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張昭請罪

第186章 張昭請罪

出發之前,劉封找上了荀攸、郭嘉,把事情跟兩人一說,想聽聽他們倆有什麼意見。

不論是荀攸,還是郭嘉,智謀這一塊可以說是當世的T0級了,或許郭嘉比荀攸差上一點,那也是T1肯定也是沒跑的。

有這樣的大拿不用,豈不可惜。

果然,荀攸聽完之後,給劉封出了個主意。

“聽聞先前張子布爲陶公表舉茂才,爲其所拒之後,被陶公下獄問罪。”

荀攸說道:“陶公當時是有殺人之心,卻爲別駕趙昱、治中王朗所阻。”

“趙昱、王朗與張昭乃是一道成名,彼此之間又是至交好友。昔日張昭就曾推讓孝廉於趙昱。趙昱日後得知張昭爲陶公下獄之後,與王朗一同死力營救,最終成功說服了陶謙釋放了張昭,讓其居住於郯城,後避至海西。”

“日後,趙昱爲笮融所弒。”

荀攸低聲細氣道:“公子可從此處下手,激張昭出山。”

劉封拍案叫絕,只是有些奇怪的問道:“公達先生方至我州,怎麼對我州情況如此瞭解?”

荀攸卻是謙遜一笑,推功道:“此乃糜別駕之功也,攸與別駕一見如故,閒聊之時,聽聞別駕提起過,便記住了。”

劉封和郭嘉俱是一笑,荀攸顯然並非無意閒聊,而是有的放矢。

以荀攸的智慧,州中治中、長史等位都缺,與糜竺的閒聊中,自然會優先詢問州中名士的情況。而恰恰這個時候,可不就派上用場了嗎。

“說來我與陳太守也是一見如故,恰好也知道了一件事情,對公子此行或許也有幫助。”

郭嘉也開口道:“聽聞趙昱爲朝廷拜除廣陵太守之後,在廣陵舉薦了一位孝廉,正是張紘張子綱。”

劉封驚訝的張開了嘴巴,想說些什麼,隨後化作一聲嘆息。

“哎,趙元達爲人高絜廉正,抱禮而立,清己疾惡,潛志好學,文武雙全。可恨笮融小人暗算,竟使徐州失此良才,可恨,可嘆。”

對於趙昱,劉封是相當惋惜的。

此人若是不死,極有可能在三國中演繹出更多的故事,只看與他齊名交好的張昭,王朗,劉繇,臧洪等人,可想而知他是什麼水平的賢才。

*********

海西在廣陵郡,可到郯城的距離遠比到廣陵近的多,而且也方便的多。

日後陳瑀出任吳郡太守,就是駐紮在海西屯兵,結果讓孫策派呂範等人從海上來了個一鍋端,連族人帶士兵家眷數千人被擄往江東,下邳陳氏自此遭到重創。

海西雖然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看似獨立於外,可是因爲他城外有游水經過,連通上下,往北可順流而下至朐縣,往南可逆流而上,在淮浦入淮水,交通還是十分便利的。

再加上海西附近的沼澤較少,開發也比較早,人口衆多。

張昭從郯城離開之後,就一直隱居在這裡。

這一天,張昭正在家中接見後輩才俊,兒子張承突然走了進來。

先朝父親和賓客行了個禮,隨後對着張昭說道:“父親,州府軒車又至。”

來客兩位三十歲左右的文士,其一乃是方正之人,另一人則面容柔和,從面相來看,兩人似乎截然相反。

其中面容方正之人率先衝着張昭恭賀道:“恭喜子布公,方伯相招,必是重用,子布公當可輔佐明主,一展所長。”

隨後,面容柔和之人也緊跟着恭賀道:“寶堅兄所言甚是,子布公可自去迎接州使,我等暫且告退。”

沒想到張昭臉上不但沒有喜色,反而露出了苦笑。

這一幕讓兩位客人很是詫異,心生疑惑,卻沒法開口相詢。

最後倒是張昭主動開口道:“寶堅、季弼,汝二人剛從江東回返,不知前情。此次軒車相招,已是方伯第入主徐州之後,第三次派人徵辟老夫了。”

