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零一章 反擊

八百零一章 反擊

趙曙還是象以前那樣,一言不發。頗有些象傳說中的雍正,沉默寡言,莫測高深。當然肯定不是,拋開民族的成見,雍正乃是清朝一個罕見的英主,沒有雍正,就沒有乾隆盛世。不能說趙曙是昏君,但離雍正還差了不知十萬八千里。

可是韓琦與歐陽修一張臉氣得青一塊紫一塊。

太打臉了。

趙曙道:“散吧。”

不置與否,其實還沒有人注意,這一散散得正是時候。否則臺諫大臣一起醒悟過來,馬上朝堂會鬧翻了天。

一個個眼睛茫然地盯着範鎮,根本就沒有想到,直到出殿時,賈黯等人才捶胸頓足,知道自己失去最好的良機。

也不是如此,範鎮這次進諫起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喚醒許多人的良知。之前,爲了拍趙曙與韓琦的馬屁,附和大臣還有不少的。但自從範鎮進諫後,附和的人只有五六人而己,這五六人還包括韓琦、歐陽修與趙曙本人。如果在趙禎朝,僅五六個人,餘下的要麼沉默要麼反對,不要說濮儀,就是黃河的河工,也休想通過。

趙曙朝也休想通過,但人家有辦法……

當時韓琦沒有任何辦法,怒極,將範鎮喊到中書,大發雷霆,喝道:“你撰列好詔書,爲何不送入中書詳檢,就直接上奏?”

這次打臉打得太狠。

然而對範鎮不起作用,能爲一件事白頭,要麼爲感情癡到極點,例鄭朗,要麼形勢危急,如伍子胥與李自成,要麼爲一件事執着憂慮,例範鎮,範鎮不是一夜白頭。也是在很短時間白頭的,那時他還不到五十歲。從科學角度分析,成立可能性不大,但有,極少極少。

都是特殊情況,大癡之人身上才能發生的事。

範鎮就屬於這種既執着又倔強認死理的人,韓琦喝問,經過十一奏皇嗣後。範鎮根本無所謂了,擡起頭,看着韓琦,反問道:“司臣接到詔書不敢稽留,迅速辦好以聞,乃是其職也。難道做錯了嗎?”

你是韓琦是首相,也得講一個理兒。

韓琦還想發怒,忽然變得聰明起來,不能辨,越辨越說不清。

經過範鎮論證,一些大臣們不敢附和了。

中間有一個區別之處,說大臣的氣節,無論北宋或者南宋,氣節算是最好的。兩宋滅亡之即。是有人投降,可更多的人頑強不屈,涌現出許多民族英雄。這也固然與宋朝養士有關。反觀明朝,清朝入關,譁,一二三全部投降了,連一個皇帝都不如。並且兩宋滅亡,皆是絕對的昏君當道,至少遠不及崇禎。

但這種節氣。現在讓韓琦與歐陽修頭痛萬分。

接着司馬光、呂誨與賈黯等臺諫大臣紛紛上書。

中間只有一個人看得很清楚。富弼。

沒用,再上書。人家也不會聽,於是加快了辭職步伐,乘早退,一旦皇考落實下來,自己都會遺臭萬年。居然準了,對於韓琦來說,退最好,鄭朗在鄭州修書,慢慢修吧,儒學好修的嗎?曾公亮和稀泥的。只有富弼一個大佬,富弼一走,羣龍無首,想鬧也鬧不起來,鬧可以,也可以從容收拾。富弼與張昇前後離去,樞密使不能空出來,韓琦與曾公亮欲遷歐陽修爲樞密使,歐陽修說道:“今天子諒陰,母后垂簾,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

兩人服其言,停止此議。

甚至讓曾公亮迷惑了好幾年,最後還是鄭朗無意中與曾公亮談及此事,將秘密揭開。當時濮儀之爭,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先前還有人附和,最後附和的人越來越少,僅變成五六人而已。宋朝幾萬名官員,京官就有幾千人,僅五六人贊成此事,可想鬧到何種地步。這時候歐陽修敢不敢擔任樞密使?

