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虎雛 (一)

武寧軍易幟歸漢!

符彥卿接受魏王封爵,遣嫡長子昭序入汴梁獻馬!

符老狼領大漢中書令印信,親率精兵五千助陣相州!

……

如果說先前郭威在定難坡擊敗趙延壽,是給了鄴都叛軍送上了一口巨大的棺材,符彥卿斷然選擇向大漢效忠的舉措,就等於給這口棺材的蓋板上,釘死了最後一根釘子。

至於隨後老狼符彥卿是出兵五千也好,出兵千五也罷,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武寧軍這個來自背後的威脅一解除,劉知遠便可以將傾國之力都放在鄴都留守杜重威身上。除非遼國也立刻起傾國之兵來援,否則,鄴都城被漢軍攻破,就只剩下了時間問題。

而遼國此刻,卻因爲新皇帝耶律阮全力推行漢制,再度發生內部動盪。許多原本擁立耶律阮的顯貴們忽然發現,他們所選擇的皇帝,居然比已經被囚禁的太后術律,更爲專橫跋扈,更急着剝奪諸部長老的權力,以便其自己能一言九鼎。於是乎,心中俱是後悔莫名,紛紛私下裡聯絡,要再行廢立之事,恢復祖宗規矩。

怎奈已經坐穩了皇帝的耶律阮,卻棋高一着。先將自己十六歲的親妹妹,嫁給了年齡與已故皇帝耶律德光差不多的老國舅蕭翰,穩住了一衆領軍親貴。隨即又將斡潢水畔數十萬畝草場贈給了宗正府,拉攏住了以大宗正耶律劉哥爲首的若干皇族。緊接着,又是一連串的熊掌與匕首齊下,將反對者們挨個分而制之。

如此一連串手段使出來,大遼國的新政,終於暢通無阻。皇帝的權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隨着時間的推移,想必國力會越來越強,軍力也會蒸蒸日上。但那都是以後的事情,至少最近兩年之內,契丹兵馬已經沒有大舉南下的可能。

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遼國鄴都留守,漢奸杜重威身惡貫滿盈的時刻,已經指日可待。全天下的有識之士們,如今已經不再關心鄴都城能不能被漢軍攻破,而是開始關心,鄴都被拿下之後,漢軍的劍鋒,將指向何方?

想當年,石敬瑭爲了當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令中原徹底失去了北面屏障。而契丹人,卻可以居高臨下,將中原形勢一覽無遺。只要得到機會,就可以縱馬長驅直入。

如今大漢取代的大晉,漢帝劉知遠又算是一個難得的雄主,麾下郭威、史弘肇、慕容彥超、高行周,也都是萬里挑一的名將,再加上符彥卿、折從阮等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燕雲十六州,至少能收復八到九個吧?

舉頭遙望北方,不少有識之士心中默默地想。

即便不能收復十六州的一半兒,至少薊、涿、蔚、應這些靠南的州縣,能收歸版圖吧?要知道,滹沱河以南,就很少再產良馬。沒有良馬則無精銳騎兵,沒有精銳騎兵,光憑着步卒的兩條腿兒,大漢國就永遠只能採取守勢,很難與契丹人以攻對攻。更不可能遣一如李靖般的良將,奇兵突入上京,徹底解決邊患問題。

整個秋季,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成千上萬雙眼睛,都盯着鄴都周圍方圓百里的範圍,盯着大漢天子劉知遠和他的麾下的精兵強將,猛士良臣。誰也沒留意到,就在大夥把目光都放在鄴都附近的時候,有一哨兵馬,悄悄地從潞州開往了澤州。

總計只有三千人,其中一大半兒,都是剛剛被收編沒多久的莊丁。領軍的主將韓重贇,是個剛剛籍籍無名的小將,他的左右兩個臂膀,楊光義和寧子明,更是平庸至極。甚至許多綠林好漢和澤州地方豪傑們的耳朵裡,從來就沒聽說過二人。更不認爲,三個連寒毛都沒長齊的娃娃,能折騰起多大的風浪來!

