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青州傳捷

第524章 青州傳捷

劉封抵達吳縣時,時間已經進入五月。

眼下交州爲蒯越所定,士燮不日即將送達吳縣。

豫章、會稽、丹陽,江北乃至於荊南的山越、荊蠻問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

在賀齊、高順、諸葛亮、陸遜、龐統乃至於荊州士族豪強們的努力之下,如今已經有高達百萬級別山越、荊蠻,淮夷從山中被遷徙而出,安置到了平原地帶,然後編戶齊民,教導桑農,參與春耕。

再加上去年冬日的瑞雪,預兆着今年的風調雨順,可以預見,劉封所轄的三州,今年的賦稅和糧食收入最少將會上漲兩到三成。

這一樂觀前景,使得左將軍幕府在整個預算上做的更加大膽,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解放、增強生產力上。

不過這同樣帶來了另外一個結果,那就是劉封又不得不擴軍了。

不算交州兩三萬人的降兵,僅僅是這兩年內清剿山越、荊蠻、淮夷的戰果,就爲劉封治下的幕府帶來了百萬級的新增人口,其中青壯勞力就高達二十萬。

劉封有意,同時也是必須從這二十萬人中抽調出最爲好戰敢死,驍勇善戰的精英,然後編組成軍。

這一來能夠繼續增強幕府軍的實力,同時也能得到一支極其精銳,戰力爆表的山地特種兵。

同時也能將山越、荊蠻、淮夷中最爲好戰的部分抽離出來,從而降低其他青壯的維穩難度,成本和能耗。

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只是在揀選人數上,幕府發生了較大的爭端。

以陸遜、龐統、賀齊等一派希望能夠揀選六萬人的規模,可以考慮單獨變成一個三到四萬人的山地軍,用於南陽方向的戰事。

南陽是個盆地,周圍全是羣山環繞,不論是經武關入關中,還是經上庸入漢中,都有山地軍發揮的空間。而且一旦成功進入關中,過黃河入幷州,又是大片的山區。

若是防守的話,江陵城以西的山地地區,也需要熟悉山地作戰的軍隊進行防守。

雖然歷史上劉璋從來沒有東出過,可如今劉封都已經席捲整個東南了,對劉璋的威脅顯然遠遠不是原時空中劉表所能給與的壓力,所以還是需要有一定的提防和防範的。

陸遜、龐統、賀齊等人的看法是六萬人的規模可以徹底抽乾山越、荊蠻、淮夷的脊樑精英,從而留下最爲順從的青壯進行耕作。

同時,又能以戰功來提升這些山越、荊蠻、淮夷精英戰士對劉封,對漢軍,對左將軍幕府的皈依度,使得他們更快的融入到漢軍體系之中。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死了不心疼。

更爲有趣的是,山越、荊蠻、淮夷中最爲精英的那部分人,偏偏還非常希望爲劉封效力。這些人對漢軍武力的崇拜,以及對自身實力的自信,使得他們對擊敗了他們的漢軍,以及劉封、諸葛亮、陸遜、賀齊、高順等主君、名將有着瘋狂一般的崇拜。

他們迫切的想要加入到這個集體之中,不惜爲這個集體付出犧牲。

更別說漢軍的待遇幾乎讓這些出身山越、荊蠻、淮夷的戰士爲之瘋狂了。

其他姑且不談,光是從軍之後可以吃飽飯,偶爾可以吃到葷腥,還可以吃到大量的精細食鹽,同時軍隊還每年配發兩套軍裝,每個月還有五銖和布帛可以領取。

這些待遇簡直讓山越、荊蠻、淮夷們爲之瘋狂。

以往漢族拿捏山越、荊蠻、淮夷最大的利器就是食鹽、布匹,就連鐵器都要遜色一檔。

可只要從軍,這些就都不再是問題,這些蠻族戰士如何還能忍耐得了。

持謹慎意見的中樞部委卻是覺得一口氣徵召六萬蠻兵過於激進了,尤其還是要當精銳培養,這樣龐大的一股具有不穩定性的軍團級力量,顯然是太過冒險了。

中樞部位的意見是徵召兩萬人左右,拆分加強到各個軍中,然後慢慢消化。

上層中樞中呼聲比較大,能量也比較強,可架不住底層的山越、荊蠻、淮夷百姓從軍意願十分火熱。

最後經過仔細的考量,以及綜合的判斷後,劉封乾綱獨斷,做了一個看似妥協,實則不然的決定。

那就是分期徵召,而第一期直接徵召四萬人,其中陸遜、賀齊、諸葛亮三人各領一軍,編制均爲兩萬人,其中半數爲山越、荊蠻、淮夷士卒,剩下的一萬人,編爲五營,分別加強給太史慈、趙雲、周瑜、賈逵、高順五個軍。

