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

四百七十三章 新政

有錯的不僅范仲淹,也有趙禎,逼得太急。

王安石變法借鑑慶曆新政的經驗,醞釀了幾十年,還出現無數重大失誤,而范仲淹才進入中書幾個月,又哪裡想出什麼妙招,讓國家立即轉危爲安?鄭朗有宋朝的得失經驗,有明清的經驗可以綜合借鑑,但實施時又是什麼情況?

太急!

奇怪的是受害者范仲淹本人居然不知,認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然後來個看似有,實際無的鯨吞。

……

九月初三,趙禎將兩府大臣與知雜御史等重要大臣一起喊到天章閣。

天章閣始建於真宗晚年,自趙禎以後,此閣一直安奉宋朝歷代皇帝畫像,即位前旌節,以及收藏圖籍、符瑞、寶玩與宗室名籍等物一起珍藏於此。從此在史上聲名赫赫,意義非凡。

鄭朗爲國家做了這麼多事,還掛過天章閣侍制的虛銜,但至今沒有進入此閣奏事。

可想而知,幾十個進來的大臣看着幾位先皇帝的畫像,一個個臉色沉重,趙禎的心,他們懂的。

但少了兩人,一個本該出現的韓琦到陝西去了,一個似乎更有資格進來的鄭朗卻在崤山爬山,爬得熱火朝天。

趙禎看了一眼諸人,至少年齡上讓他覺得很理想,有章得象與杜衍兩位六十幾歲的老臣掌舵,又有晏殊與范仲淹、王貽永三個五十出頭的半老臣子協助,其他的人。賈昌朝四十六,王堯臣四十,富弼三十九。歐陽修王素三十六,王拱辰與蔡襄三十一,若加上三十五的韓琦與更年輕的鄭朗。整個朝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至於才學,似乎更理想,這些人沒有一個才學是差的,個個都有過目不忘之能,大半是文壇大家。

論政績多數人政績也不弱,有邊功,有吏治之功。

“也許,也許……”趙禎喃喃道。

帶着大臣們觀太祖太宗遺容。然後讓諸臣坐下,吩咐太監拿來紙筆,說了九個字:“振興國家,還盛世太平!”

平時你們不是說朕不作爲嗎?今天讓你們寫,當着祖宗的面,將你們心中的想法寫出來,使宋朝振興。只要你們說得有理。朕就實施。

趙禎真的讓時局逼得焦急,不然以他的穩重,萬萬不會做出這個舉動。

其實這是一個火坑,可是范仲淹不知道,看着幾位先帝畫像。又身在這種隆重的場合,與富弼等人心潮澎湃,熱血翻滾,范仲淹說道:“皇上用臣之言即可,然事有先後,且革弊於久安,非朝夕便能解決。”

想法還是很清醒的,事實這次改革,范仲淹也有意的想避開一些麻煩,於是一些條陳寫得含糊不清。但結果是錯上加錯。

趙禎說道:“今天以中外人望,所有大臣皆不及卿等,韓琦暫往陝西,鄭朗在陝州,仲淹與弼宜與宰臣章得象盡心國事,不得有所顧避,其當世急務有可以建明者,爲朕陳之。”

今天放開膽子讓你們寫,讓你們說,讓你們陳。

於是范仲淹上書十事。

明黜陟,宋朝以前制度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一次,不問賢愚能否,不問勞逸,只要不犯錯誤,就可以將政績交給京城考課院審查,官升一級。但做事就有對有錯,想要不犯錯誤,就不去做事好了。於是好了,宋朝官場多是崔嫺父親崔有節這樣小心翼翼,寧肯不做事也不想犯錯的不作爲官員。但官員不去做事,這個國家……

范仲淹所以將它列爲第一條弊端,再根據太祖太宗時的保薦制度以及真宗的勘磨製度結合,以較定考績作爲官員升遷標準,須任滿三年期,並由清官五人保任纔可磨勘,善政異績者可破格提撥。

似乎應當是這樣的。

一個個皆是無爲,這可不是西漢初年的黃老無爲,是真正的無爲,不作爲!國家怎能不敗壞。

關健這個清官是何人,你我相互保薦,雪球便會越滾越大,做爲人君會怎麼樣想?

