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

糜暘與諸葛亮目前雖天各一方,但隨着關係的轉變,兩人之間的交流相比於從前,反而變得更加頻繁。

而就在糜暘寫給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後沒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諸葛亮的來信。

從時間上推斷,這封信當然不會是諸葛亮的回信。

這封信乃是在諸葛亮南下僰道之時寫給糜暘的,信中的內容講的正是諸葛亮對鄧艾的看法。

由於是諸葛亮的來信,故而在糜暘一收到這封信後,他便展開看了起來。

本來糜暘以爲諸葛亮是擔憂北境局勢纔會寫這封信,可當他看完信中的內容之後才發現,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是在告誡他要小心鄧艾的品性。

諸葛亮的告誡,一下子就讓糜暘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後世經常有人因爲馬謖這個污點,認爲諸葛亮缺乏識人之明,其實這點是不對的。

無論再有識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甚至劉備也是如此。

現在在成都附近作亂的黃元,當初便是得到劉備的賞識才步步高昇的,而在任命黃元之初,諸葛亮就曾勸諫過劉備黃元不可信任。

可劉備並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阻。

諸葛亮的識人之明不如劉備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便認爲諸葛亮無識人之明,相反諸葛亮是頗有識人的眼光的。

歷史上劉禪執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諸葛亮親手提拔並一一安排在關鍵位置上的。

在諸葛亮死後若沒有那些大臣的輔佐,以劉禪的智術,季漢只可能滅亡的更早。

糜暘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當諸葛亮對他提及鄧艾性格的弊病時,他立即就重視起這件事。

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鄧艾的性格弊端,與他在歷史上所展現出來的十分相似。

而歷史上正是這樣的性格弊端,才讓鄧艾最後步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歷史上的石苞出身與鄧艾差不多,最後卻能成爲西晉的開國郡公,不是他的功勞比鄧艾高,乃是他比鄧艾會做人多了。

本來身爲穿越者的糜暘,應該比諸葛亮更瞭解鄧艾的性格纔是。

可鄧艾在糜暘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暘實在並未察覺到鄧艾在外人面前,會有着矜能負才的一面。

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這一點了,那麼糜暘當然不會坐視不理。

防患於未然,是糜暘一向的信條。

思考之下,糜暘起身走向他的內帳中。

內帳作爲糜暘日常休息的場所,佔地空間並不算大,但就在這不大的佔地空間之中,卻林立着一層層書架。

在那些書架之上,擺放的是糜暘收集到的各類藏書,這些在當世來說可都是寶貝。

糜暘漸漸走到一處書架下,然後憑藉着腦海中的記憶,在一大堆竹簡中抽出了一卷。

這處書架是糜暘專門用來擺放歷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這一卷竹簡,正是史家鉅作《史記》中的一傳——《絳侯周勃世家》。

取出這一篇竹簡後,糜暘便高喊讓丁封入內,在丁封入內後糜暘將手中的竹簡交到他手中,並對他囑咐道:

“命人快馬加鞭,將這送至士載手中。”

丁封聽到這句話後,不疑有他。

鄧艾作爲梁州的內部人,糜暘私下裡偶爾會與鄧艾聯絡實屬正常。

只是在離去之前,丁封還是習慣性的問了一句糜暘道:

“君侯可有話要轉交給鄧主簿?”

面對丁封的詢問,糜暘沉默了一會言道:“將這卷竹簡送至士載手上就好。”

見糜暘是這個態度,丁封不再遲疑,雙手捧着竹簡便朝着帳外走去。

看着丁封離開的背影,糜暘心中不由得嘆息一聲。

諸葛亮寄希望於糜暘能夠讓鄧艾修心養性,可對於這件事糜暘心中並無十足的把握。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只希望鄧艾在明白他的苦心後,以後能夠在旁人面前收攏下自己的性格吧。

蜀郡,江原縣。

鄧艾率領的三千大軍現今便駐守在此處。

就在上月黃元據漢嘉郡造反之後,他便率領五千郡兵朝着成都進發。

由於蜀郡兵力空虛,所以黃雲一路上毫無阻礙,在不久後就順利拿下了臨邛縣。

臨邛縣是蜀郡的西大門,臨邛落入黃元的手中,就代表着黃元的叛軍距離成都已經不遠。

可就在黃元想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拿下江原縣的時候,從南安北上急速回防的鄧艾率先一步率大軍進入了江原縣中。

