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春 (二)

河東節度使劉崇是劉承佑的親叔叔,他雖然未曾向朝廷請示,就擅自出兵河北,但畢竟打的是保家衛國旗號。因此,幾個顧命大臣即便再對劉崇不滿,也只能暫且捏着鼻子認下此人的舉動,無法給與任何懲處。

而魏國公符彥卿,在劉知遠活着的時候,就沒給過朝廷多少面子。今年遼國大舉南侵,此人不去給契丹人帶路,已經是國之大幸了。舉國上下,有誰敢冒着將此人逼到契丹人那一邊的風險,指責他擅自發兵?

對於這些事實,小皇帝劉承佑肚子裡當然清清楚楚。但是,今天他突然暴跳如雷,卻不是爲了聽幾個顧命大臣來給自己解釋兩路大軍擅自行動的理由。於是乎,又冷冷一笑,大聲問道:“諸位先前不是跟朕說,咱們君臣各司其職麼?朕把天下權柄都交教予了諸位之手,怎麼不見諸位給那些擁兵自重者一些顏色看看?莫非還是要等着他們公開扯旗造反,爾等纔有所動作麼?這,這,也太懶惰了一些吧!”

話音落下,楊邠和蘇逢吉二人立刻羞得無地自容,紅着臉,躬身謝罪。

“陛下,老臣慚愧!”

“臣等有負先皇重託,請陛下責罰!”

樞密使史弘肇,則氣得兩眼冒火,手掌握成拳頭,在衣袖裡忍了又忍,最終,卻也躬下了身軀,悶聲說道:“陛下,我大漢立國以來,征戰不斷,府庫空虛,將士疲敝。如非,如非萬不得已,實在不該擅動刀兵!”

“好一個府庫空虛!”劉承佑立刻抓到了史弘肇話語裡的漏洞,緊咬不放,“那朕來問你,這兩年的鹽鐵稅和春秋兩稅都哪裡去了?朕自從登基以來,雖然沒有力行節儉,但也未曾有過大興土木,或者出獵巡遊之舉,怎麼府庫裡依舊拿不出討伐逆臣的錢來?”

“這個……”史弘肇回答不上來,連連用眼睛示意三司使王章,要求他出面替最大夥解圍。誰料三司使王章卻好像睡着了一般,對他的暗示毫無反應。直到被楊邠偷偷掐了大腿,才悶哼了一聲,緩緩說道:“啓奏陛下,臣年老昏聵,最近一段時間,都是在尸位素餐。若是陛下問財稅之事,不妨將三司副使郭大人也請進宮裡來!”

“不必了,朕過後會單獨召見他!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好!”劉承佑纔不會將火燒到“自己人”頭上,擺了擺手,斷然否決。“反正按諸位的說法,眼下國庫沒錢打仗,將士們也沒力氣打仗!朕總結的對還是不對?”

“臣等慚愧!”四個顧命大臣再度紅着臉謝罪,誰都沒力氣再繼續解釋。

大漢國的第一任皇帝劉知遠,在起兵驅逐契丹人之初,爲了減少麾下將士的犧牲,曾經傳檄天下,重金求購契丹人首級。而在攻佔汴梁之後,爲了儘快穩定局勢,避免其他諸侯渾水摸魚,又採用高官厚祿收買的方式,招安了大量的草莽英雄,抗遼義軍。結果契丹人的確被趕走了,局勢也以最快速度恢復了表面上的穩定,但河東多年以來的積蓄,也被他花了個乾乾淨淨。

若是劉知遠不死,憑着赫赫威名彈壓各路諸侯,給大漢國創造五年休生養息的時間,也許國庫就會再度充盈起來。然而,天陰又逢屋漏雨。劉知遠沒等把皇位坐熱乎,就撒手西去,緊跟着就反了李守貞、趙思綰、王景崇。戰事一起,開銷又彷彿流水。楊邠、王章等人即便再有本事,也只能在支應前線將士之餘,保證朝廷能按時發出百官的俸祿。想要多存些錢糧以備將來只需,簡直難比登天!

“朕不想怪罪爾等,朕今天不想怪罪任何人!唉——”見四位顧命大臣終於被自己逼得主動退讓,劉承佑心中好生得意。表面上,卻做出了一幅大度模樣,長嘆一聲,搖着頭補充道:“爾等都是先皇留給朕的顧命大臣,個個都是國之柱石。朕不想苛責你們。朕,朕只是難過,難過我大漢國,居然贏弱到了如此地步。被契丹人肆意欺凌也就罷了,居然,居然還被南唐、南楚給打上門來!而朕,朕想雪恥,卻既要擔心國庫入不敷出,又要擔心諸侯趁機作亂。朕,朕這個皇帝,還有什麼做頭?還有什麼臉面去見父皇?”

