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

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

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三年冬季的荊州新野,那時候的荊州正處在大變前夕。

第二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南征荊州。

那時劉表病死,劉表次子劉琮繼位,遣使者投降曹操。

劉備本屯兵於樊城抵禦曹軍南下,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的消息,他到了宛城才知道狀況。

在知道情況後,他隨即率軍南撤,想到江陵領兵據守曹軍。

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民衆自發跟隨劉備,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這麼緩慢的行軍距離,終於讓劉備的軍隊在當陽,被曹操親自率領的五千鐵騎追上。

那時候劉備本可以甩下十餘萬民衆,急速行軍率領大軍前往佔據江陵。

江陵乃是荊州富庶之地,城池中糧草甲冑無數,得到江陵,劉備足夠有資本逐步統一荊州。

曹操就是擔心劉備會佔據江陵,才親率鐵騎一路狂奔追擊。

但爲了百姓的安危,劉備不忍心丟棄他們。

後曹操的五千騎軍追擊上劉備的大軍之後,爲了保護百姓,劉備的大軍根本施展不開。

這一點被善於把握戰機的曹操抓住,曹操可不會管百姓的死活,於是乎那一戰劉備幾乎全軍覆沒,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而逃。

若當時劉備聽從建議,捨棄百姓,江陵早就會是他的囊中之物。

就算拿不下江陵,他亦不會落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在當陽一戰中,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操大將曹純所捕獲,就連那時尚在襁褓之中的劉禪亦陷落在亂軍之中。

幸虧有着趙雲的拼死護衛,劉禪最後纔有驚無險。

建安十四年至建安十七年之間,劉禪逐漸長大,開始有了一些記事的能力。

可是那時劉備正忙於與孫權聯盟,四處征討荊州建立根據地,而劉禪就一直跟隨着劉備忽南忽北。

後建安十七年劉禪五歲時,他差點被劉備繼妻孫夫人攜帶返回江東。

幸虧張飛與趙雲及時截江奪船,方纔沒有讓劉禪深陷險境,成爲質子。

但這一件事,給那時幼小的劉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建安十九年劉禪七歲時,劉備平定益州後便將其接至成都,他的生活才逐漸得到安定。

這些種種往事無疑在劉禪心中,埋下了一些驚疑彷徨的種子。

因爲這些種子,讓劉禪自小就養成了仁弱、沒有主見不夠武斷的性格。

加上兒時的經歷,讓劉禪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

自劉禪到成都之後,到了一個全新環境中的他,因爲本來就缺乏安全感,所以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適應。

他的親近之人如劉備、諸葛亮、趙雲等人大多要忙於公務,不能時刻在深院之中陪伴着他。

而劉禪的新一任繼母吳氏本就是劉備爲了穩定益州人心,方纔迎爲繼室的。

劉備對吳氏本來就沒多少感情,更何況有着上一任繼妻孫氏的榜樣在,劉備並不完全放心將劉禪交給吳氏教養。

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時常陪侍在劉備身邊的,年紀與劉禪相差不大的糜暘,就承擔起了很大一部分陪伴劉禪的責任。

糜暘之姑母乃是劉備正妻,身爲劉備正妻的母族,糜暘乃是正兒八經的劉備外戚,名義上更是劉禪的表兄。

加上糜暘之姑母糜氏,乃是爲救劉禪而死,有着這份恩情在,劉備更放心讓糜暘陪伴劉禪。

那段時間中,糜暘日則陪讀,夜則同室,陪劉禪度過了整整五年時間。

在那劉禪彷徨、不安的五年中,是糜暘日夜陪伴在劉禪身邊。

在劉禪性格,心智逐漸成熟的五年之中,是糜暘作爲表兄一直照顧提點着劉禪。

有着這五年的陪伴之下,劉禪對糜暘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

對劉禪來說,相比於他最近幾年纔出生的劉永、劉理兩位弟弟,糜暘才更像是他的親人。

所以在劉禪看到糜暘歸來的那一剎那,他臉上的雀躍之情,幾乎就要掩蓋不住。

劉禪來到糜暘身前,他正要如往前一般先對糜暘一拜。

但他的這個行爲,卻被反應更快的糜暘所阻止。

在阻止之後,糜暘率先對着劉禪一拜,口中言道:“臣拜見太子。”

在糜暘向劉禪拜完之後,糜暘又轉身對着伊籍一拜:“伊師安好。”

伊籍作爲劉禪的老師,糜暘作爲曾經劉禪的伴讀,伊籍自然亦是教導過糜暘的。

糜暘的這一幕落在伊籍眼中,令其微微點頭。

糜暘有安漢將軍之風,雖有大功在身,卻並不恃寵生嬌。

伊籍在受了糜暘一拜後,緩緩起身,亦對糜暘微微一拜,而後他便整理衣袖走出了大殿。

只要眼睛不瞎都看得出來,在糜暘到來後,劉禪已經無心學習。

既然如此,還不如主動給劉禪放個假,讓他與糜暘好好敘敘舊。

在伊籍走後,劉禪悄悄長舒了口氣,而後他用不解的目光問道:“爲何表兄方纔不讓我向你行禮?”

