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殿斬奸臣

虞世基接着說道:“陛下聖明,臣正是此意。據臣所知,這蕭銑是當年南樑王室後裔,自立爲王也是迫於無奈。他應是迫於荊湘一帶的舊樑遺臣和盜匪所逼,又因陛下困於江都,才公然自立爲王,反叛陛下。陛下一但坐穩這南方半壁江山,只需一道檄文詔書既能將其招安。”

李纔看虞世基滔滔不絕,急了,又向楊廣陳述了更多北歸的理由。他對楊廣說道:“陛下,如今北方雖然大亂,但現在即時北還,還來得及。洛陽還被擁兵十餘萬的兵部員外郎王世充牢牢控制着。西京儘管被李淵佔據,做出另立新君遙拜聖上爲太上皇這悖逆之事。但他卻是不敢公然造反,依舊對大隋稱臣。

他爲什麼要這樣做?不是因爲他膽子小。而是在北方,包括巴蜀梁州之地的大小郡縣官員依舊心屬我大隋,李淵只有如此才能對這些郡縣傳檄而降,否則他如今只是守着西京一座孤城而已。所以只要聖駕還京,即使他李淵還有什麼悖逆之心,但現在依附投靠他的那些官員照舊會重新爲陛下所使。”

許多驍果軍將領,包括司馬德戡在內,還有一些北方官吏也紛紛附和。虞世基也不甘示弱,繼續爲自己保據江東的建議爭論道:“李將軍如此急於要陛下北歸還京,怕不僅僅是爲了我大隋爲聖上着想吧。更多的是爲了爾等還鄉便利吧。”

南方官員將領也附和着他的話與北方人士吵嚷起來。此時楊廣又將目光向宇文智及,宇文化及二人掃去。只見二人面現一種詭異的神情,以楊廣的歷史知識,他知道當下,這二人中的一人應該已經開始挑撥驍果軍的行動了。

“二位宇文卿家,衆人都各述己見,怎麼獨見你們沉默不語啊,給朕說說你們的看法吧?”楊廣猛然高聲說道,洪亮的聲音頓時讓大殿之中嘈雜的爭論聲安靜下來。

楊廣的這聲斷喝讓宇文二兄弟始料不及,張口結舌,竟然一時說不上話來。宇文化及反應快點,開口應道:“臣認爲保據江東,北歸還京都可以,全憑聖上裁斷。”

旁邊的李才驚訝的說道:“宇文少監,你…”他如此驚訝是因爲昨日,這宇文智及還到其府上聚宴,才宴席上鼓動驍果軍衆將北歸之意,怎麼今日在這朝堂爭論之中不爲自己這邊說話?

座上的楊廣露出詭異的笑容,對宇文化智說道:“愛卿,你前日不是專門來宮裡求見朕,勸說朕仿效數百年前的東晉司馬睿建都丹陽,保據江南嗎?怎麼今日朝議此事模棱兩可起來了?”

他這一席話讓宇文化智傻了眼,因爲楊廣所說的完全是子虛烏有。他“啊?…”了一聲就被楊廣打斷,目光轉向李才,說道:”李卿,你剛纔似乎有話要說卻又咽了回去。須知,若有要情不報,實爲欺君之罪。“

那李才聽了楊廣的這番話,都要被宇文智及氣炸了。忿忿的對楊廣說道:“臣不敢,臣只是想說昨日這宇文少監還來到我府上,與我以及其他驍果軍將領講述若聖上不及時北歸還京,和我們以及在關隴親眷的利害關係。這宇文少監想必也是和臣等一樣,主張早日北歸還京。沒想到他…他…“

“沒想到他出爾反爾,人前人後各一套!挑撥朕和驍果軍將士間的關係!”楊廣又是一聲斷喝。這一下,大殿之內數百文臣武將大氣都不敢出,一根針掉地上都能聽的見。

目瞪口呆的宇文智及猛然反應過來,結結巴巴的說道:“陛下,我…我冤枉啊…您一定是記…“

他的話還未說完,就被打斷,楊廣暴喝一聲:“來人啊,將此賊還有宇文化及一起拿下,拖下去即時砍了。此二人妄圖弒君謀反,朕早已掌握他們的行蹤。“

殿下早已佈置好的幾個殿前武士上前就將二人拿住,往殿下拖去。宇文化智還在胡亂的喊着冤:“陛下,你記錯了啊!陛下,你可不能聽李才一面之詞啊!…“

但宇文化智自己心裡清楚,自己確實起了弒君謀反之心,並開始試探性的挑撥,勾連驍果軍將士。只要在給他一點時間,就能利用驍果軍返鄉心切的機會把事情辦成。可這些都是自己心裡的謀劃,沒有告訴第二人,甚至連他兄弟宇文化及都不知道,這楊廣是怎麼洞察他的心思呢。

真正覺得冤枉的是貴爲丞相的宇文化及,事前毫無徵兆的就受了這無妄之災。他真以爲宇文化智揹着自己幹了什麼事。已經嚇的兩股戰戰,也高聲喊着冤:“陛下,臣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啊,那些陰謀都是宇文化智一人所爲,和臣毫無關聯,臣真是什麼都不知道啊…陛下饒命…“

兩人呼冤之聲此起彼伏,大家也沒完全聽清,但是他們叫冤的內容以及李才所說的話反而讓諸臣認定楊廣所言不虛。宇文智及定是做了不軌之事,被楊廣拿了真憑實據才下如此殺手。

讓衆臣驚懼的是,平時這二人都是楊廣的寵臣,尤其是那宇文化及已經貴爲丞相。這說殺就殺了,連眼都不眨的。另外宇文化智行如此詭秘之事都能被楊廣掌握,可見他們的聖上楊廣還掌握着一支看不見的隱形力量。不一會,宇文兄弟兩顆血淋淋的人頭被殿前武士盛放在托盤中端了上來。

楊廣此時又說了一句讓衆臣震撼不己的話:“如今天下大亂,實因三伐高句麗,窮竭民力,百姓流離失所,骨肉分離所至。此乃朕好大喜功之過。朕欲效仿漢武,下詔罪己。朕亦效仿魏武以發代顱,以謝罪於天下萬民。“

他此言一出,羣臣全體齊齊下跪,伏身不起,山呼萬歲。楊廣抽出佩劍,削下自己一縷鬢髮。而後,楊廣又接着說道:

“大隋江山根基在關隴,朕絕不做偏安江南半壁江山的天子。朕意已決,要帶着十萬驍果禁衛打回東都西京,償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此時,大殿之外也傳來驍果軍普通兵士的山呼之聲。

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二十五章 刺頭司馬囧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十六章 一個爛攤子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六章 登基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六十二章 血戰獅子堡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六章 天興軍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三十三章 回洛倉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四十四章 全力追擊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四章 風雨欲來洛陽城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十七章 計取江陵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吳三桂第九十五章 岌岌可危的洛陽城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
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二十五章 刺頭司馬囧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鄉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十六章 一個爛攤子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四章 天師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六章 登基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六十二章 血戰獅子堡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六章 天興軍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三十九章 不用三段射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二十九章 帝姬與傳國玉璽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六十章 沸騰的大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三十三章 回洛倉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四十五章 幽州邊騎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十八章 教訓張飛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四十四章 全力追擊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四章 風雨欲來洛陽城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五十七章 蛇吞象式的戰鬥第十七章 計取江陵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吳三桂第九十五章 岌岌可危的洛陽城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