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虎癡圍洛陽

許諸被曹操譽爲虎癡,不僅因爲他個人的勇武,而且他在陣仗之時,現場現地帶鼓舞士氣很有一套。雖然他基本上沒有什麼荀彧賈詡那樣的謀略,也沒有曹仁,張郃那樣的指揮能力。但曹操認爲他非常適合打攻堅戰,這才讓他統帥五萬魏軍圍攻洛陽。

在魏軍圍城後的第三天,許諸發起了第一輪嘗試性的攻擊。圍着洛陽城的上百具投石車向洛陽寬大厚實的城牆發射了數千枚重達百斤的石塊,其巨大的威力讓駐守城頭的漢軍兵士一直感覺到大地在顫抖。轟轟的巨大撞擊之聲讓兵士們的耳膜震的生疼。

而後但當先登敢死隊的五千魏軍兵卒披着雙層扎甲,頂着大盾,手持環首鋼刀。十幾人一組,擡着簡易雲梯從四面向洛陽城撲去。不長的時間,洛陽城的護城河被填平好幾段,城牆四周都豎立起來不少雲梯,魏軍兵士們開始攀梯而上。

高大的洛陽城牆讓城下射上來的箭矢在重力作用下威力大大減弱,以至於射不穿漢軍精良的甲冑。因此魏軍的射擊掩護對城頭漢軍似乎沒有太大作用。守城兵卒依舊放心大膽的在城頭進行着防禦。當登城的曹軍兵卒剛露出頭時,就會被鋒利的陌刀一刀刺穿胸膛,或是被一支從呂布連弩中發射出來的勁矢射穿面門,或被鋼刀刺穿喉嚨。屍體順着長長的雲梯摔落下去,有的甚至還帶下其餘正在攀爬的魏軍兵卒。

儘管魏軍攻勢兇猛,但是除了增加洛陽城下的屍首外,並起不到什麼效果。甚至都沒有造成多少守城漢軍兵卒的傷亡。這樣的攻城進行了半個時辰,傷亡的魏軍大概有五六百人時,許諸冷哼一聲,沉悶的吐出兩個字:“收兵!“。隨着陣陣的鳴鑼之聲,魏軍如同潮水般的退去。

本次攻城的結果,在許諸意料之中,潼關這次試探性進攻,許諸相信自己至少掌握了守城兵力的多寡,裝備等情況。接下來,他開始令軍中工匠,以及從弘農,河南尹各縣強制徵召來的工匠打造攻城器械,包括比洛陽城牆更高大,可以從上層向城頭射箭的攻城樓車。

又過了五六日,許諸再次展開對洛陽城的攻擊,上萬名魏軍兵卒抱着一捆捆柴禾,冒着城頭的箭雨向城牆下撲來。從城頭望去,如同一股大潮涌來,在城頭督戰的成廉心想【看樣子,魏軍是要把洛陽城的護城河整個填平】。

花費了四個時辰的時間,付出多達近兩千人的傷亡後,魏軍終於將洛陽城除了洛河出入口兩段之外的所有護城河都填平了。緊接着,衝鋒的號角和鼓聲依次響起。黑壓壓的魏軍兵卒端着雲梯向城牆猛撲而來,後方還有二十多個龐然大物向洛陽城牆緩緩移動,那就是魏軍這些時日打造的巨型樓車。

這些樓車高達六七仗,比城樓還要高大,車倉分了好幾層,最上幾層已經置有不少弓弩手,當樓車接近城牆時就可以進行掩護射擊。

片刻後,洛陽城四邊架起無數的雲梯,幾乎將城牆貼滿,黑衣黑甲的魏軍真是如同密密麻麻的蟻羣向上攀爬。呂漢兵卒在城牆牆頭排成嚴密的防禦陣型。

一排排寒光閃閃的陌刀,一排排被當成短矛從盾牆後捅刺而出的標槍,一排排郡縣槍兵手中的三米如林長槍,一排排從呂布連弩和反曲複合弓中發射出的箭矢,將這些冒出城頭的魏軍如同割韭菜一樣收割掉性命。魏軍屍體噼噼啪啪的掉落到城下,越堆越高。

