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又一歲秋

單于庭西征歸來,不知帶回了西域,乃至中亞地區的稀罕物件。

同時,也按照離去時的約定,帶回了秋天。

——秋天。

草原遊牧之民最富足、最安逸,同時也是漢家躬耕之民,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間節點。

農忙,農閒,雖然只是一個籠統寬泛的概念,卻也不是不能按照農民的勞動強度,來細分出幾個時間段。

比如春天,農民說是忙着播種、春耕,但實際上,也就是忙最開始那幾天。

種子播下去了,再灌溉一下,然後就只需要守在田頭,等作物幼苗毛頭,便可安下心來。

隨後的兩個月,雖然也屬於‘農忙’時分,但忙的程度十分有限。

除了早已形成約定俗成的時間節點、水量的灌溉之外,農民在這段時間需要做的,也就是除除雜草、抓抓害蟲。

這些事,根本不需要一個成熟的壯年農民去操勞——隨便幾個孩童,就能在玩耍間代勞。

真正值得農民操心的,時水資源的搶奪,以及按時按量的灌溉。

真正意義上的‘農忙’,其實是秋收,以及秋收前的最後衝刺。

在這‘就差最後一哆嗦’的關鍵時刻,農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

畢竟後世學子終生一考,決定的不過是未來好壞。

而對農民——尤其是封建時代的農民而言,一年的收成好壞,卻是直接關乎未來這一年,家裡會不會有人餓死、會不會有娃兒被賣給富戶爲奴婢,甚至於血脈能不能穿延下去的大事。

所以,哪怕知道這麼做沒有意義,每年的這個時候,農民們都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找來自己能找到的最富經驗、最富知識的老者,來幫自己預估今年的收成。

哪怕得到老者‘今年收成不錯,是個豐年’又或‘你今年種地種的不錯,收成能比別家多些’之類的正面評價,農人們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灌溉、除草,甚至於祭祀先祖、神明——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所求不過有個好收成。

過去這些年——乃至於過去千百年,華夏民族的底層民衆,幾乎都是這麼過來的。

但今年,或者說是最近幾年的關中,秋收前後的氛圍,卻是前所未有的輕鬆了不少。

農人們有條不紊的忙活着,雖然本能的抱有期待和忐忑,卻無疑鎮定了許多。

老者們不再被後生晚輩找上門,也不坐立難安的主動走上田間地頭,去指點江山了。

就像是完全不擔心、十分篤定今年,乃至每年都是大豐收般,悠哉悠哉的坐在老樹根下納涼,再與二三老友說笑一陣,享兒孫繞膝之樂。

至於爲什麼會這樣?

當然不是因爲漢家的農民,真的已經做到‘年年無條件豐收’的史詩級成就。

而是如今漢室,尤其是關中地區的農民,不再被每年秋天的秋收,一言而絕未來一整年的生死了。

遠的不說,就說十年前,先孝景皇帝纔剛即位的時候。

太宗孝文皇帝駕崩所帶來的哀傷氛圍,仍舊在天地間久久不散。

朝堂內外,則是對故去的太宗皇帝歌功頌德——甚至早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關於‘孝文盛世’的鼓吹。

天下弄人都感謝、感激太宗皇帝,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但關中地區,人人都對太宗皇帝感恩戴德,根本不容許有人詆譭、污衊太宗皇帝,自家完備但凡有絲毫不敬,就要立刻擡手大罪,卻是沒有半點誇張。

那是華夏封建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盛世之相。

每個人,都爲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但在這盛世的表象、在那美好的天空之下,卻仍有一些陽光無法播撒到的角落,被底層民衆的血淚所侵染。

如某個農民,在太宗皇帝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巧立名目賜爵,三不五時賜下酒肉、布帛,間歇性免除農稅,日常性免除勞役的仁厚統治下,日子過的不說是有聲有色,也起碼是越來越有盼頭。

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安定,讓這個農民從最開始,一窮二白,吃了上頓沒下頓,骨瘦如柴、手腳無力的模樣,逐漸成長爲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民。

家裡的百畝良田,能承擔整個家庭的日常口糧,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銷——不說頓頓飽,也是每頓都能吃個七成飽。

老農感謝先祖,感謝上蒼,更感謝帶來這一切美好生活的太宗孝文皇帝。

直到有一年,秋收。

無論是經驗老道的老者,還是官府派下來視察的農稼官,都說今年是個豐年。

而且是大豐收!

