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

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

廣州攻防戰繼續。

以前,越州知州魏瓘於兩廣任轉運使時,曾重築廣州城牆,見百姓取水不便,乃鑿井畜水,又作大弩爲守備。當時人皆怨其多事,卻沒有想到這些佈置一一派上用場。

儂智高攻城益急,然廣州城城牆修葺完備,又有大弩守城,攻之不得,於是斷流水,然城中井飲不竭,復強行攻城,大弩輒中,包括整個兩廣,缺少兵器與盔甲,賊多着普通衣服,一中必斃命。賊勢看攻城不克,稍稍屈之。

廣州北邊的英州知州蘇緘聞聽廣州被圍,對其部下說道:“廣州與吾州密邇,今城危在旦暮,恬而不往救,非義也。”

英州也沒有多少兵士,蘇緘募壯勇百姓者合數千人,委印於提點刑獄鮑軻,於夜奮不顧身率軍南下,離敵二十里路駐兵。黃師宓兄弟爲儂智高謀主,執縛其父,斬之,黃氏兄弟聞之喪氣。時百姓中有一些不肖子弟藉機爲盜,蘇緘捕得六十餘人,斬之,又招懷其被儂智高強迫驅使的百姓,讓其復業,凡六千八百餘人。

賊勢更弱。

然城中被圍日久,數次出城迎戰皆不勝。賊又用數百方舟從水路急攻南城,番禺縣令蕭注先自圍中出,募得海上強壯二千餘人,以海船集上流,未發,會夜起颶風,蕭注乃鼓船帆,順風勢水勢而下,縱火燒賊船,火勢挾借風勢,煙焰滔天,很快儂智高手中的幾百方舟變成一團火海。蕭注於是強攻之,大破之,積屍甲如山。廣州南門水路由是打開。

即日發縣門,諸路援兵乃民戶牛酒芻糧相繼入城,城中百姓看到有生的希望,戰意始烈,多次擊敗儂智高的進攻。轉運使王罕也從外面募民兵入城,益修守備。儂智高看到奪城無望。宋朝援兵源源不斷抵達。放棄進攻廣州,由清遠縣渡江,擁擄來的婦女作樂而行,轉賀州,又不能克。於是將怒火發泄在蘇緘這支軍隊上。此時蘇緘會合洪州都監蔡保恭等人從江西帶來的軍隊,軍隊數量達到八千餘人。蘇緘與蔡保恭據險而守,意欲控制賊軍返回邕州的道路。朝廷讓張忠爲廣東都監,張忠來到軍隊,立即奪三軍而將之。輕敵迎戰,對部下說:“我十年前一健兒,以戰功爲團練使,汝曹共勉之。”

兩軍交鋒,張忠擊賊將二人,馬陷泥寧,遂中標槍而死,宋軍乃敗。虔州巡檢董玉、康州巡檢王懿、連巡檢張宿、賀州巡檢趙允明等人全部沒於此役。

在陝西戰役中多有功勞的名臣蔣偕同樣犯了輕敵的錯誤。率軍追擊於賊至路田,大敗,南恩州巡檢楊逵、南安軍巡檢邵餘慶、權宜融州巡檢馮嶽、西路捉賊王興、萇用和皆沒。

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廣州城總算保住了。

這一戰中最大的亮點,便是宋朝的驛站遞傳速度,史載僅用五天,便讓消息來回,這是誇張的說法,但實際也不足十天。廣州告急消息到達京師,又從京城將命令帶回廣州。

御史中丞王舉正上書彈劾。

彈劾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年兩府有備,準備了糧食,然糧食在江南西路與江東兩浙,準備了兵士,然兵士卻在京城,由是嶺南糜爛。第一條不是針對鄭朗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兩府大佬。

