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搖旗吶喊不得收費?

原本在來參加此次朝會的大臣眼中。

這一次的朝會,將不會與平時的朝會有任何區別。

哪怕這是朱由檢時隔很久之後的再次上朝。

但在他們看來,也依舊沒有兩樣。

可朝會之上的信息量太大。

可以說大大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令人難以想象。

更關鍵的是朝會結束,衆臣都還沒有來得及反應。

接下來從朝廷中推陳出新,不斷流出的各種信息。

更是讓大明皇家報社的主編吳同久差點薅禿了頭髮。

原本以爲素材不夠的他。

一時間竟然不知道,大明月報那點版面裡面。

能不能容下那麼多的內容。

總結。

要素過多。

爲此大明報社不得不更換紙張、更新印刷設備、請來更好的刻板工匠。

將《大明月報》的內容版面不斷的進行調整。

字體不斷縮小。

可報紙之上印刷出來的內容卻一個比一個勁爆!

大明皇家稅局成立!

大明皇家統計局成立!

大明皇家拍賣行於京師範圍內試點改革!

大明田畝清查及軍屯田畝清查工作組成立!

一個又一個讓不少人感到眼花繚亂的消息從朝廷傳出。

各地方的官員更是一頭霧水的同時看着手中的公文通告。

點燈熬蠟,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

試圖從薄薄的紙張中看出朱由檢的意圖。

試圖從中看出這一切背後的用意。

不過他們大多數官員恐怕都不需要等太久。

因爲用不了多長時間。

第一期的《大明月報》的發佈。

就將每一條出自京城的政策拆開、揉碎。

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

講解每項政策的具體內容,以及百姓在遇到問題的時候。

應該在當地去尋求誰的幫助。

以及皇帝爲什麼要這麼做。

這麼做說到底都還是爲了百姓。

......

不斷刷新的消息。

更是在全大明範圍內激起一陣漣漪。

雖然眼下大明的整體交通情況並不容樂觀。

但驛道的暢通程度卻是槓槓的!

有此條件。

不用不就是資源浪費?

每每想到驛道的事情。

就連朱由檢都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眼光有多麼毒辣。

早在永樂朝就花了極大的功夫設立遍佈全國的驛站、驛道。

雖然經歷數個皇帝已經有了崩潰的跡象。

但是在朱由檢的強勢介入之下。

地方個別驛道不暢的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改善。

可如果沒有之前老祖宗時期就設定下的基礎。

就是把朱由檢自己的頭砍了。

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讓驛道功能重新恢復。

並且由於流民不斷向京師流動。

朱由檢大手一揮將很多流民原地轉化成爲了勞動者。

大明的百姓可以說是最淳樸的百姓了。

華夏自古以來刻在骨子裡的勤勞。

不可能讓他們躺在原地白吃朝廷的糧食。

京師範圍內的驛道正不斷的修繕的越來越好。

不僅如此,京師修完也不可能閒着啊。

那河南、山西、山東、遼東的驛道是不是也可以修繕修繕呢?

眼下的大明內帑又不缺銀子。

何況那坑爹的袁崇煥雖然被朱由檢還是按照歷史規律送到了遼東。

可遠沒有歷史上那麼大的權力,不說別的。

就說眼下的毛文龍日子都是越過越好。

雖然與此同時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來自朝廷的監督。

可肉眼可見的地位也在不斷的拔高。

是的。

沒錯。

朱由檢終於向遼東最大的隱患。

也是後金最大的制約。

皮島。

下手了。

......

作爲大明眼下牽制後金最大的依仗。

毛文龍做的事情雖然有時候超越了律法的要求。

比如時不時因爲島上的士兵吃不飽肚子就抓着當地官員索要糧食。

但朱由檢深知其戰略意義非同一般。

與其把錢糧給到袁崇煥那嘴炮大師,不如合理的給皮島安排過去。

雖然在很多官員眼裡。

毛文龍暗地裡不斷收納流民。

不斷利用流民充實自己的行爲已經觸碰到了很多原本不可觸碰的紅線之上。

可在朱由檢的默認之下。

大明朝廷不僅提前將皮島升級爲大明的軍鎮。

戰略地位相當於後世的某個獨立軍區。

還在遼東尚未亂成一鍋粥之前。

將監督毛文龍的官員不斷的派至皮島。

同時防範袁崇煥腦子一抽眼熱皮島再去鬧出什麼幺蛾子。

當然了,這一世的袁崇煥可忽悠不住朱由檢。

不會直接將遼東大權放給這樣一個人。

更不會在其將要出發之前,還上趕着送上尚方寶劍。

讓對方有理有據的將毛文龍先斬後奏。

不僅如此。

大明皇家拍賣行和東廠的一同到達。

也算徹底的代表了朱由檢的態度,也是亮明瞭大明朝廷對待皮島的態度。

那就是,遼東很重要,但皮島這顆後金腰間的釘子也很重要。

眼下雖然一時半會看不出皮島有多重要。

那是因爲皇太極還沒有全部整合後金背後的海西女真。

並且內部不穩的同時。

還要天天疲於應付來自蒙古部的不斷掰手腕。

並且沒有朝鮮作爲軍事緩衝和糧食固定產地的後金。

眼下的日子並不好過。

可一旦皇太極掃清門前的所有障礙的時候。

要是再丟了皮島。

朱由檢估計只能研究研究往南京跑的哪條路比較順暢了。

地圖上不起眼的皮島。

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毛文龍和皮島守軍。

徹底過上了好日子。

雖然米涅步槍這等殺器依舊被朱由檢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裡。

控制在天虎軍手裡。

可經過合併後的兵仗局的冷兵器也不可能全部銷燬啊。

雖然質量不好,數量不多。

但經過回爐回火,又不是不能用?