“以前表兄未離開成都前,都是禪先主動向表兄行禮的。”

面對劉禪的疑問,看着眼前已經長高了不少的表弟,糜暘笑着回答道:

“之前公嗣只是大王公子,未有名分在身,你我之間交往以長幼爲先。”

“但公嗣現在是太子,太子乃半君,豈有君向臣行禮的?”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代表成年,成年之後方纔取字。

但其實很多人的字並不是成年後才獲得。

提前給子侄取字,有着希望子侄快點長大的美好期望。

當初劉備立劉禪爲王太子後,便順勢爲劉禪取字爲公嗣。

糜暘的回答讓劉禪的眉毛微微皺起,但他也沒在這件事上多作思考。

在糜暘回答之後,劉禪因爲身高還未完全長開,所以他便拉着糜暘的衣袖來到他的內殿之中。

崇文殿不僅是劉禪學習的場所,更是他的居所所在。

在帶着糜暘進入內殿中後,劉禪揮手屏退了內殿中的所有侍者。

劉禪讓糜暘在內殿中的書案前坐下,而後他便小跑去他的牀榻旁的書架所在,從上面取下一個錦盒。

劉禪抱着這個錦盒,一臉神秘的來到糜暘身前坐下。

他將這個錦盒放在書案上推到糜暘身前,隨後他打開錦盒,露出裡面的一本書籍。

他臉上浮現得意之色對糜暘言道:“前年表兄出發去荊州之前,曾在我面前感慨離開成都之後,不能再聆聽諸位名師教誨。”

“表兄的話那時就記在我心中。”

“後來表兄走後,每逢各位名師教導我經書典籍之時,我都會將各位名師的見解一字不落的記錄之下。”

“我想的是,表兄雖然不在成都了,但是我把那些名師的教誨見解都記錄下來。

這樣等表兄回來後,看到我記錄的這些文字,也約莫可以當做現場聆聽了。”

“在我長久的記錄之下,不知不覺,那些名師的教誨見解,竟已經佈滿了一本書籍。”

“表兄要是再不回來,我就得再重新記錄一本了。”

說完後,劉禪取出那本書籍,一頁頁翻開給糜暘看。

看在那本書籍上密集卻工整的字跡,糜暘不禁在腦海中浮現起劉禪在昏暗的燈光下,輕咬筆頭奮筆疾書的畫面。

想到這一幕,糜暘的嘴角浮現了溫暖的笑意。

後世有許多人都對劉禪恨鐵不成鋼,認爲他敗壞了劉備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

劉禪不是個合格的亂世之君,但面對他所依賴的人,他也並非是無情的暴君。

糜暘接過劉禪手中的書籍,而後臉上浮現喜色的將其放入自己的懷中,他對着劉禪言道:

“這份禮物兄長很喜歡,多謝公嗣了。”

劉禪既然將所有內侍屏退,當然就是想與糜暘以兄弟的身份相處。

糜暘臉上的喜色被劉禪捕捉,看到他精心爲糜暘的禮物得到了糜暘的喜歡,劉禪心中也很高興。

之前他爲感謝諸葛亮的教導輔弼之恩,特地畫了一副諸葛亮的畫像送與諸葛亮,那時候得到諸葛亮誇讚的他,亦是這般高興。

在糜暘收下他的禮物後,劉禪馬上就問起了糜暘在荊州的事蹟。

糜暘在荊州的戰績,早已傳遍了整個成都城,當劉禪第一次得知這個消息時,他內心的興奮簡直難以言表。

好像是他取得了那般戰績一般。

本來劉禪想作一首賦來讚頌他表兄的豐功偉績,但可惜這麼久過去了,文才不佳的他,還沒將那篇賦給做出來。

只是這個小插曲,並沒有影響糜暘在劉禪心中的高大形象。

少年之人多仰慕英雄。

劉禪與糜暘的感情本來就極好,現在糜暘又取得了那般豐功偉績,現在在劉禪心中,已經完全將糜暘當成偶像了。

雖然劉禪從各種情報之中,已經將糜暘的戰績瞭解的差不多。

但是那些情報都是大概的,真正的細節當然還得糜暘親自敘說。

在劉禪充滿好奇及期待的目光之下,糜暘將他在公安的事情,挑着有趣的內容跟劉禪大致複述了一遍。

在糜暘的敘說之下,一直養在深院之中學習枯燥經書的劉禪,聽得津津有味的。

良久之後,糜暘將所有的事都大致說了一遍。

而在說完之後,糜暘看着劉禪,問他道:“公嗣可知道孫權敗在哪裡?”