事實這些糧食與甲士不僅是爲了嶺南,還有其他的用場,鄭朗未說,王舉正產生誤會合乎情理。

王舉正還彈劾了一件事,說自慶曆八年以來,黃河多次有險,北方水災氾濫,東南卻時有旱情發生,南蠻居然大肆反叛,此主臣主顛倒之象也。也就是北方本是旱情嚴重的地方,卻多次出現澇災,南方本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卻出現了旱情,一個小小的儂智高卻讓嶺南翻天覆地,整顛倒了。兩府兼帶對方職位,本是富弼因陝西戰役事起,便宜之舉。今西北軍事不起,鄭朗身兼樞密使之職,年又少,四年有餘,故此上帝示警,陛下不可不戒也。

王舉正的話說完,整個大殿幾百名大臣鴉雀無聲。

這幾年越有事,越證明了鄭朗能力。

但王舉正偏偏反過來說,說鄭朗兼帶西府之職是不對的,正是鄭朗權太重引起了這麼多災難。

不然怎麼辦呢?功勞太高,行事低調,找不到鄭朗的把柄。

趙禎不語。

實際是不納。

然而下面的大臣一個個皆用眼睛盯着鄭朗。

鄭朗只是微笑,看不出來是好笑還是苦笑,笑完後站出班列說道:“陛下,臣也有一奏。”

“奏。”

“嶺南之亂,不僅是儂智高賊子野心,造成這一結果有種種原因。自古以來,江南多瘴癘,兩廣、福建、雲貴、巴蜀皆有之,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其中大理尤烈,故祖宗用玉斧手劃大渡河,不欲得之。得之道路遙遠,管理不便,大軍聚集徐行,天氣炎熱,受瘴癘之困,又易受瘧疾傳染,所得遠不及所失。嶺南亦是如此,柳州、潯州、象州之間的大藤峽號爲不可久居之地,其中潯州最盛,惟近東南梧州部分地區稍舒可居,梧州亦多瘴癘之氣,自桂州陽朔至昭平,號爲炎荒瘴癘區,這種特殊的地形造成嶺南各部族很少往來,與中央王朝也很難形成良性互動,多有割據傾向。故朝廷雖憐南漢百姓之苦,讓潘美伐之,然對兩廣多數地區僅是羈縻而已。瘴氣也使中原軍隊難以大規模的進入,故我朝平定南漢之後,想收復交趾,然臣工勸阻,我朝兵將多北方軍隊,對瘧疾與交州酷熱的天氣沒有免疫力,南方叢林中又多有瘴氣,思之再三,最終未出兵交趾。”

“這也成了我朝對嶺南的管理態度,僅有數營禁兵,駐兵少,武器少,多數州縣城連城牆也沒有,故賊起後,迅速糜爛十幾個州府。這是其一。其二爲人患。監察御史蔣堂曾言。五嶺,炎瘴之地,人所憚行,而比部員外郎江澤三任皆願官廣南,若非貪黷,何以至此?一句話靈活地道出中原對嶺南的看法。其實瘴癘並不可畏,多是積屍之氣,南地溼勢,腐氣不散。經久乃成瘴癘,若等瘴輕時焚燒積骨腐葉,廣植樹木,翻耕腐泥暴曬,便可以對瘴地改良。以前包括江南兩路都有瘴地,隨着人煙稠密,江南兩路可有瘴氣乎?福建瘴氣也烈,然今天除了窮山僻壤之外。又有幾處瘴地?再者就是水土不服。也可以醫治,多食豆腐與蘋果,居之久便可以適應當地水土。三是多有藥物可以醫治防治。危害百姓的不是瘴氣,而是苛政,故夫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柳宗元嘆息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朝廷得之兩廣,官員多不願前去兩廣任職,朝廷用人。一爲南方士子,相比於北人,他們更能適應南方的氣候。二爲貶斥之官,其中多爲貪墨者,去了嶺南,天高地遠,貪墨更烈。朝廷本意兩廣乃是羈糜之所。爲安民心,一直輕徭薄斂,包括對各個羈糜部族僅是拉攏,甚至不惜用錢買安。然經這些官員之手,變了味道。滑州知州梅摯曾在景祐年間擔任知昭州(今廣西平樂縣),見到嶺南一些官員不法行爲,心中痛惜,於是寫下《五瘴說》,仕有五瘴:急徵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士瘴,不亦謬乎!”

