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留

趙禎彷彿聽到鄭朗問鬼。

因爲韓億幾乎講的是鬼話!

但老韓今天說出這句話,還是有心理準備的,徐徐道:“陛下,可知黃霸否?”

“知道。”怎麼扯到黃霸身上。

“他是漢宣時地方第一能吏,臣又想到張士遜張相公,爲什麼在地方頗有作爲,到廟堂上卻泯然衆人矣?”

算一說,問:“爲什麼?”

“因爲少了勘磨。”

趙禎頭更暈,反問:“如今他在太平州不是勘磨?”

“非也,那是在地方勘磨,在廟堂上卻沒有勘磨,除非陛下不想重用鄭知州。”說話多溫和哪,這樣的重臣,稱呼鄭朗不稱名字,而稱知州。

趙禎真有些動心了,隨即醒悟過來,道:“朕不能答應。”

就是將鄭朗調回京城,朕也不會讓你兒子去折騰。這時他想起呂夷簡了,雖然結黨的事讓他很苦惱,但不得不承認呂夷簡有很多好處,比如安排,太平州許多事是特例,先讓楊察過去擔任通判,學習觀摩。不但調去楊察,又調去進士李中師、蔡挺、仲訥與石洵直,這些都是與鄭朗同屆的進士,不會存在輩份問題,又是上一屆進士中的佼佼者,培養一段時間,可以完全將太平州的事務勝任。

爲什麼結黨?

揉了揉腦袋,盯着韓億,又道:“韓卿,你看這個字。”

指了指後面法度二字。

如今他執政好幾年,越看這兩字越覺得含義深刻,呂夷簡失了度,范仲淹失了度,王曾失了度,此時韓億更失了度!

“度啊,那好,那臣就替子綱求太平知州通判一職。”

“……韓卿,通判已有人選。”

“非也,楊察身爲三甲之列,又勘磨了好幾年,怎麼還擔任一個通判,太平州又非緊州望州,不若讓楊察擔任知州……”

看,多好啊,鄭朗就能調回京城,陛下,你很看重他的,難道不培養嗎?通判職位又空缺出來。

趙禎擺手,道:“你倒底是替你子韓綜求職,還是替子韓綱求職?”

頭更暈,朕想一個兒子想不到,這個傢伙八個兒子,幾十個孫子。得問清楚一點,省得暈頭轉向。

“陛下詔書已下,臣還是替長子韓綱求職。”

要求似乎不算過份,趙禎沉吟,道:“太平州非你所想的那樣,乃是一箇中上小州,有可能今年下來,一個大州稅務也不及太平州一州之得。我派人問一問。”

“謝過陛下,”韓億高興的退下來,然後寫了一封信給鄭朗,信上說你在太平州呆了好幾年,風頭正盛,也到讓出來的時候,回京城來吧。俺會照顧你的。當然不會明寫,話音就那個意思。

多好的長輩啊,諄諄勸戒,做人要知道進退之道……

鄭朗知道這幾個老而不死的傢伙很貪,但暫時不知道居然有一個老傢伙盯到太平州。

開始送人,先送走的是範家兄弟。

母親死了,派人過來報信。可是李氏望子成龍,丈夫一輩子飄泊不定,她是默默支持着,但不希望兒子這樣。丈夫爲什麼要這樣做,意志太堅定,聽到鄭朗一些事蹟,那個中庸之道,婦道人家,不懂得什麼大道理,也知道與中和有關係,至少此子比丈夫多了一些溫潤之氣。有這個,就不會吃太大苦頭。

希望兒子多學着一點,臨死前的遺言是讓二子休得回去,否則做鬼都不會放過他們。說得很果決。

範家老大老二哭得象什麼,又不知如何是好。

鄭朗說了一句話:“你們回去守孝,乃人倫之道,你母親說歸說,真回去守孝,難道她真不放過你們?”

兩兄弟一聽眼睛一亮,哇哇地要回去,替母親扶喪回老家,再不回去,扶不起來喪了。鄭朗又說了一句:“見到你父親,替我問一句,範二郎君吃那塊冰糖對不對?”

都是什麼啊?

