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虎狼 (六)

‘女生外嚮!女生外嚮’,接下來整整一夜,符彥卿心裡翻來覆去都在念叨這四個字。

然而,當下一個白天來到之後,他卻以最快速度,寫了一封信給樞密院副使郭威,感謝後者的義子郭榮,在亂軍之中保全並送回了自己的女兒。並且花了大段篇幅,追憶自己與郭威當年並肩對抗契丹人的袍澤之情。最後,則非常鄭重地向對方介紹了自己的嫡親三兒子昭信,說其年齡雖然未至總角,卻已經顯出了寬厚孝悌的本性。若是有朝一日能到汴梁國子學讀書,還請郭威念在兩家過去的交情上,代爲嚴加管教,云云。(注1)

女兒符贏已經爲家族犧牲太多了,符彥卿不想讓女兒下半輩子也終日鬱鬱寡歡。此外,經過一夜反覆琢磨之後,他驚喜地發現,促成女兒與郭榮親事,其實與重振符家的目標並沒有太多的衝突

郭榮即便再受郭家雀器重,畢竟原本姓柴。而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一個今年八歲,一個三歲不到。無論人脈、威望和能力,短時間內較柴榮都望塵莫及……

符家的信使做事非常利索,三天之後,便將符彥卿所寫的親筆信,送到了汴梁城內,大漢國樞密副使郭威府邸。剛巧郭威最近幾天懶得上朝,在家裡裝病裝得百無聊賴。聽手下人彙報說有符家的信使帶着老狼符彥卿的親筆手書前來致謝,立刻命親兵將信使請進了書房。

幾句場面話說罷,郭威先吩咐人取來銀錠和綢緞,打發符家的信使下去休息。隨即,便將符彥卿的信,鋪在了書案上,一字一句地開始揣摩。

一隻從不吃素的家雀兒,一頭橫行千里的老狼,雙方又都已經成名多年,誰也甭指望對方能喝下自己的迷魂湯。因此,沒花多少時間,郭威就弄明白了符彥卿隱藏在連篇客氣話當中的真正意思:符、郭兩家結盟,一在野,一在朝,聯手互保,以免朝廷想着兔死狗烹。作爲誠意的證明,符家願意將大女兒符贏,嫁給對她有救命之恩的郭榮。同時,也希望替自己的三兒子符昭信,迎娶一個郭家的女兒,以加強兩家血脈上的聯繫。

“怎麼?那符老狼前幾天不剛剛寫信向你道過一次謝麼?怎麼如此快就又來了第二次?禮下於人,必有所求。文仲你可得多提防一些!”留在郭威書房裡的幾個親近人物當中,數王峻性子最急,見自家謀主看着看着信,臉上就涌起了幾分笑意,立刻站起來,叫着郭威的表字大聲提醒。

“魏國公看上了君貴,要下嫁女兒與他。魏國公膝下的小兒子,據說也跟老夫的小女兒年貌相當!”郭威淡然一笑,將符彥卿的親筆信攤開,推倒了王峻和其他幾個幕僚面前。

“想得美,他家小兒子今年才三歲!”王峻聞聽,臉上的警惕之色立刻愈發濃烈,揮了下胳膊,大聲補充,“等兩家真正結親,至少是十年之後。十年內,他符家無論做什麼,都要牽扯上你。並且隨時都可以找藉口反悔!”

這話,說得很實在,卻有失過於輕率。隱隱將郭威的義子郭榮,排除在了家族之外。頓時,惹得主簿魏仁浦滿臉不快,用力咳嗽了兩聲,起身說道:“秀峰兄,事關重大,現在下結論是不是爲時過早?況且只要聯姻對明公有利,無論符家還包藏着什麼禍心,明公多加防範便是。總不能因爲聽到了幾聲烏鴉叫,就連飛進院子裡的赤鸞也給趕走?”(注2)

“呵呵,赤鸞未必,雕鴞老夫倒是看到了好幾頭!”王峻跟魏仁浦素來不睦,聽對方居然敢指摘自己,頓時火往上撞。回過頭,冷冷地掃了此人一眼,撇着嘴嘲諷,“對了,還有一頭跟在雕鴞身後撿死老鼠的寒鴉,叫喚起來特別大聲!”

“王大人!你,你……”魏仁浦雖然足智多謀,卻不擅長跟人打嘴架,頓時氣得臉色烏青,反擊的話,卻一句也說不出來。

“怎麼了?王某怎麼了?王某這輩子就是心直口快,有什麼說什麼!不像某些人,表面上是謙謙君子,肚子裡卻藏的全是禍水兒!”王峻卻不肯見好就收,繼續用語言對魏仁浦狂砍亂剁。

“王,王,王秀峰……”魏仁浦越是無法反擊,心中越是憋屈。心中越是憋屈,嘴巴就越不利索。轉眼間,全身上下都開始發麻,手指着王峻,搖搖欲倒。

好在書房中,還有一個老謀士鄭仁誨。見魏仁浦眼看着就要被王峻給擠兌得暈倒過去,趕緊站了起來,沉聲呵斥:“行了,大夥不要做這些無謂的口舌之爭了。秀峰,你不要欺負晚輩。道濟,你也先安靜一會兒。咱們都先看信,再說話。”

“哼!”王峻對鄭仁誨素來有幾分忌憚,嘴裡發出一聲不屑地悶哼,低下頭,快速瀏覽書信。

魏仁浦終於緩過了一口氣,感激地朝着鄭仁誨拱了下手。隨即,也將目光投到了信紙上。

將二人強行壓住的鄭仁誨,自己卻沒有急着看信。而是越過王峻和魏仁甫頭頂,將目光轉向了郭威,輕輕搖頭。

郭威的目光,也恰恰看向了他。一瞬間,老哥倆的臉上,竟同時露出了幾分無奈。

王峻在警惕着什麼,他們兩個都懂。魏仁浦在支持誰,老哥倆心裡也明明白白。那是郭家內部,所存在的最大隱患。如果處理不慎,必將令家族遭受沉重打擊,甚至血流成河。

符老狼正是看到了隱患的存在,才又自降身價,主動寫信替他的大女兒求親。

這封信只要送到了郭威手裡,符家的陰謀都便已經得逞了一大半兒!無論郭威如何回覆,對兩樁婚事答不答應!

