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鹿鳴 (三)

有道是,蛇鑽窟窿鼠打洞,各有各的門路。

在幾名“有心人”的分頭努力下,本來已經足夠“熱鬧”的太原城,轉眼就又“熱鬧”了一倍。白天,騎馬的,跨刀的,成羣結隊,沿着城裡的大街往來巡視,絕不放過一張可疑的面孔;夜裡,要飯的、撈偏門兒,拍花子的,則三一波五一股,順着小巷四處亂竄,用耳朵和眼睛追尋任何風聲鶴影。

與城內的喧鬧相比,距離太原三百五十餘里遠的雲鳳嶺,則顯得格外清幽。這裡已經是呂梁山的腹地,四下裡層巒迭嶂,平地稀缺,所以人丁非常單薄。即便是山腳下的離石城,也只聚集了區區一千五百多戶人家,放在東京汴梁附近,估計連個下縣都不夠格。卻因爲地理位置臨近定難軍,而破格被稱命名爲石州。

自黃巢之亂後,党項人在拓跋家族的帶領下,沿無定河不斷向西南方向滲透。而正北方的嵐、憲兩州,又成了對抗契丹人的前線。所以石州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有錢有辦法的高門大戶,紛紛想辦法遷往晉州、西京,甚至更遠的江陵。沒有錢也沒有辦法的平頭百姓,則只有把頭別在褲腰上捱一天算一天。(注1)

苦日子過得久了,人就會變得越來越麻木。不再關心外邊正在發生的大多數事情,也不再去思考自己有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然而最近一段時間,石州人的臉上,卻難得出現了一絲亮光,路上相遇,也難得多了一個大夥都愛參與的話題。那就是,城外雲鳳嶺上廢棄多年的臥佛寺裡頭,來了幾個道士。看病施藥,分文不取。

荒廢的佛寺裡住了道士不足爲奇,和尚們講究的是佛靠金裝,當一個地方沒有什麼大號施主可以依靠了,自然就拔腿走人,換個地方繼續去行騙,不,化緣。而道士們卻講究是清心寡慾,不拘於外物。四處遊歷時看到一間破廟打掃打掃住下來,剛好能養性修身。稀奇的是,那些道士的醫術,遠遠超過了大夥以往見識過的任何高明郎中。即便不能說是“生死人而肉白骨”,讓一些當地郎中們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大幅減輕,甚至藥到病除的奇蹟,在大夥眼皮底下都屢屢發生。

“怕是神仙吶,憐我世人苦多,特地前來施救了!”高門大戶都走了,等同於把文氣也都帶走了。剩下零星數個與普通百姓一起等死的讀書種子,大多是既沒有太多的見識,又對聖人教誨不夠虔誠的半桶水。親眼看到一個又一個原本病入膏肓的鄉鄰,一接連死裡逃生,立刻就聯想到了超凡之力上。

偏偏他們嘴巴里吐出來的話,往往還能自圓其說。故而三傳兩傳,雲鳳嶺上來的神仙的消息,就不脛而走。這下,非但方圓百里的病患都紛紛被家人擡着往臥佛寺方向走,就連一些手腳齊全,筋骨強壯的閒漢,也紛紛跑到寺院門口要求拜師學藝。

學不成點石成金的奇術,被仙家賜下幾招劍術也總是好的。下次党項鷂子如果膽敢越境來打草谷,就掐訣唸咒,隔着羽箭射不到的距離,直接將他們連人帶馬用飛劍劈成兩段。

那夥“陸地神仙”卻也大方,無論是前來求醫問藥的,還是拜師修仙的,都來者不拒。但唯獨有三個前提對誰都不肯通融,那就是,第一,任何人非經允許,不準跨入道觀大門。第二,改稱雲風觀的臥佛寺只管看病施藥和傳授所有前來學藝的人強身健體之術,卻不管伙食和住宿。哪怕是刺史家公子來了,也得自備帳篷和乾糧。第三,不準隨便打聽觀中之事,有刺探消息嫌疑者,立刻逐走,無論誰求情都絕不寬恕。

對第一條,大夥勉強還能理解。畢竟臥佛寺原本的規模就沒多大,隨便來一個人都能住進去,光是每天產生的五穀輪迴之物,就得把仙人給活活薰死。但對於後面兩條,則非常地無法理解。眼下時令雖然已經是春天,可山裡的風依舊銳利得如同剪刀,你讓大夥露宿在外,不是要把人生生吹出毛病來麼?況且大夥既然稱你一聲“神仙”,自然是想廣傳你的名頭。你連名字姓氏都不准問,不是連大夥報恩的機會都不想給麼?