鄭朗很正色地說:“我不是拿你們打趣,你們有此不幸事故,更不會打趣。是我真的不明白。”

當時是支吾過去的,可不算答案。

若與他淡儒學,這幾年累得要死,可爲了修中庸,儒學並沒有丟下,即便賈昌朝這樣的儒學大家,也未必談得過他。但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鄭朗就沒有想通。

不久後范仲淹親自寫了一封信給他,說了答案,和靖孤隱於杭州,王隨、薛映均與我都與他有唱和,這數人性格不一,也未見他勸說,他隱他的,我們做我們的官吏。

多少也是他心悟了一些所說出的話。

我家就這傳統,吃冰糖是不對的,你吃冰糖也是對的。答案如此。

但是半年後呂公著回去,也向父親呂夷簡好奇地問了這個問題,呂夷簡稍稍有些失神,也給了一個答案,盧懷慎以煮豆待客,德操好不好,要知道他的出身遠比一般人高貴,甚至比李氏皇族還要高貴,來自范陽盧家,在唐朝范陽盧意味着什麼?爲什麼有一個伴食宰相名號?

別與我談德操,身爲國家的大臣,首先要有辦事能力。要德操,將知日師兄弟喊來做大臣,豈不比范仲淹更好?

看到兒子教得不錯,親自寫了一封信給鄭朗,我感謝你,也看好你,是你辦事能力,一些小聰明的手腕,非乃你的德操。

對這個白臉老奸臣的話,鄭朗全當了耳邊風。

送走範氏兄弟,接下來送走的人很多。

朝廷答應得爽快,有些出忽鄭朗的預料之外,他認爲還會要扯皮扯上一段時間。但是諸位官吏很高興,一下子許多官吏得到升遷。對此鄭朗很懷疑,多數不是科班出身,難道做一輩子各縣的小主薄?

爲一個小主薄,離開家鄉值不值?

然而誰去想那麼長遠?

抽調三十多人,幾乎將太平州一半重要力量抽調走,鄭朗暫時沒有放他們走,進行一次重組,招收了大批差役,增加的只是吏役,如今太平州諸吏嚴重缺乏,不增加不行了。

衙前也增加一些,某些時候要代替廂兵。

但減去了一些差役,比如渡夫,還有大量的耆戶長。要付薪酬的,多一個就是二十緡錢,多一百個,就是兩千緡錢。因此耆戶長縮成兩百來戶設一耆戶長。相當於後來的大隊幹部。

然後就圩長,小圩設一圩長,大圩設一圩吏,一圩長。這時就能看到小圩作大的好處,不能一百來畝地的小圩也設一圩長,最小的小圩有三十幾頃,一百多戶人家,可以獨設一耆戶長與圩長,不過爲了省便,兩者合一。

圩長責職又比耆戶長重,耆戶長僅是配合一下州縣公幹,一年不需要抽出一月時間,而圩長則要時刻注意大堤安全,還有防汛,放水排旱,監護堤林,所以薪酬更重。

爲力求樣板,鄭朗對每一個細節苛刻到讓人髮指的地步。

因爲有薪酬,還是不算低的薪酬,比較好招人的。吏役依然讓各大戶佔據,這是他們的榮光,對此鄭朗也不反對。富有富的好處,窮有窮的好處,富者不易貪,窮者能攤薄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

將人招來,讓這些小吏帶上一帶,等楊察他們到來,這才放人。

但趙通判與汪縣令聯手找上門來,央求道:“鄭知州,教教我們吧。”

以前夢寐以求的就是想升官,真升官了,卻是兩眼茫茫。一個變成一州一把手,一個變成了二把手,可細細琢磨一下,想從鄭朗這幾年學到什麼,再想,卻什麼也沒有學到,鄭朗那種做法,根本是自己學不來的。非是有港口,就是有港口,自己也不可能將它變成現在的蕪湖。

解鈴還需繫鈴人,別人不知,自己可知道,鄭知州有多神奇,知道得越多,才越覺得神奇。於是不約而同前來求救。

鄭朗先看着汪縣令,說道:“舒州新知州是劉沆,此乃幹才,要你多想何爲?他不問你不用管,他問你有什麼想法就回答,讓他做參考。”

劉沆文學上成就不高,可是很有真材實料,正以長於吏治而著稱,也是未來能臣之一,一個有作爲的宰相。一個舒州豈能治理不好。況且他今年正好四十左右,正是心智最成熟的時候。

要你出什麼風頭?