同時,交州軍揀選精銳兩萬人,編爲交州軍,並分駐各郡,每郡一營兩千人,剩餘六千人中,編組兩千海軍,分別駐紮南海和九真,最後四千人則駐州治蒼梧郡廣信縣。

劉封做出決斷之後,徵兵事宜開始緩步推進,意料之外的是,大規模的徵兵所帶來的山越、荊蠻、淮夷百姓的安定居然遠超預期,這也算是一個意外之喜了。

時間如梭,白馬過膝。

劉封在吳縣難得的迎來了一段悠閒時光。

進入八月之後,三封奏報陸續傳來。

第一封奏報是北方青州的戰事。

關羽進入北海,匯合了孔融、呂布、陳宮、張邈四軍之後,沿着大道朝着劇縣推進。

五萬大軍出征,還動員了六萬多民夫,其中有五萬是從琅琊,郯城等地徵發的,青州四家攏共才提供了一萬餘民夫。

這還是徐州至北海有一段水路可以依託,同時抵消了部分運力,否則民夫數量還要多上幾成。

肉眼可見的錢糧源源不斷的流出,而且可以預期,徵發了大量民夫之後,春耕工作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所幸一路都是平原,而且有大道可以依賴,糧食的損耗倒是還可以接受。

四月出兵之後,四月中旬,雙方兵馬就在劇縣一帶發生對峙。

袁軍依託昧水設防,好歹算是依險而守,而關羽則分出大部在昧水一線與袁軍對峙,留下一萬五千人包圍劇縣,打算先把這個袁軍的釘子給拔掉。

劇縣是北海國的治所,但因爲四周無險可守,而且百姓凋敝,軍力不振等諸多原因,孔融上任之後沒多久,就將此城拋棄,轉去了西面都昌縣駐蹕。

後來太史慈突圍求援,劉備數百里馳援,也是發生在都昌縣中。

劇縣的位置緊鄰齊國和樂安國,距離兩這兩郡都不足二十里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自然還是我大漢的劃分法又立功了。 在青州安定下來之後,劇縣爲袁軍所取,是其重要的東面據點。

有劇縣在,樂安國、齊國就有了屏障和遮蔽,不必擔心遭受突襲。

此時的劇縣得到了一定的修繕,城防還算過得去,城中也有兩千袁軍防守,抵抗意志頗爲不俗。

袁軍這邊,姑且不談袁譚政治能力如何,其作爲一個將領,其實還算是合格的,只是算不上怎麼優秀。

關羽剛包圍劇縣,與袁譚隔河對峙時,袁譚還能勉強壓制住戰意,等待戰機。

等到淳于瓊帶着三萬援軍趕到後,兵力上轉爲優勢的袁譚,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他集結了麾下三萬人馬,再加上樂安、齊國、平原三郡中還支持他的士族豪強軍萬餘人,準備過河決戰。

淳于瓊當即反對,作爲援軍的他,若是貿然過河,勝則首功在袁譚,一旦戰敗,那他可就成了現成的背鍋俠了。

況且淳于瓊是袁紹的心腹,又是多年的好友,深知袁紹有廢長立幼的想法。

再加上袁譚性格暴躁,刻薄寡恩,淳于瓊又怎麼可能會爲了袁譚去火中取栗?

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袁譚欲以主將的身份壓迫淳于瓊,可惜的是,淳于瓊深得袁紹信任,根本不怕袁譚的壓力,居然就這麼硬頂了回去。