老農滿懷期待,充滿幹勁,將田裡的粟廟照顧的極好,比照顧新媳婦還細心!

結果到了秋收那天,明明一切都預示着豐收,但當老農眉眼含笑的將收割好的粟堆在一起,卻本能的皺起了眉頭。

——怎麼這麼少?

下意識看向左右,與自家田畝相連的領居家田地,卻是一眼就能大致估算出:大傢伙確實都是大豐收。

唯獨老農的收穫,少的着實有些詭異。

帶着最後的僥倖,老農將收割的粟全部稱量,懸着的心也終於死了。

二百石出頭。

距離關中的糧產平均線:每畝三石,足足少了近三分之一!

老農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開始瘋了似的否定這個現實。

找官府報官,卻被前來查探的差役,明確告知沒有被人盜割的痕跡。

懷疑量具,卻被那冷臉稅吏毫不留情面的罵了個狗也淋透,也當面看到鄰居家、同鄉家的米糧,量出來的數字都非常喜人。

不等老農從呆愕中回過神,三十稅一的稅率下,自家七石的農稅已經被稅吏取走。

口賦也被折算成了幾石糧食,一併被取走,只給老農一家,留下了不到二百石糧食。

再苦再難,日子也總得過下去。

老農不得不強打起精神,將這二百來石的糧食帶回家。

家中,自己和老妻,外加兩個幼子、三個還沒出嫁的女人,總共七口人。

雖然有心多留些,但家中那個被當作糧倉的偏房,最終卻只塞下五十石糧食。

老農無奈的嘆了一口氣,帶着剩下的一百五十石糧食,找到了當地最仁義的糧商。

不料那糧商卻說:今年大豐收,糧食賣不上價,只能按照每石四十錢的價格收糧。

老農想不通,今年怎麼會是大豐收。

至少老農完全沒有感受到,今年是個大豐收。

但老農沒得選,更不敢往深處想,深怕自己被殘酷的現實所打倒。

一百五十石糧食,按照每石四十錢的價格,總共換到了六千錢。

其中還有小半三銖莢錢,卻已經是收糧的糧商中,給錢給的最公道、最厚道的了。

帶着錢回到家,老農強迫自己不去想,帶着妻小貓冬。

正所謂,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一家七口人,哪怕有五個是沒長成的崽子,餘下老農夫妻也不比青壯能吃,先前預留的五十石糧食,也依舊沒能撐到冬去春來。

當春天來臨時,老農一家,已經欠了鄰居二十石糧食。

欠的糧得還,糧種也得買。

秋天賣糧所得的六千錢,只被柴米油鹽耗去了幾百錢,剩下的都還在。

而當老者滿是忐忑的,帶着這五千多錢走入城鎮,來到糧鋪外時,卻是再也支撐不住,徹底跌坐在了地上。

——過去這個冬天,好幾個糧商的糧倉都害了鼠疫,糧食全都被廢了!

去年豐收,當地出產的糧食,本就有相當一部分被賣去了外地。

留在當地的部分,又有近半被廢,糧食頓時緊缺起來。

所以,開春時,糧價從去年秋收後的最高四十錢一石,暴漲到了最低七十錢一石,且限量供應,先到先得!