若不是一些小學問,與後世的知識, 僅憑吏治,俺到他面前也自愧不如。

汪縣令傻傻的問:“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在此人手下擔任通判,可能遠比在我手下擔任知縣更輕鬆。”

汪縣令很狐疑地離開。

但幾個月後,用尊敬的語氣寫一封信給鄭朗,君識人之能天下無雙。俺過得很適意。也要看的,如果他作風不正,想在劉沆手下過得舒適,那是休想。

趙通判的事有些複雜。

當天沒有說,第二天將趙通判喊到府衙說的,順便說給楊察聽,讓他們多思多想,很有可能以後就是楊察代替自己。

徐徐道:“分爲兩條,第一條是現在。廣德軍多有人口流失,朝廷才讓你替代。”

“正是,”趙通判犯愁呢,兩州情況相差太大,自己去也不行啊。以後人一起跑到太平州來,境內無民,自己同樣也會悲催。

“但不得萬一,有誰肯離開家園?廣德軍多山陵,地形複雜,又受茶務所苛,以前甚至還有牛租之苛,故民多逃。先解決第一條,堵不如疏,對不對?”

“對啊,如何去疏?”

“以前廣德軍做法正是堵,朝廷不禁止百姓流動,離得又如此近,能堵得住嗎?不過太平州人口漸漸飽和,後來者無地可耕,無工可做,情況會漸漸緩和。但還需要工的,多是短工,例如夏收到來,有的百姓家中地多,這兩年情況好轉,又很是辛苦,多願意僱請短工。爲什麼不組織他們過來?秋後棉花成熟,又有秋收,到了冬天今年甘蔗量更大,需要的短工更多。工期雖短,但是薪酬高。兩州合一,互補長短,又避免了許多紛爭。你州內百姓得到收入,還因爲官府組織,少了許多意外事件發生,比如被人欺侮,會不會感謝你?只要生活變好,他們會不會逃離家園?”

“不錯,好主意。”

“要麼再長遠的,各地有各地的長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們州境內有多條大河,通太湖通長江,能圈圩,即便是山陵,可以多種甘蔗,棉花,或者桔。”、

“桔?”

“如太湖洞庭山之桔,雖位於湖島之上,可多種於湖山之間,爲了取水,鑿井於樹邊,遇到大旱之年,僱人擔水。然收成頗豐,一籠僅百斤,上桔可售一千五百文,下桔可售六七百文。大者僅數畝田便以富足,中等僅幾株可以度日。爲何不能派人取其種,學習其技術?”

“是啊,爲什麼以前沒有人想起來?”趙通判拍頭道。這個不難,富者取其技術大約不肯,可中者家庭情況一般,給其高薪,都可以親自將人請來指導。鄭朗也這麼做的,請工匠過來改進織機,不願意,用錢砸死你,一百緡來不來,不來,兩百緡來不來,不來,三百緡來不來?來了。

“啊哈,民啊,心中有了百姓就會想到……”鄭朗很心虛地說道,理由不充分,關健宋朝的商品經濟意識還不大成熟導致,但他說不出口。

“還有,例如象竹子,可以在竹蓆上繪上一些花卉,做一些竹屏風,用綠竹葉做圖案,會不會很雅氣,提高它的價值。等等,這都是山之利。何必一定效仿太平州,太平州開的思路,不是讓你完全模仿,而是讓你將當地的優勢發揮出來,造福於民,造福於國家。”

“我明白了,”趙通判茅塞頓開,千恩萬謝的離開。

鄭朗也滿意地一笑,未必做得很好,趙通判才能還是差了一點,但有這個大方向,也不會做得很差。

送走諸位官吏,意外的是太平州百姓也捧場,以前種種不提,這幾年這些官吏既然是鄭朗刻意點名讚揚的,表現都不錯。有了今天,百姓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前來送行,有的百姓爲他們祈福,場面十分感人。

趙通判揮淚而別,但在心中說道,不僅自己,大約狀元知州也留不了多久啦。

鄭朗又帶着新官吏繼續熟悉公務。

不知不覺的,夏收結束。

一共貢稅十八萬斛麥子,三萬匹絲絹,錢五萬一千緡。在宋朝不算最好的,可考慮到太平州以前的情況,僅一個夏收,就遠遠超過以前一州一年半的稅務。

成績引人奪目。

這時鄭朗的中庸寫完了,除了三分,又加了天下兩篇,天下上講各代興亡,是對謀篇歷史篇進行補充,專門講述各朝各代的興亡原因。有的觀點很新穎,比如講藩鎮割據,這是五代十國之亂的罪魁禍首,但不僅講武將專權。

從唐朝開始講,開始唐朝也重武功,但沒有出現什麼武將專權。爲什麼會出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府兵制的敗壞,募兵制又沒有這個財力,於是讓各節度使手中有權調動邊軍,還有民政財政大權,慢慢比中央坐大。其次是李林甫忌憚節度使回來擔任宰相,任用胡人爲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王忠嗣不死,在河北爲節度使會不會有安史之亂髮生?其三是李隆基晚年昏庸,多次有人提醒他安祿山會亂,提前扼殺他會不會容易。沒有安史之亂,會不會有藩鎮割據局面出現?

