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

送別了張蔭桓,李經述心情蕪雜,陷入了沉思,由專制走向民主,通過君主立憲進行過渡,逐步還權於民,給民衆學習和適應民主政治的時間,成功的例子很多。英國也好,德國也罷,都靠君主立憲走上了強國的道路,爲什麼擁有皇帝歷史最長的中國反而成不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呢?

李經述知道,晚清的整個官僚系統幾乎都爛了,除非徹底更換新鮮血液,立憲是不可能成功的。現在大多數官員只關心自己的烏紗,根本不關心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沒有理想,只講權術,沒有道德,只講勢利。他們不會爲國家民族考慮,只要得寵,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即可,民生疾苦更不是他們所關心的。這時候的中國人,大多甚至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帝王的概念,只要忠於帝王就可以了。中國的老百姓並不比日本的老百姓更愚昧,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和家人的死活,多數老百姓對政體和國家的運作是不清楚,誰當皇帝,誰來組閣,都無所謂。光緒皇帝不要說沒有實權,即便有了實權,維新變法也不一定成功。現在,慈禧要廢黜光緒皇帝,推翻滿清的機會,便要瓜熟蒂落了!

想到這,李經述便命人備了馬車,趕去天津的直隸總督府去見李鴻章。此前,李鴻章有密電,召集淮軍和北洋艦隊的主要將領,商議慈禧太后要廢黜光緒皇帝的事。

剛到了總督府大門口,他剛下馬車,就遇到了老熟人盛宣懷。盛宣懷的旁邊,還有一位年輕人,不到三十的年紀。李經述看他很面熟,又很面生。他個頭不高,黃裡帶白的臉,瘦得叫人擔心,隸體“一”字的鬍鬚,頭上還有辮子,穿一身牙黃羽紗的長衫,整個人顯得精神奕奕。

盛宣懷此時已調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在1893年,慈禧皇太后嘉賞時任太常寺正卿盛宣懷所進藥丸效用甚好,特賞釣魚臺小島(今天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嶼(今赤尾嶼)爲盛家的產業。李經述上前跟盛宣懷打招呼,道:“盛大人好久不見,別來無恙,你那釣魚島可要看好了,以後傳給盛家子孫開發釣魚之用也是甚好!”

盛宣懷一拱手,笑道:“李公子見笑了,你要是喜歡,釣魚島我就送給你罷。前些日子你大婚,我這媒人還沒送上厚禮呢。”

李經述點點頭,道:“我不愛收禮,這份厚禮確實很喜歡呀。改日再細談。”

這時,聽說了李經述的身份,盛宣懷身邊的年輕人上來行禮,道:“在下廣東香山孫文,久仰李公子和令尊大名,特來拜見。”

說完,孫文將一份《上李鴻章書》(又稱《上李傅相書》)遞給李經述,李經述接過來一看,一目十行,大致看了幾眼:“竊文籍隸粵東,世居香邑,曾於香港考授英國醫士。幼嘗遊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學,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比見國家奮籌富強之術,月異日新,不遺餘力,乎將與歐洲並駕矣。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惟有逖聽歡呼、聞風鼓舞而已,夫復何所指陳……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泰西國家深明致富之大源,在於無遺地利,無失農時,故特設專官經略其事,凡有利於農田者無不興,有害於農田者無不除。如如印度之恆河,美國之密士,其昔氾濫之患亦不亞於黃河,而卒能平治之者,人事未始不可以補天工也。有國家者,可不急設農官以勸其民哉!農官既興,農學既興,則非有巧機無以節其勞,非有靈器無以速其事,此農器宜講求也……”

“什麼?孫文?這位就是晚清民國大名鼎鼎的孫文?”李經述心裡一驚,這歷史教科書上的國父孫文竟然來拜見李鴻章?還在《上李鴻章書》中大講農事,這個自己都沒什麼印象。不過,李經述隨即冷靜下來,1894年孫文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改良派,所以他在上書中自稱“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歷史上確實有這麼回事。

在歷史上,孫文一直想學而優則仕,但他學的是醫科,不太會寫八股文,而這是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必備的技巧。所以唯一的希望是得到高官的賞識,比如李鴻章的賞識。

1894年,孫文孤注一擲,關閉了自己的診所和藥房,又通過關係找到上海名流鄭觀應等人,希望能夠在李鴻章的幕府中謀得一個職務。爲了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孫文寫了一篇長達六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這篇文章是文言文寫的,洋洋灑灑六千字,可見孫文對此次求見李鴻章用心良苦。

孫文信心滿滿前往天津,和他同行的還有好朋友陸皓東。到了天津,他們手持滬港兩地一些重量級政治文化名人寫的介紹信拜見李鴻章的親信幕僚羅豐祿、徐秋畦等人,述說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羅豐祿、徐秋畦收下了當時一些政治文化名流的信及孫文的上書,答應儘量幫忙滿足孫文。

