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二十九章 召

大捷消息傳到朝堂,但少了最重要的一個人。

西北用兵三年多,特別是宋朝的冗,用兵費用更高昂,朝中諸位大佬確實很苦。中間呂夷簡功不可沒,換別人來,國家非得出亂子不可。所以後來章栥大捷,宋朝沒有乘勝追擊,財政無法維持下去。打不起來了!

這是一個讓鄭朗可憐又可恨的人。

真的很有才幹,僅論才幹,朝廷無一人做他想,鄭朗自己也不行,利用歷史知識可以使一些小聰明,可以提一些良好的建議,但象呂夷簡這樣事無鉅細,一手把持全國大小事務,沒有出大漏子,鄭朗也做不到。看看呂夷簡倒臺後,全國的烽火吧,馬上就熱鬧了。

可惜無幾人能看到。

人老了,又是勞累過度,並且還分出精力,使一些權謀之術,身體垮得便快。一天早朝,在想着事情,加上年歲又高,別人三拜,他拜了兩次就站直腰板,沒有動彈。

一下子炸了營。

兩種情況,象八大王可以佩劍入朝,僭名不拜,有職有位但無權。呂夷簡有職位,但無這個位,還是老老實實的三拜九叩。於是許多憤憤不平的君子黨們上書彈劾呂夷簡。

只有進京準備趕考的一個考生張紘說了一句話:“是天將奪其魄,不久將要死了。”

精力熬幹了,就象油燈油即將枯竭,燈還能繼續明亮嗎?不然這個權操天下第一的人,怎麼可能會失態。不久後,呂夷簡感到風眩,不能入朝。趙禎親自看望,將自己鬍子剪下來說:“古人說鬍子可以治病,今朕自剪之賜卿,望卿早日康復。”

呂夷簡有多重要,馬上立顯。

無論晏殊,或者章得象。也有一些吏治之能。並不是僅會寫字做詞的,但國家正是多事之秋,四路大會戰,這是何等的大事,而且西北戰役拖得越久,對後方壓力越重,事務便越多。呂夷簡僅倒下幾天時間,政務立即出現積壓。

這一對比,趙禎怎能不看重呂夷簡?

但許多人想不通。認爲呂夷簡這傢伙都快要死了,還在繼續迷惑趙禎,於是一波更大的進攻即將發動。這次不是上一次,各個君子們皆立下赫赫戰功,資歷也跟了上去,深得人望……

其實從渭州圍解,朝中已看出來,大捷遲早要到來。但沒想到居然能獲得這樣的大捷。差一點將靈州城都拿下來,一個個喜出望外。還有人略略不滿,王拱辰說道:“爲什麼不借機將靈州奪下,說不定西北之危,畢於一役。”

不是他一個人抱有這個想法,真不懂啊,後來宋朝跑到靈州城下,五軍大軍討伐。居然都不帶什麼象樣的攻城器械,於是面對高大堅固的靈州城,攻啊攻,攻了幾月攻不下來,西夏調兵遣將,設計謀策,迅速潰敗。靈州城當真那麼好攻打的。就是此時能攻下長安,都未必能攻下靈州!

“足矣,足矣。”趙禎眉開眼笑說道。

朕很滿足了。

.,可惜國庫空虛,不然能下詔,來一個免去陝西賦稅的什麼。

又說道:“該當如何嘉獎?”

王拱辰又說道:“臣以爲有功必獎,有過必罰。緣邊四路發動此戰,計動用禁兵、蕃兵、義軍與弓箭手、鄉兵計達接十八萬之衆。如此規模戰役,開國以來,也罕有過。除了龐籍外,其他三位緣邊大臣全部沒有上書稟報朝廷。雖捷,但開了一個惡例。”

說得似乎頗有道理。但裡面暗藏着一個玄機,此戰功勞最大的便是他所說的緣邊三臣,龐籍很悲催,再次成了一個喝湯的。也沒有十八萬人,在王拱辰想來,決戰之時,定川寨有十三萬多人蔘戰,彈箏峽有近兩萬將士參戰,還有各地的守軍,那麼就是十八萬人。其實各地守軍抽之一空,就算將這些守軍計算在內,也不過十六萬幾千將士。讓他生生變出一萬多人。還好,沒有將參與守城百姓計算在內,否則會變成二十萬人。

十八萬軍隊擊敗元昊十二萬軍隊與十六萬軍隊擊敗元昊十二萬軍人,比較一下,依然有一些差距的。

富弼嘆息一聲,說道:“前方戰事混亂,誰能在數月前就料敵機先?不能料敵機先,又如何向朝廷稟報。若按王拱辰之言,前線大捷,將臣無功反有了罪。若是以後國家有事,誰還能替國家浴血奮戰,守衛疆域?”