趙曙並不傻,他心中也害怕,害怕鄭朗從鄭州返回京城,此時鄭朗四娘去世一年有餘,他回京不擔任官職,只是去待漏院走動一回,誰能阻止?那麼什麼事都能發生。

因此將文彥博從永興軍召回敘職。

大家皆認爲趙曙是二百五,實際他不但不是二百五,而是很聰明,看看韓琦替他背了多少小黑包?

沒有立即授任,而是先交談,說道:“朕在此位,卿之力也。”

然看着文彥博的反應。

文彥博對道:“陛下登儲纂極,乃先帝聖意,皇太后協贊之功,臣何敢當。”

趙曙道:“備聞始議,卿於朕有功也。”

文彥博只是遜避不敢當。趙曙盯着他的臉色,也看不出文彥博內心活動,猶豫不決,讓文彥博回去。實際文彥博很聰明,濮儀之爭這灘水太渾了,他一直沒有怎麼趟入。文彥博離開,趙曙將韓琦喊來詢問,韓琦認爲好,至少在對付鄭朗上,兩人是站在一條線上的,鄭朗丁憂期漸漸滿,早遲要召回朝堂的,難道一直讓他呆在鄭州著書立說?不要說自己,皇上也不敢哪。或者指望鄭朗再死一個娘娘,可餘下來的娘娘算怎麼一回事?五娘苦人家出身,六娘七娘乃是一個妓子,不要說守喪一年,有一個百日之期,鄭朗就做得很不錯了。

韓琦立即再三說文彥博的好處,趙曙同意。

文彥博還未到陝西地界,中使重新將他追回,再次督促他迅速返回京城擔任樞密使。原來的首相,變成了西府首相,但也比呆在地方上強啊。文彥博未拒絕,回到京城,接替富弼爲樞密使。

又用呂公弼爲樞密副使,韓絳爲三司使。

韓絳下去,出任益州,開始張詠爲了幫助貧困百姓,給券於貧民,令其春糴米、秋糴鹽。這是善政。但時間推移,善政就不再是善政了。宋孝宗的義倉最爲顯著,未發生。張詠這一法政卻是活生生的例子。

因爲時久,這種券得到大家公認,某些方面與債券或者貨幣相當,皆轉入富室之手。韓絳做了改革,削除舊籍。召貧民別給券,令其三年爲限,視貧富輒易之,豪強雖反對,然而不得逞。蜀與蕃夷交界,邊人伐木於境上,這是無奈之舉,就算不制墨。也要做房屋,中原地區還能指望高麗與倭國來的大紅松,但能不能運到四川去?因此多有紛爭,韓絳下令禁伐木,又以兵守蠶崖關,絕蕃部往來。只在威茂二州交易。不能說全部是好,有倒退的一面。紛爭卻漸漸少了起來。

又禁止內侍使蜀給酒場吏主貿賣,使倍取以資費,到三司後,又請以川峽四路田穀輸常平倉,以道里差次給直,以平物價。

趙曙嘆道:“衆方姑息,獨卿能不徇時也。”

其實趙曙很清楚,不是不想做。他心中頭一件事乃是父母的名份。因此各方牽就,一旦父母名份定落下來,他還是想做一些實事的。地方上發生的事,他心裡面也知道。這是他的想法,真正的真相他還不知道。因爲姑息養奸,最後河北的兩稅僅能收上來三四成。

韓琦這段時間執政的歷史,邊防上頗有作爲,財政上卻是一個黑洞煉成史,多方位煉成那個大黑洞。

韓絳也不知道。初次來到三司。看了看,隱約覺得不妙。又茫然地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事實蔡襄沒有做好,呂公弼也沒有做好,韓絳想了大半天,想到一條,以前兩位三司使在三司時,宮中所用財費,悉其用一紙文書取之。韓絳上書,杜止此事發生,若取,請有例者悉付有司決議。但老天在塌了,一塊鵝卵石能堵上嗎?

