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新的秩序

事實上,過去的華夏政壇——至少過去的漢室,是有類似的緩衝機制的。

好比當年,晁錯一紙《削藩策》,不單是嚇出了關東宗親諸侯一身冷汗,也同樣在長安朝堂內外,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輿論轟動。

但在那之前;

在晁錯於朝議之上,正兒八經將《削藩策》擺上檯面之前,這件事,晁錯是分別於當時的儲君劉啓,以及天子——太宗皇帝劉恆私下通過氣、商量過的。

和儲君劉啓,晁錯商議的核心主要在於:《削藩策》該不該擺上檯面,該在什麼時候擺上檯面;

同太宗皇帝,晁錯則需要商議具體細節——削藩削藩,具體怎麼削,從誰開始,以何爲由等等。

後來,《削藩策》的頭幾個版本被太宗皇帝反覆駁回,晁錯也必定曾與當時,還只是儲君的先帝老爺子商量:這咋整?

你爹不同意,這事兒是就此作罷,還是靜待將來?

從後來,晁錯仍舊於太宗皇帝駕崩、先帝老爺子即位後,再度將《削藩策》搬上朝議來看,太子啓當年的答覆,恐怕是:精益求精,靜待將來。

世人皆知:晁錯的《削藩策》再度出現在朝堂之上後,時任丞相申屠嘉與先帝之間,曾爆發過異常激烈的衝突。

但鮮少有人注意到,哪怕是申屠嘉——哪怕是就《削藩策》一事,固執的和先帝頂牛的申屠嘉,在君臣矛盾全面爆發前,其實也在私下見過先帝老爺子。

具體交談內容也不外乎:申屠嘉勸先帝老爺子三思,先帝老爺子說朕都三百思了,這事兒非幹不可。

申屠嘉見勸不動,就只能威脅道:如果陛下如此執拗,那臣只能在朝議之上,以丞相的身份拒絕行政令發佈;

先帝老爺子旋即大怒:有本事你試試?

原歷史時間線上的申屠嘉:試試就逝世……

這還只是極端情況。

絕大多數正常情況下,某一個臣子想要在朝議之上、在公卿百官見證下提出某個建議,其實都是要事先單獨覲見天子,以得到天子允准——至少是默許的。

先私下見,說清楚自己打算做什麼事兒;

等天子點了頭,說一聲‘回去寫封奏摺,明兒個朝議呈上來’,這事兒纔會被擺上朝議。

只是這樣的緩衝機制,顯然並不那麼穩定。

懂事兒的,自然是大都會事先面見天子,陳述利害,再根據天子的反應,來決定是否要做這件事。

但祖傳倔牛如申屠嘉之流,哪怕私下見了天子,也很容易把君臣矛盾擺上檯面,讓朝局平白生出動盪。

後世有句話說得好:領導班子,無論如何都要團結;

不團結的話不要說,不團結的事不要做。

用劉榮的話來說,還要再加上一句:哪怕真的不團結,也絕不能把矛盾擺上檯面。

——兩位同志私底下坐下來,好聲好氣把矛盾解決掉,纔是性價比最高、最有利於穩定的處理方式。

而未來的尚書檯,乾的就是這個事兒。

以後,朝臣百官在上奏請示某件事該不該做之前,無論是否事先請示過劉榮,劉榮都可以憑藉情報網絡:繡衣衛,以及參謀團:尚書檯,預料到事態的大致發展走向。

還是拿當年,老丞相申屠嘉就《削藩策》,與先帝老爺子頂牛一事舉例。

若往後再發生這樣的事,劉榮首先會通過繡衣衛得知:丞相申屠嘉,打定了主意要反對《削藩策》。

這一步,當年的先帝大概率也做到了。

畢竟繡衣衛在朝公百官身邊安插眼線,也不是最近幾年的事兒了。

而下一步,便是劉榮帶着‘申屠嘉打算梗脖子反對《削藩策》’這一客觀現實,向尚書檯徵求意見。

——事兒就是這麼個事兒;

——尚書檯的各位,都是俊傑中的俊傑、人才中的人才;

——大家幫朕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勸老丞相回心轉意,支持朕推動《削藩策》。

——實在不行,也起碼讓老丞相別明着跟朕作對,免得朝局動盪、帝相不和,傳出去也不體面……

真要說起來,當年的先帝,還真就是差這麼一個給自己出謀劃策、以團體爲單位共同提供解決方案的部門。

最終,還是劉榮橫插一腳,勉強起到了些許從中調和的作用,才化解了君臣二人之間針鋒相對的緊張氛圍。

若不然,真要按原本的歷史時間線,被申屠嘉氣到紅溫的先帝老爺子,只怕真的要和晁錯聯手,把老丞相給活生生氣死在任上了……

再者,尚書檯能給劉榮出的主意、建議,也不止侷限於‘某個朝臣要幹這麼個事兒,朕該咋辦’這種被動應對;