孫文的上書,很快交到李鴻章的手裡,李鴻章看到孫文的上書中說:“竊以我國家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派往外洋肄業學生亦未聞有入農政學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見有一農學之師,此亦籌富強之一憾事也。”也就是說,他本人有興趣要到外洋學習考察農業,爲國家填補這項空白。要出國遊學考察農學,需要總理衙門發給護照;李鴻章跟總理衙門,那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就在這封上書中提出的要求作了批示和安排,責成羅豐祿代領農桑會出國籌款護照一本交給孫文。

至於孫文在這份上書中建議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開礦山,修鐵路等,李鴻章辦了三十年洋務,一直就在這麼做,還有“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觀點,這對李鴻章來說也並不新鮮。張樹聲早在十年前的遺折中就向李鴻章講述西方走上強盛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李鴻章甚至知道什麼是民主,知道什麼是議院,知道立憲,對孫文的上書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至於孫文想接見面談的事情,李鴻章當時實在太忙,推說不見算了。

中國聖賢一直告誡當權者要禮賢下士,對那些地位比較低的讀書人要格外尊重,絕不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因爲這些讀書人還處在比較低的層面,沒有功名沒有地位,但是他們的內心卻異常豐富異常脆弱,經不起任何蔑視輕視忽視或白眼。孫文雖然不是讀書人,但也是心高氣傲的,當時他求見康有爲,康有爲不見,他就不見了。不過李鴻章,孫文還是想再試一試,因爲這一次他幾乎動用了全部的關係,對入李鴻章的幕僚志在必得,不甘心就出國考查考查農業,但羅豐祿說自己已經盡力了,建議孫文去找一下盛宣懷,說李鴻章很器重盛宣懷,有他幫忙,一定能見到李鴻章。

孫文便去找曾任香山海防同知的魏恆幫忙,寫信給盛宣懷的弟弟盛宙懷推薦孫文;盛宙懷再寫一信給其兄爲之先容;同時,孫文還找到在上海的同鄉鄭觀應,再寫一信給盛宣懷,鄭觀應在信中大力加以推薦:“敝邑有孫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國醫士,留心西學。有志農桑生植之要術,欲遊歷法國講求養蠶之法,及遊西北省履勘荒曠之區,招人開墾,免致華工受困於外洋。其志不可謂不高:其說亦頗切近,而非若狂土之大言欺世者比。”

盛宣懷讀了孫文寫的六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覺得這年輕人很用心,剛好李鴻章召見,就帶他去會晤李鴻章。李經述聽盛宣懷講了孫文的故事,對盛宣懷說:“既然如此,你好好跟家父說說。”

盛宣懷說:“我已經稟告中堂大人,他說先商議大事。”

李經述點點頭,道:“那我們先進去吧,家父說事出緊急。”

孫文不知道李經述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見他對自己的上書很快就看完了,還催促盛宣懷進府,對李經述沒有禮賢他感到心裡不痛快。但此時,孫文一介盛世草民,也只能在總督府門外等候李鴻章召見。

盛宣懷讓孫文在府外等候,自己和李經述走進總督府。他們進到客廳,總督府的太師椅上,已坐滿了淮系集團的骨幹成員,臺灣巡撫劉銘傳、浙江巡撫劉樹棠、總理衙門大臣伍廷芳、都察院左都御史張佩綸等人都到了。

李鴻章坐在炕上,閉目養神,見李經述到了,有意讓他接班了,再一次讓他“升炕”,坐在自己的身邊。

李經述推辭,劉銘傳道:“老弟,你還客套什麼呀,你身爲山東巡撫還掛了兵部侍郎銜,比老哥我還高半級,你的戰功和新政,大家有目共睹,我劉六麻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誰敢說閒話老哥幫你揍他!”

在座的人哈哈大笑,李鴻章點頭示意,李經述這才第一次公開坐到了鋪虎皮的大木炕上。

來人坐定後,李鴻章說:“這裡沒外人,咱們打開天窗說亮話,西太后現立溥儁爲大阿哥,欲廢黜皇上之事,相信大家都有耳聞,老夫已電報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雲貴總督王文韶等人商議,他們都覺得太后一旦廢黜皇上,今年歲晏運窮,大禍將至,諸位怎麼看?”

李經述雖然心中早已拿定了主意,但他想聽聽別人的看法,沒先開口。盛宣懷第一個站起身說:“回中堂大人,下官聽說現在上海商界人心惶惶,憂心太后廢黜光緒皇帝后會重新閉關鎖國,重農抑商。”

浙江巡撫劉樹棠說:“皇上的名望,在變法後,雖不致達先知先覺,但受到江南士紳的大力擁戴。他沒犯什麼大錯,太后貿然廢之,恐失江南鄉紳之心。”

李鴻章偶染風寒,身體不適,咳嗽了兩聲,問伍廷芳:“洋人那邊怎麼說?”