注1:國子學,唐代所設貴族學府,專門爲三品以上高官子弟提供教育。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以重臣之子爲人質,避免起鋌而走險的作用。

注2:赤鸞,古代傳說中的瑞鳥,所落之家必有福運。雕鴞,貓頭鷹,古人認爲是罪惡之鳥。

第九章 長纓 (七)第九章 暗流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九章 暗流 (五)第三章 颶風(七)第五章 草谷 (九)第七章 鹿鳴 (六)第七章 治河 (二)第二章 蓬篙 (八)第四章 歸來 (四)第四章 虎雛 (七)第二章 款曲 (二)第六章 破繭 (十)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三章 耕耘 (三)第二章 蓬篙 (三)第九章 血與水 (三)第四章 虎雛 (六)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二章 重逢 (七)第七章 治河 (九)第三章 父子 (四)第六章 破繭 (六)第八章 三生 (五)第九章 長纓 (三)第五章 迷離 (六)第九章 暗流 (二)第五章 短歌 (五)第五章 逝水 (九)第七章 塵緣 (九)第五章 迷離 (八)第七章 治河 (十)第四章 虎狼 (一)第八章 人心 (七)第三章 父子(一)第三章 父子(一)第二章 風雲 (六)第四章 饕餮 (四)第十章 狂風 (七)第二章 霜刃 (六)第六章 君王 (五)第十一章 磐石 (四)第五章 草谷 (二)第十章 易鼎 (四)第六章 破繭 (六)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八章 雄關 (六)第一章 家國 (二)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塵緣 (二)第二章 重逢 (一)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四章 撲朔 (九)第六章 破繭 (三)(補30號病假)第八章 崢嶸 (十)第四章 虎雛 (三)第一章 傳說(五)第二章 霜刃 (九)第九章 長纓 (三)第九章 血與水 (三)第三章 耕耘 (二)第四章 歸來 (四)第九章 萍末 (七)第五章 草谷 (一)第八章 崢嶸 (五)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四章 答案 (四)第九章 暗流 (八)第七章 治河 (二)第五章 逝水 (五)第四章 虎雛 (八)第七章 仕途 (三)第一章 家國 (七)第九章 萍末 (四)第四章 撲朔(一)第五章 迷離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二章 重逢 (七)第四章 撲朔 (八)第五章 草谷 (六)第四章 撲朔 (九)第一章 問道 (三)第三章 衆生 (四)第五章 求索 (八)第三章 抉擇 (五)第十章 易鼎 (二)第六章 綢繆 (七)第八章 三生 (七)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七章 鹿鳴 (一)第一章 傳說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十章 易鼎 (七)第三章 衆生 (四)第七章 塵緣 (四)第八章 三生 (三)
第九章 長纓 (七)第九章 暗流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九章 暗流 (五)第三章 颶風(七)第五章 草谷 (九)第七章 鹿鳴 (六)第七章 治河 (二)第二章 蓬篙 (八)第四章 歸來 (四)第四章 虎雛 (七)第二章 款曲 (二)第六章 破繭 (十)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三章 耕耘 (三)第二章 蓬篙 (三)第九章 血與水 (三)第四章 虎雛 (六)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二章 重逢 (七)第七章 治河 (九)第三章 父子 (四)第六章 破繭 (六)第八章 三生 (五)第九章 長纓 (三)第五章 迷離 (六)第九章 暗流 (二)第五章 短歌 (五)第五章 逝水 (九)第七章 塵緣 (九)第五章 迷離 (八)第七章 治河 (十)第四章 虎狼 (一)第八章 人心 (七)第三章 父子(一)第三章 父子(一)第二章 風雲 (六)第四章 饕餮 (四)第十章 狂風 (七)第二章 霜刃 (六)第六章 君王 (五)第十一章 磐石 (四)第五章 草谷 (二)第十章 易鼎 (四)第六章 破繭 (六)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八章 雄關 (六)第一章 家國 (二)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塵緣 (二)第二章 重逢 (一)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四章 撲朔 (九)第六章 破繭 (三)(補30號病假)第八章 崢嶸 (十)第四章 虎雛 (三)第一章 傳說(五)第二章 霜刃 (九)第九章 長纓 (三)第九章 血與水 (三)第三章 耕耘 (二)第四章 歸來 (四)第九章 萍末 (七)第五章 草谷 (一)第八章 崢嶸 (五)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四章 答案 (四)第九章 暗流 (八)第七章 治河 (二)第五章 逝水 (五)第四章 虎雛 (八)第七章 仕途 (三)第一章 家國 (七)第九章 萍末 (四)第四章 撲朔(一)第五章 迷離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二章 重逢 (七)第四章 撲朔 (八)第五章 草谷 (六)第四章 撲朔 (九)第一章 問道 (三)第三章 衆生 (四)第五章 求索 (八)第三章 抉擇 (五)第十章 易鼎 (二)第六章 綢繆 (七)第八章 三生 (七)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七章 鹿鳴 (一)第一章 傳說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十章 易鼎 (七)第三章 衆生 (四)第七章 塵緣 (四)第八章 三生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