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

糜暘知道劉備讓他親自來接劉禪的用意。

無非是近年來他久不在成都,劉備擔他暘與劉禪的關係生疏了。

可是從劉禪的這番表現來看,劉備的這點擔憂卻是過慮了。

在城外接到劉禪後,應劉禪的要求,糜暘與劉禪兄弟二人一同駕馬朝着長安城的城門走去。

兩馬前行之際,在經過章城門時,劉禪看着正在修葺的章城門,不由得想起之前在奏報上看到的糜暘攻城之舉。

焚柱陷城,單是聽到這四個字就會感覺到震撼。

而在親眼見到還未修復原型的城牆之後,劉禪心中的震撼感自然地又多上了幾分。

劉禪並未掩飾心中的驚歎,可在驚歎之餘,劉禪還是略有些擔憂的說道:

“章城門能修復的完美如初嗎?”

聽到劉禪的這聲擔憂,糜暘臉上露出笑意,他果斷地答道:

“不能。”

糜暘的回答,讓劉禪臉上的擔憂神色又重了幾分。

或許他早就知道這個答案,畢竟以當世的建築條件,要將一座遭受了兩次重創的城牆修復的完美無缺,的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只是心中雖早有這個猜想,但劉禪之前難免還抱着些期望——表兄、丞相還未下定論呢,有什麼不可能的。

可今日在得到糜暘準確的回答後,劉禪心中殘存的期望自然就完全破滅了。

破滅之後,劉禪當然會感到擔心。

長安是國都,是大漢的心臟所在。

大漢的心臟在某些方面有着缺陷,身爲大漢的太子,劉禪又怎麼會不擔心呢。

看到劉禪擔心的神情後,糜暘倒是不以爲意。

“阿斗勿憂。

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大漢基業綿長,加上國政清明,代代養才之下,誰敢斷言來日大漢不會再現魯班乎?”

說完這一點後,糜暘又緊接着說道:

“況要想守護好一國,從不在於城牆堅厚,亦不在於甲士多寡,而在於人心向背也。”

見糜暘親切的喚自己阿斗,劉禪心中受用的很。

而糜暘說的話,也讓劉禪深思起來。

今日表兄說的話,怎麼跟往日父皇與丞相說的頗爲相似。

只是劉禪並未因糜暘略微說教的話語而不喜,相反的是,劉禪還挺喜歡有人管着的感覺。

當然天下間能讓劉禪自願接受他管教的人,滿打滿算也不過三五人而已。

仔細琢磨了一番糜暘的話後,劉禪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國之備,在德不在險。”

見劉禪領會了自己的意思,糜暘毫不吝嗇地讚揚劉禪道:“我就說,阿斗一向是極聰慧的。”

糜暘的讚揚落入劉禪耳中後,讓劉禪的眼神微微一動。

而後在旁人不易覺察的瞬間,劉禪讓自己在馬背上的身軀,挺地更加板正。

劉禪的小動作瞞得住旁人,卻瞞不住糜暘。

意識到劉禪當下心情不錯,糜暘話鋒一轉說道:“只是在修繕德行的時候,國家重器也不能荒廢。

我以爲將來大漢可大力拔擢於奇技一道上有才能之人,若能廣納這等英才,再配上阿斗的德行與聰慧,大漢的基業定然會萬世永固的。”

糜暘的語氣溫柔,好似在不經意間說出了一件小事一般。

而聽到糜暘這一點建言的劉禪,也未覺得糜暘這番話說的有哪裡不對的地方。

表兄是在幫助他來日能成爲一位聖君呀!

劉禪轉頭看向一旁的糜暘言道:“表兄說的對。

說的對,就可以去做。”

劉禪給了糜暘一個肯定的答覆。

劉禪的這個答覆,聽得他身後的黃皓黑線密佈。

不是說黃皓認爲糜暘說的沒道理,只是劉禪是太子呀!

況且糜暘將建言的事放在來日,那麼對糜暘的話,就不能單純以太子的身份來回答——太子來日會是何等身份,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嗎?

