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

幾個牙將一邊走一邊抽出障刀,雪亮的鋒銳狹長的障刀太刺眼了,對何山虎來說更是如此。他此前還真的不相信自己會被斬殺,堂堂七品武官,在大魏的武職序列裡頭並不低,雖然徐子先身份更加高貴,但這並不是他能隨意斬殺部下的理由,會惹起軒然大波,造成不小的麻煩。

但這個小白臉君侯卻是沒有自己想象中的猶豫和絲毫的懦弱,直接便是下令牙將來斬殺自己了。

何山虎看着吳畏三和金抱一等人,象是在看着過來催魂要命的厲害,他的眼光在障刀和牙將身體上來回移動着,喉節滾動,嘴巴也乾涸了,另外幾人已經嚇的魂飛魄散,根本沒有絲毫反應。

四周有騷臭氣,是有人嚇的大小便失禁了。

何山虎大叫起來:“君侯,君侯,是趙王殿下授意在下給君侯找麻煩,不是小人和君侯過不去……趙王這是老伎倆了……”

金抱一抓住何山虎的髮髻,吳畏三抓住另外一個廂軍的髮髻,各人都沒有猶豫,徐子先要是想聽,或是想留着眼前的人,一句話就可以,沒有出聲,說明就沒有必要理會。

一手抓髮髻,並且將何山虎的腦袋往下按,何山虎拼力掙扎,但他是酒色淘空的身體,而且原本武藝就一般,金抱一好歹是徐應賓當年挑出來的武藝高強的牙將,這些年來也沒有條件和能力去淘空自己的身體,三十來歲的年齡還處於壯年,只用一手就輕鬆把何山虎給壓了下去。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山民民夫們呆滯之中帶着一點快意,他們真沒想到,自己等人上前辱罵一通,新上任的防禦使大人就真的斬了何山虎這賊貨?

廂軍們則更是面面相覷,眼前的事,也是超過了他們想象的範圍,很多人看似面無表情,但其實腦袋已經放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這位防禦使,大魏國侯,上來的時候很和氣,沒有什麼動怒的表情,似乎也完全沒考慮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事情。

不僅沒有打人罵人,還願意給各人假條和路費,放廂軍將士們脫離現在的駐地回家去……這等好上官,哪裡找去?

可是沒想到,才隔着一刻鐘時間不到,剛剛還在寨門口對防禦使笑臉相迎的副都指揮,此時此刻已經要面臨被斬首的結局了。

還有幾個副都指揮的心腹,看樣子也是小命不保。

眼前的幾百人由於要迎接新的主官,都算是盛裝打扮。

青色的廂軍制式武服,胖襖,鐵網靴,有的穿着罩甲,大多數人就是普通的襖子。

頭頂的范陽笠倒是統一制式,這種軍帽隔三年發一頂,期間丟失破損得自己想辦法買新的或是縫補,眼前的廂軍,不管怎樣,衣袍和帽子倒基本還是一致,有點兒軍隊的樣子。

手中的長矟,障刀,弓,弩,這些東西就很爛了,軍械保養不得力,原本又都是劣等貨,而且大魏長兵器混雜,除了矟之外,還有亂七八糟的長槍,鐵矛,長刀等物,還有什麼鏜,長叉,長棍,長斧之類,都是粗製濫造,看起來就是沒用的樣子貨。

這麼羣人,好歹也有幾百號人,卻是楞楞的站在一邊,不要說保何山虎,怕是現在進去再拖幾十幾十個出來斬了,這幫人也只能發呆等死。

“真是一羣廢物。”方少羣不喜歡看殺人,眼神是看向廂軍隊列那裡,看到這樣的場面,不禁也是輕聲罵起來。

“廂軍的宗旨就不對……”徐子先斷然道:“太祖立制時,禁軍主野戰,廂軍主駐防,戰場上,禁軍突破,廂軍協助,或防或守,是禁軍的助力。太祖可是沒有說過,廂軍還得負責修城牆,修路,造橋,修陵,各地駐守的各防營,軍需物資低禁軍數等,還得負責後勤,運輸糧草,看押軍料大倉,甚至押送要緊人犯,這些活都得廂軍來做。而且招募廂軍,主要也是爲了安撫地方,以防生事,所以說廂軍於其說是軍隊,不如說是罪犯,流民,無賴,民夫和破產百姓的集合,這樣的軍隊怎麼打仗?其實廂軍連後勤也做不好……太祖年間,禁軍主攻,廂軍爲守,都是一樣的軍隊,要造橋修路,補給後勤,要麼動員僱傭民壯,要麼就是用輜兵,現在輜兵還有,就是人數太少了。”

