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總統李經述的特使曾廣鈞帶着總統的親筆信,到達德國波茨坦市後的第三天,德皇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北郊的無憂宮接見了他。
無憂宮,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國凡爾賽宮所建,宮名取自法文的“無憂”,整個王宮及園林面積爲90公頃,因建於一個沙丘上,故又稱“沙丘上的宮殿”。
曾廣鈞來到殿前,只見無憂宮的正殿中部爲半圓球形頂,兩翼爲長條錐脊建築,宮殿前有平行的弓形六級臺階,兩側和周圍由翠綠叢林烘托。宮殿前有圓形花瓣石雕噴泉,正對着大殿門廊。花壇內的維納斯和水星神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動。
曾廣鈞進到宮中,彷彿走進一個藝術長廊,整個無憂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爲題材的石刻雕像。宮殿東側還有珍藏124幅名畫的畫廊,這些繪畫多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
原來,腓特烈二世喜歡各國的建築和藝術,在無憂宮的花園內,還有一座六角涼亭,採用中國傳統的碧綠筒瓦、金黃色柱、傘狀蓋頂、落地圓柱結構,被稱爲“中國茶亭”。亭內桌椅完全仿造東方式樣製造,亭前矗立着中國式香鼎。
威廉二世選擇在“中國茶亭”中會見曾廣鈞。之前,他特意把要求曾廣鈞送給他一副李經述總統的標準像,掛在這茶亭上。原來的茶亭上,掛着一幅身穿清朝黃馬褂的李鴻章畫像,是李鴻章當年到柏林訪問時留下的禮物,當時李鴻章官帽後還拖着豬尾巴一樣的辮子,威廉二世有意藉此打壓中國人的氣勢。
見了威廉二世,曾廣呈上大總統的畫像,這幅畫像上,年輕的李經述留着八字鬍,一身金黃色的新式軍服,胸前綴有飛龍寶星勳章,頭戴大檐軍帽,上面盤繞的金龍熠熠生輝,目光深邃,神態自信而從容,和以前李鴻章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
“這位就是你們的大總統?就是他提出瓜分俄羅斯帝國?”威廉二世問曾廣鈞。
看着李經述的畫像,威廉二世兩眼充滿了輕蔑。他說話的聲音不大,但莊嚴有力,在場的每一位德國大臣都聽得十分清楚。
曾廣鈞虔誠地回答說:“是的。在李經述大總統的英明領導下,十年時間,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再像以前那‘辮子王朝’的時代那樣虛弱了。中國手裡現在有一支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精銳陸軍,這支軍隊由一批勇敢善戰的將軍指揮着。中國還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早就消滅了俄國的太平洋艦隊。中國還有各種先進的軍事武器。所以收復遠東地區,如探囊取物。”
國家外交比拼的是智慧,但很多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德皇威廉二世和大臣們聽了曾廣鈞的話,議論紛紛,他們對中國的崛起並不陌生,但沒想到中國發展這麼快。
德國海軍大臣提爾皮茨想凸顯一下海軍的重要性,接口道:“的確,中國海軍取得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這一點是對中國陸軍取得對沙俄軍隊巨大勝利的保證。”
德國首相德皮洛夫也表態,說:“看來中國現在敢於瓜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曾廣鈞便向繼續向德皇威廉二世介紹了一下沙俄現在面臨的形勢以及中國的外交政策,威廉二世笑了笑,說:“尼古拉二世現在還在試圖想要掩飾他們的失敗,我對俄國人將來都說德語很感興趣。”