這麼一批武器一時間總得找個去處不是?

天虎軍目前對米涅步槍喜愛有加。

而其他地方部隊雖然名義上都是大明的武裝力量。

可實際上情況是他們大多還是跟着自己軍隊的長官一條心。

至於他這個皇帝..嘿嘿嘿

只見朱由檢大手一揮,分文不取,全部打包送到皮島。

中央集權下的大明可以說在東廠的威懾下。

在魏忠賢的幫助下。

徹底的讓權力重新的從朝堂之上的嘴炮中解放出來。

重新還回到朱由檢的手中。

大權不旁落。

遇到怎樣的問題都好解決。

而今的大明。

不僅僅是有能力的官員可以得到重用。

就連跟在大明屁股後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都開始感受到了減少了限制和繁雜的官員影響下的大明。

而如何表述這中間差異有多麼大呢?

這種變化一邊讓他們持續感受到了大明的強盛不減當年。

一邊讓他們老老實實的跟在朱由檢的屁股後面撿錢。

只不過現在的撿錢,要比原來花更多的功夫在運輸上面。

可在打通官員上的花費比起這些算不得什麼。

畢竟眼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最擅長的不就是充當全世界的運輸大隊長。

哪裡有錢賺。

哪裡就是他們的家。

這一點讓朱由檢不得不欽佩。

畢竟這樣的意識在大明朝就很缺乏。

對於海外。

大明的探索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就徹底陷入了停擺。

對於海外世界的模樣。

如果不是有着洞悉清澈的朱由檢強勢影響。

恐怕還停留在海外諸國皆是蠻夷的刻板印象下。

在《大明月報》上。

朱由檢還不斷的在爲大明範圍內的商人制定全新的政策。

不斷的搖旗吶喊提升大明商人的社會地位。

只不過這種搖旗吶喊是收費的。

社會地位的提高背後是朱由檢想要讓他們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意圖。

畢竟相比於讓底層的農民百姓去承擔。

這些有錢人想必能夠承擔的更多。

並且。

其實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至於因爲承擔責任導致花了銀子,最後說不定會少娶幾房小妾這種事情?

朱由檢只能說。

年輕人要多愛惜身體啊!

啊?

你說你今年八十七?

老年人更要注重養生之道啊!

第四百一十七章 辦了國丈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二十四章 新式步槍已成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五十五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五十三章 田下三郎第五十六章 史上第一皇帝詐騙犯第四百二十章 皇帝回京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匹白綾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圖初起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四百一十五章 視察直隸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三百八十七章 進港休整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四百五十章 密謀第四百五十七章 兩幅面孔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四百三十五章 什麼情況第三百六十章 叔叔愛錢第五百章 沒轍第一百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一百九十三章 橡膠樹的佈局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擊不止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二百零二章 改漕爲海第二百一十六章 謝子華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斷焦灼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九十四章 再議紙幣問題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一百零四章 給皇太極來一刀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阪城破第二百六十九章 相接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七十八章 出征!第四百一十八章 廣州見聞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七十四章 商業規矩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三百九十章 先行一步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四百九十一章 城破第八十七章 京津工業園區的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中午吃什麼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七十九章 後金帳內第四百三十六章 進金邊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三百四十八章 經濟路線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忽悠第四百二十三章 離開第四十二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二百九十三章 農業機械第五十九章 調動第一百六十一章 安南第五百零七章 傲立於世界之林第二百零九章 對蒙古的態度第一百九十二章 醫學開端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望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一百八十九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軍上陣第九章 皇家稅局,試點商稅第九章 皇家稅局,試點商稅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六十章 鑄幣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四百五十六章 跑快點啊第四百六十六章 禍水東引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錯過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子落網第一百九十六章 幫襯第一百一十八章 倒黴的多鐸第二百二十七章 系統更新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不要這麼快?第三百四十二章 蓬勃發展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四十二章 蓬勃發展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
第四百一十七章 辦了國丈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二十四章 新式步槍已成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五十五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五十三章 田下三郎第五十六章 史上第一皇帝詐騙犯第四百二十章 皇帝回京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匹白綾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圖初起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四百一十五章 視察直隸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三百八十七章 進港休整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四百五十章 密謀第四百五十七章 兩幅面孔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四百八十八章 多爾袞稱帝第四百三十五章 什麼情況第三百六十章 叔叔愛錢第五百章 沒轍第一百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一百九十三章 橡膠樹的佈局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擊不止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二百零二章 改漕爲海第二百一十六章 謝子華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斷焦灼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九十四章 再議紙幣問題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一百零四章 給皇太極來一刀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阪城破第二百六十九章 相接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七十八章 出征!第四百一十八章 廣州見聞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七十四章 商業規矩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三百九十章 先行一步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二百五十八章 鋼鐵計劃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四百九十一章 城破第八十七章 京津工業園區的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中午吃什麼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七十九章 後金帳內第四百三十六章 進金邊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三百四十八章 經濟路線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忽悠第四百二十三章 離開第四十二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二百九十三章 農業機械第五十九章 調動第一百六十一章 安南第五百零七章 傲立於世界之林第二百零九章 對蒙古的態度第一百九十二章 醫學開端第四百四十二章 北望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一百八十九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軍上陣第九章 皇家稅局,試點商稅第九章 皇家稅局,試點商稅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六十章 鑄幣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四百五十六章 跑快點啊第四百六十六章 禍水東引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錯過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子落網第一百九十六章 幫襯第一百一十八章 倒黴的多鐸第二百二十七章 系統更新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不要這麼快?第三百四十二章 蓬勃發展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四十二章 蓬勃發展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