雙方立即爭吵起來。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兆頭,可惜無人察覺……

趙禎吵得頭痛,有氣無力地說:“諸卿,莫爭,早在楊守素進京時,鄭朗就上書稟報這場戰役的發生,只是害怕消息泄露,影響戰事,朕一直未說。”

之所以爭執,正是因爲這個戰功!

以王拱辰爲首的大臣不想鄭朗、范仲淹、韓琦、尹洙與張方平得到這份戰功,而以趙禎富弼爲首的君臣,卻肯定了這份戰功。

全沒有說到點子上。

不僅是害怕泄露,還有一條,對將從中御的譏諷,稟報朝廷,朝廷就會商議,同意罷,不同意詔書一下,遵從還是不遵從?不但從廟堂上嘲諷了將從中御,到了涇原路本身,鄭朗在定川寨,還將軍權放給狄青,主動繞過將從中御這一弊症,軍隊變得更機動,行兵布策更靈活,這才取得大捷。

可偏偏就沒有一人去想。

晏殊睜開老眼,說道:“陛下,有功必賞,象三路將臣這樣行事,也需警戒,下不能再爲例。若議,以臣看,應議幾位邊臣上書中的免役法,此乃變革之舉,想要實施,利弊必須商議妥當,才能頒發。”

和稀泥啊,兩邊皆不開罪,趁機將話題引開。

提到免役法,所有大臣一起沉默不語。

不是很懂,不敢插言。

韓琦、范仲淹與張方平、鄭朗皆書奏提到免役法。

是王安石免役法的改進版。

原法第一條是衙前重役和承符、散從官、弓典、典吏等役,不再由上四等鄉村戶輪差,改爲僱募第三等以上戶充當。隨役之輕重而定祿之多少。應募弓手者須試武藝,典吏者試書計。

這裡王安石試圖撫慰上戶情緒,做得有些拖泥帶水,在他想來,差役做得好也是一個有臉面人做的,所以還是用三等以上戶充當,做得不乾脆。這些差役,是好的,不照顧。各地地方官吏也給了上等戶,不好的,就是照顧,上等戶也不會情願充當。不需要照顧情緒,反而增加成本。請一個三等上戶做衙差,要多少錢才能讓他們滿足,但請一個廂兵與一個五等戶做衙差,又需要多少錢?所以做了簡化。沒有戶等。只有一條,文吏要試一試書計,也就是識一些字,懂一些算術,弓手等需要會一些武藝。是從五等戶選撥,還是從一等戶選撥,直接略過。

增加一條,國家冗兵太重。三等上戶不願意擔任衙差,可一旦實施募役,對於許多貧困戶與廂兵卻是一條出路。特別是廂兵,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有紀律,有一些素質,用他們擔任衙前。正好取長補短,又能減少國家冗兵之弊。

鄭朗與韓琦四人皆上書了冗兵之患,自戰爭起,國家八成收入用在冗兵上。宜大規模的裁兵,必須將國家禁兵控制在六十萬以下,廂兵控制在四十萬以下,淘汰其老弱,戰鬥力提高,國家又減少大量財政支出。

這裡幾人出現一些分岐。

鄭朗與范仲淹是直接裁兵,諸寨砦修好後,鄭朗就着剩下的四萬八千幾百名士兵,不增也不減,實際是裁去大量軍隊。范仲淹則說了很多,暫時不會減裁,最後藉着西夏削弱之時,想辦法奪下橫山,在這之後,藉着橫山之險,涇原路與環慶路、延鄜路形成整體,環慶路保留三萬軍隊足矣。然而韓琦卻在吵鬧,說其他數路兵力充足,秦鳳路兵力卻很少,俺不是在後方,也有用的,涇原路用兵,我可以隨時提供支援。秦鳳路有兵,與吐蕃的結盟纔會更有威懾力。真不行,增加鄉兵吧,爲了甄別,在他們臉上刺字,防止他們逃避兵役。

裁兵可以,別裁我的兵。

由此可見,各人的心地,韓琦私心重了。

現在未考慮裁兵,而是考慮這條免役法。接下來便是第二條,耆長、戶長等仍由第一二等戶輪差,爲期一年,應役期內免納役錢十五貫。壯丁由不納役錢的第四五等戶輪差,爲期半年。

鄭朗也做了修改,一二等戶改成一二三等戶,選人更廣,壯丁增加補貼,爲五貫錢,不是免費徵役,而是有償應役,役重或者特殊情況延期,出外者,分別再給一些錢帛補償。

通過這一條,已經將它定性爲一個便民的良策,而不是一個斂財的良策。這麼做是方便百姓的,而不是變着法子替國家謀財的。有這個定性,引起的紛爭必然會減少一半。後面還有類似的條款。