德皇威廉二世這麼說,是因爲在一週前,心煩意亂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見了德國駐俄國大使,想要俄國、德國以及德國的仇敵法國結成歐亞的軍事同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沒有讓翻譯在場。而是自己用德語和德國大使直接交談。
曾廣鈞聽出德皇威廉二世是拒絕了俄國,其實他早就和德國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交談過,知道了德國的態度。原來,由於俾斯麥的外交手段極爲陰險,每當普魯士對外發動戰爭時,敵國總是被迫居於孤立無援地地位。但性格乖戾的威廉二世上臺後,不但把俾斯麥攆回了家。而且還一手把俾斯麥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外交政策完全拆毀。結果到了施利芬當總參謀長地時候,孤立的不再是德國的敵人,而是德國,尤其是大力發展海軍之後。
隨着德國對外政策由俾斯麥時期的“大陸政策”轉爲威廉二世對外擴張的“世界政策”,德國很快便加入與英國的造艦競賽行列。威廉二世曾對意大利國王說過:“我在位多少年來,我的幕僚們、歐洲地那些君主們總是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要不了多久,有我偉大的海軍做後盾,我的話就會有人洗耳恭聽了”。
德皇威廉二世異想天開的行動,強烈刺激了“最偉大的海權國家”英國的情緒,雖然德國並無意對英國發動戰爭,但卻沒辦法阻止英國人不往兩國戰爭方面想!英德關係逐漸開始緊張起來。不過,德皇威廉二世對外擴張的政策不光是瓦德西、提爾皮茨、霍爾斯泰因等人狂熱捧場,以斯土姆爲代表的一大批資產階級工業巨頭們更是欣喜若狂,他們幾乎每天垂涎欲滴注視着海外市場。
事實上,在德國人眼裡,處於優勢地位的中國陸軍在戰爭一開始就選擇和德國結盟,這是讓施利芬和好多德國將軍沒有想到,因爲在歐洲國家,中國一向只和英國的關係比較好。施利芬曾給德皇威廉二世打過報告:“按照我們的估算,中國陸軍可以用於作戰的總兵力爲50萬人左右。不論對俄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麼,對德國來說,都只有好處。”
接見完曾廣鈞,威廉二世並沒有立即表態,他和他的大臣們回到了無憂宮瑰麗的首相廳,那裡天花板上裝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威廉二世的目光落在了牆上的一幅油畫上。
這是整座首相大廳裡最炫目的一幅油畫,畫面上,身着鎧甲、手持火焰劍的天使長米迦勒,正在指給頭上懸浮着十字架地一羣身披鎧甲、手執劍盾長矛的女神們看,遠處的一頭巨大的帶翼紅色巨龍口噴火焰,踩着閃電,正率領着一羣明顯具有東方神話特徵的怪獸在空中乘着滾滾烏雲呼嘯而來,向歐洲逼近,烏雲下面,則是熊熊燃燒的城市。這幅油畫是德國著名宮廷畫家赫爾曼克納克福斯根據威廉二世的一幅草圖繪製。天使長米迦勒似乎在號召歐洲拿起武器,一同和那條紅色地巨龍進行戰鬥,保衛她們所守護地城市和家園,德皇威廉二世對這幅名畫一直十分欣賞,曾經將同樣的畫作大量贈予歐洲各國王室親戚,連各國駐柏林使館都有,來彰顯自己的創意!
此刻,德威廉二世對着牆壁,看了很久這幅畫,像在思考什麼,大殿上寂靜無聲,沒有人說話。過了二十分鐘,威廉二世突然轉身問羣臣:“如果我們不和中國人合作,沙俄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崩潰的話,歐洲最大的受益國家將是哪一個國家?”
德國首相德皮洛夫說:“陛下,是英國。我想如果中國不和德國合作,中國將會和英國人合作。俄國是英國的敵人。俄國失敗意味着英國的威脅減少了。而新興的中國即使取得了勝,英國銀行家的金庫裡現在還鎖着大量的中國債券。”
威廉二世說:“英國要是和中國合作吞併沙俄,對德國的世界戰略將是沉重的打擊。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考慮,重新確定和中國這條東方大黃龍的關係呢?”
