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

“魏燕客也不算酸丁……”姚平忠和徐行偉交好,當然也早就認得魏翼,當下點頭應承下來,訂酒宴等細事,當然是姚平忠這個主人負責。

衆人紛紛散開,種紀臨行前對徐子先道:“姚惟誠說話粗直,君侯莫要介意。”

“兩位喚我明達就好。”徐子先笑道:“君侯長君侯短的,太生份了。”

“怎樣,俺就說吧。”姚平忠道:“明達兄是爽快人,就恨俺們是北邊禁軍裡效力,要是一併是福建出來,俺就到明達兄營裡效力去,不怕沒有功勞可立。”

徐子先心中一動,知道這兩人是真有投效之意。

但兩個西北將門出身的禁軍世家,再考中武進士,朝廷是不會放到福建去……這兩人顯然是看到自己冒着大火衝入參政府邸的一幕,對這兩個也是二十來歲的青年軍漢來說,自己當然是值得投效的主上。

可惜徐子先根基在福建,兩人這番親近,也是想先確立下印象,宗室一般只鎮守所在地方,但徐子先實在是一個異數,誰能知道其擅長武事,會不會真的被調來北方領禁軍?

有個立身之處,將來就好說話罷了。

待衆人散去,徐行偉對徐子先笑道:“明達,你真不介意能不能拿個狀元?”

文武俱有狀元,狀元之稱來源於前唐,另外此時的進士是雙榜眼,要到南宋時纔有探花一說,三鼎甲就是狀元和兩個榜眼,徐子先當然是有機會。

“朝廷總會壓一下。”徐子先笑道:“於我而言,狀元不是錦上添花,拿不拿的無關要緊了。”“這倒也是。”徐行偉嘆息一聲,他的表現也是不錯,不過最多也就是二等。

一等只有三人,就是狀元和兩個榜眼,叫進士及第。

二等數十人,叫進士出身。

三等最多,是同進士出身,進士試考在三等的,想成爲重臣名臣,機會一般是不大了。

徐行偉當然不會有望一等,不過身爲摯友,他當然是希望徐子先能拿下這個狀元,機會實在是太難得。

宰執不會爲難,徐夏商定然鼎力支持,只有天子會有成見,名次上的小事,宰執也犯不着和天子頂牛,倒是真的可惜了。

文官狀元,一般直授六品京朝官,這是省了十年的磨勘轉任之苦,武職狀元,五品防禦使知軍寨也是可以到手,加上徐子先此前的大功在手,直接任知軍州也是大有可能。

否則的話,也就是福建路的某處知寨,當然會加個防禦使,這樣也就是到頂的封賞了。

勳,階,官莊實封,這些朝廷不會吝惜,天子也不會在這等小事上叫人詬病,說來說去,還是得這個狀元,最爲實惠。

“子張兄莫算計了。”徐子先倒是覺得好笑,說道:“得或不得,真的在於天命,非人力可所爲。”

“真的不能一試?”

“辦法是有,我已經出招,接下來就看能不能打動天子了。”

徐子先笑了笑,說道:“所以,還是要看天命。”

……

進奏院就在麗正門左側,與政事堂相隔不遠。

京師這幾天的氣氛相當的異常的緊張,身處漩渦之中的人,有的身首兩端,有的已經丟官棄職,甚至被拿捕下獄。

韓鍾要施辣手的時候,可不會有半點客套。

趕走劉知遠的人,換上自己一系,韓鍾做起來也不會留手,否則只會叫自己的心腹們心生怨望。

進奏院的上下人等,倒是安心的很。

這個差事就是標準的閒差,將下情上達,就是進奏院最大的任務。

而上奏之人也有一定的標準,本朝不禁民間上書,但最少得有官職在身,或是有秀才考中過解試後纔夠資格上奏。

二十三路,八百多軍州,兩千餘縣,官員數以十萬計,除了本身公務照例來做,公文上呈之外,也是頗有一些官員喜歡上疏奏明天子,只要被天子認可,飛黃騰達當然指日可待。

除了公事奏疏和議事的奏疏外,也頗有一些進獻土產,報祥瑞的奏摺,對這些,進奏院分門別類,將身份不合格,奏摺格式不合格的退回,將合格的奏疏分別抄送一份至政事堂,再送一份入宮,交給內侍省分門別類送給天子御覽。

一日之中,奏疏多則千份,少也有二三百,兵谷錢糧名教工商貿易諸務無不包含,當然也有很多異想天開的荒唐奏摺,只是上奏者身分份夠,奏疏也並不違制,照例也還是得送入。

否則的話,“隔絕中外”這四個字,一般的進奏院使可是擔當不起。

就算如此,這些外官的奏疏,一般也是到不了天子案頭。

一般來說得政事堂的宰相們看過了,認可了的奏疏,方會再次送給天子御覽,如果天子也認可,再詔命政事堂通過,這就是正式的詔旨。

這就是宰執們的工作之一,精力強,或是猜忌心重的天子,一般也會令內侍省將一些被宰相擱置的奏摺再拿來自己觀看,一般來說,都是徒勞無功的浪費精力的舉措,只是天子爲了表示大政並不全然歸於宰執的無聊舉措而已。

當今天子就喜歡御覽奏摺,也經常會情緒激動,隨意進退小臣,令得兩府重臣大爲不滿。

哪怕是事事依附天子的劉知遠,對天子的這種行爲,也頗爲輕視。

這是模仿唐宣宗的事蹟,但當今天子哪有唐宣宗的心機手腕,亦沒有那麼博聞強記,荒唐之處,在所難免。

“大人,今天的奏疏大體分類完成了。”一個孔目官對進奏院使何綱道:“有一封是南安侯徐子先所上,倒是很有意思。”