只寫此,不往下寫了,若說宋太祖與宋太宗、宋真宗還用了一些武將,到趙禎手中,武將那絕對成了狗屎。寧肯文臣胡亂率兵,寧肯太監帶兵,也不讓武將統領軍隊主持戰役。好的還好,壞的,多少將士枉死?

下篇卻一轉,說何謂天下,天下是君、臣與民組成的。

是三位一體代表着這個天下,還是僅士大夫代表着這個天下?是河北河東代表着天下,還是天下人代表着這個天下?

問得很幼稚是麼?

但這卻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其實北宋幾個皇帝多過得很苦逼的生活,宋真宗玩了幾次祥瑞,上綱上線。宋徽宗不算。老百姓過得同樣苦逼,最快樂的是士大夫與豪強。

還有一個地域,最強的地域就是黃河以北,後來簡化成朔黨,不但打擊南方代表的新黨,還打擊河南代表的洛黨與四川的蜀黨。無他,這一帶出的人才最多,把持的資源也最多。新黨的殺富濟國,受損害最大的正是他們這一羣體。

抱着這個地域觀念存在,同樣很可怕的。

就這兩個問題展開論述。

將這兩篇與三篇三分合在一起,與前面二十二篇裝訂起來,計達二十七篇,修改後達到了十五萬言,這本書到此結束。

但沒有將它面世。

呂公著好奇地詢問原因,至少在參與修這本書時,對幾個學生幫助很大,他認爲這本書面世,會給許多人,特別是官員帶來幫助。

不明白鄭朗將書藏起來的是什麼用意。

鄭朗答道:“我有兩點沒有想清楚,不喜歡成羣結黨。”

呂公著認真的點頭,孤傲清高,同樣是一種德操。

“但想要做事,一人卻難以做成大事,所以范仲淹與你父親鬥得越厲害,他們手中的黨羽就越多。即便他們不想,也有大臣附從。這就是羣體的力量。”

評價很公正,這件事上,呂夷簡有錯,范仲淹有錯。

呂公著沉默不言。

“也許你父親貶放,范仲淹稍做醒悟,可二人黨衆已成,自此以後,已經不死不休。黨爭之勢,從你父親與范仲淹這一次惡鬥後,已經成形,再無去勢,戾氣更是深厚。我這時候說溫和,用溫和的手段處事救國,能不能成功?這兩條我沒有想清楚,豈敢將它面世?不過我會在南方等你們好消息的,若明年你們科舉高中,我一定會將它面世。”

“喏。”

然後鄭朗巡圩,但讓司馬光與呂公著一起呆在家裡閉門苦讀。鄭朗也主動抽出時間,教導他們學業。有的話他不會說的,比如明年主考官會是丁度,胥偃,李仲容,王堯臣與鄭戩,以丁度爲首,此人留心軍事,又是一個文字訓古學家,按派系來劃分,屬於相對保守一個派系。

出的題目他不知道,但是人都有私心,有意地教導這方面的內容。

時間也不多,到了六月他們就要離開太平州,回去參加解試考。

鄭朗還想他們早點回去,司馬池本身就是大儒,論學問不亞於任何人,唯獨不象自己,教他們治國做人處事,改變他們一些性格。

呂家的力量更不用說。

不過二人要等崔嫺生產,看一看小寶寶。

只好由他們。

寶寶沒有出來,先來了韓億的私信。

鄭朗一看氣昏了,讓我做人要知道進退之道,笑話,真乃天大的笑話,對於這幾個老貪,鄭朗幾乎無語。

淡淡道:“你回去對你家相公說,我知道了。”

將韓億的家人打發回去,前面一離開,後面將這封私信丟到拉圾裡面。然後看,看趙禎做什麼反應。

趙禎再次派王昭明前來,並沒有下聖旨,只是詢問。朕想讓韓億的兒子來太平州擔任通判,讓楊察擔任知州,將你調回京城,做翰林學士知制誥。也就是大宋前來太平州的官職,不高,可很有實權。特別以鄭朗與趙禎的關係,能說得來,更有權利。

但鄭朗迷惹不解,不對啊,戲本不是這樣唱的,按照原來說好的,我先在太平州呆上幾年,做出成績,再出知蘇州或者杭州,並且我也在做準備。爲什麼將我突然調回京城。

翰林學士知制誥雖然好,絕不是自己現在拿的,會很燙手!

