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出使(上)

“紀圭,你的想法呢?”鄭平原聽完不置可否,卻向着在座的謀士紀圭問着。

紀圭見鄭平原目視自己,沉吟片刻:“臣受主公大恩,總想多爲主公出力,眼見我軍慢了一步,心急如焚。”

“吳王已平二鎮,餘下三鎮如風中之燭,轉眼就熄,一旦吳地平地,十萬吳軍轉眼之間就要撲向荊州。”

“蜀國公已定全蜀,雖經大亂,人口和兵力只有一半,也有五萬軍南下,現已經奪了上庸和夷陵,兵指荊州,這等險惡之局,以臣觀之,千年以來都是罕見。”

“我軍只有二郡,這種情況極是險惡,臣私心自問,只見我軍根基未建,一旦遇到大軍,一戰失敗,只怕狂風暴雨,立刻分崩離析,臣每每思之,不由涕淚而下,不能自定,徘徊不眠。”

這話本是頌上的套路,但是紀圭說來,卻平平靜靜悄,毫無滯礙,全是誠摯,一片忠貞之心,聽得衆人肅然凜然,連鄭平原也坐直了身子。

“長江縱貫東西,延綿數千裡,上通巴蜀、中經荊襄、東連吳越,相互呼應,無論是蜀國公,還是吳王,都必須通過水路行軍,必先奪此城。”

“江陵身處長江中樞,此時於南方而言,幾是中原於天下之局。”

“中原處四方之中,合天下之全勢,四通八達之地,爲四方聯繫的樞紐,而天下紛亂之初,中原四面受敵,四方離力足以撕裂中原形勢,沖毀任何據守中原的努力,因此自古從無得中原而得天下者,必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而爲之。”

“此時,南方之局,也是如此,江陵地處中樞,四方合力焦點,我軍力量若強,大可據中樞以橫掃荊州,可我軍尚弱,此時據之,必死無疑。”

“臣本局於江陵,束手無策,可張先生一言點破迷津,的確,舍了江陵未必有機會,不捨江陵必死無疑,張先生果是國士,洞察如火,剖析如流,實是讓吾佩服,非大智不可明此。”

“臣再仔細思量,實是對主公有罪。”說着,紀圭向鄭平原行禮說着:“若依我之前策,我軍兩路出動,西征夷陵,北上襄陽,勞師數萬,顆粒無收,只怕徒爲人嫁衣。”

鄭平原目光幽幽,擺了擺手,說着:“這本是正理,連我也不曾脫出羈絆窠臼,你又何罪之有?繼續議吧!”

張瑜聽了,目光一閃,心中一嘆,知道自己就算以計折服了衆人,但是在鄭平原心中,紀圭作爲老臣,還是在自己之上。

最信任的人,其實還是紀圭,不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只聽着紀圭繼續說着:“江陵已是絕地,不脫此城,無有生機,唯有跳出才行,主公本來就要征討長沙,也有些七八分把握,只是主公目前最大的困難,第一就是根基淺薄,未能和吳王以及蜀國公一樣,根基深扎,威福自用,無需朝廷名號。”

“這天下雖諸侯紛起,已然大亂,但只侷限於上中層,大燕二百年餘威,諸侯無視,難道百姓和士子就敢無視?”

“前朝太祖,也是假借了朝廷名號,才能安撫人心,奠定根基,黎民士子心中有朝廷有天子,這種事情,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輕易捨棄……”

“其次就是缺少時間,荊州大戰最多還有一年,而安撫百姓建立大器不是一時一日之功,若能假借聖旨,安撫人心,能在一年半載內就穩固根基,就是最大的好處。”

這話說下來,紀圭已經徹明,匍匐在地:“臣認爲張先生所言極是,望主公納之!”

見此,在場的人都跪了下來。

鄭平原度步而行,心中不捨,又是心中雪亮,知道二人說得中肯,不捨江陵的話,絕對有死無生,沉默許久,嚥了一口又苦又澀的口水說着:“起來吧,你們說的有理,我豈會不納之?”

已經有了決斷,有了決斷,心中雖然絞痛,卻也清明瞭,喟然嘆的說着:“說句心裡話,我心痛如絞,這江陵是我鄭家數代經營之地,豈能輕舍?只是形勢演化到這地步,不得不爲之,我也有壯士斷臂的決心。”

說到這裡,鄭平原看了衆人一眼,這是份量極重的戰略,就此決定了。

張瑜這時卻笑着:“主公不必太過心痛,這江陵要舍是沒有錯,但是也不能平白就舍了,一些關鍵的要拆除,士兵家屬要遷移,這還是小道,關鍵是朝廷,或者說吳王開什麼價?”