但趙禎居然同意,不久後便開始局部實施,至於效果……往後看。

抑僥倖,放在第二條也是對的,自宋真宗起,南郊大禮或皇帝生日,兩府大臣到各種提點刑獄官以上官員,都可以向朝廷提出申訴,恩蔭子侄門人爲國家正式官員。鄭朗也利用過這項制度,提撥一些門人爲官僚,唯一不同的是鄭朗讓他們先做事,立下功因功授官。又規定翰林學士以上官員者一年可以恩蔭一人,若是才智聰明者,二十幾歲擔任翰林學士,德操僥倖尚可,擔任四十年朝官,那麼就可以恩蔭四十人進入朝堂擔任國家正式官職!這個……

這個……

不改不行了,所以要改,以後轉運使與邊防文官須任滿兩年後纔可以提請恩蔭,兩府及兩制高官,每次大禮只許申請一人恩蔭,必須是親生兒子,侄子門客一律排除在外,閣館要職,也不許高官子弟輕易進入,想要進入不僅要考,還要經過保薦。

至於斷了多少人的門路,范仲淹不問。

也準,第一條不到一個月便開始實施,第二條兩月後同樣實施。

精貢舉,科舉是國家主要擇人來源,但學子除了背誦經義,學習詩詞歌賦外,對抵禦契丹、西夏,對國家如何富裕,對百姓如何安居樂業,根本不懂。要麼說以仁爲本,勤政愛民這些空談之言。

國家整個教育出現大問題。

但怎麼做,范仲淹自己也迷糊了,於是說教以經濟之道業,取以經濟之才……先取策論次考詩賦,少一些虛誇詞飾之臣。這個誰能看懂。但有一條說得很清楚,將糊名制廢除。改唐初的實名制,原因看不到考生名字,就失去鄉里薦才的本意。以後還有誰爲朝廷薦才?至於作弊,只要細查嚴處,便宜能剎住歪風。

當真如此?囧!

擇長官。

均公田。這個公田便是職田,爲使讓官員清廉,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國家撥出一批公田,隨職授官,這個鄭朗也有,認真起來還必須結到官職上,鄭朗封田兩千四百畝。實封一千五百畝,但鄭家上下沒有當作一回事,只讓佃農象徵的交納一點租子。可有的官員卻能從這個田地上獲得一大批財富。不用交國稅,一畝田讓百姓交半石或一石稅務,象鄭家便能獲得八百石到一千五百石租稅。況且還有桑麻以及其他副業,莊子的產業等所得,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而且鄭朗職田面積很小的。以他的地位,有的人職田能達到兩三千,三四千畝,正是這些官員比於舊數,三倍其多。貪吏因循,其害甚大,帶領着全國兼併的風氣。因此明確規訂官員職田從二十頃到二頃等有第參。

然新的問題來臨,田有好有壞,好的給誰?壞的給誰?職田緊鄰着民田,侵佔了一點,也比較正常,若是均分,那會成什麼?官員與官員打官司,百姓與官員打官司。實際劉娥時整頓了一下,最後鬧得不象話,劉娥做法比范仲淹倒果斷一點,索性取消職田。大家別爭,什麼都沒啦!

一分準得出亂子,那爲什麼范仲淹還要去做,上面有幾條,只要官場整頓完畢,實名制科舉都不會徇私舞弊,況且分一點小田?

可惜他沒有穿越,否則看到朱元璋如何整頓貪官污吏的,貪污一點兒小錢,便被剝皮做聞登鼓放在縣衙,殺了幾萬名貪官,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有沒有整治好?

厚農桑,興水利,植桑棗棉花,招納逃戶,開墾荒田,增戶口,並以此作爲地方官員考課政績。這是老生常談,但正是這條老生常談,也是慶曆變法中最成功的一條。但規模遠不及熙寧變法。

修武備,范仲淹最有發言權,鄭朗在裁軍,但范仲淹認爲鄭朗沒有將事情做乾淨,因爲兩條弊端沒有解決,一是國家禁軍養在京城,京城也沒有那麼多禁軍,如今宋朝陝西二十多萬,河東河北二十幾萬,京城三十萬左右,其他地方十幾萬,但多數其實還是京城禁軍,邊防是有禁軍,是京城派往前去輪換的。邊疆有事,國家從京城派兵前去邊疆,已失去寶貴的時間。京城養兵派兵,糧食重心在京城,邊疆糧食就一直跟不上來。想要殺敵或禦敵,必須千里運糧,運費會龐大無比。西北數年戰役下來,花了一億多貫錢,其中好幾千萬貫就是這樣浪費的。

那麼怎麼去做?於京城招募五萬軍民,前往邊疆種田,一年三季種田,一季練兵,邊疆糧食就能自給自足,不用朝廷擔負額外開支,唐朝便是用此法於開玄時在青海擊敗吐蕃人的。

不錯,李隆基是這麼做的,可最後玩出來一個什麼產物,安史之亂!