原來張昭面前的兩位客人,正是廣陵本地名士徐宣、陳矯。

徐宣本人就是廣陵海西人,爲了躲避戰火,才前往江東避難。

陳矯則是廣陵東陽人,也一樣爲了躲避戰火,在江東避難。

而徐宣和陳矯這次回來的原因也是一樣,兩人都收到了孫策的徵辟。

不論是徐宣還是陳矯,都看不上孫策和孫家,又有孫堅的前車之鑑,於是兩人悄悄的離開了寓居之處,重新過江,返回家園。

陳矯和徐宣算是面面之交,關係並不親近,這也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歷史上兩人就在廣陵齊名,而且一同在陳登手下幹事。

只是徐宣一直很討厭陳矯,彼此之間並不和睦。

不過史料記載,倒是徐宣一直在斥責陳矯,而陳矯則隱忍不發,也可能是因爲徐宣內直外方,言之有物,每每所舉之過,皆是陳矯所犯,而自身卻有清廉持正,陳矯就是想反擊也找不到下手點。

而徐宣之所以看不起陳矯,還是因爲陳矯的出身。

陳家本姓其實並不姓陳,而是姓劉,卻因爲過繼給母族,所以改姓了陳。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的話,徐宣未必會對陳矯有如此之大的敵意,可偏偏陳矯卻娶了他本族劉家的女子爲妻,這一點讓內直外方的徐宣如何能接受得了。

在徐宣看來,說陳矯亂倫都不爲過的。

對於徐宣的指責,陳矯也只能唾面自乾,畢竟這個事情確實是他做的不對。

陳矯的兩個兒子也非常有意思,分別把陳矯矛盾性格中的兩個極端給繼承的淋漓盡致。

長子陳本,繼承了陳矯純樸、務實的個性,次子陳騫,則繼承了陳矯性格中深謀,利己的一面。

聽到張昭說這是劉備第三次徵召他了,徐宣和陳矯的反應略有不同。

徐宣眉頭緊皺,似有話要說,而陳矯則是面露震驚,目顯豔羨。

徐宣果然沒忍耐多久,直接開口道:“宣有一問,如鯁在喉,還請子布公不吝解答。”

張昭既然願意把這事告訴徐宣,就知道對方必定會有話要說,也不意外,直接點頭道:“寶堅可暢所欲言。”

徐宣立刻接道:“玄德公乃是漢室宗親,得陶恭祖之讓,接掌我州。自他入徐州之後,勤修政務,省吃儉用,收攏流民,安排屯田。又於州中徵辟賢能,斥退小人,徐州地方,爲之一清。我即便在江東,也聽聞方伯之聲威,尤其雷霆一動,臧霸臣服,雄兵南下,袁綏束手,此天賜我良牧也。”

“寶堅無知,敢問子布公緣何不受徵辟?”

張昭嘆息一聲,他就知道徐宣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於是才讓他暢所欲言,也好引出自己的解釋:“不瞞寶堅,玄德公在徐州的種種政績,我也是看在眼裡,很是欽佩。只是先前因陶公之故,使我心灰意冷,只想苟全性命,因此拒絕了玄德公所徵辟。”

“雖蒙玄德公不棄,再度徵辟,可昭肉眼凡胎,不識明主,如何還有顏面再應闢呢?”

聽了張昭的話後,徐宣和陳矯都明白了過來。

張昭一方面是顏面有損,一方面也是顧慮名聲。

張昭既覺得自己在劉備落魄的時候沒有應闢,現在應闢,豈非有坐享其成之嫌疑。

眼下劉備一統徐州,聲勢大振,他在這時候投效對方,豈不是更顯得他張昭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了?

張昭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拒絕了劉備的第二次徵辟。

張昭心裡是相當後悔的,倒不是貪戀官位,而是劉備的表現遠遠超出他的想象,而他竟然因爲陶謙的關係厭屋及烏,錯過了這樣的明主。

張昭現在不過四十,身體健康,正是一個人政治年齡的黃金時段。

拒絕陶謙的徵辟,那是張昭寧缺毋濫,看穿陶謙不是明主,更看不慣陶謙親小人,遠賢才的可鄙行徑。但這不代表張昭就真的不想出仕了。

劉備雖然是接的陶謙的班,可爲人性格,治政手段,與陶謙竟截然不同。

兩次徵辟被拒,不但沒有任何怒意,竟然還來徵辟第三次。

想想陶謙當初怎麼幹的?

那簡直可以稱之爲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劉備現在的同他一比,德行宛如賢君。

聽完張昭的解釋之後,徐宣奮然說道:“子布公何其愚也。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子布公既已知曉自己的過失,如今不思補牢之策,卻只沉浸於亡羊之情中,何其謬也。子布公,如您一般的忠義之士隱匿於鄉野,不思報效朝廷,得明主三次徵辟卻因顏面羞愧而拒之。若是因此而使得方伯無人可用,徒讓小人上位,這豈非是您的過失嗎?”

