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利縣大敗

上庸這次的突發情況,恰好被劉封用來測試一下自家麾下士族豪強們的態度。

將土地租賃給失地平民以及災民,是秦漢以來的慣例,同時也是劉封在江東執政的核心思路之一。

不論是吳郡、會稽北部所沒收充公,財政贖買,豪族捐獻的土地,都被劉封以平價租賃給聚攏的流民、原豪族佃戶等百姓進行耕種。

畢竟土地不值錢,土地的產出纔是土地值錢的根本。沒有產出的土地一文不值,劉封又不是葛朗臺,傻到捏着土地不捨得放出去。

這一次上庸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突發情況,主要還是因爲龐統並沒有深度參與江東的改革和理政,那時候他還在江陵讀書。而許褚作爲武人,他對這些也不太精通,更別提他太過靠近劉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信號,以他的政商必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這是上庸的突發情況會發展到必須送達劉封面前決定的根源。

當劉封看見這一情況後,心裡就有了計較,於是一場帶着釣魚性質的考覈就出現了。

這一次考覈的結果,無疑徐庶、陳泰最合劉封的心意,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意見是最可取的。

相反,最爲滑頭的孫權提出的贖買,纔是劉封最青睞的方法。

之所以選擇贖買,而不是租賃,還是因爲上庸的特殊情況,以及採取行動的目的。

劉封要的是斬斷申家和部曲之間的聯繫,僅僅靠租賃是做不到的,或者說時間會太長,穩定性不足等等缺點。而贖買則見效快,效果好。

況且上庸那裡的田地並不算多好,也就是個中等偏下的水平,上庸的價值是前進基地,側翼屏障,以及礦產冶煉工坊。

保住這些,犧牲一點田地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孫權也必然是看見了這一點,猜到了幾分劉封的心思,纔會想出贖買的方法來。

至於鍾毓、顧邵,雖然也很有能力,但侷限於大族思維,眼裡幾乎沒有底層。

雖然明知道很大概率會是這麼個結果,但劉封還是有些失望。

看來把年輕一代帶在自己身邊潛移默化的想法,並不是萬能的靈藥,還需要有其他的手段輔助。

想到這裡,劉封抽出一張紙,書寫了一份新的詔令。

詔令中加鍾毓、顧邵爲贖買從事,前往上庸,配合龐統負責此事。同時又給龐統修書一封,讓他務必將鍾毓、顧邵二人派往一線任職,親力親爲。

處理完這些事後,劉封又重新拿起了另一份軍報。

這份軍報已經打開,也看過好幾次了。

軍報乃是來自於青州,關二叔從荀攸之謀,以張飛爲主將,揀選精銳五千人,自壽光往北繞道,沿着海岸疾行,由巨定以北過淄水,趁夜偷襲,竟一舉拿下了守備空虛的利縣。

利縣在袁軍戰線的後方,是東北方向的遮蔽,一旦失守,張飛所部即可威脅樂安、博昌、西安、東安平、臨淄等諸多縣邑,將袁軍後方攪成一團。

按照荀攸的策略,張飛在攻佔利縣之後,最好的策略是引而不發,做出威脅諸縣的態勢,卻不能真的出兵。

因爲張飛麾下畢竟只有五千精銳。

他的作用是威脅袁軍側後方,動搖袁軍正面戰場主力的軍心。

一旦袁軍主力退卻,在平原地帶很可能會形成潰散。即便袁軍能夠維持住軍心,有效撤退,那在關羽的緊逼之下,很可能一退再退,守不住陣腳。

可張飛要是真的出擊了,就算能拿下幾座城,除了增加一點擾亂袁軍軍心的效果外,其他全是負面作用。

首先,他自己的兵力就會被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

其次,佔領城市需要消耗兵力,從而喪失最後一點野戰能力。

最後,對於北方袁軍增援別說起到阻擋遲滯的效果了,恐怕就是獨善其身都不可能。

故此,在出兵之前,荀攸反覆強調拿下利縣之後,務必謹守城池,只要堅持半個月,張飛就是此戰首功。

不得不說,荀攸的策略當真是相當厲害,而且戰略眼光一流,不貪不慫,一切以利益爲上。

事實上荀攸建言之初,提議的是關平領軍,而並非是張飛。

這不僅僅是因爲張飛的性格,同時也是因爲張飛的地位。

這種奇兵在有選擇可能的前提下,一般是不應該讓張飛這樣的大將擔任的。

曹仁、夏侯惇這些地位相當於關張的曹系親族將領,他們擔任的就往往是偏師統帥的職務,而奇兵主將的任務基本都是于禁,樂進、韓浩、史渙這些人的。更何況張飛的性格也容易衝動,而且資歷又大,一旦上頭,他身邊誰能勸說得住?