“昭州乃是嶺南瘴氣肆虐最嚴重地區之一,史載至昭州、梧州及左右江,瘴氣彌盛……其瘴春日青草,夏日黃梅,秋日新禾,冬日黃茅。又有日桂花、菊花者,四時不絕,而春冬尤甚。故朝中士大夫指其爲大法場,言殺人之多也。然在梅摯眼中,大法場殺人卻遠不及官瘴之害也。我朝爲取錢財,谷則有租,絹則有庸,酒則有榷,茶鹽則有徵,又有坊場之錢,樓店河渡之錢,前世所以取於民者,今盡行之矣。若再有貪官污吏胡作非爲,如何了得?”

趙禎動容,不由傾側了身體。

鄭朗繼續說道:“嶺南百姓有一傳說,說中原通向嶺南路上有一泉,名曰貪泉,官員前去多飲此泉之水,故一個個變得貪婪無比。其實那有此泉,只是嶺南百姓看到朝廷派一個官員前來,貪得無厭,兩個官員前來還是如此,三個官員前來亦是如此,象梅摯那樣的官員少之又少,心中不解,故有此說,用官員在路上喝了貪泉的水來解釋這些官員一個個貪得無厭的原因。儂智高兵起之時,僅數千人,一路而來,部分兵士乃是儂智高脅迫之外,大多數皆是附從之民。韶州兵士居然主動殺死知監鄧驤以迴應,爲何?”

鄭朗娓娓而談,神情平靜,然而卻揭示了一個大問題,很大很大的問題。

“朝廷對嶺南本來採取了平和政策,薄徵輕斂,多數地區劃爲自治性很強的羈縻州縣,朝廷連官員都不曾派駐,又對各個部族酋首進行拉攏,看到他們種種不法行爲,寧肯息事寧人,也不多言。雖仁有餘,威終不足,故各個生蠻多無法無天,進而產生得隴望蜀的想法,儂智高便是如此。但各個官員到了嶺南,貪肆暴虐,百姓多怨恨之。各部族酋野心勃勃,各地百姓怨恨,能不產生儂智高乎?一個儂智高不足慮也,大不了朝廷派大將重臣,率數萬禁兵,足以能將其平滅。但從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到荊湖兩路的西北峽區,再到嶺南,朝廷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皆是如此,並且越發展越惡劣,隨時就能產生一個儂智高。而北方有西夏之逼,契丹之困,吐蕃唃廝囉與我朝雖相互利用關係,但敵意不烈,可能保證其數子亦是如此?因此,朝廷要改變其政策了。臣在觀看,若是餘靖與楊畋前去平叛無功,臣想請陛下恩准臣與狄青一文一武,共去嶺南平叛儂智高,狄青主兵,臣去主政。治理嶺南兩到三年。若有功,再前去處理梅山蠻事宜,以及夔州部分地區的惡蠻首,大約七八年時間,只要朝廷配合,臣能保證讓南方危機消減。”

一口氣說完,然後看着王舉正說道:“王中丞,你身爲言臣之首,宰相做得不對。可以從容進諫,包括我主持兩府事務時間很長,有違祖制,皆可以從容彈劾。但不可胡亂戴上天象與兵戈,雖國家多災,這是北方水土惡化所致。故我在中書執政數年,明知百姓重斂,仍然沒有放開多少稅務。一直在斂財。想大治黃河。國庫必須有充足的錢帛,想用兵,國庫裡也必須有充足的錢帛。國家有錢帛儲蓄一億緡錢後,各個糧倉儲糧已滿,纔可真正輕斂百姓,亦爲此故。可是言臣一昧以倒下宰相爲己任,不分青紅皁白,未免不妥。幾年間。從夏竦開始,宋庠、陳執中、文彥博,多是良臣純相,再到我,言臣固然威風,然而宰相執政時間過長,有違祖制。宰相執政時間太短,同樣不能很好的使執政之策連貫性的執行,也是有違國家正常良性的發展,請三思。”