鄧艾的及時回防,成功遏制住了黃元繼續朝着成都進攻的勢頭。

只是在率領大軍進入江原縣後,鄧艾並沒有着急領軍前去攻打黃元所部,他只是下令全軍固守江原。

隨着時間的推移,鄧艾率軍固守在江原縣已然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黃元也曾派探子來進一步打探過江原縣的情況,甚至還派使者來向鄧艾下戰書過。

按照黃元的推想,鄧艾年輕氣盛,在他的激怒之下勢必會打算出城與他會戰。

可讓黃元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是把鄧艾成功激怒了——他的使者的頭顱被鄧艾砍下,並掛在江原城牆之下。

可鄧艾斬殺黃元使者之後,他卻依舊抱着按兵不動的打算。

鄧艾的按兵不動讓黃元急的跳腳,卻也間接引發了他大軍中的一個小地震。

而這場小地震的起因在於馬謖。

這段時間內,馬謖曾多次勸過鄧艾,應當儘快將黃元的叛軍清繳。

馬謖之所以會建議鄧艾出兵,一方面是他覺得黃元的叛軍人數雖多,但大多都是烏合之衆,戰鬥力不強。

另一方面江原縣的背後就是成都,他們領軍到達江原縣的消息也早已經傳到成都,想來現在成都中的各位大臣都將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

包括劉備。

短短數日,那些大臣或許還能理解鄧艾是想養精蓄銳。

可一個月的時間都快過去了,鄧艾面對囂張的叛軍卻還一直未有行動,那麼肯定是會引起各種非議的。

馬謖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着無端受人非議有損清名的。

可是面對馬謖的進言,鄧艾一直就一個態度——無動於衷。

馬謖見一直勸不動鄧艾,作爲鄧艾副將的王平又不願意和他一同勸諫,他就難免有些氣急敗壞。

馬謖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聞名,往日就連諸葛亮都會時常採納他的計策,這讓馬謖往日中一直自視甚高。

但讓馬謖沒想到的是,丞相都不會對他的諫言置若罔聞,鄧艾這個卑鄙出身的小人竟然敢如此。

當然再如何氣急敗壞,馬謖一個護軍還是沒辦法染指大軍的指揮權,他便只能暗自生悶氣,並找軍中的一些好友飲酒敘舊。

與三五好友敘舊之時,馬謖難免會向他的好友們傾訴自己內心的煩惱。

傾訴的多了,自然就變成牢騷了。

由於馬謖的身份特殊,他的牢騷很快就傳遍了全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心。

當鄧艾聽說這件事並讓人查實後,立即變得大怒。

他之所以按兵不動,是爲了消耗敵軍的銳氣,馬謖向他建言時,他也曾一五一十說出過自身的謀劃。

可他卻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馬謖竟然還敢語出異議,擾亂軍心。

這就是鄧艾不瞭解馬謖這個人了。

馬謖乃是三國時期剛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人物。

歷史上諸葛亮都把陣圖給馬謖畫好了讓他照着排兵佈陣,他都能搞出上山自殺這種令諸葛亮欲哭無淚的事,他還有什麼事是幹不出來的。

鄧艾爲了穩定軍心,他直接下令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想將馬謖當衆仗責三十。

當鄧艾的這個命令傳遍全軍後,馬謖感到意外且憤怒就不說了,就連王平、石苞等諸將也頗爲意外,並且他們都爲馬謖求情起來。

性格沉穩的王平就對鄧艾勸道:“馬護軍,丞相親信,還望校尉慎重。”

王平並沒有對鄧艾說馬謖罪不至此,因爲從軍法方面來說,鄧艾的處置沒半分毛病。

可是問題出在馬謖的身份上。

王平能對鄧艾說出這樣的建言,足以說明他是真心爲鄧艾好。

可惜的是馬謖有剛愎自用的毛病,鄧艾卻有情商是負數的毛病。

這一點在他獨當一面的時候,表現的更爲明顯。

鄧艾之所以會懲罰馬謖,是因爲他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便是爲了耗敵軍銳氣,等到敵軍自亂陣腳時他再主動領軍出擊,必可一戰而勝。

現在他與敵軍相持近一月,按照他的估計黃元叛軍的自亂陣腳可能就在這幾日了。

這時候己方卻出現軍心動搖的隱患,那不是在耽誤國家大事嗎?