實在是關二叔拗不過張三叔,這才換了張三叔出陣的。

結果,果如荀攸所料,出問題了。

倒不是張三叔真的一意孤行,實施上張飛在剛開始的時候還真就乖乖的執行了荀攸的建議,除了派出少量兵馬出城徵集糧食,充盈利縣糧庫外,並沒有其他無端的舉措。

可惜張飛恰好遇上了沮授。

袁紹那邊也對青州戰事十分憂慮,因爲青州的僵局,使得他久久沒法下定決心再開新的戰線。他雖然極其厭惡曹操,劉備的聯盟,但也怕打的越來越激烈,反而讓兩人之間的同盟愈發堅定了。

猶豫再三,袁紹乾脆把沮授給派了出來。

沮授這一年來,一直在袁紹身邊喋喋不休,勸說袁紹將青州兵馬撤回黃河以北,然後休養生息,坐視曹劉反目。

在沮授和田豐看來,曹劉聯盟似堅實脆,因爲雙方的實力差距太過不平衡了。而且曹操有求於劉備的地方太多,反哺劉備的地方卻又太少。

除了一個朝廷的名義,其他幾乎都是索取。

每年百萬石的糧食供給,以沮授、田豐來看,劉備父子定然不能持久。

久而久之,間隙必生。

只有曹劉翻臉,袁紹的機會纔會降臨。

袁紹被他煩透了,於是乾脆以支援青州戰事的名義將他打發來了東面。沮授在袁紹身邊的地位本來應該可以算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督袁軍所有兵馬。

不過在郭圖的挑撥之下,袁紹自己也有些害怕,乾脆將軍權一分爲三。去歲開始的整軍,袁紹又藉着揀選精銳的機會,再次拿走了沮授部分的兵力。

等到這次打發沮授去青州時,袁紹只給了沮授兩萬人馬,而且除了沮授本部的六千人人外,其他都是被淘汰下來的冀州郡兵。

沮授東來,恰好撞上了張飛攻佔了利縣。

沮授當即做出反應,先是停止前進,隱蔽自身的存在,同時快馬南下給袁譚、淳于瓊示警。

隨後,沮授先下令以三千郡兵分成大小不一的四、五股兵力,分別從不同的時間和方向反攻利縣,即便被張飛打了個抱頭鼠竄也毫不在意。

戰後,張飛審問俘虜,詢問得知這些戰俘俱是周邊城市的守軍,並將周邊城市的情況托盤而出。

得知周圍城市守軍大敗潰散之後,張飛頓時大喜,再難壓抑心中的火熱,當即出兵。

不過即便是此時,張飛依然還留有一定的警惕性,並沒有盲目分兵,而是將目標定在了博昌。

這裡是時水和淄水的交匯處,又是青州境內難得的東西向河流起始點,連通西安、臨淄和東安平,爲袁軍的後勤補給減輕了一半以上的壓力。

一旦博昌被切斷,那袁軍就只剩下了另外一條陸路運輸補給通道了,而且路程還要比現在的補給線長上不少。

不論是從戰略角度,還是戰術角度,張飛這個選擇都沒有錯,他甚至都沒貪功,分兵西安、臨淄這兩座近在咫尺的空城。

依然的是,張飛這次遇到的卻是沮授。

沮授早就算定張飛要麼不出兵,出兵必奪博昌,即便分兵,主力也只會是博昌。

於是,沮授在博昌城中設下埋伏,以豪情獻城爲誘餌,內外包夾,大破張飛所部。

夜襲博昌的四千精銳當場戰沒四成,剩下的在張飛指揮下奮勇拼殺,好容易殺出重圍,卻又被追趕上來的袁軍圍困在了利縣。

利縣城小糧寡,難以堅守,張飛不得不趁着袁軍圍城還不緊密時,連夜突圍。

結果又被沮授算到,再折一陣,張飛硬生生憑藉自身勇力殺開一個口子,帶着一千三百餘殘兵衝出重圍,沒衝出來的要麼戰死,要麼被俘。

即便這一千三百多,最終成功回到聯軍戰線的也只剩下了七八百人。

五千精兵出征,最終折戟沉沙,只回來了七八百人,這次戰損之沉痛,完全將張飛所部的脊樑骨給打折了。

更讓人唏噓的是,沮授居然還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在大破張飛之後,直接調動袁譚和淳于瓊撤軍,做出一副糧草不濟,後路被張飛切斷,不得不先行退卻的假象。

要不是荀攸看破袁譚、淳于瓊兩部撤退的時候潰而不亂,退而不散,力勸關羽暫緩追擊,聯軍在追擊中遇到以逸待勞的沮授所部,必然會再吃一個大虧。

張飛精銳損失慘重,所部兩萬人的戰力最少去了七八成。

別看張飛所部還有近一萬六千人,可折損那最精銳的五千人,不但戰力暴跌,就連士氣也是跌入谷底,已經陷入一觸即潰的狀態。就連並未折損的關羽所部,以及聯軍其他所部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士氣打擊。

