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颶風 (五)

“騰!”剎那間,有股委屈的火焰,從樞密使王峻的心底騰空而起。

他做錯了麼?他只是盡了一個樞密使的職責而已。試問從古至今,哪朝哪代,能允許一個前朝的皇子手握重兵?哪朝哪代,能允許一個前朝的皇子坐擁數州之地,還對其委以看守國門的重任?

如果他王峻不防微杜漸,萬一鄭子明今後野心突然膨脹起來怎麼辦?萬一那些有野心,或者對本朝心懷怨念的的傢伙,紛紛靠攏到鄭子明身邊,給此人獻上一件黃袍怎麼辦?要知道,人的野心總是越膨脹越大,現在無意爭奪天下,未必將來永遠不會!想當年,劉知遠和郭威兩個,還都是大頭兵呢,能娶上媳婦住上間大宅子住就心滿意足呢?現在,郭威已經做了皇帝,而劉知遠諡號,是“大漢高祖”!

況且他王峻也從來沒想要過鄭子明的性命,只是想把此人調離軍隊和地方,調到汴梁城內美食豪宅圈養起來而已。比起那些將前朝嫡系血脈徹底斬草除根的人,他王峻已經給了鄭子明極大了善意!

可是,爲何王某人的一番好心,偏偏就沒換回來沒好報!

鄭子明走了,衝動之下跑去遼東送死了。鄭子明倒是走得乾脆,死得痛快,最後還能落下個忠孝兩全的美名。而他王峻,卻一瞬間就成了逼死國之棟樑的罪魁禍!

今後大周軍隊在邊塞上百戰百勝則已,他王峻只是逼死了一個桀驁不遜的年青武將。若是萬一大周軍隊偶然遭受挫折,或者喪城失地,朝野間肯定立刻對他王峻一片罵聲。無數人立刻就會想起鄭子明當年如何英勇善戰,如何力保國家寸土不失,然後對他王峻口誅筆伐!而那些吃了敗仗,或者畏敵如虎的廢物們,肯定也會拿鄭子明的下場作爲託辭,大言不慚地告訴所有人,不是他們不肯爲國死戰,而是死戰者就會因爲王峻嫉賢妒能,成爲鄭子明第二,不得善終!

“臣,臣,臣當初只是提醒陛下,對他多少加一些防範。”想到鄭子明的死訊傳開後,所引的一系列風暴,冷汗從王峻額頭淋漓而下。一邊擡起手來拼命的地擦,一邊結結巴巴地推脫:“臣並,並,並沒有故意逼他,逼着他去,去鋌而走險!汴梁城內的流言,也非,也非臣有意推波助瀾!”

“朕當然知道,你王秀峰的人品沒那麼不堪!”郭威低頭掃了王峻一眼,上前數步,伸手將他從地上扯起,“此事,主要應該怪在朕身上,而不是你。朕,唉,朕悔不該當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陛下,臣之過,斷然不敢推諉於陛下!”聽郭威主動替自己開脫,王峻又是感動,又是慚愧。順着郭威的拉扯站直了身軀,先恭恭敬敬給對方做了揖,然後紅着臉表態。

內心深處,他並不太擔心郭威對自己的態度。從相交多年的經驗上來看,郭威雖然有可能因爲此事對自己心生不滿,也很快就會念在昔日鞍前馬後的情分上,主動將不滿遺忘。但是,皇帝這關好過,天下悠悠之口難塞。如果此事善後不利,自己肯定會頂上一個殘害忠良的惡名,從此被百姓們用驢皮剪成小人,街頭巷尾唾罵千年。(注1)

“該是朕的,就是朕的,誰叫朕是皇帝呢,此事與你無關!唉——!”彷彿猜到了王峻心中所想,郭威長嘆一聲,幽幽地道:“只是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鄭子明已經出三四天了,朕不可能派人再將他追回來。有在這裡後悔功夫,咱們君臣兩個還是仔細想想,該如何善後纔好。”

“謝陛下!”王峻又坐了個揖,滿臉慚愧地迴應,“鄭子明肯交出兵權,足見他的忠心。趁着現在還沒有他的消息,原來立的那些戰功,陛下應該儘快給與封賞。此外,對於他的家人,如果還能找到的話,也應該極力安撫,賜以,賜以……”