“哦?”何綱示意對方呈上來,自己對南安侯頗有興趣,身爲右相徐夏商一脈的官員,何綱對徐子先當然沒有惡感,在徐夏商的私邸裡頭,很多人已經聽老相國誇過若干次徐子先了。

說起來,宗室裡頭,如徐子先這般出色的人物,也是沒有幾個。

“論國朝馬政札子。”何綱看了一眼,便失笑道:“策問說要重騎兵,接着就上馬政札子,這南安侯果然是老相國說的那樣,不放空炮,是個做實事的踏實宗室。”

孔目官湊趣道:“若不然也做不出那麼多大事,畢竟還是有能耐的人。”

“看看再說。”

何綱的身份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重臣,以禮部侍郎兼任進奏院使,再上一步就是某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距離兩府也相差不遠,他當然不可能毫無保留的誇讚某人。

看在老相國的面子上,對徐子先已經算是有先入爲主的好感了。

但越看下去,何綱的面色就越是凝重。

徐子先的論述,先聲奪人。

在徐子先看來,馬政敗壞,魏軍缺馬,並不是說一定不能養馬,也不是缺乏養馬地,而是首先朝廷沒有決心和信心,其次是在用人制度之上出了問題,再次纔是環境因素,然後又有費用,場地,人員等諸多方面的考量。

以唐朝馬政爲例,唐初時也是嚴重缺乏騎兵,後太宗年間蒐羅隋人遺留戰馬才三千匹,加上俘獲的突厥戰馬兩千匹,以五千匹馬爲基數,在隴右放牧馬羣,以太僕卿張萬歲主持馬政,其後二十年沒有易換馬政主官,結果到了太宗晚年,有司上奏,隴右馬監已經養馬七十萬匹,凡有戰事皆挑選精壯戰馬從徵,實在迫不得已纔會挑選中馬。

大唐因爲馬政成功,也是養育出了極爲精銳的騎兵,開闢出遠邁秦漢的龐大國土。

這便是唐太宗的決心,本朝建立之初也是設諸監養馬,但由於官制龐大冗雜,算是此前五代遺風,職,官,差遣分開,太祖儘量改之,但還是有很多麻煩,官員隊伍龐大,又以京師爲重心,以中御外,養馬的官員時常更換調動,沒有形成常制,結果在宣宗時調查諸馬監,饒州養馬五百六十二匹,倒斃三百十有五,其餘瘦弱不堪驅騎,養成的馬駒只有二十七匹。

爲了養成這二十七匹馬駒,種、馬死了一半,剩下的疲病瘦弱,只出了二十七匹馬。

徐子先認爲,這就是朝廷決心不大,制度紊亂,諸監不得人,否則斷不至如此。

而養馬耗費,也多半是建立在官員不用心,浪費,甚至貪污之下的高成本,一匹馬的成本在大魏是等於養十五個禁軍,確實是高的不象話,正常來說,就全部以精糧來餵養戰馬,也最多是五個禁軍的軍餉成本就足夠了。

而大魏馬政,還是希圖以牧草餵馬,不捨得用精糧豆料,這當然是戰馬疲瘦的原因所在。

另外保馬法下,以農家圈養戰馬,也是胡來。

戰馬俱是強壯的公馬,需要定期的放牧奔馳,這樣才能培養出馬的烈性和膽量,纔可供在戰場驅馳奔跑。

圈養的馬,又捨不得下精料,養出來的馬當然是瘦弱膽怯,拉車都嫌矮小瘦弱,怎麼可能夠格當戰馬?

一則選用得人,二來要有大片的空地供馬驅馳,三來以精料喂伺,四來要選精良的馬種來配種,加以時間,大魏如初唐那般培養出七十萬匹規模的大型牧場,也並非沒有可能。

何綱看到最後,嘆道:“徐子先的文字,還是如福州那篇小品文那樣,冰冷精準,不事奢華,但求準確……看起來的感覺還真是怪異。”

徐子先當然不會將精神用在文字雕琢上,又有後世的行文習慣,所以上書言事,就是以事論事,他的札子中列出了大量的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論據,比起那些動輒上奏萬言,言必稱孔孟先聖,引章據典的酸丁腐儒,徐子先的奏疏,可讀性是相差一些,詞氣也很平和,但越是這樣的平和之下,羅列出來的事實論據就越是能打動人心,給人一種如山凌迫,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何綱有幸成爲第一批讀者之一,這時才明白,蘇頌賢等人對徐子先策問的嘲諷是有多麼愚蠢,事後必將成朝野間的笑話,一個叫蘇頌賢等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這纔是真奏議。”在進奏院多年,何綱不知道看過多少荒唐的奏疏,而眼前這篇論本朝馬政札子的文章,在他看來,纔是真奏疏,大文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覆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五百零二章 倭商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三十章 江邊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一百八十章 遲到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
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二百八十章 澎湖募兵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二百六十三章 對峙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七十八章 毀約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三百一十四章 村寨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五十二章 計功第一百零八章 戰陣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五十二章 期許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四百七十一章 反覆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三百九十三章 呼嘯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五百零二章 倭商第三百零八章 潛藏的衝突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三十章 江邊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一百八十七章 涼薄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一百八十章 遲到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同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