“蜀國公南侵,焦點在於荊北,而吳國要進荊州,也在荊北,說的不客氣點,我軍求得朝廷和吳王,朝廷和吳王豈不求我?”

“若我軍降之,或者南下荊南,蜀國公一旦取得荊北,金陵根基立刻動搖,主公不聞當年大燕太祖國策?”

說着,張瑜鏗鏹有聲的朗讀:“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留上庸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爲軍農要用,並作舟船,水陸俱下。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一處傾壞,上下震盪,雖有智者不能爲吳謀矣。”

這段大燕太祖的戰策,這時在帳內讀來,真是擲地有聲聽得人人心旌動搖,許久都沒人接話。

“七色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鄭平原思之,嘆着:“這是良實之言,三百年前太祖爲之,以平南吳,今日蜀國公爲之,我深懼之,難道吳人不懼?”

“主公說的極是,這時情況,吳王尚未掃平吳地,豈敢逼迫我軍?只要中人之智,必厚賞厚贈以增我軍,不但不加以戰掠,反而加以扶助,這正是大局之理。”

“我軍交出江陵,不但要荊南大都督,更要使其公開結盟,以壯我軍聲勢,使荊南聞風喪膽,迅速歸降我軍。”

就算朝廷日衰,吳王也聲勢浩大,與之結盟,分割利益,荊南豈敢頑抗,不怕同時得罪了鄭平原和吳王?

聽到這裡,大家都是點頭。

“臣願親去金陵,會見吳王,以爭主公之利。”張瑜說到這裡,伏身而下,跪拜請命。

鄭平原默然點頭,站起身來,注目許久,不勝感慨,徐徐說道:“今天議政,才知道二位先生的真顏色,我真是不勝欣慰,有着你們,就算此局再壞,我也有心氣爭上一爭!”

鄭平原說到這裡,親自扶起張瑜:“就請先生代表與吾,去朝廷爭一爭!”

張瑜起身,又笑着:“而且,主公只是派我去見皇帝,請朝廷下旨,與吳王又有何關係?荊南大都督之職,以現在的局勢來看,極易辦到,到時,主公和吳王同爲燕臣,雖有上下,卻非君臣,主公何憂?”

張瑜笑着的說出這話,在座的人,都先是一怔,隨即哈哈笑起來。

的確如此,即便是與魏越聯繫,可明面上派使者去覲見天子,天子還活着,不是麼?

既然如此,魏越日後大勝,可以選擇臣服,若是失敗,以後也可以來一句只認天子不認吳王,起兵相爭並不會落得話柄。

“說句大不敬的話,當朝天子也就是一塊遮羞布了。天下諸侯有誰沒有從中謀過好處?就是拒絕秦王的蜀國公,在處理朝廷使者時,不照樣是金銀賞賜過後,平安的送其回去?而且,還留下了關中地圖?”張瑜在說起這件事時,很是平淡:“交出了江陵,蜀國公和吳王就沒有緩衝的餘地,必是交戰,這時,主公挾數萬軍靜於荊南,誰也不會逼着主公出兵。”

鄭平原聽了張瑜的話,越是想便越是有理。

就在這時,紀圭微笑的說着:“前去朝廷,可要快些啓程,有了名分,在平定荊南時,也可少折損些人馬。”

鄭平原一想有理,立刻叫來去喚來自己信任的一個親將來,這樣的人,一是忠誠度有保障,二是,安全有保障,會僞裝身份,行路快。

這裡離朝廷還是不近的,中間的這一段路上,可不算太平。

鄭平原叫人擺上紙墨筆硯,想好說辭,刷刷刷,寫了一份上表。

“怎麼人還沒來?”看着外面,鄭平原頭也不擡的問着。

“臣這就出去催催。”服侍他的人,立刻小心翼翼的說着,就在這時,親將過來了。

“讓他進來。”鄭平原說着。

片刻後,一個看起來普通的男子,從外面走進來,翻身拜倒:“見過主上。”

“這是本帥交給你的任務,張先生爲正使,你爲隨從親將,率兵五百,送這上表,到金陵或者濟山郡。”鄭平原說着,又將表文封好,交給了張瑜。

張瑜小心翼翼的將表書接到手中,說:“主公放心,臣一定完成主公的使命。”

“那先生就明天起身。”鄭平原說着:“拜託先生了。”

