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

徐州彭城,東線叛軍的中軍大帳之中。一箇中年人愁雲滿面的癱做在堂中上座。他就是東線叛軍的首領東海王—司馬越。

他起事之時,本以爲司馬遹會先忽略自己這個“跑龍套”的,優先對付司馬顒或司馬穎。誰知道,司馬遹的策略恰恰相反,確定的首要目標就是剿平東線叛軍。如今,隨着夏越徵東軍的節節勝利,除了那些王侯郡守縣令中的騎牆派倒向司馬遹外,東線叛軍十多名王侯內部業已出現裂痕。

司馬越心裡明白,雖然自己手上有五,六萬兵馬可以調用,還有廣大的青州徐州這樣的縱深大後方。但他是不能和司馬顒以及司馬穎比的。自己這一塊只要稍微出現人心浮動,這十幾個王侯拼湊起來的五六萬大軍頃刻就會分崩離析。

一個令兵走進堂中,對司馬越叩禮說道:“啓稟大王,參軍王導在帳外求見。”司馬越此時心中正坎坷不安,拿不定主意,聽令兵如此說,馬上回道:“請他進來!”。

司馬越見到王導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茂弘,你來的正好,孤正有事要參詢於你。”

“但請大王詢問。”

司馬越這才說道“如今,這司馬遹的大軍連克連捷,兵鋒已經進入我們的腹地青徐境內。而在這種形式下,我方陣營人心惶惶,如此下去有敗亡之險呀。孤琢磨了半天,認爲可行的法子是,我們帶着大軍北渡黃河,而後向西與成嘟王司馬穎會合。這樣就可以避免被司馬遹各個擊破的危險。”

王導連忙回答說:“啓稟大王,導正是爲此事前來。只是導的方略和大王所想不一樣,而且認爲大王這個轉移合兵之策並不可取。”

“哦,說說看,如何不可取。”司馬越聽了此話不怒不惱,繼續和顏悅色的問道。

“大王試想,我們這五萬大軍是由十幾個宗室王侯的國兵以及部分心向我們的州郡之兵組成。大家起來反叛的理由也很簡單….”

司馬越看王導說話開始吞吞吐吐,預言又止的樣子。眉頭一皺說道:“茂弘,你又不是外人,有什麼話但說無妨。”

王導繼續應諾說:“大家反叛的真正原因不過是怕自己的封地和利益受到司馬遹的剝奪。所以如今,大王要他們遠離自己的封地去投靠司馬穎,那他們此番行動還有何意義?即使以後勝了,他們又如何保證司馬穎能放他們回來繼續就國?再說,我們離冀州鄴城有千里之遙,而沿途州郡絕大多數倒向了司馬遹,這五萬大軍補給難免出現困難。很容易陷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斷絕糧草的絕境。這種狀況下,我軍之中必將會瓦解爲一盤散沙,不攻自破。”

司馬越又說道:“我們還可以轉進到揚州,荊州,會合張昌石冰等人,在江東江南發展。”

王導苦笑道:“這張昌,石冰已是自身難保,敗亡在即之徒,大王豈可將希望放在他們身上。劉弘現在得到江南大多士族高門的支持,擁兵近十餘萬。我等去了江南如何立足?”

司馬越皺着眉頭又思索片刻說:“你說的確實有道理。那茂弘可有良策?”

王導抱拳向司馬越說道:“導此次來見大王正是爲了此事。但也說不上良策,只能說是唯一選擇了。屬下認爲,應該集中兵馬擇機與來敵迅速決戰。這是因爲,如果時間拖的越久,離心離德之人就會越多,最終會呈雪崩之勢力。我們只有通過一場大的勝利才能將人心凝聚起來。”

司馬越的嘴巴微微張開,小聲的吐出一句話:“決戰?…這麼快,敗了怎麼辦?”