徐宣的話雖然依舊敬重張昭,卻也毫不客氣的指責張昭的錯誤。

聽到徐宣的指責,張昭不但不生氣,反而很認真的點了點頭:“寶堅所言甚是,我當前往州府,親自向方伯請罪。”

徐宣、陳矯一聽,都露出了喜色。

劉備已成氣候,坐穩了徐州之主的位置,還大有向外開拓之能。

如此雄主,自然最能引動徐州士人的心神。

想想本朝南陽、潁川故事。

昔日雲臺二十八將,南陽的整整有十一個,潁川有七個。這兩個緊挨着的地方加一塊,就有十八個之多,佔了總數的三分之二。

潁川、南陽出人纔是真的,可如此誇張的比例,還不是因爲劉秀是在南陽起家,潁川壯大的嗎?

如今劉備也是漢室宗親,接掌徐州,文能政通人和,收攏流民,大力屯田,武能連戰連捷,至今未有一敗。更於亂世之中,卻無窮兵黷武之舉,重視桑農,鼓勵耕種,此誠明主也。

對於徐州士人來說,像張昭、張紘、陳珪、陳登父子、徐璆、糜竺這樣出身徐州的名士豪強,天然就會成爲徐州集團的龍頭。

同時,劉備身邊的徐州名士豪強越多,徐州人的影響力就越強。

而這些大佬的地位越穩固,那麼徐宣、陳矯這些次級名士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和位置,得以向上升遷。

不論是出於徐州整個地域集團的利益,還是徐宣和陳矯個人的利益,這都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所以哪怕方正剛直如徐宣,也力勸張昭接受徵辟,甚至不惜嚴詞責備對方。

因爲張昭接受與否,已經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情了,也代表了整個徐州士人集團。

尤其是最近收到風聲,豫、青、揚三州人不斷的來到徐州,爲劉備所用,這也讓徐州人生出了防備之心。

“寶堅、季弼,仲嗣,隨我出迎州使。”

張昭性格剛毅,言出必行。

既然已經做出了決定,立時就準備出外迎接州使。

四人一同出外着履,然後以張昭爲首,徐宣三人緊隨其後,朝大門外走去。

此時劉封早就已經下了車,帶着諸葛兄弟、董襲、甘寧正恭敬的等在張家門外。

張昭是彭城人,只是避禍於海西,居住條件自然不能和彭城比,只是一個較好的三進院子。

裡面說話的聲音大了一些,外面隱約也能聽得到,只是聽不字清楚說了些什麼。

張承進去之後,劉封等了許久也不見裡面有人出來。

劉封、諸葛兄弟和董襲倒還好,甘寧卻有些不爽了,朝着劉封一拱手,突然開口道:“少主,這張昭何以如此倨傲,寧不才,願將其擒至少主身前。”

劉封被甘寧的毛遂自薦給嚇了一跳,真要是按你老哥這幹法,回去估計得讓大耳哥把屁股給打爛了。

劉封剛想要安撫甘寧,卻聽到身邊的諸葛亮開口道:“興霸將軍,亮聽聞您昔日在荊州,爲荊州劉使君和江夏黃府君所輕,不知可有此事?”

甘寧此時不過是別部司馬,距離將軍自然是遠的很。

只是諸葛亮的本意並非是激怒甘寧,而是要勸諫他,打一巴掌之前,自然得先給顆甜棗。

況且現在世道愈亂,武職的含金量也直線下降,隨便一個校尉都已經敢自稱將軍了,別部司馬也差的不遠。

聽到諸葛亮的話後,甘寧臉色一變,惡狠狠的盯着對方:“是又如何,你待怎的?”

被劉表和黃祖輕慢,已經成了甘寧的心中淤積,除了劉備父子倆,其他人誰提誰倒黴。

劉封也是嚇了一跳,趕忙去看董襲,萬一甘寧發起了性子,恐怕在場的也只有董襲能攔上一二。

諸葛亮卻是不溫不火道:“興霸將軍,這就是亮所要說的。將軍在荊州處,爲人所輕,此非將軍無能,而是尖錐被藏於麻袋之中,金沙被掩蓋在砂礫之下。將軍雖有凌霄之志,卻無明主提攜。”

“亮聽聞劉使君曾兩次修書荊州,勸慰鼓勵將軍,公子於廣陵初見將軍之面,即以非常之禮相待。這難道不足以證明劉使君與公子的目光如炬,慧眼識珠嗎?”