伍廷芳說:“洋人那邊原本支持皇上變法者多,英國、德國都希望中國多開商阜,如若此時,太后又立一位兒皇帝,垂簾聽政,閉關鎖國,他們必不樂意。而且朱爾典等駐華公使,對保守的端王意見很大,屢次和他在總理衙門不歡而散。”

李鴻章說:“洋人那邊的意見,不可以不考慮,但皇帝的廢立,畢竟是中國內政,太后要是鐵了心廢黜皇上。他們也頂多抗議一下。關鍵是我們這些地方大員的態度。省三,你怎麼看?”

劉銘傳見李鴻章點名自己回答。摸了摸發亮的前額。道:“皇上是太后所立,她若要廢,也是她的家事。經述見多識廣,我想聽聽他的意見,他說怎樣我就怎樣。”

劉銘傳想聽聽李經述的看法,李鴻章轉頭問兒子的看法,李經述想了想說:“這幾個月的變法新政,雖有點激進。但也不能全盤否定,百天不到,全國各地辦學堂、開言路、籌辦工廠,從朝到野、從官到民,都有了一個共識:國欲富強,必先維新。如若此時慈禧太后廢黜皇上,那將失信於天下。而且現在端王主政,其妻爲慈禧太后的侄女,如再立他的兒子爲皇帝,他可謂權勢滔天,我聞端王才能平庸,思想保守,恐怕會禍害國家!”

李鴻章點點頭,道:“不過太后此次立溥儁爲新君之心堅決,聽說連年號都起好,準備明年元旦改元‘保慶’,我等不宜直接出面。”

李經述道:“父親說得對,盛宣懷在上海人脈甚廣,可由他與東南鄉紳、商人聯絡,擴大聲勢,聯名發諫阻太后廢立皇上的電報。”

李鴻章轉頭問坐在左邊太師椅上的盛宣懷:“杏蓀,你覺得這辦法怎麼樣?”

盛宣懷搖搖頭,道:“上次諫阻廢立皇上的紳商達千人以上,太后也沒有退讓。而且太后這次真是鐵了心要廢除新政,恐怕得另想辦法。”

李鴻章道:“這次西太后確實要廢除新政了,老夫聽聞被殺的軍機章京裡,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林旭是榮祿推薦的,張之洞和榮祿多方營救,但是西太后就是不鬆口,將他們都斬殺於菜市口,這等於斷了張之洞和榮祿搞新政的後路!我們要阻止太后廢黜皇上,還必須另想辦法。”

這時,劉銘傳站起來,義憤填膺道:“這都怪他媽個巴子的康有爲,既愚蠢又膽大妄爲!我聽說康有爲先給皇上上書,說要袁世凱帶兵進京,而且不聽榮祿,直接只聽命於皇上!殊不知皇上看完的每份奏摺,都會送去頤和園給西太后看的,這份奏摺西太后看完後,以爲皇上維新是假、奪權纔是真,才動了殺心廢黜皇上之心!之後,康有爲還假傳聖旨,找袁世凱,要袁世凱帶兵進京,圍園殺後。這才葬送了維新變法和新政!”

李鴻章對劉銘傳說:“省三,現在事已至此,抱怨無用。最要緊的,是想辦法保住皇上的皇位。否則中國必亂。”

劉銘傳默不作聲,這時,李經述說:“我倒有個主意了!袁世凱曾經找朱爾典幫忙,讓英兵艦在塘沽口遊弋,威懾太后。西太后現在唯一怕的,就是洋人的堅船利炮了!父親如能出面暗中讓英國再加派兵艦,表態反對廢黜皇上,太后自然有所顧忌。”

李鴻章點點頭,說:“老夫主管外交這麼多年,英國人這點面子估計還是會給的,你具體去辦吧。”

那天,李鴻章和衆人商議了三個時辰,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等到散會之時,盛宣懷上前對李鴻章說,門外有一個廣東的年輕人孫文千里迢迢來求見,李鴻章對盛宣懷說:“老夫看過孫文的上書,文筆還不錯,他做什麼的?多大年紀?”

盛宣懷說:“他是一位醫生,現年二十八歲,不過一貫喜歡談治國之道。”

聽說孫文是醫生,李鴻章正爲朝中的變故焦頭爛額,道:“哦,這樣年輕的醫生,也熱衷治國之道?老夫今日身體不適,改天再說吧!”

天已經黑了,年輕的孫文在總督府外等了一天,又累又餓,他生怕錯過了見李鴻章的機會,在大門外寸步不離,飯都沒吃,最終盛宣懷卻告訴他,李鴻章今日沒時間見他。孫文心灰意冷,想不到名聞天下的李鴻章竟然也如此不懂禮賢自己,痛感“天下烏鴉一般黑”,嘆息這大清國正是腐爛透頂,他對改良救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暗下決心,決意從現在起洗心革命,推翻滿清!!

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22章 遇到貴人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16章 朝鮮暴亂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49章 撤旗事件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7章 特大旱災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37章 議和風波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6章 漢城平亂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57章 放開輿論監督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
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22章 遇到貴人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16章 朝鮮暴亂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49章 撤旗事件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7章 特大旱災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37章 議和風波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6章 漢城平亂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57章 放開輿論監督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