輜兵就是專門的工程兵,大魏太祖立國的時候,面對新興北虜的強大壓力,前後部署禁軍約六十萬人,廂軍有八十萬人之多,全國軍隊一百五十萬,光是野狐嶺一戰就動員了五十多萬人。

這可是大魏國初,打了幾十年仗,裝備無比精良的五十萬人。

後人關注的是二十萬禁軍和三十萬廂軍,卻是忘了還有好幾萬人的輜兵。

大軍與北虜在野狐嶺遭遇,前期修哨樓,木柵,短短時間修出若干條道路,並且修出防北虜重騎突襲的多條壕溝,這都是當時輜兵的功勞。

輜兵相當專業,運輸,工程,爆破都很精通擅長,算是專業的工程兵部隊。

大量的民壯就是輜兵的補充,大魏國初法度森嚴,太祖威望高,對地方的力量動員運用相當合理。

野狐嶺一戰,動員了十七個府州,一百六十多個縣的民壯,合計達七十餘萬人,民壯不絕於途,輸送的軍需物資也不絕於途,野狐嶺地勢險峻,運輸困難,北虜無法堅持太久,而面對魏軍壓力,陣前也不容易撤走,僵持戰卻敵不過大魏的國力,而且當時在雲中和薊燕一帶,大魏還有三十萬禁軍,五十萬廂軍在百萬民夫的支持下正在推進,給了北虜極大的壓力,迫其主力絕戰。

當時的北虜剛剛起勢,滅了草原上所有的敵對部落,並且消滅了興靈的節度使李家的勢力,同時兵鋒西指,一路滅國無數,一直殺到花刺子模,在戰爭的同時北虜獲得了大量的工匠和資源,軍隊的實力節節攀升,到了與大魏敵對時,北虜有從西部獲得的色目僕從軍,加上草原騎兵和北地僕從漢軍,總人數在五十萬人左右,其主力精銳是草原騎兵,人數在二十多萬,分成二十多個萬人隊,其中又有五六萬人是人馬俱披甲的重騎兵,北虜的工匠多,打造的兵器十分精良,戰馬更是衆多,不似魏軍,戰馬稀少,騎兵數量不足。

兩邊都是新興勢力,在激烈的碰撞中北虜最終敗北,其新興之勢被打斷,其後百年之後才慢慢緩過氣來,就算這樣,西羌也起來了,北虜佔據了草原地盤,還有西域一些地方,成立了若干個汗國,西羌佔領的是西域一部份,還有青唐吐蕃故地,然後進逼興靈一帶,成了大魏西部的大患。

徐子先若有所思,現在的局面要是換了一個不給力的朝代,怕是早就被滅了。

北虜是新興之勢被強行打斷,不象明清時北虜是在天花,黃教,還有減丁諸多政策下自行和被迫衰弱,這種衰落之勢是大勢,不可避免,非人力可以挽回。

而魏初北虜氣運是被強行斬斷,其後果然很快恢復,現在的北虜不能和東胡相比,但較明清之際的蒙古還是強出了不少,地盤也更大,實力更強,還沒有明清時北虜不可調解的內部矛盾,雖然分裂成若干汗國,但那是距離太遠不便統制造成的狀態,其各汗國對草原上的宗主國有極強的向心力,會定期朝覲,這樣的草原勢力,其實相當龐大和恐怖。

至於東胡,則是女真,契丹,林中百姓等諸多漁獵民族的集合,由於渤海國的存在,其文明程度也比明清之際要高的多,由於擅長弓箭,不懼生死的悍勇,加上繼承渤海國和高句麗的文明餘緒,東胡人比北虜更強悍,將士更精銳擅戰,在政治上也更團結,不象北虜那麼鬆散,是大魏最強勁的敵人。