鄭朗暗暗出手。

對於濮儀之爭,他看得稍微有點兒淡。終是死了的趙允讓,若是活着的趙允讓,趙曙讓他做太上皇,鄭朗估計早就從鄭州趕到京城參與。但話換回來說,真到了這種糟糕地步,趙曙休想做上皇上,拼着仕途不要,鄭朗在前幾年也將他拉下來。

他最關心的乃是趙禎所有女兒與嬪妃一個個被攆出皇宮悲慘的下場。

有了作坊,不愁供養,鄭朗興趣終是淡了。

可以說最能理解趙曙心情的只有鄭朗一個人。

但事情一步步在發生,以他對趙禎的感情,心中還有很大的怒火。

未直接出手,但比直接出手還厲害。那就是修書。

放在後世,有人認爲修儒學不重要,錯矣,明朝就是用理學治國的,之所以有理學,說起來很悲催,朱元璋是雄才大略,對儒學肯定不是那麼精通,然後攀親戚,將朱熹的理學當成國學。影響有多重,後來批儒批孔,其實也沒有弄清楚,他們批的是真正孔子儒學?

想要自己這個比較進步的儒學能普及,有兩個前提,第一個自己活着的時候就要普及,第二個改革成功,忌恨的人不多,那麼水漲船高,新儒學便會得到大家認可。後面很重要的,若不成功,下場會象王安石新學一樣,居然排在宋元學案倒數第三位。兩面派蘇東坡更慘,倒數第二位。倒數第一位乃是李純甫,不管名氣如何,只要說出他的國家就知道了,金國人!

在明朝時,就是這麼看的,蘇王二人僅比金國的李純甫略高那麼一點,其他的皆不及。

而前面的有許多人,都很少在史書上能查到,更不要說度娘了。但必須先普及,後再用政治成果鞏固。普及乃是前提。

因此安心修書。

孟荀說將仁義禮學好,就通達儒學了。略有些誇張。

除了仁義禮之外,儒學還牽涉到了其他,例如禮記將中庸放在禮記裡面,若按照鄭朗的中庸去解釋,放得就有些粗暴。中也不是指中庸,更接近於鄭朗所說的三分與中庸的結合體。

但仁義禮肯定是儒家的核心。

有一個比喻,仁義是乾坤,世間不會真正存在絕對的乾或坤,有陰有陽,相互存在的,於是產生其餘六十二卦,如何使這六十卦與三百多爻變得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國家有利,這便是禮,中。仁義是根本所在,禮與中庸、三分纔是真實的存在。

還有,聖智,忠恕。孝慈,等等,至於恩威等又可以將它放在忠恕裡說,鄭朗將禮直接訂爲制度,並且不僅是國家的制度,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制度,從個人到家庭到國家,到天下的制度。因此。聖智孝慈,必須全部放進禮裡來說。

先行寫的文章乃是禮的大綱。

接下來就要寫聖智孝慈等等,按照原先的想法,準備先行闡述聖智,肯定也不是人們所想的那種聖與智,忠與恕。這是從高處往下疏理。然而讓鄭朗改了一改。先說孝慈。

假假地掩飾,夫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個人做起,個人都做不好了,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再到家庭,餓得都快要死了,還有沒有心思想着幫助國家?小我是內因,大我是外恩。自私自利是內因,利他是外因。內因壯大,才能談外因。但內因過於壯大,反又傷害到外因。鄭朗說的法度的度,又說三分,夫子再三說的中,就是指這個度。因此齊家是不錯的,但要正當手段去齊家,不能傷害到他人與國家。這纔是夫子希望的齊家之道。

