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戰車歸來

張俊策馬從遍地屍體和傷兵的官道上行過,王貴在他身旁緊皺眉頭說:“看來這岳飛打算不斷用快騎襲擾我軍,來疲累我軍士氣。”

張俊略微沉吟一下,高聲吩咐左右:“傳我軍令,全軍原地止步,重整爲防遊騎突擊的隊列。前軍擺出防禦陣形並安營紮寨,等待中軍和後軍的趕到。沒我的命令不得出戰。”周遭的令兵轟然應諾,各自策馬飛馳而去。

宋軍的隊列很快按照張俊的授意,變換了行軍隊列。左右外側的隊列是槍矛兵,再靠內是刀盾手,弩手被夾在中間。所有弩手的弩具都開弦上箭,端在手中。若是岳飛的那些輕騎再像上次那樣突襲宋軍的行軍隊列,在槍林箭雨之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等張俊的中軍趕到前軍搭好的營寨時,偵騎來報,那兩千漢軍已向後退去,不見了蹤影。這把張俊給氣的,現在前軍費這麼長時間安營紮寨,對方卻又跑了。此時已是下午,若是現在拔營,到了傍晚又要扎次營。他沒有辦法,只好令全軍入營休整,同時嚴令諸部加強防禦,嚴防敵軍的偷襲。

第二天天還矇矇亮,張俊就下令拔營繼續向臨安進軍,走了十幾里路,偵騎再次來報那兩千敵軍又出現在前方。有了上次教訓,這次張俊沒要前軍紮營,只是要前軍擺出防禦陣形,等待會戰。然而等三軍彙集到一起時,敵軍又撤了。

如此這般,這兩千漢軍就如同狗皮膏藥般貼在這宋軍的五萬大隊人馬上,總是在宋軍視線中,卻總能在對方要發起一擊時,後撤而走。張俊無奈,抽調了宋軍中所有的騎兵以及最精銳輕裝步兵一萬兩千人,每兩千人一股,分成了六股,脫離主力,向兩側撒去,試圖與前軍配合,從外圍兜抄伏擊這張“狗皮膏藥”。

果然採取這般措施後,雖然前方沒有傳來將這兩千人圍住的戰報,但令兵也再未傳來前軍發現見這支隊伍行蹤的消息。

在江南冬日淡淡的陽光中,前後蜿蜒近十里路的大隊人馬繼續向臨安挺進。爲了防止敵騎的突襲,人馬兩側百仗外的田野中還有偵騎來回跑動警戒。幸虧這是冬季,不然農戶的莊稼又被糟蹋不少。

等隊伍行進到一塊荒地地段時,有一名負責側翼偵查的偵騎飛馳而回,一邊揚鞭打馬一邊高聲呼喝:“有敵情!戒備!有敵情!”

在將官們的喝令下,兵馬如同後世的列車緩緩的停了下來,弩手們齊刷刷的將已填裝好的弩具都準了前方,槍矛手們挺立起如林的四米長槍。張俊等三人也手搭涼棚,眯眼極目遠眺,他們發現了地平線上的二十餘個快速移動的物件,那些物件越來越大,最終看清了卻是二十餘輛馬車,馬車後面還跟着若干騎兵。

但那些馬車卻和普通常見馬車不一樣,有四個輪子。那車輪也不是普通車輪,首先車輻明顯是金屬製作的,車輪外緣包着一層黑乎乎像是魚皮一樣的膠皮。馬車之上放置一個不知何用的大型器具,還載有兵士五人,一車由四馬牽引。

張俊等人當然不知道,這是崇明城新研發的戰車,車體構建已經用了劃時代的軸承和彈簧,車輪是用杜仲膠包裹的實體車輪。車廂上載有中型弩炮一門,弩炮手兩人,長弓手兩人,馭夫一人。四馬牽引下,戰車行駛速度比輕騎兵還略高。雖不能如同騎兵一樣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行駛,卻也能適應坎坷不平的起伏地形。