此刻心情實在太亂,他也想不出太好的善後之策。只能暫且建議郭威趕在鄭子明去契丹送死的消息傳開前,迅把朝廷欠此人的封賞落實下去,以免日後成爲別人攻擊自己和大周朝的把柄。

“明天早朝,你藉着宣讀前線送來的告捷文書之機,出面總結鄭子明的功勞。”郭威將王峻的小心思都看在了眼裡,再度嘆了口氣,苦笑着吩咐。

他自認不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皇帝,而老朋友王峻,顯然也不是一個合格的輔。君臣二人,倒也相得益彰,暫且誰也不用看不起誰。只要各自盡最大努力將日子過下去,讓大周朝別曇花一現就好。

“微臣明白!”知道郭威是在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形象,王峻感激地點頭,“微臣會將他這半年來所立的戰功,逐一陳述,決不會再遺漏半點。只是……”

稍稍猶豫了一下,他又非常爲難地補充,“陛下數月前剛剛封了他爲橫海軍節度使,名義上已經坐擁五州之地。雖然有兩個半州實際被符家所控制,至少表面上橫海軍已經是二等節鎮。倘若把幾個月來所立的功勞一併升賞,微臣恐怕,鄭子明立刻就要跟符彥卿與高行週二人比肩!”

“那又如何,他的功勞又不是朕杜撰出來的。況且符老狼和高白馬兩個,還能拉下臉皮來跟一個年紀還不如他們兒子大的人爭風吃醋?”受不了王峻的小家子氣,郭威將大手一揮,直接做主,“他不是剛剛打垮了一個僞漢國的鎮冀節度使麼,朕就乾脆封他爲大周鎮冀節度使好了,掌管恆、冀、深、趙、滄、定、易,七州軍政,也免得符老狼總覺得橫海軍礙眼。就這樣,朕決定了,明日早朝,加封鄭子明爲鎮翼節度使,冠軍大將軍,檢校兵部尚書,開國郡侯,賜免罪金牌一面,可傳爵三代!”

“這,陛下,此賞實在過重,而那鄭子明,鄭子明年方弱冠!”王峻被郭威拿官爵當黃豆賣的豪爽行爲給嚇了一哆嗦,趕緊擺着手大聲勸阻,“年方弱冠就坐擁七州,將來他若再立下奇功,陛下豈不是封無可封!”

“秀峰兄,你糊塗啊!你以爲,他還有機會活着回來麼?他至今尚未成親,又哪裡來的子嗣?”郭威衝着王峻搖頭而笑,皺紋交錯的老臉上露出了幾分淒涼,“朕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求個心安罷了!”

“這……”王峻的老臉再度漲得通紅一片,無言以對。

如果鄭子明還活着,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同意郭威的決斷。大周朝的鎮冀節度使擁有的權力,可不是張元衡那個名義上的鎮翼節度使所能比擬的。按照郭威剛纔的說法,鄭子明實際上將掌控恆、冀、深、趙、滄、定、易,七州的軍政大權,轄地橫貫整個河北,治下丁口百萬,每年稅賦也數以百萬貫計。一旦此人將來跟朝廷之間起了衝突,轉眼就會成爲第二個安祿山。(注2)

然而,郭威剛纔的話說得明白,鄭子明哪還有機會活着來做大周朝的鎮冀節度使?如此高官厚祿,不過是封給活着的人看而已。讓所有武將們知道,大周對於肯爲他賣命的人,絕不會吝嗇。同時也給契丹君臣瞧一瞧,大周朝皇帝和輔的胸懷是何等之寬廣?明知道石重貴給鄭子明寫了勸降信,依舊對他信任有加,將其視爲國之棟樑。

“他不可能回得來了,不可能!”緩緩在碳盆前踱了數步,郭威一邊思考,一邊繼續小聲補充,“即便真的有奇蹟生,他能平安從遼東返回,朕也不會出爾反爾!君貴說過,真正的英雄豪傑,不會擔心手下的人本事大。朕的江山是憑真本事打下來的,不應該害怕底下人成長太快。否則,咱們大周君臣只會一代不如一代,重整九州,收回燕雲,永遠都是癡人說夢!”