當劉榮主動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尚書檯也同樣能集思廣益,將劉榮原本模糊、寬泛的想法,變成精細、具體的操作方案。

衆所周知:當今劉榮,很愛‘搞事情’。

穿越者的先見之明,總是讓劉榮想要做一些前所未有,在這個時代既沒有現實基礎,也沒有具體操作經驗、先例的事。

若這樣的事,每一件都要劉榮自己去操心、自己去想具體的操作方案,劉榮怕是累都能累死。

——始皇嬴政怎麼死的?

還不就是天天加班,連續二十多年,都在維持每天十六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工作,才活生生把自己給累死的麼……

劉榮不怕累;

但劉榮很擔心自己有限的壽命,不足以支撐劉榮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無法讓劉榮充分發揮穿越者的特殊‘才能’。

有了尚書檯,劉榮就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想起一件事就費勁巴腦的去做,做完再說下一件;

而是可以直接把一件事的大致思路丟給尚書檯,讓他們去出方案。

而劉榮自己,則繼續去思考下一件事。

至於方纔,朝中公卿百官猜測的:外朝奏疏入宮、天子批覆出宮,都要過一遍尚書檯——這是自然。

尚書尚書,管的就是這個事兒。

但也絕沒有公卿百官猜想的那麼恐怖。

——外朝呈上的奏疏,尚書檯的處置權利從來都僅限於:根據事務的重要程度及迫切程度,將奏疏重新排個序;

急一點、重要一點的,讓天子先看、抓緊看;

相對沒那麼急、沒那麼重要的,也並非就不讓天子看了。

而是看完之前那些重要的、急的事兒之後,再看後面這些沒那麼急、沒那麼重要的。

說白了,就是個奏疏分類、整理的權利,甚至都算不上權利。

在這方面,未來的尚書檯也不會改變——針對奏疏,尚書檯的職責仍舊是排序。

對外發回的批覆,那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了——劉榮咋批覆,尚書檯就怎麼去辦就好。

批示的,給人送過去;

駁斥的也派人送過去,順帶替劉榮罵上兩句。

留中不發的,就搬去尚食,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御膳房,當柴火燒了便是。

——劉榮可不傻!

批紅權,即政務處置權,劉榮是絕不可能放手的。

除了未來的監國太子,以及如今的東宮老太后,絕不可能有第三個人,從劉榮手裡拿走本屬於漢天子的政務處置權。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正是這個道理。

不過話又說過來——劉榮針對尚書令的改革,真正要命、真正值得外朝跳腳的重點,外朝並沒有發現。

準確的說,是隻有那個利益相關者發現了,卻故作不知。

問:封建時代,誰是帝王第一順位的行政助手?

答案毋庸置疑:丞相。

從始皇嬴政一統寰宇,一直到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這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當中,有至少九成九的時間裡,是由歷朝歷代的丞相、首輔,來具體掌握政權運轉的。

天子固然富擁天下,唯我獨尊;

但同樣的:天子多生於深宮之中,既不知喜,也不知憂。

天下到底什麼樣,百姓過的怎麼樣,什麼事兒該怎麼辦,很多時候都要看丞相怎麼說。

除極個別的亂臣賊子、權臣奸佞外,絕大多數丞相,也都能得到各自君主的信任。

比如某地出現自然災害,從來沒見過這陣仗的華夏天子,幾乎必定會慌亂的看向丞相:這可如何是好?

然後丞相就會站出來,擺事實講道理,全方位無死角的同皇帝解釋:自然災害是個什麼東西,會導致什麼結果;

咱們朝堂應該派多少人、調配多少物資,來賑濟災民、安定人心。

天子環顧四周,發現滿朝公卿百官都點頭稱是,便會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既然丞相這麼說,諸公也沒有異議,那就按丞相說的辦吧……

又或者,天子對自然災害有一定了解,對於賑濟也有一定心得;

但礙於丞相‘百官之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沉浮宦海數十載的豐富經驗,便只能承認自己是‘門外漢’,將事務處理方案交給丞相這個‘專業人士’去定奪。

除非開國皇帝,又或是文治武功鼎盛的強勢君王,否則,以上兩種情況,就是絕大多數封建帝王,在國家遇到事務時的默認處理方式。

而這兩種情況,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點。

——丞相說了算!