“臣,臣等有負先皇所託,死罪,死罪!”聽劉承佑提到了開國皇帝劉知遠,四名顧命大臣,更是沒臉自辯。再度躬身下去,面紅如棗。

“罷了,朕說過,不想追究任何人!”劉承佑笑了笑,大氣地擺手。“爾等說不要朕親征,朕就聽爾等的。但如何拒敵,如何調兵遣將,如何讓南唐和南楚血債血償,爾等必須儘快拿出個方略來,給朕過目後,再儘快付諸實施。幾位愛卿,朕這個要求,爾等可能答應?”

“這……”史弘肇、楊邠、蘇逢吉、王章四人被問得相顧失色,半晌,才艱難地迴應,“既然陛下有意小試牛刀,臣等,臣等遵旨!”

“那好,咱們就說定了。今後君臣齊心協力,打個太平盛世出來!”劉承佑終於心滿意足,大笑着敲磚釘腳。

登基這麼長時間以來,直到今天,他才終於品嚐到了一絲聖明天子的滋味。怎麼可能不喜出望外?至於即將打過河來的南唐與南楚,不過疥癬之癢爾!劉承佑相信自己伸伸手指頭就能解決,根本不用太耗費心思。

有了高興事兒,當然要與親近的人一起分享。因此,接下來的時間裡,劉承佑表現得非常痛快。將四個顧命大臣的所有本章,都原封不動照準。隨即,把袖子一擺,宣佈今天的議事結束,請貼身太監替自己送四位顧命大臣出宮。

“陛下早點安歇,微臣告退!”蘇逢吉第一個躬身施禮,然後快步走向了御書房的屋門。擡腿之際,卻被門檻絆了個趔趄,差點一跤摔倒。

“老臣告退!”“臣告退!”“微臣告退!”史弘肇、楊邠、王章三人,也相繼施禮,然後懷着重重心事地跟在了蘇逢吉身後。

四個人原本是一同入的宮,離開時,卻分成了前後兩夥。蘇逢吉連招呼都沒打,自己跳上馬先走了。剩下的史弘肇、楊邠和王章三人,則拉了坐騎的繮繩,沿着皇宮前的天街徐徐而行。

還遠不到日落的時候,街道上行人很多,見到了樞密使和中書令的儀仗,都小心翼翼地躲在了路邊,然後翹頭踮腳,滿臉崇敬。

這年頭,整個汴梁有幾個人不知道,被侍衛們前呼後擁保護在馬背上的那三個人,是整個大漢國的擎天之柱。有史樞密在,汴梁城就無兵火之憂。有楊中書和王計相在,官府就輕易不會做出橫徵暴斂之舉。而亂世當中,老百姓最迫切所求的又是什麼,不正是能有一夕之安枕,能少交點稅賦麼?至於皇上能不能在朝堂上一言九鼎,跟老百姓有什麼關係?

史弘肇、楊邠、王章三個,卻沒心思享受百姓們崇拜的目光。都是成了精的老江湖,他們豈能到現在還發現不了小皇帝劉承佑的真正打算?然而,他們反覆思量之後,卻不得不痛苦的承認,自己拿不出任何辦法來應付。頂多,頂多是消極地做一些拖延而已!

小皇帝長大了,開始對權力表現出了極其濃烈的慾望。而他們幾個顧命大臣,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在“還政於君”和“繼續顧命”之間,做一個抉擇。

若是小皇帝有他父親一半兒的本事也好,即便貪權,即便喜歡獨斷專行,至少,他能保證大傢伙豁出性命來奪取的江山,不至於落入別人之手。可事實偏偏又殘酷得令人渾身發冷,隨着年齡的增長,小皇帝劉承佑身上露出了越來越明顯的昏君跡象。如果大權獨攬,恐怕非但江山會易主,幾個曾經的顧命大臣,估計也是誰都無法得到善終。

“不行,這樣下去絕對不行!”想到恐懼之處,史弘肇忽然大叫出聲。根本不在乎周圍有多少雙耳朵,多少雙眼睛。“必須把郭樞密召回來,大夥一起商量個辦法。只有他鬼主意多,也只有他,最能摸住陛下的脾氣!”

“召回他,河北怎麼辦,盡數送給契丹人,如同燕雲十六州那樣?還是放任符彥卿去割地稱王?”楊邠回過頭,狠狠瞪了他一眼,低聲反駁。“如今之際,不是要急着召回郭樞密,更不能自亂陣腳。而是咱們剩下的四個顧命大臣,必須齊心協力,別給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怎麼可能!”史弘肇搖頭,苦笑,滿臉不屑,“你沒見蘇老兒跑得那個快,都恨不得跟咱們割席斷交了。還有王計相,王章,王南樂,老子說你呢。你今天怎麼變成了啞巴,從頭到尾一言不發?”

後半句話,他是朝着三司使王章問的,話裡話外,都帶着深深地不滿。王章聽了,先是微微冷笑。隨即,又嘆了口氣,幽然迴應,“我能說什麼?咱們都是臣,陛下是君。陛下已經長大了,咱們沒理由再抓住權柄不放。內人已經亡故,小女身體也不好。老夫琢磨着,這把老骨頭,也該到採菊東籬的時候了。今晚回家之後,老夫便會上書乞骸骨。兩位,咱們今後山高水長,各自保重!”