“陛下此言甚是,微臣慚愧!”王峻聽得臉皮和脖子同時燒,再度躬身受教。

“朕不是在指責你!朕也是經過此事,才終於有所感悟而已!”郭威衝着他擺了擺手,繼續苦笑着搖頭,“有道是,亡羊補牢,未爲晚矣!你我二人,今後切莫再重蹈此轍。”

“是,微臣謹尊陛下吩咐!”王峻擡手擦了下額頭上的油汗,將身子躬得更低。

“秀峰兄,不必如此!”唯恐對他打擊過甚,郭威輕輕攙了他一把,儘量將語氣放緩,“還是那句話,大錯已經鑄成,咱們先全力善後。朕打算讓鄭帥和君貴兩個,嚴格封鎖鄭子明已經前往遼國的消息,乘着大勝之機,揮師全力進攻僞漢在河北的幾個州縣,吸引天下人的注意力。說不定,遼國人光顧着看河北戰局,一時疏忽大意,讓鄭子明僥倖得手呢。那小子,原本就是擅長創造奇蹟的人!”

“陛下理當如此!”王峻自動忽略了郭威最後那句根本沒有任何希望的假設,大聲迴應。“讓君貴和鄭帥把鄭子明的旗號也帶在身邊,打仗的時候高高地豎起來,混淆視聽。咱們幫不了他太多,至少能讓契丹人猜不到他已經偷偷地潛入遼東!”

對於已經失去任何威脅的人,他向來大方得很。所以絲毫不介意郭威替鄭子明製造機會。反正無論柴榮等人在河北打得多熱鬧,也不可能直接率部殺到遼東去。鄭子明身邊沒有足夠的幫手,鐵定了要有去無回。

“石重貴的家裡,恐怕已經沒有什麼人了。但鄭子明的生母,我記得應該是石州節度使張從訓之女。張從訓好像還有兩個兒子在地方上做官,如果查明屬實,你派人問問,他們能否從後輩中找一個孩子出來,繼承石家香火!”兩眼盯着碳盆裡的藍色火焰,郭威沉吟片刻,繼續吩咐。

“臣遵命!”王峻想都不想,痛快地答應。隨即,又猶豫了一下,遲疑着提議,“陛下,此事,是不是該先跟常克功打個招呼。鄭子明畢竟是他未過門的女婿,如果陛下貿然就給鄭子明過繼了個孩子,將置常家女兒於何處?”

這話不說則已,一說,更是令郭威嘆息不斷,“唉!秀峰兄所言甚是。朕,朕剛纔確實疏忽了。其實也不是疏忽,朕,朕現在心裡除了鄭子明之外,覺得最對不住的人,便是常思!他早就告訴過朕,準備在國事安定下來之後,就讓女兒跟鄭子明成親。朕還曾經親口許諾,去婚禮上喝一杯喜酒。唉,其實就衝着常思這個做岳父的份上,鄭子明應該也不會辜負朕。唉,朕,朕剛纔其實不是疏忽,朕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跟常克功交代而已。”

“這,唉——”想起常思如今所掌控的龐大實力,以及此人先前在劉知遠帳下時對付政敵的手段,王峻心中頓時又暗暗打了好幾個哆嗦。如果鄭子明真的死在了遼東,恐怕常克功第一個會跳出來跟自己沒完。好在如今死訊還沒傳回來,自己還有時間預先做一些補救。

“唉……”越想,越覺得心中愧疚,郭威不停地搖頭。絲毫沒有留意到,王峻的臉色已經瞬息數變。

“陛下,微臣以爲,陛下可以先將常氏女收爲義女。”不愧爲當朝第一聰明人,王峻心思轉得極快,須臾之後,便已經有了主意,“陛下跟常節度乃是生死之交,如今膝下空虛,將他的女兒收爲義女,別人也說不出什麼話來。如此,萬一鄭子明有事,父女之間,總是有話好商量。萬一鄭子明能平安歸來……”

頓了頓,雖然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奇蹟會出現,王峻依舊決定好人做到底,“陛下不妨就給公主和鄭將軍二人賜婚,讓那鄭子明得償所願,雙喜臨門。”

注1:皮影戲,最古老的街頭藝術之一。遠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後經不斷演化,流傳至今。