宋軍將士們嚴陣以待,準備迎頭痛擊這些不速之客,雖然他們都已看清那戰車上能擋住箭矢的擋板,但那些馬匹卻是不可能不受箭矢傷害的。

隨着一聲呼哨,這些馬車突然不約而同的轉個彎,將車屁股對着宋軍,齊齊的停了下來。

宋軍正納悶時,二十餘個黑呼呼的東西還有火球向宋軍這邊飛來。隨着轟隆幾聲類似過年大爆竹的巨響,騰起幾柱煙塵,一些宋軍兵卒已被爆炸的衝擊波震倒在地,霹靂彈中的鐵屑讓他們血流滿面,有的被陶製彈片和鐵屑擊中要害,當場斃命。還有的彈丸騰起一股烈焰,當場將靠近的宋軍兵卒燒成火人,嘶喊亂叫着在地上打滾。除此,長弓手的精準重箭也陸續而來,不停的貫穿帶着氈笠的頭顱和套着扎甲的身軀。

此時這些戰車距離宋軍還有六七十仗遠,宋軍之中也只有神臂弩手能夠將將夠得着他們,這些神臂弩手紛紛開弩放箭,向六七十仗外的敵軍攢射而去。

宋軍的禁軍之中普遍裝備有神臂弩,但在非工業標準化生產條件下,神臂弩和神臂弩是不一樣的。那種性能真正符合歷史資料記載的神臂弩只有少數工匠的手藝才能造出來,不可能普遍裝備,也就只有宋帝的宿衛神武軍,駐守京城的禁軍以及當年抗金時少數王牌部隊才能擁有。否則也不可能後世失傳了。

這普通禁軍所裝備的“一般的神臂弩”也就是比普通弓弩威力要大上幾成。它們的威力和射程比長弓還是遜色不少。因此這些神臂弩所發射的箭矢飛到兩百多米外時已是強弩之末,更何況戰車尾部還被拉起了擋板,根本無法對這些戰車上的兵士造成實際威脅。

宋軍此時落得個只能捱打,不能還手的境地,被襲的一段紛紛向後撤去。那些戰車又轉而用弩炮和長弓攻擊另一段宋軍。

王貴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對左右喝道:“隨我而來!”說罷,兩腿一夾馬肚,挺槍策馬向前殺來。他身邊的百餘親衛騎兵緊跟着他策馬殺出,後面還跟着大批其餘宋軍兵卒。

對方一看宋軍出擊了,一聲吆喝,戰車和後方的騎兵就向外撤去。但戰車上的長弓手卻不閒着,一支又一支的箭矢向追擊的宋軍射來。只是那弩炮不敢放了,因爲怕馬車震動引爆擰開保險栓的霹靂彈。

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八章 揚子江水戰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三章 朝會上的爭論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十六章 冀州猛將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四十章 背水之戰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一章 龍困江都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二十一章 擊殺張濟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十六章 謀奪天津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九十七章 圍殲許諸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五十三章 北方來客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十章 錢滾錢,錢變人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十五章 贛西交鋒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九十九章 鐵騎撓魏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五章 屈打成招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六十六章 恐怖的營嘯第二章 浮海洲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
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八章 揚子江水戰第四十二章 東都鬧市之禍第三十六章 一戰定淮西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三章 朝會上的爭論第十三章 湘東防線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十六章 冀州猛將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八十七章 黃關張夜襲曹營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四十章 背水之戰第八章 上雒戰李蒙第一章 龍困江都第四十四章 白陘口之戰第四十二章 姜子牙之謀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五十四章 賈詡毒計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二十一章 擊殺張濟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三十二章 決議北伐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十六章 謀奪天津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九十七章 圍殲許諸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五十三章 北方來客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第十八章 平叛削藩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四十五章 官渡之戰中的漁翁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十章 錢滾錢,錢變人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九十八章 湊熱鬧的孫權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四十一章 光復之後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十一章 兩分鐘奪一國(求推薦)第三十七章 新式火繩槍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十五章 贛西交鋒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一百章 危如累卵的曹魏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十八章 三王聯合第九十九章 鐵騎撓魏第一章 楚國故都第五章 屈打成招第八章 臨安驚變第十六章 黎明前刻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六十六章 恐怖的營嘯第二章 浮海洲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