韓重贇和楊光義、寧子明三個,倒不覺得自己此番領兵南下,有多重任難負。臨行前,常思曾經親自給他們三人面授機宜,到了澤州地界之後,以懷柔安撫爲主。對於肯主動合作的地方豪傑,鄉賢士紳,就海納百川。至於豪傑與鄉賢們以前在地方上所做下的諸多惡行,暫時也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留待澤潞兩地的大局完全穩定下來,再慢慢清算不遲。

有了常思的這幾句交待,三人當然不敢多生事端。一路上,完全以拉攏爲主,只要莊子、堡寨肯送上食物和清水,並且答應按期補足最近三年所拖欠的賦稅,就過門而不入。只有對方實在冥頑不靈,纔會主動發起進攻。即便將莊子攻破了,也很少殺人立威,只是在拖欠的稅賦以外,再令莊主們多繳納一份錢財勞軍而已。

如此一來,此番領兵南下,宣示治權的意味,遠遠大於軍事懲戒。因此,遇到的抵抗非常微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當最初發起抵抗的兩個堡寨,不到半天即宣告失守之後,剩下的田莊堡寨,立刻就變得恭順無比。沒等大軍開到門口,莊主就已經帶着親隨恭迎出五里之外,勞軍的豬羊美酒,每次一送就是十幾大車。

無硬仗可打,行軍宛若郊遊,慢慢地,將士們心裡頭就都起了懈怠之意。特別是騎軍指揮楊光義,終日閒得百無聊賴,無論看到誰都不順眼,巴不得激怒對方,跟自己好好打上一架,以解骨頭之癢。

“實在沒事情做,你不如去操練操練你手下的弟兄。”見不得楊光義這幅疲懶模樣,第一次單獨領兵執行任務的韓重贇找了個機會將他叫到身邊,以商量的口吻說道。“同樣是騎兵,你的第一都還以老兵居多,卻遠不如子明的第二都軍容齊整。此行雖然……”(注1)

“他那是銀樣鑞槍頭,好看不中用。”沒等韓重贇把一句話說完,楊光義立刻將嘴角撇到了耳朵上。“況且騎兵作戰,所憑全是一個野字。如果像步卒一樣,老老實實地結陣,規規矩矩地行軍,野性就全磨光了。見到敵人,還打個什麼仗。直接棄了坐騎,跪在地上等着別人割腦袋便是!”(注2)

Www ●ttkan ●℃ O

這番話根本就是強詞奪理,氣得韓重贇連連皺眉。剛想拉下臉來再說上幾句,楊光義卻將戰馬繮繩一抖,大聲補充,“不信你看那契丹人,什麼時候講究的列陣而戰?那些草原來的蠻夷,幾曾又管過什麼軍紀軍容?可同樣的五百騎兵,大晉朝的和人家契丹的遇上,立刻崩得比干樹葉子遇到大風還快。什麼陣勢,什麼隊形,一剎那就全都忘了個精光!”

注1:都,五代時的臨時軍制,每都小到一兩百人,大到兩三萬人,非常靈活。五代軍制非常混亂,但大體軍制是,節度使帳下分馬步兩軍,軍內再設左右兩廂,廂內再設第一、第二、第幾軍,軍下再設指揮,每個指揮設正副指揮使,管五百人左右。

注2:銀樣鑞槍頭,俗稱銀樣蠟槍頭。鑞,是一種錫鉛合金,光亮柔軟。唐後至宋時,禁止民間擁有槍、槊一類長兵,而普通大戶人家祭祀祖宗時,又需要一些儀仗。所以就用鑞鑄造槍頭,看上去寒光閃閃,卻沒有任何殺傷力。