西羌是青唐人,羌人,吐蕃人,吐谷渾人的集合,還有一部份西域人,他們不及北虜地盤廣大,也不如東胡人強悍敢戰,但他們也有精銳的戰士,而且普遍的性格堅韌。

不怕失敗,不懼死亡,篤信黃教的羌唐人沒那麼彪悍,卻是堅韌的難以輕易壓服。

任何一個勢力,放在漢唐時都是難制壓制的強悍。

不要說唐搞定了突厥和消滅了高句麗,李世民一樣拿新興的吐蕃沒有辦法,後來吐蕃與唐爭雄百年,鬆州等地的土地都被吐蕃和大唐將士的鮮血浸泡透了,一塊乾土掰開之後,裡頭就是將士們凝固的黑血。

兩漢前後四百多年,都有遊牧民族的麻煩,當然以漢人之強,始終不算什麼大麻煩,可是漢的疆域還不及唐朝爲大。

西羌,東胡,北虜,這三個大勢力象是有人成心開了金手指,把華夏曆史上最難纏兇惡的敵人給放在了一個時空。

當然也可能是一種報復,大魏太祖象是平行時空的穿越客,強壓剛起勢的北虜,打殘了興靈勢力,滅了高句麗和半個渤海國,現在似乎是上蒼的報復,大魏就是經濟上更強的宋,政治上的唐宋結合,軍事上強化版的北宋,疆域上則是佔領了西夏半壁,收復了幽雲十六州的更大的北宋。

大魏有一億五千萬左右的百姓,六十萬禁軍和百萬廂軍,億萬貫的財政收入,中樞沒有北宋那麼混亂,軍政體系穩固和較爲合理,皇權和相權有衝突,但沒有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這樣的王朝,如果不是多面有強敵,甚至還有十七世紀海盜的身影,恐怕任何一方面的敵人都不是對手。

對這個王朝的倒塌覆滅,徐子先此前一直想不通,近來漸漸若有所悟,如果說一定要找人背鍋,從宣宗開始的歷代天子是最大的背鍋俠,其次就是徐子先在思索,大魏算是華夏文明走到極致的表現,有宋之儒學昌盛,民間開放,工商貿易發達。又有唐的中樞與地方較爲和諧的官制,禁軍之強,最少在開國前百年能壓着北虜和東胡加西羌,武功之盛,不在強漢之下。

如果一定要找大魏覆亡的根源,除了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徐子先感覺就是華夏文明相當優秀,但內核有不足之處,大魏太祖曾經考慮補足不足,比如廣設學校掃盲,充實吏員,改變政權不下鄉的局面,對提刑司和三法司會審,太祖身爲開國帝王都表示過尊重,就是儘量尊崇司法官員的地位,確立他們的責任。

除了還沒有確立的大議會,還有學校規模不大,新的學識沒有出現,報紙的監督不盡如人意,大魏太祖已經儘可能在做一些事,試圖優化和改變文明內核的事。

可惜,事與願違,從現在的局面來看,王朝週期率並沒有逃開,大魏還是限入了華夏文明的一個怪圈,王朝建立一定時間後,天子闇弱,政權結構僵化和缺乏活力,缺少有擔當的政治家,軍隊腐敗和失去戰力,強敵涌現而內耗不止,由於外來壓力被迫加大對本國內部的蒐括和壓力,最終導致本國烽煙四起,最後不是亡國於內部,就是被外敵所滅。

爲什麼會如此,徐子先想不太明白,甚至想到這些就腦殼疼……

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勢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六十章 邀約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五百五十一章 所幸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五百二十六章 戰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五百零五章 巧遇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三章 秀娘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一百二十三章 城頭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見面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二百零八章 養馬地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
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勢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六十章 邀約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五百五十一章 所幸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五百二十六章 戰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五百零五章 巧遇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三章 秀娘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五百六十八章 接納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三百八十五章 摧枯拉朽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五百六十三章 掩護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三百六十三章 羣盜第一百二十三章 城頭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見面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第四百九十三章 接令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一百七十八章 招攬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逼迫第三百四十三章 島上日常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二百零八章 養馬地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