注2:安史之亂前,安祿山爲三鎮節度使,坐擁大唐北方兵力的三分之二。所以一旦造反,就勢如破竹地攻入了長安。

第五章 逝水 (八)第九章 萍末 (八)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七章 仕途 (一)第九章 長纓 (一)第一章 家國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三章 父子(九)第二章 霜刃 (七)第四章 饕餮 (七)第二章 風雲 (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八章 烏鵲 (一)第一章 問道 (六)第七章 治河 (九)第八章 崢嶸 (二)第五章 草谷 (一)第一章 新春 (五)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八章 烏鵲 (七)第一章 家國 (六)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一章 問道 (四)第八章 人心 (九)第三章 父子 (二)第七章 鹿鳴 (三)第四章 虎狼 (六)第五章 逝水 (七)第三章 衆生(二)第十章 狂風 (三)第七章 塵緣 (九)第九章 奪帥 (六)第十章 易鼎 (九)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三章 父子 (六)第一章 家國 (四)第十二章 少年 (十四)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逝水 (八)第四章 歸來(一)第十章 狂風 (七)第四章 饕餮 (六)第九章 長纓 (四)第二章 重逢 (一)第十章 宏圖 (三)第一章 家國 (六)第六章 君王 (一)第八章 人心 (十)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三章 衆生 (三)第四章 虎狼 (四)第一章 家國 (一)第九章 暗流 (四)第四章 歸來 (六)第八章 麋鹿 (四)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三章 父子 (七)第一章 初見 (二)第十章 易鼎 (五)第十章 易鼎 (三)第七章 治河 (四)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一章 新春 (八)第二章 蓬篙 (十)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七章 鹿鳴 (七)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二章 風雲 (三)第十章 宏圖 (三)第二章 霜刃 (五)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一章 初見 (五)第十章 易鼎 (六)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仕途 (三)第四章 虎雛 (八)第十章 易鼎 (六)第三章 颶風 (十二)第九章 長纓 (八)第四章 耕耘 (六)第八章 麋鹿 (一)第一章 問道 (一)第八章 雄關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一章 家國 (一)第四章 虎狼 (四)第一章 初見 (四)第六章 綢繆 (五)第六章 綢繆 (二)第二章 款曲 (三)第九章 暗流 (三)第四章 撲朔 (八)第九章 萍末 (五)第五章 求索 (一)第二章 重逢 (七)第八章 三生 (一)第六章 君王 (七)
第五章 逝水 (八)第九章 萍末 (八)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七章 仕途 (一)第九章 長纓 (一)第一章 家國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三章 父子(九)第二章 霜刃 (七)第四章 饕餮 (七)第二章 風雲 (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八章 烏鵲 (一)第一章 問道 (六)第七章 治河 (九)第八章 崢嶸 (二)第五章 草谷 (一)第一章 新春 (五)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八章 烏鵲 (七)第一章 家國 (六)第二章 蓬篙 (十一)第一章 問道 (四)第八章 人心 (九)第三章 父子 (二)第七章 鹿鳴 (三)第四章 虎狼 (六)第五章 逝水 (七)第三章 衆生(二)第十章 狂風 (三)第七章 塵緣 (九)第九章 奪帥 (六)第十章 易鼎 (九)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三章 父子 (六)第一章 家國 (四)第十二章 少年 (十四)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逝水 (八)第四章 歸來(一)第十章 狂風 (七)第四章 饕餮 (六)第九章 長纓 (四)第二章 重逢 (一)第十章 宏圖 (三)第一章 家國 (六)第六章 君王 (一)第八章 人心 (十)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三章 衆生 (三)第四章 虎狼 (四)第一章 家國 (一)第九章 暗流 (四)第四章 歸來 (六)第八章 麋鹿 (四)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三章 父子 (七)第一章 初見 (二)第十章 易鼎 (五)第十章 易鼎 (三)第七章 治河 (四)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一章 新春 (八)第二章 蓬篙 (十)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七章 鹿鳴 (七)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二章 風雲 (三)第十章 宏圖 (三)第二章 霜刃 (五)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一章 初見 (五)第十章 易鼎 (六)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仕途 (三)第四章 虎雛 (八)第十章 易鼎 (六)第三章 颶風 (十二)第九章 長纓 (八)第四章 耕耘 (六)第八章 麋鹿 (一)第一章 問道 (一)第八章 雄關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一章 家國 (一)第四章 虎狼 (四)第一章 初見 (四)第六章 綢繆 (五)第六章 綢繆 (二)第二章 款曲 (三)第九章 暗流 (三)第四章 撲朔 (八)第九章 萍末 (五)第五章 求索 (一)第二章 重逢 (七)第八章 三生 (一)第六章 君王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