一轉,就轉到家上。

家的構成就是孝慈友悌。

說聖智,仁義等等。也許老百姓皆知道一點。僅一點,並且多是錯誤的。但孝慈在中國一直貫徹得很好。比較接近夫子所說的真正孝慈。

但鄭朗做了進一步的詮註。

孝慈對立互生的關係,不用解釋,大家皆很清楚。可世間沒有任何絕對的陽陰,也沒有絕對的孝慈。孝和慈本身也存在着一箇中。

比如慈,不能過份溺愛,也不能過於粗暴武斷,棒子未必能打出真正的孝子,往往打出的是仇恨,不能說不打,僅是一個用來教育的震懾方式,如同刑法一樣,最好不用爲妙。

再到孝,亦是如此,孝不是代表着愚孝。對父母要孝要包容,包容父母的意見,尊重他們的看法,是謂孝,但不是一味的順從。例如父親不講道理怎麼辦?輕微的不講道理,去順從他們,畢竟他們是父母,自己是子女,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出生長大。可嚴重不講道理怎麼辦?只好勸說。這個沒爭議,可父母親若爲非作歹怎麼辦?

先勸說,真不行,將他們抱住,或者採取一些聰明的做法及時阻止,比如父親要殺人,肯定不能讓他們殺人的,或者去跳樓,難道順從他們讓他們跳樓?不但抱住,真不行,喊一些長輩親戚過來阻止。或者用其他方法,將父母親阻止。

有一個前提,不到十惡不赦的時候,千萬不能將父母親關小黑屋子。這便是孝的中。

是父母子女的關係,兄弟妯娌之間亦是如此。就是君臣同樣也如此,君是父,臣是子,君對臣也要慈愛,不能將他們當成僕人使喚,臣子才能忠心皇上。但皇上在犯錯怎麼辦?不能忤逆的將君王推翻,無論是什麼理由,那怕逼到霍光那份上,都做得有些過了。

鄭朗在這裡說得有些違心,霍光後期做得不好,但前期哪裡做錯了?

怎麼辦呢,想讓大多數人認可,必須牽就大多數人的想法。

這時做臣子的要進勸。

勸不聽,就要想辦法用巧妙的方法進一步進勸。不能眼睜睜地看着皇帝將國家敗壞,使百姓民不聊生。

這就是君臣之道的中。

其實儒學修到這份上,鄭朗已經接近范仲淹所期待的,化繁爲簡,儒學很龐大,鄭朗就打算用幾個十萬字修禮,但可以使它變得更簡單,更淺顯易懂。

整個儒學讓他化成九個字,仁爲本,義爲節,中調之。

就是一篇篇更細緻的闡述,鄭朗也使它變得十分淺顯易懂,這樣才能真正普及。至少儒學修到這一步,鄭朗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不但淺顯易懂,並且將它條理化。這時已有人對儒學大規模動手了,不是求索書院五先生,而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與石介,但這三人雖修注儒學,並沒有將它有條理的規類,學習的人往往看不到儒家的整體脈絡,依然是瞎子摸象式的學習。邵雍等五先生漸漸將它條理化,仍然不清不楚,甚至越解釋越讓人摸不着頭腦,比如邵雍的儒學太極化,也講陰陽與調和,但說得比金剛經還玄之又玄。讓後來的人如何學習?

而且鄭朗這次修儒學,對夫子的儒學變化並不大,因爲再次感悟,重視了道德在治國做人中的重要性,對仁爲本與德化大講特講,不但不象以前那樣偏激與怪異新奇,已很接近夫子的真正儒學核心思想。變動的僅是加重了對中與節的註解。

這一變,儒家思想更全面,也更進步。

但人們也能更容易地接收。

因此,鄭朗每一文出,皆讓報紙轟動性的發行,一賣就是十幾萬份。看的人可不是十幾萬人,更多更多。

還是在修儒學,並沒有過問朝堂上的濮儀之爭。

但這個孝慈出來了,趙曙的做法,無疑是犯了嚴重錯誤,難道做兒子的眼睜睜看着父母去跳樓房或者去自殺嗎?

諸位大臣,你們怎麼做,難道還不清楚嗎?

