朱棣算賬,他堅決反對,把海運碼頭轉給齊王朱榑……如果不是打不過朱棣,他都想給這貨倆巴掌,家不是這麼敗的!

倒是朱棣,他一肚子道理,十分自信,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包括太孫朱瞻基都在,尤其是小好傢伙,更是瞪圓了眼珠子,握緊拳頭,他可要好好聽聽,犬祖父又浪費了多少錢財!

朱棣看不得這幾個傢伙審問犯人的目光,搶先發言,“朕早就思量過了,而且此事也問過夏尚書,他的意思是廢掉海運,改用漕運。朕覺得夏尚書的看法不錯,是你們算錯了賬。朕把註定要廢掉的海運碼頭轉給齊王,就算他能賺點錢,也絕不會很多,沒必要大驚小怪的。”

徐景昌一聽夏原吉的建議,頓時怒目圓睜,看起來老夏這幫人還是有辦法越過自己,跟朱棣聯絡的……朱棣也不會只聽徐景昌的,那樣豈不是真的成了偏聽偏信的昏君!

但是徐景昌堅決認爲廢掉海運,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夏原吉要不是算錯了賬,就是昏了頭!

“陛下,臣請取來地圖。”

朱棣點頭,“好啊,朕也想瞧瞧,到底什麼纔是最好的辦法!”

朱棣讓人去取地圖,自己也拿出了夏原吉的奏疏。

在這一邊,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都湊過來,君臣父子,熱烈討論起來……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裡,漕運是遠不如海運有效力……明朝之所以維持漕運,並非航海技術不行。

畢竟能攢出鄭和船隊,足見大明的航海技術夠用。

既然航海技術夠用,那爲什麼還保留低效的漕運呢?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

龐大的河運利益集團,阻擋了先進高效的海運……

事情到了這裡,似乎就有了完滿的答案,可以痛罵既得利益集團,阻礙進步了。

但是不要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元朝,是有海運的。

而且元朝海運極其發達,最多的年份,需要從江南起運三百萬石糧食,供應元大都的消耗。

朱元璋北伐的時候,也是借用了海運,明朝君臣並非不知道海運的好處。

但是在討論是否延續海運的時候,主導財稅的戶部卻提出了廢海運行漕運的主張,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陛下,運河的弊端,顯而易見。每年維護河道投入極大,運力有限。臣計算過,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氣,一年的漕糧也不會超過四百萬石。而爲了維持這點漕糧,需要動用幾十萬人。這還不算疏浚河道的民夫。朝廷耗費無數財力物力,如何比得上海運便利?夏原吉如此諫言,必是他恐懼海運,臣以爲是萬萬行不通的。”

朱棣不慌不忙,笑道:“徐景昌,你要是隻有這點見識,只怕這次朕只能聽夏卿家的了。”

徐景昌一愣,朱棣的手指隨即在地圖上點了幾處,徐景昌默默看着,突然,他彷彿意識到了什麼。

自己是不是犯了先入爲主的錯覺?

以爲海運一定優於河運?

然後就沒有仔細想想,爲什麼明朝之後的六百年,都堅持漕運?

難道真的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嗎?

徐景昌看着朱棣指點的幾處……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山東、河南!

猛然間,徐景昌發現了盲點。

他急忙將目光轉移到海岸線,尤其是長江以北的海岸線,漸漸的,徐景昌有了答案,原來如此!

選擇漕運還是海運,並不能只是考慮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劣,而需要綜合考慮全局。

以如今的大明朝爲例……主要的財賦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幾個省,而這幾個省正好被黃河和長江兩條水系貫穿。

一條大運河,溝通南北,而且通過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個天下。

尤其是華北平原,幾乎都能囊括其中。

這一點太重要了。

大明的財稅主要是糧食這種實物稅。

而實物稅的最大特點,就是範圍廣,數量分散……大運河,加上黃河、淮河,幾條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隻碩大的八爪魚,盤踞在中原。

以當下的情況來看,假如從山西起運一批糧食,大可以走黃河,經過河南,到達山東,然後進入大運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餘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運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條水道那麼簡單,更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所有主要的財稅重地,全都能通過最近的水系,通過航路,依靠大運河,到達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嗎?

談不上!

速度快嗎?

也談不上!

但是……這樣的大運河,能把整個天下聯繫在一起,能讓朝廷的財力物力,最快達到一地。

這就是大運河的可貴之處。

反觀海運……從江南起運漕糧,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損耗少……看起來百利無一害。

可問題是從江南到北平,只是點對點的運輸。

最多在膠州、登州、萊州等地停靠……可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財稅重地,離着腹心十分遙遠。

就算把漕糧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麼樣?

山東發生旱災,需要朝廷賑濟,從北平撥糧食……沒有運河,就要走陸路,難道靠着馬拉肩扛嗎?

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東、河南,都是產糧重地,沒有運河,這兩地的糧食要怎麼集中起來?

