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攻心爲上

不得不說,天子劉榮的這一戰略預想,無疑是將那句‘料敵從寬’四個字,給展現的淋漓盡致。

——以高闕再度爲匈奴人所奪爲前提,以一切都回到高闕之戰爆發之前爲前提,去考慮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莫說是在如今,戰略預案四個字還和‘廟算’,也就是卜卦之事脫不開干係的漢室。

便是在後世,能在戰役初期取得重大勝利之後,仍如此徹底的‘料敵從寬’,也同樣是令人咋舌的卓越戰略眼光。

也不難理解。

高闕之戰爆發後,漢匈雙方各自最大的收穫和損失,無疑均是高闕。

——漢家奪取高闕,甚至已經達成了整場戰役的戰略目標,接下來的諸多安排,都是爲了最大限度保住這一勝利果實。

匈奴人失去高闕,則是遭受了自河套易主以來,又一次傷筋動骨,絕對無法接受的重大損失。

戰役的後半段,匈奴人可能做出的所有應對,也均是圍繞‘奪回高闕’這一命題去展開。

單從本場戰役來開,雙方接下來的目標都十分明確。

漢家:守住高闕!

匈奴:奪回高闕!

在此基礎上,雙方無疑也都會根據現實情況,調整最終的戰略目標,以求更符合現實。

比如,在大概明白奪回高闕,已經無法通過‘可以勉強承受的傷亡’達成後,匈奴右賢王攣鞮伊稚斜,便不得不將本場戰役的戰略目標,從略顯異想天開的‘奪回高闕’,調整爲:在高闕以外的地方,比如雲中找回場子。

照理來說,雙方一個想要守住高闕,一個想要奪回高闕——二者截然相反,完全衝突,固然只有其中一方可以達成目標。

就算要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略目標,也該是目標達成難度更大的一方來退讓。

便好比這場高闕之戰,相較於漢家守住高闕的難度,顯然還是匈奴人重新奪回高闕難度更高、更不容易實現。

於是匈奴人便退讓了。

那匈奴人都退讓了——都已經不再以奪回高闕作爲戰略目標了,漢家哪怕在其他地方有損失,也仍應該以守住高闕、保住高闕戰役最大勝利果實,來作爲整場戰役的最高戰略目標纔對。

但最終,天子劉榮卻依舊決定做兩手準備。

如果目標能達成,高闕能守得住,固然最高不過。

如若達不成,高闕有可能被匈奴人奪回,那漢家就應該趁着高闕還在手裡,抓緊時間做點什麼。

高闕在手,對漢家帶來的戰略優勢,依然不必贅述。

——往北,進可直插匈奴幕南腹地,一路暢通無阻,再無天險;

退,也可把匈奴人堵在高闕已被,無法將哪怕一兵、一卒送到高闕以南、大河以南的河套地區。

而向西,由漢家所掌控的高闕,又能讓‘西征’大軍不再有後顧之憂、不再需要擔心本方自東向西橫穿河套時,高闕的匈奴人會自北向南,威脅大軍的側翼。

再考慮到幕南對匈奴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今漢家,尚未得到顯著成果的騎兵部隊建設,也不難得出結論:哪怕得到了高闕,漢家三五年內,也很難對幕南地區造成太過顯著的打擊。

倒是原本讓漢家進退兩難,遲疑不定的河西,在高闕到手之後,便成了漢家可以全神貫注‘圖謀’的沃土。

這樣一來,劉榮的想法也就簡單多了。

——無論眼下,由漢家所掌握的高闕,是能從此成爲華夏的‘自古以來’,還是一次爲期幾個月的體驗,都一定不能浪費高闕在手,爲漢家所帶來的戰略契機。

就好比一個賭徒,意外賺了一筆高達幾個小目標的龐大財富。

自此收手顯然不可能,越贏越多更是不現實,反倒是把贏來的幾個小目標全輸回去,再倒貼上所有財富,才屬於常態。

所以,與其去糾結接下來怎麼賭,才能保住這幾個小目標的收益,還不如以‘早晚會輸回去’的前提條件,趁着現在手裡有錢,去做點什麼。

比如買個房啊~

買個車啊~

亦或是買點股票,存個定期儲蓄之類。

這樣一來,即便將來,贏到手的幾個小目標又輸回去了,手裡也還能剩下一套房、一輛車;

又或是些許有價值,無法快速折現,卻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裨益的財富。

天子劉榮對高闕、河西的戰略判斷,便也是類似的道理。

——高闕守不守得住,會不會出現一件黑天鵝事件,讓匈奴人意外奪回高闕?