而且此時到朝堂做什麼?看着那幾個老貪,與他們嘔氣?弄不好,陳堯佐來一個瞪眼,你翁翁在世,還沒有我歲數大呢!

反抽,是自己不尊重前輩,不抽能活活被氣死。

但是不能說不答應。

雖是詢問意思,如果自己一口回絕,傳出去,又會讓人做文章。

想了想問:“王內侍,爲何陛下想起來將我詔回去?”

王昭明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原來如此。

鄭朗心中有數了,道:“你回去對韓相公說,想讓他兒子來太平州,不管那一個兒子來都可以,只要他的那一個兒子能回答我五個問題,我不但同意他做通判,還推舉他做太平州的知州。”

有意噁心韓億。

拿來一張地圖,道:“這是景民圩的地圖,請他兒子們用最快的方法將它的面積計算出來,比例是一比一萬,只要將這地圖上面積算出來,乘一萬,就是景民圩實際面積。不過我先說醜話,有誤差,與我上報的實際面積大約有五十分之一的誤差。請他算準一點。並且再用類似的方法,繪出一張佑民圩的地圖出來。”

算大約還是能算出來的,他的面積計算公式,已經在逐漸流傳。難的是後面,如何將實際地形做一個縮小的地圖。

司馬光不行,王安石也不行,這是他變態大腦的功能,還有繪畫的本領。

王昭明哭笑不得。

“再問他一句,夫子說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是什麼意思。”

“是。”

“再問他一句,爲什麼單株移載棉花與甘蔗產量會高,同樣的單株移載,爲什麼油菜不用營養鉢。”

“是。”

“再問他一句,我用中庸治州,這個中庸是什麼中庸?”

“是。”

“再問他,同樣有大河之利,爲什麼我將新城新港選在蕪湖,而不是太平州城?”

“鄭知州,這太難……”雖知道鄭朗在說氣話,王昭明忍不住說了一句。

“難嗎?幾個學生編了一本小冊子在流傳,他又是宰相,能看到許多奏章,能找到更多蛛絲馬跡,理解我的中庸有何難?不相信,問一問呂夷簡,看看他知道不知道!新港在我未來之前,京城就選定好的,又有何難?民以食爲天,一個宰相居然不知道簡單的莊稼耕作,何以治國治民?”

純粹是無理取鬧。

但是很生氣,韓億有幾個兒子還是不錯的,只能說不錯,沒有一人達到劉沆的高度,可新來的幾個新進士也許在同年當中是佼佼者,也沒有達到劉沆那樣高度。這無關緊要,韓億的老不要臉氣着了鄭朗,並且韓億几子當中此子最爲暴虐。一旦他來到太平州,自己打下的基業,有可能毀之一旦。

王昭明帶不帶話,不管,繼續說道:“你再對陛下說,臣不敢受,此時受翰林學士知制誥,非是勘磨臣,而是害臣。”

此時趙禎已經略略會一些權謀之術,點開就會理解。

“臣更不是黃霸,請他勿要擔心。不過臣在太平州任職很長時間,按照制度要左遷,如果陛下調臣的職務,請將臣調於明州、秀州,或者密州。”不知道什麼原因,趙禎也許將當初的約定忘記了。於是鄭朗退而求其次。

杭州最好了。

但想要航海,還有其他地方。

南廣州、泉州,還有杭州,杭州這一處更動最多,先是杭州,更改於明州,又置於杭州,鹹平時二州皆設,北宋末年又於秀州華亭縣設舶務,南宋時華亭舶務移於青龍鎮,又於溫州置司,聚集在一起了,略蠹,後來僅留明州一處。另外就是密州,於哲宗年間所設,規模很快後來居上,超過其他數舶,直到北宋亡。

但舶務發展很是畸形,有空間給自己利用,而且此時市舶使是由知州兼任的,更加給了自己操作空間。這幾個州眼下沒有升府,但都是人口接近十萬戶的真正上州或者望州。

有了太平州的履歷,鄭朗前去出任,也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王昭明不敢插言的,嚅嚅道:“我一定替你將原話帶給陛下。”

鄭朗又道:“再替臣向陛下問一個問題,請問他是用人的才能治國,還是用人的年齡來治國?若是用人的年齡來治國,不用勘磨,只要將戶部的冊子拿出來看一看,按年齡高壽者往下排位即可。科舉亦是如此,若是以年高者錄取,也擇高壽者往下排位,不用科考,省得浪費國家大筆財政。”

說完,也沒有留王昭明,讓他回去覆命。

可是此事迅速傳開。

太平州百姓最擔心的是什麼?