說完,退回班列。

其實即便鄭朗到了今天,歲數在兩府中也是很小,但一番話如長者言,溫善良純,諄諄而言,王舉正嚅嚅不能言。

鄭朗留了面子,其實王舉正彈劾自己,一個是臺諫大臣的壞習慣,喜歡倒宰相,二是王舉正與包拯的恩怨,臺諫死掐時,自己未插手,因爲包拯進諫,自己在趙禎面前很誇獎了一番,大約王舉正也不喜歡。加上自己執政時間長,也確實到了要下去的時候,所以纔有今天對自己的彈劾。

還好,自己做得小心,王舉正也不喜歡胡說八道,沒有潑多少髒水,只說了一句君臣顛倒之象。

趙禎才醒悟過來,大聲說道:“不可,那有首相前去嶺南剿賊之舉?”

剿賊不可怕,也放心,鄭朗用兵遠在餘靖之上。

但嶺南那是什麼地方?弄不好就能中招,一中招準得完完,一個國家掰得過來的良臣,怎麼能葬身於嶺南?

鄭朗只好站出來又說道:“天下臣工以去嶺南惡之,故嶺南不得良臣,臣爲天下臣工之首,不以身作則,如何言他人?況且嶺南剿賊事小,治理纔是爲大。他人前去,臣心中也不放心。故臣懇請之。”

大殿裡又鴉雀無聲。

許多後進的年青臣工一起用尊敬的眼神看着鄭朗。

趙禎心情大壞,鄭朗等於用話自自己嘴巴堵上,急得從龍椅上站起來,踱來踱去,最後說道:“散朝吧,鄭卿,你留下來議事。”

諸臣魚貫退下。

趙禎將鄭朗帶嚮邇英閣,在路上說道:“鄭卿,你不用自疑,以求避嫌。”

鄭朗答道:“有三,其一臣當時身兼兩府相職,有西夏的一些安排,便於便宜行事,故臣受之。如今得功,國庫漸漸豐盈,西夏與契丹交惡已深,執政也有四年多時間。但不能再位於兩府任職,非是爲陛下故,而是爲後人故。萬一後人當中有君王遠不及陛下明智,臣子又似李林甫之流,把持朝政不得退,今天用臣是利於國家,他日則成害國之例。故臣必須要退。其二,攘外必須安內,故諸葛亮親自流不毛之地,七擒孟獲,蜀地後方始安,才能六出祁山。再看看契丹,先準備用兵阻卜,而非西夏,亦是此理。這些年,從夔州路到嶺南,始有叛亂髮生,一起便成大患,朝廷大臣能文武兼備的人不多,范仲淹等人雖有文武才,但年漸高,去嶺南惡地不合。要麼韓琦,還要靠他震懾西夏。只有臣纔是適合前往的唯一人選。吏治之道,或者有臣工在臣之上,經營之道無幾臣及之,嶺南最需要的便是善長經營方面的大臣。其三爲國家長久計,國家幾十年的大治,人口繁衍猛烈,北到河北河東,南到福建,人口稠密,僅有京西路人口數量稍低一些。必須要重新開源,而自湘水以西、五嶺以南,幾有國家三分之一的面積朝廷僅羈縻之。湘水流域雖美,仍有梅山蠻之逼,不得開發。嶺南雖遙遠,可有龐大的鬱水體系,水流量幾勝過黃河,未必朝廷不得不得利。有此三,故臣必須前往,親自主事。”

“雖如此,朕如何心安哪,”趙禎嘆息道。

這些年,從西北到契丹,再到貝州,若再到嶺南荊湖夔州,鄭朗幾乎都將自己推到最危險的第一線,趙禎心中很是愧疚。

來到邇英閣,君臣二人坐下。

趙禎說道:“鄭卿,給朕進講你寫所撰寫的仁義吧。”