王導一聽先是愣了幾秒,馬上反應過來,心裡嘲諷道:【此乃葉公好龍之輩,你當初起事就應該想到有敗的風險。害怕的話,當初就不要造反。】

但王導表面上肯定不會將這股情緒表露出來,對司馬越拱手說道:“大王,我們總歸是要和司馬遹分出勝負的,只不過時間早晚的問題。但若我們消極應戰,那我們敗亡則是註定的事。只有抓緊時間和來犯的敵軍決戰,纔能有所希望。萬一此次決我們戰敗了,到那時可以去投奔成嘟王或者河間王也不遲。再不行也可遠走塞北,投奔鮮卑去。”

最終,司馬越下定了決心,說道:“好,孤就押注這一次,就在這彭城與來犯之敵決戰。具斥候所報,對方雖然是精銳禁軍,但也就兩萬人左右,只要我等起事的王侯齊心協力,大敗來犯之敵也不是不可能。”

說完,他又扭頭對令兵吩咐道:“去,召集諸王侯,將校,官吏會議。”

……

夏越的東征大軍終於出現在彭城西面的曠野之上。由於豫,兗兩州的各郡縣都已歸附朝廷,在後勤保障上,夏越沒有後顧之憂。沿路各城只在重要城池留守少量駐軍,其餘兵卒都一直帶着。到達彭城還有近一萬八千兵力,其中騎兵五千六百,步卒一萬二。騎兵中包括六百王庭重裝騎兵。

夏越軍的前進方向上,斥候發現了大股叛軍軍陣,接天連地,長達數裡,寬達百步,旌旗燭天,刀槍如林。夏越得到軍情稟報後,馬上下令佈陣準備迎敵。

旁邊的參將提醒夏越說:“將軍,我們不在後方紮營構築營壘,直接對陣敵軍?”夏越冷笑一聲,信心十足的說:“不錯,此戰我們要速勝,在太陽落山之前徹底一舉擊潰對方。不給他們下一次交戰的機會,至於晚上宿營的營寨,我們直接入住彭城。”

鼓號鳴響中,禁軍的人馬有條不紊的來回穿梭移動。在對方軍陣接近之前,迅速擺好了陣形。兩方的軍陣就這樣在淮北大平原上隔着兩百餘步的距離對峙。

場面突然寂靜下來,空氣如同凝固一般。而後,一騎飛出禁軍軍陣,來到兩陣之間,開始對叛軍高聲喊話,勸其投降。叛軍中也出來一人,高聲宣讀反遹檄文。

禁軍的身後,鼓聲突然開始隆隆做響,這是夏越發出了攻擊的指令。

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十一章 敗走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五十七章 西進潼關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章 坑俘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三十四章 兵至“盛京”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九章 歸義伯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八章 買賣人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三十章 王庭重騎與長弓手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四十三章 再破長槍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七十七章 進軍東川第四十九章 槍林如鋒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二十九章 反叛聯盟的瓦解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二十九章 鉸刀第三十章 戰潼關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三十九章 隊伍不好帶了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二十七章 許昌之圍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九十一章 轟滅宛城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章 漢營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
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八十二章 漢帝國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十一章 敗走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五十七章 西進潼關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十九章 溯淮狂飆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二十五章 弩炮建功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章 坑俘第三十二章 進退不得第六章 立國稱方第十三章 生死之戰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三十四章 兵至“盛京”第九章 商路,從朝歌到盤龍城第五十二章 孔明在哪裡?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二十章 新政與城守營第六十四章 天下,帝國與王朝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九章 歸義伯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八章 買賣人第四十六章 通信線路第三十章 王庭重騎與長弓手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四十三章 再破長槍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章 驍果軍逃兵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七十七章 進軍東川第四十九章 槍林如鋒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二十九章 反叛聯盟的瓦解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十五章 生擒典韋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五十八章 牧野洋洋第二十九章 鉸刀第三十章 戰潼關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三十九章 隊伍不好帶了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二十七章 許昌之圍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三章 湘江決戰第九十一章 轟滅宛城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章 漢營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六章 漢水長壁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二十四章 山海關之戰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四十七章 重騎衝鋒第十七章 天下未亂蜀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