少數登上城頭的魏軍兵卒奮勇砍殺,試圖在城頭爲後續的魏軍開闢一個“登陸場”。但是他們隨即遭受到漢軍刀牌兵的攔截。這些刀牌兵在漢軍中雖然隸屬於郡縣兵,但甲冑與兵器還有單兵素質依然要大大高於普通的魏軍兵卒。

一名漢軍刀牌兵揮刀向一名躲過陌刀捅刺僥倖登上城頭的魏兵斬去。那魏兵也是千挑百選出來的精卒,反應敏捷,用手中盾牌一擋就格擋住了這名漢軍的劈砍,同時用手中環首刀向對方腹部捅去。

魏兵刀尖將要觸碰到漢軍刀牌兵腹部扎甲的那一刻,漢軍兵卒的刀已收回並向對方握刀的手揮砍而去,那魏兵將刀尖捅入對方的精鐵扎甲時已感受到巨大阻力,而後手臂突然一涼沒了知覺。定睛看時,才發現整個握刀的手臂已經被砍斷,而後才從斷臂上傳來劇烈的疼痛。漢軍刀牌手接着順勢一刀,切開了已丟掉盾牌,左手握着斷臂哀嚎不止的魏兵喉管。

二十多個巨型樓車還在緩緩移動,當他們離城牆還有百餘米時。突然二十多個火球從城牆上飛了過來,奔着這些巨型樓車而來。這正是虎賁軍的二十多具搬到城牆上的弩炮開始發威。

第一波次的射擊僅僅有幾枚火爆彈射中樓車,在樓車的艙室之中騰起熊熊大火。預先就置於車中的魏軍弓弩手有幾個被大火點燃全身,淒厲的慘叫着向樓上或樓下跑去,有的乾脆從樓車中如同火球一般跳了下來,摔了個半死。但弩炮的第二個波次的射擊精準度大大提高,這一次有近十個火爆彈射入了樓車,更多的魏軍兵卒被燒傷。

許諸見了此情此景恨聲說道:“這些打造樓車的工匠都該殺!爲什麼不給樓車外面裝上蓋板!”許諸身邊負責打造樓車的參將將頭一縮,沒敢說話。

這些巨型樓車之所以沒裝護板而是打造成鏤空的,一是因爲許諸給的工期極爲倉促,其二是許諸要求打造的樓車極爲龐大,如果全裝上木板,將極大的增加重量,極難在洛陽城外泥濘的道路上移動,甚至經過被填滿的護城河時有陷下去的危險。

許諸說話的當口,又是一波火爆彈襲來,這一回幾乎所有樓車倉室內都熊熊燃燒起大火。即使車上沒有被燒到的弓弩手也都驚慌起來。

許諸見此形勢,斷然下令道:“將攻城樓車全部撤回!滅火。”他首先要保住這些花費好長時間纔打造好的攻城樓車,然後再改進它們。

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四十三章 屍懸東都城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一章 廢太子第二十八章 憂慮的曹操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十八章 混戰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十二章 家宴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十五章 雲夢大澤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十章 立威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六章 天興軍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六章 天興軍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九十七章 圍殲許諸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十章 錢滾錢,錢變人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三十八章 愛惜糧食的程咬金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十七章 瀏陽炮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章 築河築城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二十八章 收降秦叔寶
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四十三章 屍懸東都城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五十七章 受驚的曹阿瞞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一章 廢太子第二十八章 憂慮的曹操第五十章 曹操的援助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十八章 混戰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十二章 家宴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五十章 靜待時機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十五章 雲夢大澤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十八章 通濟渠口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十章 立威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六章 天興軍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七十一章 漢疆闊土(本卷完)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六十三章 修羅戰場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二十一章 兵權謀家的無奈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六章 天興軍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二十六章 南征第五章 江都大總管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九十七章 圍殲許諸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二十六章 勝券在握的朱元璋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十章 錢滾錢,錢變人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三十八章 愛惜糧食的程咬金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二十二章 萌芽騎兵第十七章 瀏陽炮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章 築河築城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二十八章 收降秦叔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