其實鄭朗也在做,包括三白渠與屯田,這個全部交給老百姓了,讓糧食在當地老百姓手中,若是國家需糧,從老百姓手中購買,藏富於民,軍隊沒有掌控糧食,所以君臣無人反對。會用錢,但僅買糧食不貴,貴的是運費。沒有辦法,這時代不可能有火車汽車,運費始終居高不下。

范仲淹卻讓軍隊有兵有財有糧……這個,這個……

減差役,因爲更先進的免役法實施,實施的範圍不大,主要是邊區與貧困州縣鄭朗沒敢碰,不能在哪裡執行免役法,一執行準得出大亂子,但問題依然保留在哪裡,於是對這些州縣進行合併,包括耆戶長在內,逐步減少當地的差役,以來減輕百姓應差的負擔。

畢恩信,朝廷三年一次南郊大郝,這是做什麼的,收買民心,不但給士兵賞錢,一逢大郊禮,地方官吏要行寬賦斂、減徭役、存恤孤貧、振舉滯掩之事,造福於民。可是天子有詔,下面的官吏卻不執行,還經常欠老百姓的賬不還,一起償還不可能,天禧以前的天下欠負朝廷全部償還,本朝欠負也予以除放。大郝之時,朝廷恩信地方官吏必須落實於民。

重命令,朝廷朝令夕改,煩而無信,因此制定頒發詔令要慎重,做到有令必行,違者治罪。

這十條除了那個修武備朝廷沒有同意,前後輕重不等執行,科舉趙禎很清醒的沒有同意范仲淹的實名制,但將策論列爲詩賦之上。

拋去所用方法對錯不提,大多數確實也是宋朝的弊端。但范仲淹也不知是有意疏忽,還是真正疏忽,一個重大的問題他沒有說……

新政剛出來,歐陽修再一次倒呂,害怕呂夷簡別有用心,得將呂夷簡踩死……

PS:范仲淹新政原文錄於作品相關,有點長,喜歡的可以去看一看。

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四百七十四章 父子四百零六章 在風中二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第194章 送(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109章 懸壁第40章 花會(上)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三十六章 少一塊不能說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八百二十八章 笑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第53章 鳴天下(二)四百十章 國書的背後第136章 小媳婦,你牛(下)五百七十八章 並第55章 鳴天下(四)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46章 花之戰·雅詞第76章 最要得五百七十八章 並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八百八十章 高原雄風二第217章 找朋友(上)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四百章 大戲·成上七百九十七章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99章 琴瑟第105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下)第12章 刻絲(上)五百七十九章 紅顏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10章 小鳥小飛(中)第307章 鄭體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第84章 臨江仙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40章 花會(上)第5章 約定(上)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第4章 第一米第240章 出手(下)第93章 講仁(一)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第337章 小戰(下)第63章 天堂(上)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第35章 考(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第296章 韓信七百二十四章 營救一五百零五章 大唐國九百十七章 臘梅五百九十章 破趙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八百十三章 捅第612章 賢相(上)第220章 處女地(二)第345章 在路上(一)五百零九章 前兆第98章 講仁(六)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第456章 不能答七百二十三章 漏洞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五百七十二章 吻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第122章 大功告成七百四十七章 高山流水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四十六章 稻草第280章 依(上)第314章 一荷渡湖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
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04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上)四百七十四章 父子四百零六章 在風中二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第194章 送(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109章 懸壁第40章 花會(上)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三十六章 少一塊不能說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八百二十八章 笑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第53章 鳴天下(二)四百十章 國書的背後第136章 小媳婦,你牛(下)五百七十八章 並第55章 鳴天下(四)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46章 花之戰·雅詞第76章 最要得五百七十八章 並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八百八十章 高原雄風二第217章 找朋友(上)五百五十一章 三顆星星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四百七十章 河上浪下四百章 大戲·成上七百九十七章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99章 琴瑟第105章 第一次非親密接觸(下)第12章 刻絲(上)五百七十九章 紅顏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10章 小鳥小飛(中)第307章 鄭體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第84章 臨江仙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四百零八章 在風中四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第40章 花會(上)第5章 約定(上)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第4章 第一米第240章 出手(下)第93章 講仁(一)六百七十五章 幽蘭操下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第337章 小戰(下)第63章 天堂(上)四百六十六章 大計劃八七百七十九章 成長第35章 考(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第296章 韓信七百二十四章 營救一五百零五章 大唐國九百十七章 臘梅五百九十章 破趙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八百十三章 捅第612章 賢相(上)第220章 處女地(二)第345章 在路上(一)五百零九章 前兆第98章 講仁(六)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第456章 不能答七百二十三章 漏洞六百九十三章 民與兵下七百十四章 親事五五百七十二章 吻四百十一章 銷魂彭陽上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八百十一章 老師救朕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第122章 大功告成七百四十七章 高山流水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四百四十六章 稻草第280章 依(上)第314章 一荷渡湖第180章 兩小鬥中丞·指槐罵桑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