老農茫然低下頭,看着身上帶着的錢袋。

五千多錢,只能買回不到八十石糧食,其中還有二十石,要還領居的欠糧。

過去這個冬天,一家人頓頓稀粥,尚且吃了七十石糧食。

而現在,從開春一直到秋收,家裡只剩下六十石糧食了。

這還沒算糧種,柴米油鹽,以及糧食限量供應,必然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高。

以及,家裡那兩個小子,在短短一個冬天便長了一截,本就飯量大曾,又度過了一個食不果腹的冬天······

老農想哭,哭不出聲。

想怪什麼人、什麼事,卻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怪誰。

回到家,與老妻相對無言,很快,夫妻二人便默然抹起了淚。

這一年,老農的三個女兒,有兩個都被賣給了大戶人家。

一個運氣好些,得了主家憐愛,嫁給了另外一個小奴,也算是組建了家庭。

另外一個則是小小年紀,便於當年不明不白的死去。

——兩個兒子,一個餓病交加而死,一個餓的太久傷了身子。

不等秋收,老妻累倒臥榻,老農也愈發感到手腳無力。

家中僅剩一個咿呀學語的小女兒,在話都說不清楚的年紀,操持家中雜物。

僅身一個骨瘦如柴,傷了身子的小兒子,強撐着下田幫助老農耕地。

直到秋天。

這一年的噩夢終於要結束了,老農一家終於看見希望的曙光,結果老婦卻再也支撐不住,一命嗚呼。

秋收所得的糧食,都被用到了老婦的喪葬事宜。

老農茫然坐在破落農院的門檻上,看着街道上行人往來匆匆,對身後,兒子愈發劇烈的咳嗽聲,以及女兒愈發消瘦的身形置若罔聞、視而不見。

就那麼發着呆,就那麼琢磨着:到底,是誰錯了呢······

這樣的噩夢,漢家的農人,幾乎都做過。

甚至有許多原本還勉強可以餬口的農人,就是在真切經歷這樣一場噩夢後,才淪爲佃農、奴隸,甚至於直接家破人亡。

後世人常說:富不過三代。

因爲富貴人家嬌慣子弟,最多傳三代,就要被不屑子孫敗光家產。

也有人戲談:窮也不過三代。

乍一聽,似乎是在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連續窮三代,就有可能出一個意志堅定、吃苦耐勞的子弟光耀門楣。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至少在封建時代,窮不過三代,只有一種標準的解釋。

——連續窮三代,就沒有第四代了。

這家人就要活活窮的死絕。

而今,漢家的農人,卻不再擔心這樣的事發生了。

糧價恆定!

雖然比過去低了很多——秋收每石二十六錢,來年二十八到三十錢,偶爾上下浮動各一錢。

但正如封建時代,不求變,而更求穩一樣。

封建時代的農民,相較於糧價暴漲、賣糧牟利,更希望糧價穩定一些。

至少賣出和買入價別差太多,甚至直接翻翻,搞得農民種出來三百石糧食,最終卻連一百石都吃不到自己嘴裡。

誠然,漢家的百姓農戶,依舊貧窮。

但窮的很踏實。

不再如過去那般,朝不保夕,不知何時就要被滾滾大勢壓碎。

再者——糧價變低了,收成卻也變多了。

過去,農人一年種一茬粟,所得不過每石四十錢,去掉稅賦,總共也就萬把錢。

而今,農人春種粟而秋收,再補種宿麥,輔以大農推行的代田法,關中農人每年除了默認的一茬粟,還能另外種出一茬宿麥。

粟每石二十六錢,麥每石四十五錢,各近三百石的收成,足足能有近兩萬錢的收入!

收入變高了,手裡的錢變多了。

最主要的是:糧食收成多了。

糧食多了,天下都不缺糧食了,農民,也就不怕吃不飽肚子了。

而這一切,並非是如白駒過隙,不知何時就會結束的夢。

——代田法,水車,以及人畜糞便做的肥料,都在讓漢家的農作物產量,每年都在往上攀升一個新的高度。

去年,關中量產最高的個例,分別是粟畝產六石,宿麥畝產八石半!

雖然都是在渭北,且都是隻種粟或只種麥的上田,卻也依舊讓關中的農人們,對未來愈發報以美好的期待。

日子足夠美好,又有盼頭。

這樣的日子,比起文人士大夫口中的‘文景之治’,似乎也不遑多讓。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77章 我乏了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448章 墨家?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365章 物論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66章 點將!第466章 點將!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35章 漢少府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421章 大喜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79章 雛鳳初鳴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458章 難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416章 大棒!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432章 策問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24章 真打呀?!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69章 朕,變了嗎?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88章 賊心不死!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591章 妙,妙極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406章 傻了吧?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73章 封印第434章 還行吧第207章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588章 新的文明載體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36章 下一步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381章 洗牌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32章 策問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調整一下狀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88章 賊心不死!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63章 黑土地第494章 賭徒心理
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77章 我乏了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448章 墨家?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365章 物論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66章 點將!第466章 點將!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35章 漢少府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421章 大喜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79章 雛鳳初鳴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458章 難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416章 大棒!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432章 策問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24章 真打呀?!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69章 朕,變了嗎?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88章 賊心不死!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591章 妙,妙極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406章 傻了吧?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73章 封印第434章 還行吧第207章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588章 新的文明載體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36章 下一步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513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381章 洗牌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32章 策問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調整一下狀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88章 賊心不死!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63章 黑土地第494章 賭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