要不是袁軍內部也出現了問題,聯軍必然會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即便放棄巨昧水防線都無濟於事,最少也得匯合正急速趕來的陳登所部才行。

作爲戰敗方的聯軍這邊雖然情況很糟糕,但作爲勝利方的袁紹軍這邊居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最高層次的軍議上,袁譚和沮授爆發了極其激烈的爭吵,袁譚甚至險些拔刀相向,所幸被淳于瓊及時按住。

原因其實並不稀奇,還是老問題一個,那就是戰與撤。

袁譚、淳于瓊的撤軍並沒有吸引到聯軍所部的追擊,那麼原先預備的伏擊也就落了空。

按照沮授的建議,既然已經小勝一場了,那麼此時正好見好就收,索性放棄巨昧水防線,退守淄水一線。

這樣一來,不但有利於縮短後勤補給線,也有利於縮短防線。

東北方有巨定作爲屏障,這是青州最大的湖泊,有巨昧水、淄水、濁水等多條河流匯入,規模很大。

劉備軍偷襲利縣,就是繞過巨定過來的。可第一次偷襲都沒得手,如今袁軍兵力充沛,又有了警惕,那就更不可能了。

退守淄水防線,還有堅城臨淄和東安平兩城隔着淄水遙相呼應,臨淄本就是齊魯大地上的交通樞紐,又背靠博昌、西安、昌國等縣,可比巨昧水一線要容易的多。

沮授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袁紹軍的糧道縮短,反過來正好就是聯軍的糧道拉長。

青州大地的絕大部分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的,僅有少數如時水這樣的河流,那也不過是一部分河段東西走向。

因此,在青州大地上東西交戰,河流不但幫不上任何的忙,反而還會成爲險阻,拉長對方補給線的手段極其有效。

可袁譚卻接受不了。

袁譚作爲青州刺史,沒有完整的青州本來就讓他很是不滿了,如今還被一羣雜兵雜將打上門來,他更是深以爲恥。

要是兵敗不敵那也就罷了,現在明明打了勝仗,不想着怎麼乘勝追擊,打過河去,乃至於一統青州,居然想着撤退?

這要是傳出去了,外人可不得覺得他袁譚又吃敗仗了嗎?

因此,袁譚懷疑沮授根本就是想要坑害自己,在父親面前進讒言,暗中支持袁尚那個孺子小兒。

有了這個先入爲主的看法,沮授說的一切自然也就變得不可信了。

沮授本身可不是什麼好脾氣的人,能耐着性子勸說袁譚幾句就已經很客氣了。

畢竟沮授這次過來,可是因爲噴了袁譚他爹的緣故。

連老子都敢噴,還怕噴個兒子?

這可不就針尖對麥芒,對上了嗎。

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573章 錦衣還鄉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36章 問對徐州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637章 兩方援軍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8章 劉公妙計丟徐州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61章 陳羣家書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52章 雙向奔赴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31章 兩封家書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624章 進退兩難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402章 擴軍分郡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571章 奔襲朱提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49章 魯肅舉才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65章 禮送賣家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392章 曹操定策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10章 幕府初成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277章 兵發汝陰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626章 噩耗頻傳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50章 舉薦撞車第507章 士氏議降第237章 籌謀潁川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84章 魯肅來信第630章 懿之險計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100章 張飛破陣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43章 非蠢即壞第61章 陳羣家書第582章 漢中異變
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554章 拔取俞元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573章 錦衣還鄉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36章 問對徐州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25章 曹操和呂布的威脅第637章 兩方援軍第77章 臧霸的試探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38章 劉公妙計丟徐州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61章 陳羣家書第458章 捷報頻傳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486章 探病蒯良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423章 議定諸事第52章 雙向奔赴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59章 安撫曹豹第389章 徵辟楊修第31章 兩封家書第82章 劉曄的盤算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624章 進退兩難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402章 擴軍分郡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355章 朱治乞降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545章 召集土司第140章 子義戰伯符第571章 奔襲朱提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49章 魯肅舉才第431章 邀功請賞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65章 禮送賣家第235章 父子開府第392章 曹操定策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633章 成都異動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346章 大戰開啓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325章 吳縣來人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131章 改換方案第410章 幕府初成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277章 兵發汝陰第384章 諸葛加冠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626章 噩耗頻傳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50章 舉薦撞車第507章 士氏議降第237章 籌謀潁川第528章 伐蜀大計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84章 魯肅來信第630章 懿之險計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342章 吳姓俯首第305章 杯酒釋兵權第100章 張飛破陣第109章 大獲豐收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118章 周 蔣來投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43章 非蠢即壞第61章 陳羣家書第582章 漢中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