不是趙通判他們走,他們走只會惋惜,主心骨還在。

可是連鄭朗也要走了,全部失了魂。一個個來問鄭朗,鄭朗如何回答,只好說道:“朝廷制度,地方官員不可在某地久留,我已經任期三年,也到了離開時候。若是詔書下達,如何敢抗命?”

不說宋朝,那一朝也不可能讓一個太守永遠留在某一州一輩子的。其實去年在送鄭朗母親回去時,人羣忽然寂靜無聲,那時候人們就知道早遲有這一天到來。

但這一天到來,全州百姓如喪考妣。

司馬光與呂公著讀書讀得累,上街轉了一下,看到老百姓掉了魂的樣子,對鄭朗嘆息一聲:“若是我們以後做到鄭大夫如此地步,死而無憾了。”

“會做到的,老百姓很容易滿足,只要真心替他們辦一些實事,讓他們勉強有一口飯吃,有衣穿,他們就會感恩戴。可就是這樣,官員也很難辦得到。”鄭朗道。

不過事情起了變化。

有人想到一個辦法,強留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多留一兩年。朝廷同樣也會講道理,就象以錢代役,正是因爲上了萬印書,才得以通過。此言一說,無數人附和。

開始簽名按手印留人。

這一次遠比春天的轟動,幾乎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起上。有的人還按了好幾次,太平州幾個鄉紳一看,道:“這樣不行。”

太亂了。

重新組織起來,派人買來筆墨紙硯,又請會寫字的人會來寫字,寫上那一戶那一個人的名字,再讓百姓按手印。有據可依,不是胡按的,不相信用這個做憑證,一家一戶的查。

百姓關心,他們更關心,蔗坊的本錢還沒有收回來呢。一朝君王一朝臣,一個知州也是一個州的君王,新知州上來,換了政策怎麼辦?

不但組織起來,還要快,一旦正式詔書提前下達,什麼簽名也沒有用。

分頭到各縣各村組織人手。

這些都是地方上最有頭有臉的人物,一旦他們組織起來,速度有多快?

鄭朗聽聞後,沒有作聲,不反對也不支持。

他本心還是想多留一兩年的,鞏固一下,糖坊,錦鏽監,事情都沒有完全定落,此時一走,楊察未必很熟悉。不是才幹不夠,年輕了,對這些新事物不能掌握,就是不年輕,沒有足夠的智慧,沒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未必能吃準。

坐視百姓去做。

成功就多留一兩年,不成功也要回去。這是無奈的事,可以拒旨,看什麼情況拒,越是這種情況越不能拒旨,那叫挾恩滯留。

場面很感動人,鄭家上下也在議論。

梅子紅了,閃着紫亮的顏色,崔嫺嘴中腆着拼命的吃着酸梅子,酸得江杏兒在邊上看着磣牙,然後說:“官人,你真沉着氣。”

“不是我沉着氣,是我說的不算。”

“不過官人,你好了不起,”四兒崇拜地說道。

江杏兒不吭聲,只是拉着鄭朗的手不放,一臉的幸福。

環兒說:“官人,我不能出去買菜,一買菜那些百姓不要錢,給錢就下跪,還是讓鄰居帶買的。”

四兒道:“我也捨不得離開,看着蕪湖城變得一天天美麗起來,好想呆在這裡不走。”

“你不是說這是什麼鬼地方?”鄭朗打趣道。

“那是官人的本事。”

“錯,那是蕪湖獨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我只是起一個推動作用。如司馬三郎他們,我教導得很少,主要是靠他們自學,苦學,以及天賦。”

“先生,別誇,我們很慚愧。”司馬光與呂公著正色道。

沒有想到,臨回去之前,能看到這壯觀的一幕,很震撼人心的。

無論鄭朗怎麼勸,也改口稱先生。

對先生二字不喜,可這次對他們心靈的衝擊,鄭朗很喜歡。一個國家,就象一個人的身體,朝廷是大腦,有皇帝與京官組成,地方官吏與百姓是四肢,是軀幹。

不能只想着大腦,若是沒有四肢會很可怕,除非做霍金,那也要有一顆智慧發達的大腦才行。宋朝如此,能稱爲智慧發達的大腦?趙禎是好皇帝,甚至最怕聽到的就是死人,不管是官員或者是將士,或者是百姓。可很多方面也沒有做好,抹殺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特別是貧富差距的拉大。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在後面也沒有做好,王安石還稍顧顧,司馬光顧都沒有顧,躲在洛陽小棚裡寫書。至於嗎?