第九章 長纓 (十)第三章 收穫 (一)第五章 逝水 (二)第二章 蓬篙 (十三)第四章 撲朔 (三)第八章 三生 (三)第九章 萍末 (二)第四章 饕餮 (八)第十章 宏圖 (二)第六章 帝王 (二)第九章 萍末 (九)第一章 磨劍 (五)第九章 暗流 (五)第四章 歸來(五)第十章 易鼎 (三)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六章 破繭 (十)第九章 長纓 (八)第一章 家國 (三)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一章 傳說 (一)第一章 新春 (一)第三章 收穫 (八)第三章 衆生 (七)第四章 虎狼 (五)第三章 抉擇 (一)第四章 虎雛 (六)第六章 綢繆 (八)第五章 迷離 (五)第六章 帝王 (三)第二章 蓬篙 (八)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勁草 (三)第五章 迷離 (八)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八章 人心 (十)第五章 草谷 (九)第七章 仕途 (一)第九章 萍末 (五)第四章 虎雛 (三)第九章 奪帥 (七)第八章 烏鵲 (三)第四章 饕餮 (八)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八章 崢嶸 (十)第三章 颶風 (五)第一章 新春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五)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六章 綢繆 (一)第四章 歸來 (十)第一章 傳說(五)第十章 宏圖 (八)第四章 撲朔 (二)第四章 撲朔 (三)第四章 答案 (五)第八章 雄關第二章 款曲 (五)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謀殺 (七)第七章 仕途 (六)第四章 答案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四章 撲朔(四)第五章 短歌 (七)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七章 鹿鳴 (六)第二章 款曲 (一)第十章 宏圖 (五)第五章 迷離 (三)第三章 抉擇 (一)第九章 萍末 (八)第八章 雄關 (五)第六章 君王 (四)第七章 國難 (一)第一章 初見 (六)第十章 宏圖 (一)第三章 抉擇 (六)第一章 新春 (五)第十章 易鼎 (五)第七章 塵緣 (二)第七章 鹿鳴 (九)第九章 萍末 (十)第十章 易鼎 (六)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八章 崢嶸 (一)第八章 烏鵲 (四)第五章 求索 (七)第二章 蓬篙 (三)第三章 衆生 (四)第二章 重逢 (五)第一章 傳說 (四)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七章 勁草 (一)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五章 短歌(四)
第九章 長纓 (十)第三章 收穫 (一)第五章 逝水 (二)第二章 蓬篙 (十三)第四章 撲朔 (三)第八章 三生 (三)第九章 萍末 (二)第四章 饕餮 (八)第十章 宏圖 (二)第六章 帝王 (二)第九章 萍末 (九)第一章 磨劍 (五)第九章 暗流 (五)第四章 歸來(五)第十章 易鼎 (三)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六章 破繭 (十)第九章 長纓 (八)第一章 家國 (三)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一章 傳說 (一)第一章 新春 (一)第三章 收穫 (八)第三章 衆生 (七)第四章 虎狼 (五)第三章 抉擇 (一)第四章 虎雛 (六)第六章 綢繆 (八)第五章 迷離 (五)第六章 帝王 (三)第二章 蓬篙 (八)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勁草 (三)第五章 迷離 (八)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八章 人心 (十)第五章 草谷 (九)第七章 仕途 (一)第九章 萍末 (五)第四章 虎雛 (三)第九章 奪帥 (七)第八章 烏鵲 (三)第四章 饕餮 (八)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八章 崢嶸 (十)第三章 颶風 (五)第一章 新春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五)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六章 綢繆 (一)第四章 歸來 (十)第一章 傳說(五)第十章 宏圖 (八)第四章 撲朔 (二)第四章 撲朔 (三)第四章 答案 (五)第八章 雄關第二章 款曲 (五)第三章 父子 (二)第二章 謀殺 (七)第七章 仕途 (六)第四章 答案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四章 撲朔(四)第五章 短歌 (七)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七章 鹿鳴 (六)第二章 款曲 (一)第十章 宏圖 (五)第五章 迷離 (三)第三章 抉擇 (一)第九章 萍末 (八)第八章 雄關 (五)第六章 君王 (四)第七章 國難 (一)第一章 初見 (六)第十章 宏圖 (一)第三章 抉擇 (六)第一章 新春 (五)第十章 易鼎 (五)第七章 塵緣 (二)第七章 鹿鳴 (九)第九章 萍末 (十)第十章 易鼎 (六)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八章 崢嶸 (一)第八章 烏鵲 (四)第五章 求索 (七)第二章 蓬篙 (三)第三章 衆生 (四)第二章 重逢 (五)第一章 傳說 (四)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七章 勁草 (一)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五章 短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