“今日我等久侯於張府之外,能讓劉使君三次徵辟,又能讓公子甘心久侯之人,必定是世之大才。若是將軍一怒之下,破壞了劉使君和公子的求賢之舉,將軍乃義氣之人,日後如何再見使君與公子?”

聽完諸葛亮的這番話,甘寧怒氣不翼而飛,臉色倒是變得紅潤了起來。

這小傢伙說話當真有道理啊。

自己確實太過沖動了。

錦帆賊甘興霸破天荒的有些反省起來。

劉封剛剛還提到半空中的心重新放了下來,諸葛亮還真敢說。

不過這番話諸葛亮說可要比自己說合適太多了。

如果讓自己來說,說不得還會起了反效果,激起了甘寧的逆反心。

可諸葛亮一番連吹帶捧,竟然讓甘寧自我反省起來了。

這番和稀泥的手藝已經頗具功力,當真不愧是日後能夠調和蜀中四五個派系矛盾的諸葛武侯啊。

甘寧朝着劉封單膝跪地,請罪道:“公子,如諸葛小先生所言,我險些壞了您大事,寧甘願受罰。”

“興霸何罪之有。”

劉封自然不會懲罰甘寧,而是親自將其攙扶了起來,握着甘寧的手,語重心長道:“興霸,我早就聽說你昔日在蜀中熟讀諸子,顯然有青雲之志。你既要在軍旅發展,我有一言,請你務必謹記於心。”

甘寧趕忙應道:“公子放心,寧必熟記於心。”

“爲將者,當有平常心,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若以慍怒而戰,必爲人所乘也。”

劉封說完,別臉去看董襲道:“元代,此言也一併贈與你。”

甘寧和董襲默默唸叨着劉封的話,他們倆都讀過書,也都懂些兵法,雖然不知道這是孫子兵法裡講的,卻深以爲然。

於是,甘寧和董襲兩人再度下拜跪謝。

諸葛兄弟在一旁看着這一幕,兩人對視一眼,不想公子竟也熟讀孫子兵法。

這邊剛完事沒多久,門內就傳來了聲響。

劉封等人趕忙整理了一下衣袍,只聽一聲門響,張府大門從裡面被打開。

一個身材高大,面容嚴正的中年文士從裡面走了出來,身後則跟着幾個年輕文士。

這中年文士自然就是張昭,只見他目光銳利的掃視完現場,最後落諸葛瑾的身上,然後上前兩步,衝着諸葛瑾下拜道:“昭有眼無珠,不識明公恩德,勞煩州使三臨海西,特此前來請罪。”

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553章 勢如破竹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61章 陳羣家書第586章 大敗米賊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13章 大耳哥,趙雲田豫要跑啊!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567章 司馬說魯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255章 劉備的隱患第243章 潁陽之戰第241章 兩封書信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544章 土寨攻防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529章 南中方略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58章 毛遂自薦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62章 鼓動曹豹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195章 勾連徐州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75章 達成契約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344章 陸議改名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295章 投身劉表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639章 李整破陣第14章 獻策屯田第357章 欲肅北會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195章 勾連徐州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50章 舉薦撞車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173章 陳登拜父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617章 李典進言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149章 劉表所欲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221章 董昭歸徐
第638章 山雨欲來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604章 聯軍破營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553章 勢如破竹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61章 陳羣家書第586章 大敗米賊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13章 大耳哥,趙雲田豫要跑啊!第70章 糜家商隊【15求追讀!】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567章 司馬說魯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255章 劉備的隱患第243章 潁陽之戰第241章 兩封書信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544章 土寨攻防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529章 南中方略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58章 毛遂自薦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124章 劉封恩求太史慈第62章 鼓動曹豹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577章 東州士沮第195章 勾連徐州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361章 仲謀來投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75章 達成契約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412章 軍制改革第110章 震驚四方第344章 陸議改名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635章 掩人耳目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295章 投身劉表第332章 南下援陰第639章 李整破陣第14章 獻策屯田第357章 欲肅北會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611章 冬日休兵第195章 勾連徐州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50章 舉薦撞車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167章 返回郯城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364章 拿下山陰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173章 陳登拜父第39章 雙管齊下克臧霸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504章 曹昂來意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425章 孫策請纓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617章 李典進言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476章 蔡郗會見第149章 劉表所欲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221章 董昭歸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