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

京城之中的變化,並不影響天津衛的戰事。

朱厚煌全軍登陸之後,水陸並進,準備向天津衛進攻。張永留楊慎坐鎮天津衛城。自己領着三千騎兵,去迎戰朱厚煌。

這一次交戰,不會那麼容易了。

首先三千騎兵與九百騎兵數量不一樣,三千精銳騎兵,即便是數十萬人大戰之中,也能算得上一支用的上的突擊力量。數量上的提升,改變爲質量上的變化。

其次,天津這一帶,雖然海河,不海河一帶應該還沒有形成。不過從天津往東一帶,比較泥濘。不太適合騎兵突擊。

但是適合大隊人馬行軍的道路附近,卻也適合騎兵突擊。而且天津畢竟是處於華北平原之上,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適合騎兵做戰,這樣的局面,最適合騎兵迂迴作戰。

張永也發揮出離合之兵作用。張永將騎兵分成數隊,從北方數次突擊到雍軍隊列之中,想將雍軍擊穿。

不過,俞大猷發揮出了自己傑出的指揮能力。

將是整個大營分爲數個方陣,這數個方陣,依靠着南邊的河道,單單防禦北方,再加上一些車輛火炮,一點偏廂車的味道,正行軍隊列無懈可擊。不管張永從什麼地方,突襲,是右邊,是前邊,還是後邊,都擋的結結實實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必須控制速度,不能前後脫節,又要保持隊形。速度自然慢了下來。

不過,吳鳳儀早已再次聯繫到京師的情報網。

出乎吳鳳儀安插在京師暗樁之外,很多人願意爲朱厚煌效力,無他,就是因爲楊廷和的所做所爲,大大傷害了追隨正德勢力。

雖然,正德這方勢力,有一點良莠不齊。但並不是沒有人才。可以這樣,正德死忠,正德追隨者,大部分都在軍中,還有一大部分在宮中。剩下的纔是零零碎碎的分佈在其他方面,特別是在文官士大夫裡面,正德幾乎沒有支持者。

而隨着楊廷和打擊之下,楊廷和政變的細節也有一一披露出來。對文官來所,楊廷和是臨危定難的英雄,但是對正德死忠來說,卻是不可原諒的叛逆行動。

而雍王纔是正德指定的繼承者。朱厚煌現在還不指定,正德給遺留一分相當大的遺產。這一分遺產,幾乎一舉解決了他的人才問題。

正德得知沒有京城沒有出兵的意思之後,就沉穩的,一點一點的向前推進,他是一點也不着急。

再遠的路,也有走完的那一天。

不過,第二日,朱厚煌已經兵臨城下了。

楊慎說道:“張公公準備怎麼辦?”

張公公說道:“咱家不得不派發雍王小兒,他手下還是有人才的,這陣勢佈置的幾乎無懈可擊。咱家拿他沒有辦法,只有倚城而戰。”

楊慎說道:“張公公,本官看見這天津衛城修的相當堅固,何不在此等着他們來攻城,等到雍軍頓兵于堅城之下的時候,張公公在一舉進攻,必能大破之。張公公這樣行不行?”

張永也覺得,楊慎的主義不錯,楊慎雖然沒有帶過兵,但是紙上談兵的能力並不算差,問題是有些事情,不僅僅要算軍事仗,也要算政治仗。

張永也不傻瓜,他剛剛出京師的時候,沒有回過味來,但是到了現在卻已經回過味來了。他不是京營被瓜分一空,一根毛都沒有留給張永,除卻張永的舊部,張永的權力沒有增加一分。

可以說張永參加楊廷和的政變,除卻司禮監這個不知道能不能過來得到的位置,其餘的什麼也沒有得到。

張永即便是一個傻子,也知道現在不對勁了。

這一次過河拆橋算是利落之極。這邊腳沒有落地,這邊就把橋給拆了。

所以張永心中一心想要回到北京,在京師之中,參加最後的政治遺產劃分,所以,他不想在這裡多做停留。

所以這一戰,在張永看來,是越快越好,越快越好。

所以楊慎的建議,即便是對的,張永也不會採納。

張永說道:“楊大人的建議不錯,但並不需要如此,咱家還能怕雍王這個小輩嗎?咱家出兵放馬的時候,雍王還在吃奶的。”