但無論門外的人如何不滿,門裡的道士,都我行我素。並且,他們也的確有我行我素的本錢。某幾個急於拜入山門的壯漢守不住心性,試圖聯袂硬闖。居然被門口的掃地道士,直接用掃帚打了個落花流水。而那名道士看年齡,足足有七八十歲,白鬍子從下巴頦直接垂到膝蓋處,哪怕是提着掃帚滿山追殺“潰兵”,都飄然絕塵,一絲不亂。

連一個掃地的道士,都能將五個壯漢打得滿地找牙,那些親傳、嫡傳弟子,豈不更是了得?至於神仙觀主,雖然到目前爲止,僅有幾個身患重病的人曾經看到過他的真容,但是他既然能從閻王爺手裡搶人,又怎麼可能不是法力無邊?(注2)

“這等大能門下,估計考驗也多,規矩也大,我等肉眼凡胎,恐怕很難被列入門牆!”硬闖山門者被打了個頭破血流,循規蹈矩等着被“仙家”看中者,每天卻只能學到簡單的拳腳功夫。慢慢的,前來拜師學藝的人中,就有人受不了風餐露宿的苦楚,主動掉頭而去。

但也有少數幾個心性堅韌者,不顧一切留了下來,在道觀門前結廬而居。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神仙不是不收弟子,而是要考驗大夥的是否心誠。不信你看,這兩天主動出來幫忙施藥的道士裡頭,怎麼又多出來了一個白白淨淨的小胖子?就那笨手笨腳模樣,一看便知道是剛剛被神仙收入門下的,時間只會比大夥晚,不可能比大夥早。不信,你再看他身邊跟着那個小道姑,分明是塵劫未了,舊情難捨追過來的。若是已經修道多年,四目相對時,又怎麼可能流露出那麼多的癡纏?

1:唐末到後周時期,石州緊鄰定難軍。而定難軍節度使拓跋思恭本爲部族首領,因爲替唐朝鎮壓黃巢起義受封,並賜姓爲李。此後一直到宋初,拓跋(李)家都採取悶聲發大財的方式向四下擴張,表面上,卻接受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大宋五個朝代的冊封。直到1038年,李元昊正式宣佈自立,國號大夏。

注2:陳摶一生四處遊歷,曾經在呂梁山中部的鳳山隱居,所以宋初,有人在該地建立了天貞觀,來傳承其香火。陳摶弟子衆多,除了最後安葬他的賈德升之外,還有親傳弟子若干。其中在民間傳說裡留下名號的有幾個。火龍先生(無名,亦說姓鄭),傳劍術,比陳摶還要長壽,張三丰稱其爲師。种放,傳先天圖,後傳給了邵雍。後世道家隱修各派,通常都自稱傳自陳摶。

