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道(三)

這一章放出去,不知有什麼反應,但無奈了,寫儒學,必須得這樣寫。就兩章。繼續求票支持。

===================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君子之心,於喜怒哀樂未發未始不存乎中,故謂之中庸。”

“何解?”

鄭朗前面的話出自《中庸》,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謂“中”,表現出來有節制謂之“和”。可是後面一句,王博文沒有聽過。

“庸,常也,以中爲常也。”

這樣就明白了,又比《中庸》裡的中庸更進了一步。然而這與案件無關,文吏小聲地問道:“府尹,要不要記?”

“記。”

幹嘛不記,越有才華,才越好,老太太一喜歡,將他釋放,自己壓力也就消失。

不過很狐疑的看着鄭朗,你這小子,未免胃口太好了,居然還延伸聖人大義?

但這幾天鄭朗盤坐,除了溫習外,就在琢磨這個。自己學習,要科考,要當官,不當不行啊,看一看多慘,一頓狠撲,上了公堂一腳踹得鼻血直流,有了功名,誰敢這樣對待自己?

可是當官了,不是僅只有學問才能當好官的,就是有了政績也不行。看一看,僅彈了一琴,惹出這麼多事。那麼自己該怎麼辦?不往其他朝代想,宋朝矯枉過正的政策,導致某些方面很畸形,只能往本朝人物上想。 щщщ★ т tκa n★ c o

象范仲淹那樣,自己半個小資,肯定玩不來。象歐陽修、韓琦他們內耗,自己不知道罷了,知道了肯定不會去做。但象晏殊那樣,做一個富貴的大臣,不惜裝聾作啞,自己同樣不屑。然而象王旦那樣呢?做忍者神龜,也做不下去。

一想茫然了。

學書法,還有一條道路,可在官場上想了大半天,居然沒有找到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於是沒有事做,就在琢磨宋朝一些文人的心理,包括他們的儒學,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條途徑。

也可以說道,與文人嘴中的“道”有區別,是他自己的“道”,不過得想好了。這個想不好,自己以後不大好辦。或者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他的人生目標,與他獨特的哲學,或者現在人嘴中的儒學。想清楚了,以後行事就有始有終。

所以第一個選擇了成功的大臣,司馬光的朔學來分析。

開封府尹好奇,正好說出讓他聽聽,或者傳揚出去,能有更多的人蔘議,這樣可以爲自己做一個參考。於是也說了出來。

“及其既發,必制之以中,則無不中節。中節則和矣,是中、和一物也。”

“咦?”王博文先發出驚奇的一聲,然後微涔出汗,這又是對中庸昇華,何謂中,不但是中,還要中(第四聲的中)。因此未發之前,必須培養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確,沒有錯失,無不中節,所以中和乃一物。

不對啊,這小子在竄改中庸!

老王嚇着了,又道:“何人教你?”

“府尹,小子自幼時,曾蒙受先父教誨,後來先父過世,小子一時放達,不知所謂,出了一些小事後,看到幾位慈母悲痛欲絕,才痛改前非,於是閉門苦讀。倒無他人教導,閉門造車,因此有些古怪的想法。”

也就是我自己兒琢磨出來的。

雖不大準確,可待會兒他還要反駁,算是一半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

老王頭有些暈,這是人家大儒才做的事,你一個小孩子琢磨這個做什麼,道:“繼續以聞。”

“養之爲中,發之爲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達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禮者履此者,樂者樂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從者,合而言之,謂之道。道者,聖賢之所共用。豈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萬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

這是對中庸裡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的解釋。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發”,而是平時就要養這個“中”,所以呢,一發必中。這纔是道。

這番見解,王博文哪裡聽過。

似乎很有道理,特別是他自幼也飽讀儒家書籍,此番解釋,彷彿合了他的內心想法似的。喜不自勝的抓耳撓腮,道:“將牢門打開。”

“喏。”獄吏將牢門打開。

老王一下子鑽進去了。

獄吏將他往外拉,道:“不可啊,王府尹。”

你跑到大牢裡面與一個犯人談什麼道,已失了體統。現在作爲一個堂堂的開封府尹,怎麼還要往牢房裡鑽?

“不要攔某,”王博文急了。憑藉多年官場的經驗,今天這番對答,有可能會留名青史啊。終於明白,這個小子爲什麼替范仲淹送行了。敢情人家肚子裡真有這種大義凜然的想法。

差一點將官服都拉破了,衙差不敢再拉,眼睜睜的看着若大的開封府尹,就鑽進了牢房,與那個少年席地坐在爛稻草上。開封府尹都鑽了進去,文吏不用說了,只好皺着眉頭,也往裡面鑽。

鄭朗只看了一眼,臉上沒有表情。若聽到這樣的話,還不動心,那麼眼前這個開封府尹,則是一個真正的大草包了。

又道:“但小子思之,非然。”

嗯,又不對了,王博文道:“請講。”

“物無完物,人無完人。縱養之,無有人萬制萬節。所有孔子困於蔡陳,老子難於函谷。況聖人以下,漢武黜武,唐太宗晚年失節。”