說白了,莫說是遠在長安的天子劉榮——就連前線的程不識、郅都二人,恐怕也不敢打包票。

能做的,劉榮都已經做了。

該放權放權,該給人給人,後勤物資糧草軍械,更是主打一個飽和式輸送。

漢天子能做得到,力所能及,且能提高‘守住高闕’概率的所有舉動,劉榮都做了個遍。

接下來,對於高闕,在長安的天子劉榮唯一能做的,就是聽天命。

因爲人事已經盡過了。

但就這麼等着——等高闕傳回‘守住了’或‘丟掉了’的消息,無疑是非常折磨人的。

天子榮也不願意,更不喜歡像一個賭徒一樣,在籌碼都丟進高闕之後,傻愣愣的等結果。

於是,天子榮便自然而然的,做出了稍有些冒失,卻也恰得其時的戰略決策:西進!

說白了,漢家之所以想要高闕,有至少一半——甚至一大半的原因,都是爲了能消除圖謀河西時的後顧之憂、側翼威脅。

能在側翼安全的情況下,深入河西走廊,將河西地區逐漸掌控於己手,而後進一步染指西域。

西域,纔是漢家圖謀河西的主要價值;而河西,又是漢家希望得到高闕的主要原因。至於得到高闕後,對幕南地區造成直接軍事威脅,也並非是爲了直接讓匈奴人亡國滅種、把匈奴人趕到漠北去,以至‘幕南無王庭’。

事實上,即便過去這兩年,匈奴人接連不斷的漢匈雙方之間的重大戰役中受挫,但還是不得不承認:這個時間節點,仍舊是匈奴帝國的巔峰期。

從綜合實力的層面來講,漢匈雙方仍舊是半斤八兩,勢均力敵。

在過去,匈奴人雄霸草原,又掌握河套,對漢家呈戰略攻擊姿態;

而眼下以及未來,得河套、高闕在手的漢家,也不過是轉守爲攻,換做匈奴人來呈戰略防守姿態。

但在雙方綜合實力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的前提下,戰略攻、守,也僅僅只是將雙方原本五五開的實力對比,稍稍傾斜爲:六四開。

六四開,還遠遠達不到讓漢家北出高闕,長驅直入,大破龍城,以至‘幕南無王庭’。

所以,高闕對現階段的漢家,最大的價值,並非是支撐漢家短期內,對幕南地區的戰略圖謀;

而是爲漢家西進,掌控河西、染指西域提供戰略支撐。

從上帝視角來看,天子榮這一手‘妙棋’,無疑是將伊稚斜轉戰雲中,以做戰略交換的舉動,爲匈奴一方所帶來的收益最大程度減弱。

如果一切順利,等今年秋天,匈奴單于庭在軍臣的率領下從西方歸來,漢匈雙方之間呈現出的戰略格局,便會是這樣一副模樣。

——漢家保留完整的原版圖,並大概率失去雲中城,亦或是雲中失而復得,雲中軍民元氣大傷。

而原屬於匈奴人的版圖,則在失去河套的基礎上,進一步失去河西。

漢匈雙方在幕南-河套之間的邊界線,也將從高闕以南的大河,北推至高闕以北數十里範圍。

更爲關鍵的是:原先,匈奴人想要從幕南地區前往西域,是可以自高闕南下,踏足河套而折道向西,再經過河西走廊直接踏足西域的。

而在高闕易手,甚至河西也爲漢家所掌控的情況下,匈奴人想從幕南前往西域,卻要往北繞一個好大的圈。

後世人對西漢初年,漢家以郡縣、分封並行之事多有疑惑。

——爲何不直轄?

——爲何不將全天下都化作郡縣,由長安朝堂直接統治?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在這個時代,距離,也同樣是影響朝堂中央,對地方掌控力度的關鍵因素。

