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

黃土墊道,合城出迎,建安七年四月的南皮城下人頭攢動,旌旗飄揚。十四歲的朱來福站在人羣中望着身邊來自四里八鄉的男女老幼,心情既是激動又是疑惑。這是朱來福平生第一次隨父親朱大牛來南皮城,對於自小到大從未出過村落的他而言,渤海郡治南皮就是傳說中的仙城,高大、雄偉、繁華,更重要的是城裡住着他最最崇拜的太史慈將軍。

雖說到目前爲止朱來福還沒見過太史慈本尊,但有關太史將軍橫掃河朔的故事朱來福和村中的夥伴們早已耳熟能像。通過往來商旅描述,少年們已然在心中勾勒出了太史慈的威武形象——武藝高強、信義無雙。年少的朱來福堅信正是因爲有太史慈這等大英雄的守護,他們的村子纔會不再遭受山賊的襲擊,不再被貪官污吏盤剝。

然而令朱來福深感疑惑的是,按里正的說法這會兒大家來南皮並不是來向太史慈將軍致謝的,而是爲了迎接駕臨南皮的齊侯。關於齊侯的故事,朱來福多少也聽過一些,知道對方是個少女使君,不僅擁有高貴的出身和美麗的容貌,還會施展點蝗成蝦之類的法術。不過齊侯的故事遠不及太史將軍過關斬將吸引人。更何況十來歲的朱來福也不明白一個和她姐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會厲害到哪裡去。可現在大家夥兒卻偏偏都來匯聚到了南皮城下迎接齊侯,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朱來福所崇拜的太史慈將軍。

朱來福踮起腳尖朝城門的方向張望了一下,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偶像。只可惜他站的位置離城門太過遙遠,除了飄揚的彩旗和攢動的人羣之外什麼都沒看清。深感失望的少年不由賭氣地朝身旁的父親嘟囔道,“爹,那齊侯有啥厲害。讓咱等到現在!”

朱來福的父親朱大牛是村裡的種田好手,這次帶兒子來南皮,除了迎接齊侯駕臨之外,也是應官府召喚來郡治教授農藝。朱大牛不知道斗大字不識一簍筐的自己能在衙門教些啥,不過能帶兒子出來見見市面終究不是壞事。可誰曾想兒子口竟會在這檔口口出狂言。素來老實巴交的朱大牛,頓時就慌了手腳。情急之下,就見他在兒子額頭猛敲了一下栗子,怒斥道,"閉嘴!"

朱來福吃痛,捂着腦袋回嘴道。"俺就說!就說!不過是個女娃兒,哪有太史將軍厲害!齊侯能百步穿楊嗎?能陣斬大將嗎?"

眼見兒子嘴裡越說越離譜,朱大牛又氣又急,可嘴上卻楞是說不出反駁的話來。不可否認,朱大牛在心裡也和兒子一樣認爲齊侯沒太史將軍厲害。更弄不明白爲啥一個女娃兒就楞是成了太史將軍的主上。只是這樣的話,朱大牛那是打死都不敢說出口的。因爲他深知齊侯就是齊侯。哪怕對方只是個女娃兒也照樣能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碾死他們這樣的小老百姓。

正當氣急敗壞的朱大牛打算用自己的拳頭讓兒子閉嘴之時。一個六十來歲的老嫗晃晃悠悠地走到朱來福的面前,卻是村裡專替卜吉兇、問鬼怪的巫女,人稱虔婆。但見年老的巫女手持柺杖,朝着少年搖了搖頭道,"娃兒,齊侯乃下凡天女。正是有其保佑河北這兩年才能風調雨順。"

誠然蔡吉在青州阻止了當地官府爲其建生祠,如今的她卻依舊成爲了這個時代諸多巫女私下祭祀的對象。依《周禮》記載“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巫女歷來負責禮法、祭典。特別是向社稷山川求神庇佑。但是隨着父權社會逐步定型,巫女在漢朝日漸式微。曾經被統治者奉爲上賓的巫女要麼淪爲官方舞姬,要麼流落鄉野。蔡吉的出現無疑是給了諸多女巫以重振旗鼓的希望。因爲無論她是否支持巫女,女諸侯本身就已證明神靈依舊會賦予女子無上的權利。

虔婆的一席話得到了在場男女老少的一致附和。正如其所言,自打渤海、清河、河間諸郡歸蔡吉統治之後,這一年來相關郡縣非但沒有再受過兵災,就連天災也跟着沒了蹤影。去年秋天,渤海郡甚至還迎來了久違的豐收。這世道能征善戰的將軍並不少見,但能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的諸侯卻不多見。

所以這會兒就連拙於言辭的朱大牛也跟着教訓兒子道,"混小子瞎嚷嚷啥!齊侯是下凡天女,連太史將軍都奉其爲主,還會有錯。"

風調雨順也不見得就是那齊侯的功勞!人在年少時總會有些特立獨行的想法。朱來福當然也不例外,只是還未等他出言辯駁,耳邊忽然傳來了一陣穿透雲霄的號角聲。緊接着就見里正一溜小跑着朝衆人嚷嚷道,"來也!來也!齊侯來也!"