對於糜暘的詢問,劉禪仔細思考了一番,而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父王曾教導過我,用人不疑。”

“孫權身爲一國之主,疑心太重,致使上下離心,這是取禍之道。”

聽着劉禪的看法,糜暘如幼時一般,伸手摸了摸劉禪的頭,誇讚他道:“公嗣聰慧。”

公安一戰中,孫權落敗的因素有很多,但無疑他的疑心深重,乃是很重要的一點。

雖然糜暘在方纔的敘說中有着提點,但劉禪能看出這點,已經符合正常的期待了。

這證明劉禪不是後世所流傳的一般是個傻子,當然劉禪亦不是後世抖音有些營銷號所說的那般,乃是什麼扮豬吃老虎的千古一帝。

庸而不愚,纔是對劉禪才能的正確評價。

總比那晉肉帝好多了。

面對糜暘的誇讚,劉禪看着糜暘很誠懇地言道:“將來我是不會對葛師與表兄生疑的。”

在說完這點後,劉禪問糜暘道:“表兄這番回成都,是不是就不走了?”

在問這句話時,劉禪的臉上有着期待。

“在表兄不在的這段時日裡,許多益州士子紛紛糾纏於我,令我煩不勝煩。”

“那譙周還言表兄殺心太重,真是氣死我了。”

“表兄不如留在成都,擔任我的家令吧。”

劉禪所言的家令一職,全稱爲太子家令。

按漢代禮制,皇帝、諸侯王太子都是有着封國的,而爲諸侯王太子管理封國事務的便是家令。

家令位比太守,國相,更是太子屬官中的核心心腹。

如果糜暘擔任了劉禪的家令,等將來劉禪一旦承繼漢統,那麼糜暘的起步官職至少是九卿之一。

聽到劉禪這麼信任自己想讓自己擔任他的家令,糜暘心中雖開心但卻不能接受。

糜暘說道:“太子家令一職一般由大儒所擔任,我功績雖夠,然士林聲望不足。”

“況且大王已經命我擔任漢興太守一職,王命不可違。”

糜暘的回答令劉禪的臉上浮現失望之色,他只是想讓糜暘待在他身邊繼續看護他而已,有這麼難嗎?

看着劉禪臉上的失望之色,糜暘知道劉禪的心思。

他出言寬慰劉禪道:“雖然將來我不在公嗣身邊,但只要公嗣有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星夜兼程來到公嗣身邊。”

“果真?”劉禪問道。

“那是自然。”糜暘保證道。

在糜暘這麼保證之後,劉禪臉上的失望鬱悶之色才一掃而空。

“那如果以後我執政之日,讓你回成都錄尚書事,伱可不能推辭。”

“我要你一直輔佐我。”

劉禪臉上流露很鄭重的神色說道。

當劉禪說出這句話後,他已經將手掌伸向了糜暘。

錄尚書事,怎麼就突然提及這個了?

糜暘雖有所疑惑,但兄長守護弟弟,不正是他的責任嗎?

糜暘如少時承諾會守護劉禪那般,他伸出自己的手掌與劉禪相擊。

手掌相擊之下,發出一聲脆響,這代表着信誓已成。

而在手掌相擊之後,崇文殿中的兩位年輕人相視一笑。

殿外的陽光從窗戶中散落,落在了這兩位俱是青春年少的年輕人身上,這一幕像是向象徵着大漢美好的未來一般。

恩誓已結,永不相負,這是來自上一輩的風骨,理應在下一輩身上繼續傳承。

今天沒了,睡覺去了,大家晚安。

求月票

(本章完)

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34章 武力爆表的關平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466章 死者層積 敵踐而散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200章 張嶷設計 申儀炸了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24章 屠殺?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218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9章 糜暘到了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32章 小心有詐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511章 魏營變故 疾行捕麟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31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二)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8章 關羽之憂第七百六十三章 沙王絕招 共食江東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519章 功高震主 北伐大會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
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281章 來日之患 二氣丕鵝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34章 武力爆表的關平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466章 死者層積 敵踐而散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200章 張嶷設計 申儀炸了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24章 屠殺?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七百零四章 何時開戰 今日始也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218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9章 糜暘到了第531章 明光熠熠 漢胡重沓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32章 小心有詐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511章 魏營變故 疾行捕麟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31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二)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8章 關羽之憂第七百六十三章 沙王絕招 共食江東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519章 功高震主 北伐大會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