這對鄧艾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況且直接懲戒馬謖,也是最快能穩定軍心的辦法。

對於王平的好心相勸,鄧艾最後只是說道:“銜命平叛,奉指授之策,操獎懲之權,正合權宜。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速之可也,又豈可因人情而猶豫?

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在說完這番解釋之後,鄧艾便不顧諸將勸阻,執意將馬謖當衆行刑,以圖穩定軍心。

隨着馬謖被當衆杖責三十,見鄧艾真的敢對馬謖下手,三千益州軍瞬間就對鄧艾盡皆畏服,連帶着三千益州軍的軍心也很快穩定下來。

可是相應的是,馬謖與鄧艾之間,可算徹底結下一番仇怨了。

後來就連鄧艾對王平說的那番話,都漸漸地被許多人所知道。

不過由於現在鄧艾剛剛樹立起在大軍中的威嚴,故而這些事都被暫時的壓制下來了。

而在鄧艾在江原縣中解除內憂的時候,離江原縣不遠的黃元叛軍亦如鄧艾所設想的那般,開始自亂陣腳起來。

儘管在過去的時間中,鄧艾一直堅守不戰,按常理來說,黃元或許可以另闢蹊徑。

可關鍵就在於鄧艾領軍駐守的是江原城。

江原城不僅是成都西南的最後一道屏障,它還是長江在益州境內的一道樞紐所在。

鄧艾領軍駐防江原城,不僅直接讓黃元領軍進攻成都的設想成爲泡影,也讓黃元領軍擾亂漢軍運糧水路的意圖徹底落空。

這樣一來黃元的五千叛軍,就好似無頭蒼蠅一般,只能在臨邛附近原地亂轉。

黃元的五千叛軍大多都是烏合之衆,對於烏合之衆來說,帶他們造反沒有問題,但己方必須要一直保持進攻的勢頭,並且要不斷勝利才行。

一旦不能保證這兩點,那麼烏合之衆的軍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

在毫無進展將近一個月之後,黃元終於撐不住了,他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哪怕他知道現在不能退,但如果他再不退,那麼後面的局勢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鄧艾早就在臨邛縣外安排了許多斥候,黃元剛有退兵的跡象時,斥候便立即將消息傳回到鄧艾的手中。

鄧艾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知道時機已經到的他,馬上率領着養精蓄銳許久的三千漢軍從江原縣出擊,追擊着黃元的五千叛軍。

臨邛與江原縣相距不遠,再加上黃元的五千叛軍從臨邛撤退之時還將臨邛城收颳了一番。

在攜帶大量輜重的情況,黃元的五千叛軍根本走不快。

很快黃元的五千叛軍就在臨邛縣外被鄧艾的軍隊追擊上。

在看見黃元的五千叛軍後,鄧艾馬上指揮漢軍發起了進攻。

黃元的五千叛軍本就是喪失鬥志才退兵的,再加上他們剛剛收刮完臨邛縣,許多士卒的身上都帶着不少重物,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又怎麼對敵。

於是乎在三千漢軍衝殺而來時,黃元的五千叛軍還未列起什麼像樣的陣型,登時就被那三千漢軍衝的潰不成軍。

在亂軍之中,黃元因爲逃脫不及,被藝高人膽大的石苞給親手砍下了首級。

待黃元身死之後,剩餘的叛軍立馬就都跪地投降起來。

兩軍還未交兵多久,前一月還引得蜀郡震動的黃元之亂,便被鄧艾成功平定。

當石苞興沖沖地提着黃元的首級來找鄧艾時,他還將手中的一封信交到鄧艾手中。

這封信是從黃元身上搜出來的。

鄧艾接過石苞手中的信看了起來,看完之後鄧艾的臉上的喜色還未存在多久,便又浮現了幾分凝重之色。

這封信中記錄了一件事——漢太尉孫權,以兵、錢、糧資助南中成事。

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11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224章 天地赤紅 漢將挺立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379章 百姓歡騰 暗流涌動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1章 江陵城中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424章 二擒二縱 世之良謀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
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55章 此子該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11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224章 天地赤紅 漢將挺立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379章 百姓歡騰 暗流涌動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302章 三虎一鹿 共逐樊城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1章 江陵城中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424章 二擒二縱 世之良謀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