耳聽齊侯即將駕臨原本還在圍着朱家父子看熱鬧的人羣頓時做了鳥獸散,轉而在里正的帶領下齊刷刷地在道路兩旁拜倒跪迎。朱大牛生怕兒子再整出啥幺蛾子,直接把朱來福摁在了地上。朱來福卻極其倔強地耿着腦袋,將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地平線。

不多時少年的眼中映出了一支由銀、黑、朱三色交融而成的璀璨洪流。銀色是直指天際的矛尖,黑色是騎士冰冷的戰甲,點綴其中的硃色旗幟上繡着碩大的"蔡"字在北地野風的吹拂下迎風招展。此刻跪在地上的人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地正在震動,那不是村裡老人說的"地牛翻身",而是成百上千只馬蹄一同踏上官道的共鳴。

與此同時,跪在朱來福旁邊的虔婆已然雙手相合,暗暗叨唸起祝詞來。雖然誰都聽不懂老嫗究竟在念啥,但包括里正、朱大牛在內的村民們也都跟着一起合手禱告起來。一瞬間虔誠的氣氛瀰漫了道路兩側,就連曾經質疑齊侯的朱來福鬼使神差般的和父親一起匍匐在地,以至於當齊侯座駕在他面前駛過時,他也僅僅只是看到半截車輪而已。

孫權腳跨五花馬與曹丕一左一右,並行於蔡吉車駕之前。眼前官道兩側百姓所表現出的敬畏與虔誠也同樣給了他極大的震撼。孫權在十五歲時曾做過一段時間的縣令,深知毫無資歷的年輕人僅憑家世和身份根本無法駕馭一縣之地。更毋庸說是像現在這樣讓百姓如敬畏鬼神一般敬畏自己的父母官。可蔡吉偏偏就是做到了。在比孫權還小一歲的時候。蔡吉便統領了一縣之地,之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她又將轄地擴展到了一郡。待到與現在的孫權一樣大時,蔡吉已坐擁四州之地,成爲與曹操並列的北地大諸侯。

在孫權看來當世的年輕人之中也只有他的哥哥孫策能與蔡吉一較高下。當然若是撇去親情影響,孫權亦不得不承認論成就自己的哥哥還不及蔡吉。因爲孫策所統領的疆域雖與蔡吉不相上下,但除了江東之外多爲尚未開墾的蠻荒之地。不像蔡吉占據的青、徐、冀諸州,皆屬中原精華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充沛。特別是這次隨蔡吉北巡河朔,更是讓孫策對北方的富饒有了一番切身體會。

想到沿途路過的沃野良田。村寨城池,以及面前成片跪倒的虔誠百姓,孫權便忍不住在心中捫心自問:爲何?爲何蔡安貞能以女子之身博得百姓認同、文武輔佐?爲何她能取得眼下的成就?她究竟憑藉何物來統領治下州郡?

說起來,諸侯逐鹿中原各有各的憑藉,各有各的氣質。像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憑藉的是武勇任俠之氣;盤踞廬江的劉備標榜的是弘毅寬厚之氣;跨蹈漢南的劉表與之前的袁紹、袁術兄弟一樣仰仗的是世家貴戚之氣;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則散發着誓要一統天下的梟雄之氣。

憑藉各自的氣質。諸侯們將意氣相投者吸引到身邊輔佐其逐鹿天下,同時向天下百姓宣揚其所標榜的大義。可現在的孫權卻瞧不出蔡吉的氣質。更爲確切點說。僅靠武勇任俠、弘毅寬厚之類的氣質。無法令生爲女兒之身的蔡吉取得如今的成就。孫權相信此刻車駕內的女子必然擁有某種特殊的魅力,讓她能超越男子逐鹿天下。

關於蔡吉的魅力民間大致有兩種傳言。一爲"媚惑之力",認爲蔡吉擁有如妹喜、妲己般的美貌能媚惑男子爲其效力。孫權曾經對此頗爲憧憬,不過在他見過蔡吉本人之後,很快便認識到了自己和一些好事之徒的膚淺。另一種傳言是說蔡吉深諳法術,並以此治理民生、行軍佈陣。孫權起初對此並不相信。因爲據他所知蔡吉在青徐兩州素來抵制淫祠。段芝等講武堂講師更是不止一次在課堂上揭穿各種術士把戲。以至於孫權現在也能當衆耍幾套"捉鬼"手段。但是此刻眼見如此衆多的百姓膜拜齊侯的車駕,孫權不禁又開始有些懷疑蔡吉是否真懷有某些不爲人知的秘術。