同樣的富弼蓋了洛陽第一園,同樣的王拱辰一棟宅子蓋了四十八年未蓋好,僅是一箇中堂高到雲彩裡。

那不是住小棚子,是噁心人的。

所以最大的歡喜,是看到司馬光思想的轉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思想也跟着成長環境改變而改變。未必現在的思想就是司馬光將來的思想,但在他思想成形之前,打下了濃濃一筆基石。

崔嫺眯縫着秀眼,也笑,笑得有些驕傲,什麼是政績,這纔是政績,這纔是她辛苦了幾年最希望看到的。

速度真的快,幾天功夫,簽名書收集好了。不知道有多厚,用幾輛騾車拉到京城的,沒有敢用驢車,怕速度慢。

將中書嚇了一大跳,這是幹嘛呢。

幾個老傢伙又貪又怕死,不敢收。正好蔡挺看到這情況,有感而發,也寫了一封書奏,遞到京城。一看,原來如此。

對視一眼,王隨與陳堯佐冷哼一聲,相互別過頭去。

程琳拼命的撓頭,這都叫什麼事兒,一起不管,還是俺來管吧。

老程這幾個月最苦逼,幾個老傢伙動不動就生病,其餘人一起不管事,可中書事務不能不處理,誰讓他最小。一想起這個,氣得要罵娘。可罵誰?那一個都比他大了十幾歲,有的二十多歲,古怪來哉,老子五十歲了,居然成中書的小夥子!吃了種種的苦楚,還沒有人領情。

這一次又是如此。

兩個老傢伙又在對眼睛,得,咱不敢參與,還是做正事吧,你們慢慢對去。

接過蔡挺的奏摺,看了一眼,兩眼茫然,兩個老傢伙動輒生病,可我一直在中書,從未聽說過要調鄭家子進京啊。

走了出來,幾個鄉紳伏在地上泣不成聲,程宰相,我們知道留不住鄭知州,可朝廷能不能開一個恩,讓鄭狀元多在太平州呆上幾年,我們給你回去上香。

“別,”程琳鬱悶得要死,南人果然古古怪怪,我還沒有死,你們上什麼香。看着騾車問:“你們怎麼拉這麼多奏摺?”

“這是鄉親們的請願手印,請人寫的字,按了手印來的。”

程琳撓頭,問:“怎麼可能這麼多?”

閉嘴不說話了,因爲蔡挺在書奏上已經寫到此事,但還沒有當面看的震撼。難怪幾個老傢伙不敢收下。想了想,沒有這個風,就不會有這個雨,大約是皇帝安排,詔書未下,但意旨已下。於是來到皇宮。

王昭明回來後,將鄭朗的話帶回,趙禎此時也後悔,幾個老臣的確“越老越得”。不過才遷爲宰相不久,立即將他們罷免,不是他們丟臉,是自己丟臉,再看看。

讓程琳進來,問:“程卿,有何事?”

兩府中唯一正常的宰相。

“是太平州來了幾個鄉紳,帶了三十萬百姓的請願書,意欲挽留鄭朗在太平州多留一年。”

“三十萬……怎麼三十萬?”趙禎反應過來,人口增加了不少,夏稅呈上來時鄭朗主動提過,如今太平州戶數達到四萬九千戶。有可能還會增加一千戶,但到了五萬戶,人口會暫時飽和。即便增漲,也會很緩慢。就算五萬戶,也不可能有三十萬百姓。

“是這樣,聞聽鄭知州要離任,許多外州縣打短工的,還有一些商人,怕朝廷換來的新知州德操差,不但影響太平州,還會波及受益的鄰近州縣,也加入挽留行列。還有一些戶將剛出生的嬰兒抱出來,按了手印。陛下,你看。”程琳也覺得此事不可思議。人心居然向到這種地步,什麼叫祥瑞,不是前些天殿柱上生的那顆靈芝,這纔是祥瑞,國家之福。