第三條,三等以上戶不再服役,就要依其資產交納免役錢,核心所在。城市坊郭戶分爲十等,上五等者戶舊無差役負擔,也要按戶或資產減半出錢,女戶、寺觀戶、單丁戶、未成年戶,自三等以上才徵收助役錢。

依然做了修改。

王安石斂財斂瘋了,導致越是大戶越是悲催,因此怎麼減半有了講究,鄭朗以十開始減,比如一百貫家產開始徵免役錢,一戶一百抽二,五貫錢抽十貫。到一萬貫不是抽掉兩百貫,而是一百貫。十萬貫不是抽掉兩千貫,而是五百貫。一百萬貫抽掉的不是兩萬貫,而僅是兩千五百貫。

與後世不同,收入越高徵稅越重,可真正徵了多少稅進入國庫?很是疑問。況且這是封建年代,不公平也沒有辦法,必須讓大戶人家配合。他們反對,就等於鄭朗所說的那個天下在反對。

還是有些混亂,比如說一千到兩千貫收入的甚至還不及一千貫收入徵的免役錢多,那麼想辦法增加自己財產或者減少自己財產吧。相信下面老百姓自己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後一條措施是照顧一些人,以鄭朗之意,寺觀戶應不在照顧行列,可已經開了一個頭,很難得。於是將寺觀戶改爲第四等起,而不是從三等才徵收。也略過五等戶。

但又增加一條。對於牛馬等耕種牲畜,不得計入財產。

全國性的缺少耕種大牲畜,必須保護。有的百姓爲了逃避以牛計算財產,刻意不去養牛。於是全宋朝一直缺少耕牛,使耕種效率下降。

第四條是以一州一縣之力供一州一縣之費,以一路之力供一路之費,諸路各從所便爲法,確立役額人數,預算役錢收支數量。除足用的僱值外,爲防災荒欠擱,多取二分,稱之爲免役寬剩錢。

這一條也做得不好,比如現在的杭州,讓杭州實施這一政策,所有人會笑得合不攏嘴,可那些貧困州縣怎麼辦?因此。將全國州縣細劃。劃爲五等,這個五等是指鄭朗嘴中所說的三等。貧困州縣不能實施,也實施不起來,邊境弓箭手負擔沉重者同樣不能實施。餘下的州縣分成五等,一二三四等預留四三二一分,五等僅自保支出,不得額外徵收。

這些多餘的錢,一是爲了防止災荒欠擱。二是撥出一部分補貼貧困州縣,但力役負擔沉重者,或者邊境弓手多者州縣財政。

均衡全國貧富差距。

反正朝廷別指望用這筆錢。

其實也是在爲朝廷節省,如今朝廷一年爲了補貼邊境的弓箭手,花費大量錢帛。不然定川寨一戰,也不可能攏來那麼多軍隊。將他們整個軍隊聚集,外加延州一萬兵力。也不過十六七萬人。

正是大量弓手,成了變相的鄉兵,再加上部分蕃子加入,增加了軍隊數量。

這種免役法,比史上的免役法更溫和,也更有積極意義。

張方平也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認爲過於激進。然而看到鄭朗這些免役法後,半響不語,然後叫好。

面對這種免役法,一些人想反對,都無從反對起。

終是新法,是在變,贊成的大臣一時半會也不敢發言,於是大殿冷場。

趙禎笑了笑,說:“各位回去後,仔細想一想,將它完善,散朝。”

是完善,不是考慮對否,也就意味着趙禎同意了。

回到宮中,對張氏說道:“張美人,託你吉言,前方大捷啊。”

打了三年多,中途又受了契丹人的惡氣,終於讓趙禎揚眉吐氣。

“恭賀陛下。”

趙禎拍了拍她的香肩說:“備駕。”

還得去呂夷簡府上。

呂夷簡讓人扶着跪迎出來,趙禎將他扶起,說道:“呂卿,你好好休養,不要出門迎候。我們進去敘事。”

“喏。”

趙禎讓太監將呂夷簡重新扶回病牀上,將今天的事逐一說了一遍。

“恭喜陛下。”

“朕想問一問你的看法。”

“臣以爲鄭朗做法很妥當,靈州城一時半會攻不下來,從渭州將物資運到靈州太遙遠,而西夏境內若要聚集,也能聚上二三十萬大軍,遲則生變,反而不妥。一放一收之即,鄭朗拿捏自如,臣也很欣賞。”

趙禎狐疑地看着呂夷簡,承認他有治國之材,可他的小心眼成了他最大的缺點。鄭朗連轟了他好幾炮,爲何替鄭朗說話。這就是呂夷簡的精明之處,君子黨是想法設法將他弄下臺,鄭朗不同,只是就事論事,加上有可能與富弼關係良好,所以說了幾句牢騷話。可他與君子黨們走的不是一條路。又是大捷,還有與自己兒子有着藕斷絲連的關係,何必壓制此子?