第二本仁義因爲模糊善惡,鄭朗怕引起爭議,一直沒有讓它面世,被趙禎得知後,讓鄭朗獻給他。指的就是這本仁義。

鄭朗開始講解。

趙禎盯着鄭朗,聽着聽着,忽然眼中略略有些溼潤。心中想到,上古的那些大賢們也不過是如此吧。

第288章 狐威(中)六百十四章 古風上第19章 詩社(二)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八百七十一章 河湟四七百二十五章 營救二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第94章 講仁(二)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151章 抓第146章 恭賀第227章 遠大的心(下)第252章 鬥法(二)第299章 琴瑟第232章 割(一)六百四十八章 殺人島第253章 鬥法(三)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170章 走鋼絲(上)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第59章 道(三)五百八十一章 帝王心五百九十一章 父子第64章 天堂(下)第307章 鄭體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第6章 約定(下)四百六十一章 大計劃三第320章 最牛的居士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第203章 捉女婿(下)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91章 吹打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六百六十五章 戰後上第56章 鳴天下(五)第118章 大人物(下)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第270章 特區·奇蹟之城(中)第123章 去第149章 算計八百七十四章 河湟七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八百十四章 恩欲歸己怨使誰當第224章 割(二)第97章 講仁(五)五百八十四章 最缺的七百九十章 強橫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七百二十六章 營救三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第9章 小鳥小飛(上)第109章 懸壁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第117章 大人物(上)七百八十二章 皇子下第321章 金剛經的秘密(上)五百五十四章 救命法寶第303章 殺雞(中)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第160章 八大王第21章 詩社(四)第279章 天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中)第218章 找朋友(下)第313章 瘦身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第43章 花之戰·納蘭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第126章 十段文第86章 第一觀(下)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第177章 平靜第8章 危機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第4章 第一米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第356章 猙獰第310章 九里山大戰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四百三十二章 各人心思下第232章 割(一)四百十四五章 老人六百六十四章 變臉下之下八百十九章 治平改制上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六百十三章 賢相下八百二十四章 簡中上六百十七章 遠方中第271章 特區·奇蹟之城(下)
第288章 狐威(中)六百十四章 古風上第19章 詩社(二)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八百七十一章 河湟四七百二十五章 營救二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第94章 講仁(二)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151章 抓第146章 恭賀第227章 遠大的心(下)第252章 鬥法(二)第299章 琴瑟第232章 割(一)六百四十八章 殺人島第253章 鬥法(三)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170章 走鋼絲(上)七百八十五章 小重山三第59章 道(三)五百八十一章 帝王心五百九十一章 父子第64章 天堂(下)第307章 鄭體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第6章 約定(下)四百六十一章 大計劃三第320章 最牛的居士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第203章 捉女婿(下)八百六十五章 兩個瘋子第246章 嫁衣神功第291章 吹打七百三十三章 問好六百六十五章 戰後上第56章 鳴天下(五)第118章 大人物(下)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第270章 特區·奇蹟之城(中)第123章 去第149章 算計八百七十四章 河湟七八百二十六章 第二讓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八百十四章 恩欲歸己怨使誰當第224章 割(二)第97章 講仁(五)五百八十四章 最缺的七百九十章 強橫四百二十二章 定川寨中七百二十六章 營救三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第9章 小鳥小飛(上)第109章 懸壁第362章 最強折家軍(四)第117章 大人物(上)七百八十二章 皇子下第321章 金剛經的秘密(上)五百五十四章 救命法寶第303章 殺雞(中)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第160章 八大王第21章 詩社(四)第279章 天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中)第218章 找朋友(下)第313章 瘦身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第43章 花之戰·納蘭七百四十二章 權利三第126章 十段文第86章 第一觀(下)七百八十一章 皇子中第177章 平靜第8章 危機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第4章 第一米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第356章 猙獰第310章 九里山大戰四百零九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四百三十二章 各人心思下第232章 割(一)四百十四五章 老人六百六十四章 變臉下之下八百十九章 治平改制上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六百十三章 賢相下八百二十四章 簡中上六百十七章 遠方中第271章 特區·奇蹟之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