看着張瑜拜謝出去,鄭平原看着他,心中思考。

張瑜氣度寬宏,精於戰略和奇計,多謀善斷,胸襟廣闊,鄭平原被張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張瑜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但是實際上,真正要獲得信任,不是這樣簡單,這次獻策固然有道理,但是真正是忠是奸,還看從朝廷獲得了什麼。

若是什麼也沒有獲得,非是無能就是別有用心。

這也算是一種考驗吧,就算張瑜不說,自己也要派他而去。

第163章 洗城(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266章 法會(四)第52章 金子(上)第16章 祖先威靈(上)第190章 新生(下)第227章 科舉(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185章 消息(上)第282章 遇金陵(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10章 建國稱侯(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51章 仙方(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247章 流民(上)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317章 涼州師(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278章 焚燒(上)第257章 月思(下)第173章 絕境(下)第247章 流民(上)第35章 轟動(下)第248章 召集(下)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132章 雙喜(下)第93章 產子(三)第279章 就戮(下)第165章 送行(上)第314章 火與沉(上)第305章 洛陽陷(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298章 天兆(上)第224章 稱賀(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119章 側室(下)第136章 出兵(上)第242章 黑龍出野(下)第3章 山民(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6章 突破(下)第101章 出降(上)第277章 旨意(下)第70章 汝敢反乎(上)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258章 涼州事變(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222章 永垂不朽(上)第204章 蠱神廟(上)第39章 觀禮(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237章 壓迫(上)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29章 有女好求(下)第278章 焚燒(下)第170章 竊龍(上)第291章 涼州緩(下)第33章 就義(下)第10章 運數(下)第146章 月如水(下)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252章 內亂(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49章 病變(上)第113章 定心(上)第107章 明悟(上)第250章 器量(下)第265章 法會(一)第15章 賴同玉(下)第304章 蛟龍在(下)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上)第232章 關稅(上)第215章 緘默(上)第153章 大戰(一)第165章 送行(上)第157章 國士(下)第134章 機會(上)第35章 轟動(下)第233章 誅滅(下)第19章 破寨(下)第326章 消息(下)第277章 旨意(上)第102章 聽聞(上)第184章 禪讓(上)第331章 逃亡(下)第194章 時壽(下)第69章 隕落(上)第276章 登基(下)第116章 水師(下)第36章 移縣(下)第130章 厚重(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上)
第163章 洗城(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266章 法會(四)第52章 金子(上)第16章 祖先威靈(上)第190章 新生(下)第227章 科舉(上)第256章 幷州事變(下)第185章 消息(上)第282章 遇金陵(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207章 滿月宴(上)第110章 建國稱侯(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51章 仙方(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247章 流民(上)第336章 內聖外王殖民策 冠冕堂皇封爵出(下)第317章 涼州師(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278章 焚燒(上)第257章 月思(下)第173章 絕境(下)第247章 流民(上)第35章 轟動(下)第248章 召集(下)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132章 雙喜(下)第93章 產子(三)第279章 就戮(下)第165章 送行(上)第314章 火與沉(上)第305章 洛陽陷(下)第295章 陷縣(下)第298章 天兆(上)第224章 稱賀(上)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第119章 側室(下)第136章 出兵(上)第242章 黑龍出野(下)第3章 山民(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6章 突破(下)第101章 出降(上)第277章 旨意(下)第70章 汝敢反乎(上)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258章 涼州事變(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222章 永垂不朽(上)第204章 蠱神廟(上)第39章 觀禮(下)第176章 天譴(下)第237章 壓迫(上)第315章 賜死和龍氣(上)第29章 有女好求(下)第278章 焚燒(下)第170章 竊龍(上)第291章 涼州緩(下)第33章 就義(下)第10章 運數(下)第146章 月如水(下)第141章 陰錯陽差(下)第86章 火德初凝(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64章 史上第一次爆破(下)第252章 內亂(上)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49章 病變(上)第113章 定心(上)第107章 明悟(上)第250章 器量(下)第265章 法會(一)第15章 賴同玉(下)第304章 蛟龍在(下)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上)第232章 關稅(上)第215章 緘默(上)第153章 大戰(一)第165章 送行(上)第157章 國士(下)第134章 機會(上)第35章 轟動(下)第233章 誅滅(下)第19章 破寨(下)第326章 消息(下)第277章 旨意(上)第102章 聽聞(上)第184章 禪讓(上)第331章 逃亡(下)第194章 時壽(下)第69章 隕落(上)第276章 登基(下)第116章 水師(下)第36章 移縣(下)第130章 厚重(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330章 插入幽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