離都城越近的地方,朝堂中央對此地的掌控力就越高、越強,也就是所謂的‘皇城腳下’。

離都城越遠的地方,朝堂中央對此地的掌控力就相對越低、越弱,也就是所謂的‘山高皇帝遠’。

漢家的國本:陵邑制度,本質上也是將遠在關東的地方豪強地頭蛇,強制遷移到朝堂掌控力更高的長安附近地區,以更省時省力的進行鎮壓。

從另外一方面,也不難發現朝堂中央對某一地區,掌控力強弱與地理距離之間的關係。

——整個關中,無論是長安左近的藍天、新豐,還是雖同在關中,卻也有千里之外的河內,長安朝堂對地方郡縣的掌控,都可謂是如臂指使。

雖然也同樣遵循着距離越遠,掌控力越弱的客觀規律,但差異卻並不明顯。

可一旦出了關——到了關外的河南、河東等郡,長安朝堂的掌控力、朝堂中央政令在當地的實施力度,就會肉眼可見的降三五個臺階。

越往東,長安朝堂中央的存在感就越弱、朝堂政令的實施力度就越弱,反倒是地方郡縣、諸侯國的存在感越強。

到距離長安最遠的地方——東北的燕國,以及西南的吳、淮,當地百姓、官吏,即便不到‘只知諸侯王、郡太守、縣太爺,而不知長安天子’的地步;

卻也大概率是隻拿諸侯王的詔令當‘君令’,只把郡太守、縣太爺的政令當制度。

至於長安天子,以及朝堂中央,對於這些地方的百姓、官吏而言,更像是天宮內的神仙——聽說過,沒見過。

在草原上,這一現象也同樣適用。

在這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時代,即便是因充足的馬匹,而在交通、訊息交互效率上稍佔優勢的匈奴人,也同樣逃脫不了這一定律。

距離單于庭近一點的部族,那就是更聽話一點。

距離單于庭遠一點、駐地鮮少會被貴族們路過的偏遠地區部族,那對單于庭的敬畏就是少一點,脖頸、脊樑就是硬一點,反骨就是多一點。

而河套、高闕的接連丟失,直觀層面上,在讓漢傢俱備了從河西與西域接觸、接洽的機會的同時,也顯著拉長了幕南地區,與西域地區的實際路程。

路程遙遠,就等於距離遙遠。

而距離變遠,在這個時代又與‘掌控力變弱’直接掛鉤,甚至是劃等號。

原先,西域只生活在匈奴人的淫威之下,稍有不慎,都不用幕南地區的匈奴人——河西地區的各部族,就能把西域的彈丸小國們打出狗腦子。

而現在,河套爲漢家所有,高闕爲漢家所有;

肉眼可見的未來,河西也極有可能爲漢家所掌控。

匈奴人再想去疼愛西域的孝子賢孫們,要繞好大一個圈不說,還得幕南地區的核心部族親自去!

結果到了西域一看——好傢伙,漢人居然先一步到了!

對於過去的西域各國而言,西域只有一個君父,那就是偉大的匈奴單于。

而在高闕易手,以及將來河西爲漢家所掌控後,匈奴單于這個慈父,在西域各國眼中無疑就沒那麼慈祥了。

反倒是新冒出來的第二君父:漢天子,據說把第一君父:匈奴單于打出了狗腦子?

西域雖幅員遼闊,卻是彈丸小國林立。

光是以‘國’爲單位,向匈奴單于庭朝貢的西域國家,便有足足七十二個之多!

過去,這七十二個小國,以及那些小到都不配被稱爲‘國’的部落,無疑都是臣服與匈奴人的刀劍之下。

那未來,漢家踏足西域之後,會是個什麼場景呢?

西域七十二國,難道就沒有那個一二十個反骨仔‘苦匈奴久矣’,想要擁抱更溫和的華夏農耕文明?

尤其是那些本就以農耕爲主,本就與遊牧文明格格不入的農耕部落,難道就不會對同爲農耕文明,而且還是農耕文明史詩級扛把子的漢家,抱有天然本能的好感、親近?

第475章 人心啊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22章 暴君!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61章 陛下!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6章 困獸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68章 削藩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3章 丞相失勢第540章 冬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告假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調整一下狀態第369章 詭寂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8章 秦老匠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21章 大喜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522章 漲工資!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411章 人才庫?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3章 家宴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32章 就不!第449章 戰鼓擂第554章 立場問題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433章 尚書令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374章 拍板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419章 考題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401章 大魄力第432章 策問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3章 好劇本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6章 莢錢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411章 人才庫?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
第475章 人心啊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22章 暴君!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61章 陛下!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6章 困獸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68章 削藩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3章 丞相失勢第540章 冬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告假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調整一下狀態第369章 詭寂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8章 秦老匠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21章 大喜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522章 漲工資!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411章 人才庫?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3章 家宴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532章 就不!第449章 戰鼓擂第554章 立場問題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433章 尚書令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374章 拍板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419章 考題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401章 大魄力第432章 策問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3章 好劇本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46章 莢錢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411章 人才庫?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