不僅如此!

第164章 君子八百零七章 倒計時四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七百四十三章 權利四第24章 三疊陽春第97章 講仁(五)七百七十六章 純潔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第337章 小戰(下)第224章 割(二)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八百六十章 鏟佃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18章 詩社(一)第14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上)五百十二章 朋黨四百十六章 授徒弟四百四十章 託下第177章 平靜第128章 中(中)第147章 狼變羊第177章 平靜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第70章 香閨五百七十四章 007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第19章 詩社(二)第47章 花之戰·:四翁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第69章 王老虎九百二十四章 踏五百四十三章 爭四百七十一章 怒四百三十三章 請使上五百七十三章 雙喜第100章 區別(上)第157章 準備三百九十八章 大戲·聯手第225章 割(三)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第96章 講仁(四)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第10章 小鳥小飛(中)第148章 銅錢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324章 小魔女(上)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30章 後生第301章 拼爹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209章 大三元(五)第264章 悲絲(下)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八百零四章 倒計時一第145章 唱和第147章 狼變羊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第289章 狐威(下)第149章 算計六百三十章 皇佑之治二第177章 平靜第229章 大中庸(中)四百五十七章 天長之戰上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七百十六章 反方向五百三十二章 謝公屐第250章 謝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315章 宣戰第56章 鳴天下(五)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七百九十四章 春草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第148章 銅錢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三百九十四章 金箭六百八十九章 烽煙六百八十章 夜郎第126章 十段文第177章 平靜九百十二章 後背四百二十三章 定川寨下六百二十六章 大票下八百八十章 高原雄風二五百三十六章 金龍第7章 坐禪第41章 花會(中)第53章 鳴天下(二)第288章 狐威(中)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
第164章 君子八百零七章 倒計時四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第150章 才子的可怕七百四十三章 權利四第24章 三疊陽春第97章 講仁(五)七百七十六章 純潔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第337章 小戰(下)第224章 割(二)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八百零八章 鱷魚的眼淚上八百六十章 鏟佃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18章 詩社(一)第14章 山外的山,人外的人(上)五百十二章 朋黨四百十六章 授徒弟四百四十章 託下第177章 平靜第128章 中(中)第147章 狼變羊第177章 平靜七百零三章 七千平方公里的口袋上七百四十六章 三蘇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第70章 香閨五百七十四章 007四百零一章 大戲·成下第19章 詩社(二)第47章 花之戰·:四翁四百四十四章 良言第69章 王老虎九百二十四章 踏五百四十三章 爭四百七十一章 怒四百三十三章 請使上五百七十三章 雙喜第100章 區別(上)第157章 準備三百九十八章 大戲·聯手第225章 割(三)四百五十八章 天長之戰下第96章 講仁(四)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第10章 小鳥小飛(中)第148章 銅錢四百五十九章 大計劃一第324章 小魔女(上)八百五十八章 剋星下第30章 後生第301章 拼爹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第209章 大三元(五)第264章 悲絲(下)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八百零四章 倒計時一第145章 唱和第147章 狼變羊七百三十九章 種籽第289章 狐威(下)第149章 算計六百三十章 皇佑之治二第177章 平靜第229章 大中庸(中)四百五十七章 天長之戰上五百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七百十六章 反方向五百三十二章 謝公屐第250章 謝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315章 宣戰第56章 鳴天下(五)第363章 最強折家軍(五)七百九十四章 春草第367章 君子,君王是兒子(四)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七百三十四章 預言帝第148章 銅錢四百二十一章 定川寨上五百八十九章 越長越大三百九十四章 金箭六百八十九章 烽煙六百八十章 夜郎第126章 十段文第177章 平靜九百十二章 後背四百二十三章 定川寨下六百二十六章 大票下八百八十章 高原雄風二五百三十六章 金龍第7章 坐禪第41章 花會(中)第53章 鳴天下(二)第288章 狐威(中)六百五十三章 崑崙關下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