張永的話語,如此決絕。楊慎也只好沉沒下去,看張永施爲。

他們眼睜睜看着,雍軍在天津衛城下列開。

這個營是整個東雍最精銳的營,不管是士卒,還是技術武器,全部是一流的,比如說火器方面,裝備了大量火器,佛郎機炮就不用說了,是雍軍的常備武器,還有攻克馬六甲的銅炮,有十門左右,不過這並不是在馬六甲那邊攻城的大炮。而是在北港新鑄造的一批火炮。

除此之外,還重新裝備了火槍兵,火槍兵的來源有兩路,一路是直接從汪直營中抽調有經驗的火槍兵軍官,再有就是將朱厚煌身邊一直帶着得小火槍隊,補充進去,整個營火槍兵與長槍兵的數量比,幾乎達到一比一了。

糾集了東雍精銳之師,佈陣特別之快,不過他們也遇見了硬骨頭。讓朱厚煌不得不感嘆:“我實在是有了喜歡修城池的祖先。”

其實天津衛城,並不是朱元璋建的,而是成祖年間擴建的,不過總之明代前幾代君主,都繼承了朱元璋基建狂魔的本分。

反正這天津衛城修建的相當堅固,不比馬六甲的法摩沙城要薄弱多少。而且天津衛城的城垣要比法摩沙城大不知道幾倍。

雖然很多人都說西方建築城堡的防禦能力強大,但是中國古代城池也不容易對付的,大航海失去西方人認爲中國不好征服,就是說中國是一個城堡化的國家。而且抗戰的時候,很多明代的城牆還是堅硬的掩體。

朱厚煌面對堅硬的天津衛城,也有一股無能爲力的感覺。

“不行。”朱厚煌想道:“想要速戰速決,就要想辦法引守軍出城,否則孤軍深入,頓兵于堅城之下,會有什麼後果?”一想到這裡,朱厚煌心中一凜,正想說什麼,就聽有人說道:“殿下。”

朱厚煌轉過頭來,就聽見是俞大猷說道:“殿下,東雍最多動用四個營的兵力,不過這樣一來,東雍就要空了。所以,大軍不能在天津城下久留,臣想擺一個局,引城中之人進入陷阱之中。”

朱厚煌說道:“什麼陷阱?”

俞大猷說道:“殿下,如此如此列陣。”

朱厚煌聽了俞大猷的安排,立即覺得這個看似平平常常的陣型之中,深深的惡意。這個陣勢看上去是尋常的攻城陣營,將火力放在前面,後面步兵列陣,唯一的缺陷,只是後陣有一點薄弱而已。

不過如果,城中沒有成建制騎兵,這弱點並不是什麼弱點。不過,當城中有成建制的騎兵的時候,就是一個大大破綻。

而俞大猷將又在後陣之中看似尋常方陣之中,隱藏了伏擊的手段。

朱厚煌不得不說,俞大猷在軍事上的指揮能力,遠遠在他之上,他不過是剛剛意思到這一點,俞大猷就已經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方案。

朱厚煌說道:“孤準了,就按你的意思去做。”

俞大遒說道:“謝殿下,不過,想讓城中守將按捺不住,還請殿下借用一下依仗。”

朱厚煌心中裡面明白,俞大猷將自己當成了誘餌。

朱厚煌聞言說道:“何必僅僅借用依仗,孤這就去後陣坐鎮,讓城頭上看清楚,孤就在後陣之中。”

俞大猷說道:“殿下後陣危險啊。”

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八百章 餘波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二章 比劍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十四章 地圖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五章 演武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
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八百章 餘波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二章 比劍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十四章 地圖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五章 演武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