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三章 父子 (七)第三章 颶風 (三)第八章 人心 (五)第六章 帝王 (四)第十章 奪帥 (一)第二章 蓬篙 (六)第二章 蓬篙 (九)第五章 黃雀 (八)第三章 衆生 (五)第五章 求索 (六)第三章 颶風 (十)第七章 仕途 (一)第二章 蓬篙 (八)第七章 國難 (七)第九章 奪帥 (四)第五章 穀草谷 (三)第五章 求索 (四)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一章 初見 (三)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三章 父子(九)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三章 父子 (五)第一章 初見 (六)第八章 三生 (二)第九章 萍末 (八)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治河 (十)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六章 綢繆 (六)第四章 撲朔 (五)第八章 三生 (四)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三章 衆生 (五)第八章 崢嶸 (七)第十章 狂風 (四)第五章 迷離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虎雛 (二)第十一章 磐石 (五)第九章 長纓 (二)第八章 崢嶸 (六)第八章 崢嶸 (八)第四章 饕餮 (八)第十章 餘韻 (一)第一章 傳說 (九)第七章 鹿鳴 (三)第八章 雄關 (四)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二章 蓬篙 (十)第七章 治河 (十)第二章 款曲 (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一章 傳說 (四)第七章 國難 (二)第九章 長纓 (四)第四章 饕餮 (五)第五章 草谷 (二)第五章 短歌 (二)第十章 易鼎 (五)第二章 蓬篙 (五)第四章 虎狼 (四)第二章 重逢 (六)第一章 新春 (四)第六章 綢繆 (四)第十一章磐石 (一)第四章 歸來 (三)第四章 歸來 (十一)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三章 衆生 (五)第六章 紅妝 (九)第二章 款曲 (十二)第二章 蓬篙 (十)第二章 款曲 (十)第八章 三生 (四)第四章 答案 (七)第四章 虎雛 (三)第五章 迷離 (三)第五章 黃雀 (二)第八章 崢嶸 (十)第三章 耕耘 (二)第八章 烏鵲 (六)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六章 破繭 (二)第四章 虎雛 (四)第八章 麋鹿 (五)第二章 款曲 (四)第一章 問道 (六)第四章 答案 (三)第四章 歸來 (七)第八章 崢嶸 (一)第九章 萍末 (二)第十章 易鼎 (七)第四章 虎狼 (七)第一章 初見 (二)第二章 重逢 (一)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九章 血與水 (四)
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三章 父子 (七)第三章 颶風 (三)第八章 人心 (五)第六章 帝王 (四)第十章 奪帥 (一)第二章 蓬篙 (六)第二章 蓬篙 (九)第五章 黃雀 (八)第三章 衆生 (五)第五章 求索 (六)第三章 颶風 (十)第七章 仕途 (一)第二章 蓬篙 (八)第七章 國難 (七)第九章 奪帥 (四)第五章 穀草谷 (三)第五章 求索 (四)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一章 初見 (三)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三章 父子(九)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三章 父子 (五)第一章 初見 (六)第八章 三生 (二)第九章 萍末 (八)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治河 (十)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六章 綢繆 (六)第四章 撲朔 (五)第八章 三生 (四)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三章 衆生 (五)第八章 崢嶸 (七)第十章 狂風 (四)第五章 迷離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虎雛 (二)第十一章 磐石 (五)第九章 長纓 (二)第八章 崢嶸 (六)第八章 崢嶸 (八)第四章 饕餮 (八)第十章 餘韻 (一)第一章 傳說 (九)第七章 鹿鳴 (三)第八章 雄關 (四)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二章 蓬篙 (十)第七章 治河 (十)第二章 款曲 (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一章 傳說 (四)第七章 國難 (二)第九章 長纓 (四)第四章 饕餮 (五)第五章 草谷 (二)第五章 短歌 (二)第十章 易鼎 (五)第二章 蓬篙 (五)第四章 虎狼 (四)第二章 重逢 (六)第一章 新春 (四)第六章 綢繆 (四)第十一章磐石 (一)第四章 歸來 (三)第四章 歸來 (十一)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三章 衆生 (五)第六章 紅妝 (九)第二章 款曲 (十二)第二章 蓬篙 (十)第二章 款曲 (十)第八章 三生 (四)第四章 答案 (七)第四章 虎雛 (三)第五章 迷離 (三)第五章 黃雀 (二)第八章 崢嶸 (十)第三章 耕耘 (二)第八章 烏鵲 (六)第五章 迷離 (二)第六章 破繭 (二)第四章 虎雛 (四)第八章 麋鹿 (五)第二章 款曲 (四)第一章 問道 (六)第四章 答案 (三)第四章 歸來 (七)第八章 崢嶸 (一)第九章 萍末 (二)第十章 易鼎 (七)第四章 虎狼 (七)第一章 初見 (二)第二章 重逢 (一)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九章 血與水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