第二章 謀殺 (二)第四章 饕餮 (一)第八章 雄關 (七)第四章 歸來(一)第二章 蓬篙 (九)第八章 雄關 (四)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國難 (一)第四章 虎雛 (三)第八章 烏鵲 (九)第四章 答案 (一)第六章 疾風 (二)第十章 易鼎 (六)第一章 初見 (五)第七章 仕途 (四)第二章 謀殺 (七)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風雲 (九)第八章 雄關 (五)第十一章 三生 (一)第四章 撲朔 (二)第九章 萍末 (二)第六章 君王 (五)第五章 黃雀 (六)第五章 黃雀 (三)第二章 霜刃 (三)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七章 勁草 (五)第三章 衆生 (一)第五章 黃雀 (六)第六章 疾風 (二)第四章 虎狼 (八)第四章 虎雛 (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二章 風雲 (八)第九章 暗流 (二)第四章 虎狼 (三)第六章 紅妝(六)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謀殺 (四)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七章 治河 (四)第四章 撲朔(一)第二章 蓬篙 (十三)第八章 人心 (七)第十章 宏圖 (七)第十章 餘韻 (一)第七章 國難 (四)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迷離 (一)第三章 收穫 (六)第六章 破繭 (二)第四章 撲朔 (八)第七章 治河 (八)第十章 狂風 (四)第六章 綢繆 (三)第三章 衆生 (三)第四章 虎雛 (七)第十章 易鼎 (八)第三章 父子 (五)第六章 紅妝 (七)第八章 三生 (七)第九章 萍末 (四)第二章 款曲 (八)第九章 奪帥 (八)第十章 宏圖 (九)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二章 霜刃 (六)第七章 鹿鳴 (六)第七章 鹿鳴 (九)第八章 人心 (六)第四章 饕餮 (六)第二章 蓬篙 (七)第二章 風雲 (八)第六章 帝王(一)第四章 撲朔 (三)第一章 家國 (三)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六章 帝王 (五)第六章 綢繆 (九)第七章 國難 (八)第四章 歸來 (八)第六章 紅妝 (二)第九章 萍末 (九)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四章 答案 (六)第八章 崢嶸 (八)第八章 崢嶸 (三)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三章 颶風 (九)第七章 塵緣 (六)第九章 萍末 (一)第八章 三生 (一)第一章 問道 (七)第二章 款曲 (八)
第二章 謀殺 (二)第四章 饕餮 (一)第八章 雄關 (七)第四章 歸來(一)第二章 蓬篙 (九)第八章 雄關 (四)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國難 (一)第四章 虎雛 (三)第八章 烏鵲 (九)第四章 答案 (一)第六章 疾風 (二)第十章 易鼎 (六)第一章 初見 (五)第七章 仕途 (四)第二章 謀殺 (七)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風雲 (九)第八章 雄關 (五)第十一章 三生 (一)第四章 撲朔 (二)第九章 萍末 (二)第六章 君王 (五)第五章 黃雀 (六)第五章 黃雀 (三)第二章 霜刃 (三)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七章 勁草 (五)第三章 衆生 (一)第五章 黃雀 (六)第六章 疾風 (二)第四章 虎狼 (八)第四章 虎雛 (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二章 風雲 (八)第九章 暗流 (二)第四章 虎狼 (三)第六章 紅妝(六)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謀殺 (四)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七章 治河 (四)第四章 撲朔(一)第二章 蓬篙 (十三)第八章 人心 (七)第十章 宏圖 (七)第十章 餘韻 (一)第七章 國難 (四)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迷離 (一)第三章 收穫 (六)第六章 破繭 (二)第四章 撲朔 (八)第七章 治河 (八)第十章 狂風 (四)第六章 綢繆 (三)第三章 衆生 (三)第四章 虎雛 (七)第十章 易鼎 (八)第三章 父子 (五)第六章 紅妝 (七)第八章 三生 (七)第九章 萍末 (四)第二章 款曲 (八)第九章 奪帥 (八)第十章 宏圖 (九)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二章 霜刃 (六)第七章 鹿鳴 (六)第七章 鹿鳴 (九)第八章 人心 (六)第四章 饕餮 (六)第二章 蓬篙 (七)第二章 風雲 (八)第六章 帝王(一)第四章 撲朔 (三)第一章 家國 (三)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六章 帝王 (五)第六章 綢繆 (九)第七章 國難 (八)第四章 歸來 (八)第六章 紅妝 (二)第九章 萍末 (九)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四章 答案 (六)第八章 崢嶸 (八)第八章 崢嶸 (三)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三章 颶風 (九)第七章 塵緣 (六)第九章 萍末 (一)第八章 三生 (一)第一章 問道 (七)第二章 款曲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