這是農業時代,不是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大宗貿易,是把原料送去一個工業中心,加工成製成品之後,再統一運出去。

這種情況下,點對點的運輸,問題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樣,需要大規模運輸的,最主要的就是糧食……而這些糧食分散在每一個縣城。每到夏秋,各個地方,就有官吏徵收糧食,然後將糧食彙總,從縣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條條的貪吃蛇,最後通過大運河,惠及全國。

不要這條運河,改行海運,那問題是如何把漕糧集中到江南的某個港口?

運到北平之後,又怎麼送去其他的地方?

簡言之,就算開發了海運,也放棄不了漕運。

“那,那元朝爲什麼還是靠海運爲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聲道:“元朝那是遊牧立國,他們只要拿到糧食就行,不怎麼在乎對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說他們治理寬鬆,就是這個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問題,斷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說是報應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爛攤子,黃河氾濫,河道淤積,他們想恢復漕運,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賈魯治理黃河之後,水患才稍微好了些,這時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朱棣面對微笑,他見徐景昌已經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經說了,無論有沒有海運,都要有運河,每年維護運河的開支,都是那麼多,半點不能少。既然如此,還留着海運,除了浪費國帑民財,沒有別的用處,所以廢海運,豈不是順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驚,這番話他認可一半。

前半段講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宗運輸,在火車出來之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運河……而事實上,漕運衰敗,也確實是在火車崛起之後。

指望着馬車人力淘汰運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麼講,漕運都要維持,花在大運河上的錢,一點不能少。

既然這樣,廢海運,改漕運,也就理所當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飯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臣不得不承認,夏尚書所講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給陛下再看一張圖。”

朱棣點頭,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又過了一會兒,一張碩大的地圖送來,正好籠罩在前面地圖的上面。

有了這一張圖,再俯視全局,豁然開朗,視野都廣闊了起來。

“陛下請看,如今在北平周圍,廣設農場,增加田莊。在大寧有榷場,在廣寧有茶馬市……這些糧食,牲畜,走哪裡更方便?”

朱棣盯着地圖,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頷首,“陛下,這裡是九邊,這裡是漠南,這裡是遼東,這是朝鮮,這是倭國……”

徐景昌的手畫了長長的一條線,而後正色道:“陛下,這些地方都有物產,而且還會越來越豐富,都需要貿易往來,總不能把運河修過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氣,屬實不能啊!

徐景昌繼續道:“陛下,漕運船隻比不得海運……但是漕運風浪小,又十分安全。如果拿來運糧食,那是大材小用。把糧食轉到海運,反而利用漕運,多運輸茶葉瓷器,加強南北貿易,貨物往來,豈不是更好?”

“臣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河海並重,以運河統御國內,以海運聯絡天下……漕運海運,是我大明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天津港口,就是北方海運的點睛之處,價值之大,難以估量。陛下着實給齊王送去了一座金山啊!”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九十八章 朱家多奇葩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番外篇:我爹徐景昌第二百九十六章 沒辦法了,只能對外用兵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恐怖的徐家兄弟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一百三十三章 祖輩的功績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八十二章 徐景昌的小技巧第一百六十七章 尊卑易位第三百一十四章 小白鼠第一百一十六章 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第二百八十九章 處置工部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一十二章 霹靂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好孩子啊!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都來了第四十一章 請誅奸臣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子仁弱第九十三章 錦衣衛的歸屬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忠君報國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一百三十七章 諸子家,各有所長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景隆贏了第三十一章 臥龍鳳雛第三百一十章 觀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我們是定國公的親戚第二百八十七章 朕不當大冤種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八十六章 幫朱高熾治病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一章 請你善良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孝子朱棣第九十二章 你甚至不願意叫我一聲大都督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零九章 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三百零九章 滿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一家人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責任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一百四十九章 呼之欲出的東廠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
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九十八章 朱家多奇葩第二十四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番外篇:我爹徐景昌第二百九十六章 沒辦法了,只能對外用兵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恐怖的徐家兄弟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一百三十三章 祖輩的功績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七十章 救命錢第三十七章 讓人暖心第八十二章 徐景昌的小技巧第一百六十七章 尊卑易位第三百一十四章 小白鼠第一百一十六章 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第二百八十九章 處置工部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一十二章 霹靂手段第一百二十章 好孩子啊!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都來了第四十一章 請誅奸臣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子仁弱第九十三章 錦衣衛的歸屬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忠君報國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一百三十七章 諸子家,各有所長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五十四章 李景隆贏了第三十一章 臥龍鳳雛第三百一十章 觀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我們是定國公的親戚第二百八十七章 朕不當大冤種第二百一十七章 名震天下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八十六章 幫朱高熾治病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一章 請你善良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第九十一章 新任通政使第一十九章 報仇不隔夜第三百三十五章 壞主意一堆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孝子朱棣第九十二章 你甚至不願意叫我一聲大都督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零九章 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三百零九章 滿意度最高的通政司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一家人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三百二十五章 躁動不安的朱棣第二百二十二章 朕的好兒子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責任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一百四十九章 呼之欲出的東廠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二百二十九章 北平發展計劃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慈的朱高熾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嚴懲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