不產生打壓的想法,評議就十分公道。

又說道:“臣觀此免役法,以爲很妥,韓琦說天人合一,乃言大欺主也。但這是微調,不動祖宗祖法,可以做一些改良。臣以爲此議必是鄭朗所提,與韓琦商議,而韓琦奪其功,故首倡此言。”

“朕以爲也是。”但趙禎嘴角洋溢出笑容,呂夷簡沒有打壓鄭朗,卻在變相的打壓韓琦。

呂夷簡又說道:“陛下,臣還以爲臣重病在牀,陛下問臣誰可任兩府者,臣當時想到一人,無奈困於西北,如今能將他召回京師。”

“誰?”

“鄭朗。”

“他年齡太小,難堪重任。”

“參知政事可以爲之。”

“參知政事啊……”趙禎有些猶豫不決,不是他不想,是怕大臣們反對。不是樞密副使,而且當初的樞密副使只是臨時之職,很快去了陝西,也不負自己期託,報了自己一個大大的紅李子。但東府副相實權遠大於西府副相實權,還是常職,又喃喃道:“呂卿,有些不妥。”

“陛下,臣觀鄭朗用人,頗得民心,士心,又手攏着涇原路所有軍政財大權,與其他數路首臣,以及諸將關係默契,不得不召啊。陛下,可知道周亞夫是怎麼死的?”

“說說看,”趙禎好奇地問。

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六百四十八章 殺人島第243章 號角第193章 送(上)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五百零六章 渾沌上第335章 小戰(上)第171章 走鋼絲(中)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第57章 道(一)第52章 鳴天下(一)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85章 第一觀(上)第143章 問一(五)第220章 處女地(二)四百八十三章 倒戈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八百二十三章 冰火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160章 八大王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第53章 鳴天下(二)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第293章 點將(中)七百四十九章 瑣碎二年下第17章 好兄弟第144章 衣服第238章 出手(上)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05章 大三元(一)五百七十六章 刑關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第21章 詩社(四)第40章 花會(上)七百六十四章 和約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第212章 大三元(八)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第292章 點將(上)四百七十七章 放下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95章 排陣(下)八百五十章 大麻煩七百八十九章 小重山七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七百四十一章 權利二四百二十六章 讀孟嘗君傳六百七十一章 猴子下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第51章 進京第128章 中(中)第137章 明道第59章 道(三)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七百零八章 惰性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第6章 約定(下)第273章 進攻第97章 講仁(五)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第356章 猙獰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五百零七章 渾沌中第188章 第二抓;拖第340章 難八百十八章 燦爛第10章 小鳥小飛(中)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第152章 八大王,你無恥(上)第89章 長嘯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七百六十章 凝望第113章 可愛貴、賤道寧(下)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四百四十五章 不好啊四百二十六章 讀孟嘗君傳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42章 相公第198章 省試(中)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
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六百四十八章 殺人島第243章 號角第193章 送(上)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五百零六章 渾沌上第335章 小戰(上)第171章 走鋼絲(中)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八百五十一章 契機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第57章 道(一)第52章 鳴天下(一)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第85章 第一觀(上)第143章 問一(五)第220章 處女地(二)四百八十三章 倒戈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八百二十三章 冰火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160章 八大王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七百零七章 趙禎心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第53章 鳴天下(二)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第293章 點將(中)七百四十九章 瑣碎二年下第17章 好兄弟第144章 衣服第238章 出手(上)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205章 大三元(一)五百七十六章 刑關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第21章 詩社(四)第40章 花會(上)七百六十四章 和約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六百零四章 首相二八百三十一章 文武三院第212章 大三元(八)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第292章 點將(上)四百七十七章 放下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95章 排陣(下)八百五十章 大麻煩七百八十九章 小重山七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七百四十一章 權利二四百二十六章 讀孟嘗君傳六百七十一章 猴子下四百三十七章 祖宗與兒子第51章 進京第128章 中(中)第137章 明道第59章 道(三)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七百零八章 惰性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第6章 約定(下)第273章 進攻第97章 講仁(五)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第356章 猙獰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五百零七章 渾沌中第188章 第二抓;拖第340章 難八百十八章 燦爛第10章 小鳥小飛(中)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第152章 八大王,你無恥(上)第89章 長嘯五百零八章 渾沌下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七百六十章 凝望第113章 可愛貴、賤道寧(下)七百十七章 相會上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四百四十五章 不好啊四百二十六章 讀孟嘗君傳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42章 相公第198章 省試(中)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