關鍵時刻,辛評出來說和。

他和淳于瓊也是老友,又是袁譚的心腹謀士,還有河南派的背景,淳于瓊於情於理都要給他幾分薄面。

雙方最後約定,淳于瓊支援袁譚五千人,同時率剩下的兩萬五千人僞裝成袁軍主力,坐鎮昧水防線,牽制關羽軍主力。

而袁譚本人,則繞道昧水下游,趁夜渡河,從北面直撲劇縣,一旦得手,不但能殲滅關羽軍圍城的部衆,更能一舉將聯軍全部包圍在昧水東岸。

原則上來說,袁譚這個方案是不錯的,畢竟他拿下青州已有四五年的時間,擔任青州刺史都已經整整三年了,理應在青州境內深有威望。

可遺憾的是,袁譚此人作戰時尚且勇猛果斷,可執政時卻糟糕透頂,不但心胸狹隘,反覆無常,而且還貪婪暴虐,綱紀廢弛,因而激起了青州上到士族豪強,下至黎明百姓的反抗。

這一次行動,調度是在樂安國境內行軍,應該是本土作戰,本應該十分保密纔對。

可袁譚軍纔剛剛開始行動後不久,袁軍異動的消息就已經送到了關羽案前。

關羽當即將情報轉予荀攸、郭嘉二人觀看,荀攸看罷,當即做出判斷,袁譚這是想要自北面偷渡,然後包抄聯軍後方,目標定然是劇縣。

關羽採納荀攸的建策,將主力悄悄隱藏在劇縣至平壽之間的昌平地區,同時在劇縣以北的營寨中堆滿薪柴。

當袁譚率領自益國偷渡,直撲劇縣,趁着夜色攻入劇縣北面的營寨後,驚訝的發現帳篷裡竟然都是空的。

隨後,火光四起,殺聲震天。

關羽、張飛、呂布各引兵馬殺出,袁譚軍猝不及防,被打了個抱頭鼠竄。

袁譚麾下悍將呂曠、呂翔兄弟倆浴血廝殺,嚴敬更是率部反擊,死死的擋住呂布的幷州鐵騎,這才使得袁譚軍沒有崩潰,更沒有被趁勢趕下昧水。

不過袁譚軍也僅僅只能做到如此這般了,在拼死堅持了兩個時辰之後,袁譚軍開始支持不住,敗下陣來。

好在這會兒袁譚已經重新組織起指揮系統,安排各部緩緩撤軍。

對岸的淳于瓊有心救援,但隔着昧水,又是夜晚,實在不敢過河,要是他這邊在過河途中再被聯軍偷襲,半渡而擊,那整個昧水防線可就要崩潰了。

青州西部本就是一馬平川的地形,這一崩潰,甚至有可能得退到黃河以北才能站住腳了,這損失可就太大了,淳于瓊根本不敢去賭。

不過淳于瓊也並非什麼事情都沒做,他在西岸大張旗鼓,點燃多處烽火,裝出一副要過河的援救的模樣,以期能夠牽制拉回部分聯軍。

事實上也正如淳于瓊所期盼的那樣,在淳于瓊全軍做出渡河假象的時候,關羽也的確分出了部分兵力回援河岸防線,以提防淳于瓊真的渡過援救。

不過淳于瓊的援護也就只有這些了。

最終,袁譚軍這一戰可謂是損失慘重,僅劉備軍首級就斬獲了兩千多級,另有同等數量的俘虜。

袁譚軍倉皇逃回昧水河西,踩踏,淹死數千人。

要不是昧水河西就是益國縣城,給了袁譚重振旗鼓的機會,袁軍損失恐怕還會更大。

收拾了敗軍之後,袁譚欲哭無淚,一晚上就損失了近萬人,這還沒算已經是甕中之鱉的劇縣兩千守軍。

這損失的人馬裡,大部分可都是他多年積攢下來的老本錢,這些老卒可不是新兵能夠比擬的。

劉備軍這一邊自然是皆大歡喜,旗開得勝的喜悅使得聯軍的士氣大幅度上漲。就連呂布所部都難得的沒有因爲戰利品而和其他友軍發生衝突,實在是因爲勝的太過輕鬆愜意了。

這一戰,聯軍總共斬首兩千八百餘級,俘獲三千四百多人,袁譚軍自己踩踏、淹死上千人,實際損失八千餘,可謂是傷筋動骨。

袁譚不死心,竟然還想過河再戰,可淳于瓊卻是堅決不允,雙方爆發了更加激烈的爭吵。

淳于瓊甚至以退兵爲要挾,最終袁譚在辛評的勸說之下,只能做出退讓。

兩軍暫時重新隔着昧水對峙了起來,而劇縣於兩天之後開城請降,兩千守軍悉數繳械投降。

劇縣開城之後,戰略主動權可謂是轉移到了聯軍手中。

荀攸、郭嘉二人聯手再獻計策,請關羽分出張飛率麾下兵馬北上,攻拔樂安國境內,昧水東安的壽光縣。

(本章完)

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478章 再訪鄀國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188章 曹豹請罪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223章 河東聞訊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許耽籌謀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201章 比斗大勝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494章 河北一統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388章 南地烽煙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80章 漢水爲界第17章 宴請趙田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79章 玄德教子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75章 達成契約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99章 逆擊曹豹第16章 曲轅犁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20章 榻上盤賬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165章 諸葛子瑜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320章 奇襲高遷屯第98章 北伐臧霸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章 願求將軍之女爲側室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84章 心滿意足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268章 曹袁生隙
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478章 再訪鄀國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188章 曹豹請罪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157章 抄襲郭貢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223章 河東聞訊第416章 百越戰略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108章 開陽開城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210章 雙向奔赴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424章 張羨起兵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607章 蜀地民心第612章 年前瑣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32章 許耽籌謀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201章 比斗大勝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494章 河北一統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352章 甘寧叫陣第495章 洪流改道第388章 南地烽煙第232章 瓜分蛋糕第80章 父慈子孝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80章 漢水爲界第17章 宴請趙田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498章 安撫荊南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79章 玄德教子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75章 達成契約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99章 逆擊曹豹第16章 曲轅犁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73章 面見臧霸【45求追讀!】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20章 榻上盤賬第135章 程仲德不辱使命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552章 取捨有度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363章 害人害己第165章 諸葛子瑜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196章 孫乾訪會第320章 奇襲高遷屯第98章 北伐臧霸第328章 議定廬江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章 願求將軍之女爲側室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229章 解縣奇聞第386章 蹕前訴苦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84章 心滿意足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268章 曹袁生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