情況糟糕一些、惡劣一些,是天子被架空,皇帝只做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實際上的事務決策權,盡數掌握在丞相手中。

而在情況相對樂觀、正常一些時,這就意味着丞相,纔是天子唯一的參謀、智囊。

說誇張一點,便是丞相說什麼,那就是什麼;

丞相說怎麼搞,那就得怎麼搞。

這既是封建王朝丞相的滔天權柄,即‘相權’的來源之一,也同樣是貫穿華夏曆史的‘帝相矛盾’的由來。

——作爲富擁天下的封建帝王,卻連一件事怎麼做、一個問題怎麼解決都做不了主,事事都要聽朝堂上某個糟老頭子的話;

換做誰,心裡都不大可能痛快。

時間長了,不痛快就成了猜疑、防備,乃至於,嫉恨。

憑什麼?

我老劉/李/趙/朱家的江山,憑啥讓他一介外人說了算,讓他一個外臣拿主意?

皇帝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

但皇帝眼中‘把持朝政’‘欺壓天子’的丞相,難道就是錯的嗎?

並不是。

絕大多數封建帝王,在面臨絕大多數問題、情況時,都是門外漢的水平——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丞相豐富的行政經驗,使得絕大多數丞相,在面對絕大多數問題時,都具備水準線以上的處理水平——這同樣是客觀現實。

二者結合在一起,人家丞相也有話說的

——這麼大一件事兒,不讓我這個專家去處理,難不成還讓你個毛頭小子、門外漢去解決?

是;

這天下,是你老劉/李/趙/朱家的江山。

但我作爲丞相,不單要爲你這個毛頭小子負責;

我還要對天下人,還有你家祖祖輩輩的歷代先皇負責。

你不開心、不爽,總好過天下人都不開心、你家歷代先皇都在地底下不爽吧?

於是,帝相矛盾愈發尖銳,以至於完全不可調和。

最終,隔幾百年就出一個封建帝王,給丞相換個名字、換個理論職權範圍。

相國啊~

丞相啊~

宰相啊~

首輔啊~

亦或是軍機大臣之類。

名頭五花八門,具體職權範圍、權力行使方式也各不相同。

但歸根結底,地位、效能,卻終歸還是百官之首的丞相。

而現在,劉榮搞出了尚書檯——這麼一個原本就存在,未來卻必定大不相同的天子幕僚團。

往後,無論是劉榮本人,還是後世之君,都不需要再事事問丞相、事事由丞相定奪了。

你丞相是專業人士?

——尚書檯上下幾百號人,哪個不是專業人士?!

你一個人,還頂得上尚書檯幾百號人不成???

三個臭皮匠,他還能頂個諸葛亮呢!

三百個尚書郎,還比不上你一個百官之首了?

這,纔是劉榮搞出來的新尚書令,真正踩到外朝痛處的關鍵。

從此以後,國朝有事,天子不再是‘默認門外漢’;

丞相,也不再是祖傳萬事通了。

按道理來說,如此包藏禍心的部門,必然會引發丞相本人的激烈反應,乃至於瘋狂反撲!

但看着此刻,在朝班首席摳指甲縫的桃侯劉舍,劉榮便莫名感到一陣心安。

——扶一個‘家臣’做丞相的感覺,是真的很爽啊~

若昏君在位,這或許是天下人的災難。

但劉榮,又如何能算得上昏君?

不過是個思維跳脫,愛搞事兒,且想辦的事兒基本都能辦成,甚至都能辦好、辦漂亮的平平無奇漢天子罷了……

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43章 考校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80章 有母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調的一手好作息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21章 老兵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93章 兒,斗膽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83章 大刀闊斧晚點更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441章 迭代!第246章 廟算第411章 人才庫?第159章 社稷第84章 上架感言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90章 族!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31章 序幕請假條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3章 好劇本第431章 面聖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365章 物論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411章 人才庫?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1章 處置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調整一下狀態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晚點更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74章 拍板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35章 奏對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16章 大棒!明天開始恢復更新
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43章 考校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80章 有母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調的一手好作息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21章 老兵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93章 兒,斗膽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83章 大刀闊斧晚點更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441章 迭代!第246章 廟算第411章 人才庫?第159章 社稷第84章 上架感言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90章 族!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31章 序幕請假條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3章 好劇本第431章 面聖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365章 物論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411章 人才庫?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41章 處置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調整一下狀態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晚點更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374章 拍板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35章 奏對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16章 大棒!明天開始恢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