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攤牌

張含聽到司馬穎如此說,心裡已斷定這事肯定能談成。他忙接着司馬穎的話說道:“大王儘可放心,此次行事全由我家主公來挑頭。而且這一次參加倒遹的絕非只有大王和我家主公兩人。河間王將傳檄天下,公佈司馬遹的罪行,聯合早已對其不滿的王公諸侯共同討伐司馬遹。予時,大王您只需領兵會同諸侯進軍京城洛陽即可。“

司馬穎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說:“本王早已有心剷除這弒君殺我兄長的逆賊,既然如此,那本王就恭候河間王的消息。你回去跟他說,只要他明確帶頭起事,本王必定是會響應的。“

張含聽後大喜,又說了幾句客套話後即向司馬穎告辭說:“那就請大王靜侯佳音,含這還要去青州,幽州等地聯絡更多王公諸侯。“

……

連通漢中平原與關中平原的最短的通道是一條源於秦嶺北麓的河谷---子午谷。此時,在子午谷北面出口處,一隊人馬正風塵僕僕的趕來。

一名校尉模樣的人策馬來到一臉龐黝黑,身着官常服的中年人身邊。抱拳說道:“使君,我們再往前走,就進入雍州地界的長安縣了。是否要去知會當地主官。”

那名太守沉吟片刻說:“不必打擾他人了,我們只管趕自己的路便是。你且先行一步查看前方是否有客棧一類。有的話我們不入長安城,在客棧住一晚直接東行去潼關。”那校尉諾了一聲,調馬向一側飛馳而去。

這太守正是梁州刺史皇甫重,數日前他接到了從洛陽而來的御使詔書。令他卸去梁州刺史之職,趕赴洛陽從徽。這當然是司馬顒所派出的假冒御使,但皇甫重反覆覈對官防印綬後並未發現什麼端倪,那詔書上的印鑑確爲傳過玉璽所蓋,絕不可能是假的。還有,這御使的腰牌印綬以及持有雍秦兩州沿途各郡縣的路引都不可能是仿製的。

但事實上,詔書是司馬顒用原來下發給他自己的舊詔書變造而成,印鑑是真的,詔書卻是假的。御使的腰牌印綬也都是假的,但皇甫重從未入京爲官,對御使的印綬特點知之甚少。至於這雍州沿途各郡縣路引,對於出鎮雍涼秦三州的司馬顒而言,那不是很容易的事。

再加上皇甫重怎麼也不可能想到有人僅僅是爲了將他騙離上雒就做出假冒御使矯詔這樣的殺頭重罪。所以他開始也沒對假冒御使有任何懷疑,自然不會去認真查驗詔書是否被變造,印綬等物的真僞。於是他看到詔書後,立馬奉旨啓程先行趕往洛陽,準備在洛陽安頓好後再接來家眷。

猛不丁的,從一個低矮丘陵後閃出一飆人馬,有數百人之多。皇甫重連忙一拉馬繮,將馬勒住,他身後的二十餘名親兵以爲碰到盜賊,迅速策馬向前,紛紛拔出腰間的環首鋼刀將皇甫重護住。

皇甫重高聲呵斥道:“何方毛賊,膽敢攔截朝廷命官,你們可知這是何等重罪!”

對方軍中突然閃出一人上前說道:“吾等奉河間王敕令前來收押於你。”皇甫重聽了這話,心裡一驚,放眼向那人望去,此人自己卻是認得,乃河間王的屬下幕僚劉殷。

皇甫重繼續呵斥說:“吾爲何罪,河間王要擒拿於我?再說吾乃梁州刺史,不受河間王所管。”劉殷哪還等他的話說完,手一揮,他身後的百餘名弓弩手齊放箭矢,

在密集箭矢襲擊下,皇甫重身邊的二十餘名親兵很快中箭倒地,只有三名親兵護衛着皇甫重策馬向南折返,打馬狂奔。但是劉殷率領追兵緊追不捨。不多時,皇甫重的這兩三名親兵也被追兵所射殺,皇甫重自己也身中兩箭。