德國首相德皮洛夫回答說:“殿下聖明。現在各國都打着干涉布爾什維克的旗號,想在俄國分一杯羹。而布爾什維克和中國的關係最爲緊密,中國又牢牢控制着遠東和被修復後的西伯利亞鐵路,直通莫斯科,如果和中國人結盟,將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兩天後,德皇威廉二世決定和中國人結盟,他將自己的親自回信交給了中國大總統李經述的特使曾廣鈞。
與此同時,爲了抵抗各國的武裝干涉,斯大林宣佈,自1908年2月起,宣佈全國爲軍營,併成立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軍事機關和各條戰線,委員會主席是他的心腹瓦採季斯。3月30日成立以烏里揚諾夫爲首的工農國防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變本加厲實行戰時共產政策:實行餘糧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須品均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對工人採取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
在沙俄,布爾什維克的罪行是罄竹難書了。不僅作爲一個階級的富農在集體化運動中被徹底消滅,摧毀東正教,原本就是無神論的布爾什維克的主要宗教政策。契卡大清洗期間,還有165000名神父因傳教被逮捕,其中的106000人被槍決。
爲應付將來戰爭中可能出現叛徒民族,布爾什維克提前對那些不可靠的民族進行重點清洗。最不可靠的是波蘭人,其次是烏克蘭人,在集體化中瘋狂反抗的高加索諸民族和中亞各民族也許最危險。受害程度最深、命運也最慘烈的叛國者,是高加索人。先天熱愛騎馬的高加索人不願被剝奪養馬的權力,任何馬都是集體財產,個人不得擁有,大批反抗者被當作富農遭肉體滅絕,大清洗期間,高加索最嚴重的“問題民族”是車臣,全體車臣人和他們的鄰居印古什人被押上火車趕出故土,發配到中亞和西伯利亞。這個當時不到40萬人口的山地民族,1萬5千人被槍斃,3萬人被“牢改”,5萬人被“勞教”,10萬人死於“西伯利亞建設”。
斯大林知道,蘇俄在西邊是沒辦法抵抗住德國的戰車,他派了蘇俄政府的首席談判代表越飛去和德國人談判,企圖以割讓領土來求和。作爲德國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德軍東線指揮官霍夫曼將軍接見了越飛。他與俄國人第一次共進晚餐,坐在越飛和蘇俄時任財政人民委員索科利尼科夫中間,對面坐着的是一名工人。顯然,越飛顯得很緊張,他的面前是很多杯盤碗盞,他感到很是侷促不安。一會兒拿起一樣,一會兒又拿起另一樣,但叉子卻只用來剔牙。越飛心裡明白,雙方的談判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又希望儘量爲蘇俄多爭取點利益。
而德國一方的心情則相反,德國人在談判中使用了最後通牒的口氣,要求蘇俄必須做出答覆。1908年3月開始,德國就在俄德前線的廣寬戰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國軍隊向蘇俄發起大規模攻勢後,向前推進的速度爲每晝夜50公里。在進攻的第一天,德軍就佔領了拉脫維亞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並繼續朝彼得格勒方向挺進。在隨後的幾天裡,德軍就相繼拿下了明斯克、基輔、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處幾乎是不戰而勝。
談判時,德國向蘇俄提出了更爲苛刻的領土、經濟和軍事政治條件。德國人在最後通牒中聲稱,若要其簽署停戰協定,除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白俄羅斯大部領土以外,蘇俄還必須割讓整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此外,蘇俄必須立即從烏克蘭和芬蘭領土撤軍。這樣一來,包括烏克蘭在內,蘇維埃俄國總共就將喪失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西部邊界就將大大後移。
斯大林接受了這樣的和談條件,但要求德國保守秘密。德國人卻按照李經述的建議,向全世界公佈了這份合約的內容,斯大林的威望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部分佈爾什維克人心有不甘,領頭人有布哈林、拉傑克和布勃諾夫。他們堅決反對斯大林低聲下氣地向帝國主義分子求和,堅持要開展“革命戰爭”,即使國土全部淪喪也在所不惜。他們堅信,當前最主要的目標是世界革命,如果與德國人達成協議,那麼就會使世界革命胎死腹中,而且離開世界革命的大環境,俄國革命也無法取得徹底的勝利。
反對派準備不靠斯大林繼續幹下去,因爲他們決不願意向帝國主義投降。反對派的一位頭頭拉傑克甚至提出,如果有必要就逮捕黨的領袖斯大林。在這種形勢下,斯大林對全黨失去了控制,其在黨內的威信也急劇下降,蘇俄更加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