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

“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呂氏春秋·不屈】

“各地蝗蟲都撲滅的如何?”皇帝拿起杯盞啜飲一口,隨後輕嘆了口氣,終於說到現今朝政的重點:“還有三輔、司隸等地的旱情,一應通報上來。”

“臣謹諾。”趙溫與馬日磾等人對視一眼,儘量揀了好的先說:“自三月下詔各地官府領民搜撿蝗卵,捕殺螟蛉以來,起先百姓黎庶不信蝗乃卵生,只顧着青苗耕種,不肯用心應付,官府不敢強命相逼,僅是出資採買蝗卵。唯有各地軍屯、民屯得奉切詔,認真辦事,兩個月來搜撿焚燬蝗卵無數……”

“官府不敢強命,但可以溫言勸勉,我聽說有些官員在勸民搜撿蝗卵的事上就很得力。”皇帝擡手打斷了趙溫的話。

趙溫明白過來,着即答道:“陛下睿鑑,地方各官在奉詔搜撿事上,確有不少堪爲範則,譬如左馮翊種拂,嚴於律己,治郡頗有政聲,百姓無不心慕而從之;河東太守王邑用鹽來換取百姓搜撿蝗卵、呈交官府,據奏報,河東一郡百姓黎庶無不踊躍搜撿,幾乎無有螟蛉之憂。待到現今,除開幾縣偶有蝗羣,其餘諸地,卻是不曾有保災情。”

左馮翊種拂與河東太守王邑以不同的方式取到了同樣的效果,若要分個優劣,在時人眼中,無疑是種拂以道德感化黎庶的方式爲上,王邑以利驅民的方式卻不易受人重視,這一點,在趙溫說起二人事蹟的先後順序就能看出來。

但在皇帝眼中,他卻更爲欣賞王邑的做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種拂他們一樣,能以自身的道德修養感化黎庶,治理天下終歸到底還是要靠那些專業性的行政官員。而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符合皇帝要求的專業性官員實在是太少了,這些就得靠太學、吏治科等教育機構慢慢的‘百年樹人’才行。

“有旱必有蝗。”皇帝無不欣慰的說道:“朝廷修了兩年的河渠池陂,又有新的耕作之法、農耕之器推行關中,可謂是備旱已久,即便今年旱災大盛,年底也不過是糧食減產,只要朝廷免稅不徵、及時賑恤,黎庶就都有活路。是故,我最憂慮的,就只有蝗羣啃食禾苗、讓百姓顆粒無收。現在聽了你們的話,我這纔算是鬆了口氣。”

“這一切,都是君上運籌帷幄、勤政愛民的結果,臣等不過是忝奉職事,供君上驅走而已。”董承立即阿諛道,還不忘爲自己表功:“聽說京兆有民不信蝗蟲卵生,京兆尹胡邈爲了示信於民,與長安令一同不知用什麼法子,將搜來的蟲卵孵出了螟蛉。黎庶見了,皆深信不疑,由此政令推行,通暢無比。後來傳及旁郡,皆效仿信服,難爲彼等想出這個法子。”

“先讓吏部記着,等年底時再一概敘功。”皇帝點了點頭,隨口說道。

此時朝廷雖不說政通人和,但經過這麼多次的吏治整頓,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具有行政效率的政府,再加上水利完善、府庫充盈、又減輕了蝗災的壓力,朝廷完全有能力應付關中這場大旱。趙溫、馬日磾這些輔政理國的大臣們辦起事來也就從容了許多。

“雖是朝廷早有綢繆,但天威難測,非人力所能勝之。”沉默許久的馬日磾咳嗽一聲,終於出聲說道:“據奏報,右扶風、弘農及京兆南部等縣早已通川燥流,異井同竭,老弱不堪遠汲,貧寡單於負水。據說當地已有黎庶爲求口糧,賣地賣子,若是朝廷、官府皆束手不管,恐有失人望。”

這一句建言彷彿切中要害,皇帝垂思稍許,沉聲說道:“先下詔,免去今年關中受災郡縣所有賦稅,再傳詔各地,開倉放廩,務使百姓有所生計。”

衆人然諾,皇帝又問了些事,遂讓他們都回去了。此時正是午後,往常的這個時候皇帝若是無事,會帶人前往上林苑騎馬遊獵,或是與人微服,不過如今既是多事之秋、加上天氣炎熱,好動的皇帝也沒有了優遊的心思。

皇帝在釣臺坐了一會後,思來想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他心內苦惱,面部表情卻是控制得極好,一旁的穆順瞧不出端倪,適時的提醒道:“陛下,今日該輪到桓公講書了。”

太僕趙岐與御史中丞桓典是皇帝的兩個授業恩師,皇帝雖然聰慧,但對於文簡辭奧的經書大義仍有不逮之處,是故每日由趙岐、桓典二人輪流爲皇帝講授經書。有時甚至還要多請教秘書令荀悅、蘭臺令史蔡邕、太中大夫鄭玄、博士韓融等一干經學大儒,一天下來,幾乎有一小半的時間要放在讀書上,這也成就了皇帝好學勤思的美名與日漸精深的儒學素養。

今日正好是輪到桓典來爲皇帝講授《尚書》,龍亢桓氏幾代帝師,以講解《尚書》起家,博學精識,等若是這一學說的權威。桓典爲人也一絲不苟,剛介自守,他當年爲司徒袁隗所辟舉,轉任侍御史,常於街頭乘驄馬而行,京師無不畏憚。後來隨朝廷遷都,拜御史大夫、封關內侯,在成爲帝師後仍是耿直廉幹,爲關東士人所信服,與楊琦等人很是交好。

“桓公講規矩,非危坐不言、非正室不訓。”皇帝似是想起了什麼,眉頭一鬆,說道:“授學的地方以往都在石渠閣,現在就擺駕過去吧——是了,我有話要先與桓公吩咐,讓秘書監的人晚些過來。”

韋誕、王粲這幾個秘書郎們平常不出意外都是要跟着皇帝一起在名師座下學習的,今日刻意迴避,想必是有事要說與桓典,穆順留了個心思,應諾而去。

皇帝乘車從石渠閣前走下,閣檐下的石渠中水流淙淙,跳躍着金子似得的光芒,閣前的人員、駐蹕、鹵簿一如既往。石渠閣對面的天祿閣中,負責校勘《漢紀》的蔡邕聞訊趕來,也跟着在車下見禮,這副場景似曾相識,就差當天的那陣清暢如水的琴聲了。

回想起那日的情形,皇帝看着蔡邕,玩笑似得道:“令愛還躲在閣中?”

蔡邕額頭冒出冷汗,訕笑道:“臣女自知上回有所失儀,故不敢再入宮中冒犯。”

“你教女有方,膝下無不是讀書知禮的,上回就當一樁美談雅事,我也未曾怪過爾等。若是因此而自怨自艾,讓長公主失卻良伴,卻爲我的不是了。”皇帝笑着說道,一副寬宏雅量的樣子:“聽說長公主與令愛交好,常在一起研習經書,若是她不願再進宮來,蔡公就許她常去長公主府上吧。”

“臣謹諾。”雖然知道皇帝對蔡貞姬確實沒有什麼惡感,但蔡邕還是弄不清皇帝的意思,有些沒頭沒腦的應承了下來。

皇帝點了點頭,也不再說什麼,徑直往石渠閣中走了進去。

帝師、御史中丞桓典未過多時便來請見。

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
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