“孔夫子也是無奈。”

“是。但子曰,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易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前一句是孔子提醒人主動遠離危險,但演變到後來,卻成爲一些人明哲保身的藉口。中間一句說是國家清明時,要正直的說話做事,無道時正直行事,小心說話,省得惹來災禍。後一句出自《剝》卦,小人勢長,此時君子應該順勢停止行動,這也是順應天道的行爲。

前兩句是孔子說的,《易》是孔子修的。他不是教導人貪生怕死,但做事要明智,如果連自身都保護不了,如何將“道”發揚光大。

這又是一辨了。

這種學問看似很好,養中,其實就是養這個道,每一個人心中有了道義,仁者守仁,禮者守禮,樂者守樂,政者用它來辦不能辦到的事,刑者不威自有人從,真正的天人合一。

可關健有那個人能養十全十美的“道”?雖然孔子困於蔡陳,不爲苦憂,然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然發必中,又何必非要招來這場災禍。連孔子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讓其他的“仁者”“禮者”“樂者”“政者”“刑者”做到?

“是……”王博文遲疑起來。

這時候司馬光還不知在幹什麼呢,更無從談起權威,甚至他此時心中都沒有產生這些想法。

所以鄭朗反問,王博文立即跟着鄭朗思路走了。

忽然想起一件事:“鄭小郎,你讀過多少書?”

看一看,從公堂審案開始,到今天晚上一席交談,引用了多少典故?若不是坐在對面,都懷疑對方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老儒。

第276章 請第57章 道(一)第184章 美人(下)五百零九章 前兆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第246章 嫁衣神功四百二十九章 召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六百八十一章 魔術師上六百十一章 天命第57章 道(一)五百九十八章 科學的力量中六百二十五章 大票上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四百五十章 我的名第12章 刻絲(上)七百四十八章 瑣碎二年上四百四十六章 稻草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八百八十二章 高原雄風四第34章 考(上)第42章 花會(下)五百九十四章 燙手下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第271章 特區·奇蹟之城(下)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第173章 走鋼絲(下)第275章 留八百零一章 反擊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六百零七章 首相五第323章 返京第151章 抓第31章 好多老浪花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第254章 鬥法(四)七百五十九章 少年派的美麗背後五百二十一章 生與死一線間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37章 窟第328章 光榮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第100章 區別(上)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第1章 七個媽媽,一個兒子六百八十四章 迷失的聖人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第177章 平靜九百十六章 風雪大斗拔谷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五百七十四章 007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第235章 割(四)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第253章 鬥法(三)四百三十二章 各人心思下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第282章 魚鱗塘第329章 陽光普照第197章 省試(下)第120章 內定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第127章 中(上)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絞肉機一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第225章 法輪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六百五十五章 桂州學七百五十七章 拜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七百四十一章 權利二第308章 雞鳴山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第295章 排陣(下)四百零三章 呂夷簡的心思下五百八十章 指桑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七百五十二章 決策七百六十五章 退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302章 殺雞(上)第110章 閉門羹(上)第351章 在路上(七)第119章 解試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
第276章 請第57章 道(一)第184章 美人(下)五百零九章 前兆七百二十七章 營救四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第246章 嫁衣神功四百二十九章 召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六百八十一章 魔術師上六百十一章 天命第57章 道(一)五百九十八章 科學的力量中六百二十五章 大票上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四百五十章 我的名第12章 刻絲(上)七百四十八章 瑣碎二年上四百四十六章 稻草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八百八十二章 高原雄風四第34章 考(上)第42章 花會(下)五百九十四章 燙手下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第271章 特區·奇蹟之城(下)六百零九章 首相七第173章 走鋼絲(下)第275章 留八百零一章 反擊五百五十三章 好母親六百零七章 首相五第323章 返京第151章 抓第31章 好多老浪花六百五十七章 眼兒媚第254章 鬥法(四)七百五十九章 少年派的美麗背後五百二十一章 生與死一線間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37章 窟第328章 光榮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七百七十五章 諡號第100章 區別(上)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第1章 七個媽媽,一個兒子六百八十四章 迷失的聖人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第177章 平靜九百十六章 風雪大斗拔谷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五百七十四章 007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第235章 割(四)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第253章 鬥法(三)四百三十二章 各人心思下六百九十六章 三關三第282章 魚鱗塘第329章 陽光普照第197章 省試(下)第120章 內定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第127章 中(上)三百七十二章 太子絞肉機一七百三十八章 儒家的核心第225章 法輪三百八十三章 帥才六百五十五章 桂州學七百五十七章 拜第322章 金剛經的秘密(下)七百四十一章 權利二第308章 雞鳴山四百九十八章 解圍第295章 排陣(下)四百零三章 呂夷簡的心思下五百八十章 指桑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182章 兩小鬥中丞·遠大七百五十二章 決策七百六十五章 退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302章 殺雞(上)第110章 閉門羹(上)第351章 在路上(七)第119章 解試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