慌不擇路的皇甫重突然發現已經前方的山已到盡頭,只好下馬徒步鑽入山林之中。在山林中穿行多時的皇甫重因失血過多,一時感覺到兩眼發黑,心中虛慌,昏死過去。

追趕他的劉殷帶兵進入山林仔細搜索良久,也未能找到皇甫重的活人和屍體。眼看天色已晚,劉殷只好將幾百兵卒先行撤到附近的一個獵戶村莊。但是,劉殷認定皇甫重已經身亡,他打算第二日天一亮帶着向獵戶人家徵集的獵狗再次進山搜索,找到皇甫重的屍體,好向司馬顒交差。

第二日,天剛剛拂曉,劉殷就帶着兵卒以及牽狗的獵戶進山搜索。果不其然,他們在獵狗的幫助下,發現了皇甫重被野獸撕爛的衣冠,還有遍地的血跡。劉殷心想【這皇甫重必定是被野獸吃了】,於是帶兵返回長安。返回前,他又爲了保密,將獵戶村莊裡的百姓殺了個乾乾淨淨,最後一把火燒了村子。

……

大火燃燒時,皇甫重正被他的一名親兵校尉揹着,艱難的向着南方移動着腳步。這名校尉就是被皇甫重派出查探前方情況的那位。他返回時,剛巧撞上劉殷劫殺皇甫重的這一幕。他不動聲色,利用自己的斥候技能一路隨行追擊皇甫重的長安兵,並提前在山林之中找到了皇甫重。所幸皇甫重在衣衫之內還穿着一件鎖鏈馬甲,這才讓他所受的兩處箭創不至於致命。終於,他們兩人在子午谷中遇到一戶獵戶。

……

洛陽城北的衛城軍營校場上,司馬遹正觀看着一批由外營兵改編的禁軍,用新裝備進行操演。禁軍的編制也進行了改革,等同於以往時空的虎賁編制。弩炮也得到廣泛配置。

在弩炮射擊訓練時候,他的目光隨着飛行的砲彈移動,無意間看見天空中一隻熟悉的鳥兒向城中飛來。那是鴿子,而且司馬遹肯定是城中的信鴿,因爲這周遭沒有野鴿子。

果然,片刻鐘後,城內鴿房人員就前來拜見於他。將飛鴿傳來的信箋呈遞給司馬遹。

司馬遹將信箋展開,默默看了一遍後自言自語說:“又有一場暴風雨要來了,來的真快啊。”這信正是從梁州治所南鄭而來,自從平定巴蜀之亂後,每三個月就會有一批鴿子從洛陽送往南鄭。

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七十一章 兵臨成嘟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三十章 王庭重騎與長弓手第五十章 血戰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八章 反圍剿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十七章 初會劉備第十五章 煙花與火海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第六章 卻月陣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十四章 逃亡大師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五十三章 特種作戰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十七章 北歸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六章 登基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九章 黑暗時代初級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四十章 坑俘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十二章 家宴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一百零二章 滅魏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七十一章 兵臨成嘟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
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七十一章 兵臨成嘟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三十章 王庭重騎與長弓手第五十章 血戰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二十九章 攤牌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八章 反圍剿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十七章 初會劉備第十五章 煙花與火海第四章 荒野中的城邑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七十三章 耐不住寂寞的關羽第六章 卻月陣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十四章 逃亡大師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五十三章 特種作戰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十七章 北歸第二十五章 真降還是假降第六章 登基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三十七章 蜂擁入城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七十章 新式投石機第九章 黑暗時代初級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七十章 燕雲腹地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三十一章 據長安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一章 說破美人計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五十四章 兵進上黨第六十五章 大門洞開的益州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四十章 坑俘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六章 疾馳的車隊第十二章 家宴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三十七章 山海之困第二十七章 近衛軍的首次野戰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一百零二章 滅魏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二十六章 爲妻備戰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五十二章 中原故土第三十三章 大破長槍密集方陣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七十一章 兵臨成嘟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三十章 血色婚禮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七十六章 失蹤的關羽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