感情不一樣,換韓億在此,恐怕會加一些惡語。但對鄭朗,程琳也不惡,在京城時,兩人嚴格來說,還有一些情份。

趙禎打開一看,蔡挺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

不過自己這一行人來到太平州,知道朝廷是爲鄭朗離開做好後路。

於是寫道……乃聞此訊,百姓面若蒿灰,全城啞然寂靜,笑聲頓失,了無生機……望陛下恩准民意,允鄭朗於太平州復任一年,以揚聖懷。

聽到這件事,老百姓臉上都象死人一樣,包括過往的客商,逗留的外地短工,聽不到任何笑聲,整個城彷彿一下子沒有了生機。說的有些誇張,但大半卻是事實,包括此次多出的幾萬手印來歷。全部太平州的百姓除鄭朗一家外,幾乎沒有一家沒有按手印,或者簽名挽留的,包括蔡挺自己。還有蕪湖城大牢裡關着幾個打架鬥毆的,聞聽此事後,以頭撞牆,痛哭失聲。

“怎麼會如此……”趙禎喃喃道。

程琳苦笑,說:“陛下,剛纔臣在琢磨,一是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恐是太平州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大治,二是德化,鄭朗在太平州很重視德化。三是鄭朗帶頭吃了很多苦,包括他的幾個妻妾。所以老百姓纔不舍。”

無論怎麼解釋,也是史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趙禎說道:“騾車在何處?”

“就在中書門外。”

“帶朕看一看。”

五百八十一章 帝王心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82章 四君子(下)第7章 坐禪第250章 謝五百十六章 問邊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第100章 區別(上)第186章 第二抓·抓七百七十七章 天下有雪五百六十章 魔術第34章 考(上)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四百五十四章 機遇第148章 銅錢五百四十九章 膽大包天第124章 火六百零五章 首相三第127章 中(上)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290章 十面埋伏之列營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第109章 懸壁七百二十三章 漏洞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第131章 解元(下)第145章 唱和第98章 講仁(六)九百十八章 扯皮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第337章 小戰(下)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第196章 折第157章 準備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八百零九章 鱷魚的眼淚中第456章 不能答第206章 大三元(二)六百四十三章 臨行中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第127章 中(上)第118章 大人物(下)九百十七章 臘梅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八百七十七章 河湟十四百六十五章 大計劃七第146章 恭賀第700章 逆轉(下)八百十二章 秋後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六百二十章 耳光與棗子下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第157章 準備九百零七章 抽薪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第364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一)八百二十七章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五百零五章 大唐國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九百零一章 逆轉下四百五十一章 第一聲第158章 撫琴(上)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第214章 古怪的婚禮(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七百十章 親事一第141章 問一(三)九百零二章 孟明視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317章 祗園精舍第266章 淨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七百九十二章 轉授第307章 鄭體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266章 淨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第334章 西風烈(下)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24章 割(二)第10章 小鳥小飛(中)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
五百八十一章 帝王心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第82章 四君子(下)第7章 坐禪第250章 謝五百十六章 問邊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第100章 區別(上)第186章 第二抓·抓七百七十七章 天下有雪五百六十章 魔術第34章 考(上)五百八十三章 坑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七百五十三章 皇儲四百五十四章 機遇第148章 銅錢五百四十九章 膽大包天第124章 火六百零五章 首相三第127章 中(上)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290章 十面埋伏之列營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第109章 懸壁七百二十三章 漏洞八百六十三章 第三者上六百九十七章 三關四四百七十一章 怒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第131章 解元(下)第145章 唱和第98章 講仁(六)九百十八章 扯皮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說第337章 小戰(下)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第196章 折第157章 準備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八百零九章 鱷魚的眼淚中第456章 不能答第206章 大三元(二)六百四十三章 臨行中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第127章 中(上)第118章 大人物(下)九百十七章 臘梅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三百八十七章 阿干城二八百七十七章 河湟十四百六十五章 大計劃七第146章 恭賀第700章 逆轉(下)八百十二章 秋後八百四十四章 曹國舅六百二十章 耳光與棗子下八百零五章 倒計時二第157章 準備九百零七章 抽薪五百五十五章 賭約八百九十七章 大會戰九四百三十四章 請使下第364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一)八百二十七章第27章 偶爾壞一回(下)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五百零五章 大唐國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九百零一章 逆轉下四百五十一章 第一聲第158章 撫琴(上)八百九十八章 大會戰十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七百零五章 擒龍下第214章 古怪的婚禮(上)六百六十三章 變臉下之上七百十章 親事一第141章 問一(三)九百零二章 孟明視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第317章 祗園精舍第266章 淨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七百九十二章 轉授第307章 鄭體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第266章 淨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第334章 西風烈(下)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五百九十七章 科學的力量上第224章 割(二)第10章 小鳥小飛(中)三百八十四章 魚肉與刀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