"未曾想北地百姓竟將齊侯奉爲仙人。賢弟能與仙人共結連理,真是羨煞旁人。"孫權環視了一番兩旁虔誠的百姓,故意向身旁的曹丕找話道。曹丕已在蔡吉身邊生活了兩年。在孫權看來蔡吉若是真在暗中施用法術,曹丕應該多少會有察覺。若能從身旁這小鬼身上套出蛛絲馬跡,或許自己就能解開環繞在蔡吉身上的秘密。

"齊侯並非仙人,孫公子休要人云亦云。"曹丕**地回了孫權一句。此刻的他已從蔡吉那裡得知了孫權的真實身份。雖然還不清楚孫權死皮賴臉地留在蔡吉身邊有何圖謀。但於公於私眼前這個男子都將是他曹丕的對手。

曹丕雖沒給孫權好臉色看,孫權卻依舊一口一聲"賢弟"叫得親熱,"賢弟何出此言。世人皆知齊侯能點蝗成蝦,聚沙成鹽,賢弟侍奉齊侯已有兩年,難道不知齊侯會法術?"

"丕確實不知。"曹丕無視孫權的激將,轉而微笑着向其建議道,"孫公子若心存疑問,可親自去問齊侯。"

哼,小狐狸。面對油鹽不進的曹丕,孫權報以同樣的微笑道,"多謝賢弟提醒,權改日會試試。"

言罷兩人便不再互相搭理對方。此時大隊人馬已然接近南皮城下,成片跪倒的百姓將在站在城門口的一衆官僚襯得異常醒目。特別是爲首的一員武將,身形偉岸,長髯及胸,站在一衆文武之間宛若鶴立雞羣。

馬背上的孫權見狀,不禁由衷讚道,"好一員美髯戰將!"

曹丕掃了孫權一眼介紹道,"此人便是齊侯帳下第一大將太史子義。"

"原來此人便是太史將軍,齊侯麾下真是人才濟濟!"孫權的這聲讚歎帶着七分羨慕三分嫉妒。

其實東吳並不缺乏德才兼備又武藝高強的武將。江表十虎將,程普豪勇持重,黃蓋老當益壯,韓當勤苦有功,蔣欽輕賜尚義,周泰戰如熊虎,陳武仁慈寬厚,董襲志節慷慨,甘寧挺身陷陣,凌操肝膽俠義,徐盛忠勤強勇。可是這些虎將追隨的是兄長孫伯符,而非他孫仲謀。因爲他既沒高超的武藝,也不似兄長那般擁有任俠之氣。

孫權仍記得三年前兄長討伐六縣山賊,一同隨行的他非但沒有幫上忙,反而差點成了衆人的累贅。當時周泰爲救孫權出險境,身受十二處傷,險些送了性命。事後孫權固然感激周泰的捨命相救,可在內心深處他更懊惱自己的無能。是的,在江東武藝不濟就是無能。

齊侯的車駕在城門前停了下來,孫權和曹丕雙雙翻身下馬上前一人一扇拉開了雕花車門。迎着衆人從四面八方投來的視線,身着團花紋錦深衣的蔡吉緩步走下馬車,香履輕踏間,素紗罩袍迎風撩起,宛若仙子翩然而至。

蔡吉飄逸的青絲與婀娜的身姿在怒甲槍林的強烈反襯下,帶着攝人心魄的魅力,令緊隨其後的孫權一時間不禁有些看癡了。年輕資淺,武藝不濟又如何?這世上絕對存有超越出身、超越資質,能助人以弱勝強,收取天下民心的道法。否則泗水亭長出身的高祖怎能戰勝西楚霸王項羽?身爲女子的蔡安貞又如何能統領四州之地?

想到這裡,孫權不由自主地在袖下攥緊了拳頭,暗暗起誓:總有一天吾會求得此法,助孫氏一族一統天下!

————————

本節探討一下王八之氣的構成,歷史資料看多了,發覺王八之氣還真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下一節小蔡會迴歸,敬請期待。(未完待續。。)

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57節雲臺面聖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46節名醫巫醫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上架感言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上架感言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爵位別稱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四節入虎穴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
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57節雲臺面聖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46節名醫巫醫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上架感言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上架感言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爵位別稱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四節入虎穴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54節造訪楊府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