而身爲一國之君,怎麼能對大臣如此言聽計從呢。

黃皓在二人身後可是看的清清楚楚的,方纔劉禪哪怕是一點猶豫的表現都沒有。

這。

劉禪可不知道黃皓心中所想,在隨着糜暘繼續前進了一段路程後,劉禪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劉禪撥轉馬頭,讓自己更靠近糜暘一些,然後小聲地說道:

“在我來長安的路上,太常許慈曾給我寫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說,表兄有跋扈之態。”

劉禪的“告密”若是被黃皓聽到,他估計得跌下馬去。

就是糜暘在聽到劉禪的“告密”後,他的表情也有些驚訝。

糜暘知道許慈是因爲何事,才向劉禪暗中參了他一本。

許慈的這個舉動,糜暘之前也不是沒想到過。

畢竟許慈不但是太常,還曾教導過劉禪一段時間的經學。

可糜暘就是沒想到,劉禪會將這件事告訴給他。

看着頭都快拐到自己身上的劉禪,糜暘不由得問道:

“那阿斗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呢?”

糜暘不問還好,一問劉禪的臉上就浮現出以往極少顯露過的怒色。

“我看許慈是在胡說八道。

他是在污衊表兄。

他是一個不德的人。”

連續三句話,劉禪直接表達了他對許慈的看法。

從小熟讀經書的劉禪,是知道白馬之誓的存在的。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正常情況下劉禪應該是要理解許慈的苦心的。

可劉禪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歷史上的劉禪,曾用大漢帝王的名義,爲身爲臣子的諸葛亮立了一座廟。

這件事乍聽起來好似沒追封關羽爲王一事嚴重,但實際上要想做這件事,劉禪身上揹負的阻力與壓力更大。

因爲違背白馬之誓,說到底是最多算違背祖制,況且違背祖制的漢家帝王多的是。

而爲臣下立廟,這違背的是禮制!

違背禮制與違背祖制,完全不是同一概念的事。

祖制是一家一朝之事,禮制是維護古代社會穩定的基石,是兩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共同遵守的規則。

不管你是哪朝哪代的,只要身在封建社會中,都一定會受到禮制的約束。

而要是有帝王膽敢違背禮制,就不要說在世時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就是去世之後,也會被後世的無數士子反覆抨擊。

劉禪的性格是優柔,可一旦他爲愛奔赴起來,那種不顧一切的態度,任漢家歷代哪一位帝王看到了都得稱呼一聲好傢伙。

劉禪都敢違背禮制了,還會在乎祖制嗎?

祖制是很重要,可在劉禪眼中,遠遠比不上一些人重要。

在瞭解了這些後,也就明白了爲何劉禪爲何會那麼討厭許慈。

在得知劉禪對許慈的看法後,糜暘又不禁問道:“那阿斗準備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糜暘的詢問讓劉禪想了想,他很快地就給出了答案:

“不德的人,不應該再留在以德爲本的朝廷。”

劉禪的話讓糜暘啞然失笑,卻也讓糜暘進一步認清了劉禪對他的信任。

這讓糜暘心中的那個謀劃,又多了幾分把握。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劉禪不斷主動找糜暘談着話,可劉禪談的卻不是國家大事,而是談一些他近幾年來的生活趣事。

面對劉禪的主動分享,糜暘當然也是十分積極的迴應着。

一來二去之間,存在兩人之間的那些許陌生感,就也漸漸地消散着。

而在一路說笑之下,糜暘不久後就帶着劉禪來到了未央宮內。

糜暘與劉禪不知道的是,在未央宮的一處高臺上,劉備帶着張飛正在注視着他二人。

看着糜暘與劉禪一路上有說有笑的,絲毫沒有生分的表現,輕咳了幾聲後,劉備笑着對身後的張飛言道:

“朕放心了。”

劉備放心的是什麼呢?

一切皆在不言而喻中。

張飛並未選擇回答劉備的話,他只是上前一步扶住了劉備因咳嗽而顫抖的身體。

“兄長,樓高風大,我們回去吧。”

聽到張飛關心的話語後,劉備點了點頭說道:

“好。”

於是張飛便攙扶着劉備,一步步朝着寢殿走去。

在去往寢殿的路上,劉備緩緩說道:

“過一段時間,朕會下詔,封你爲大將軍。

除去大將軍的職務外,朕還會讓你兼任司隸校尉。”

從內容上看,劉備這番話很明顯是在對着張飛說的。

可張飛偏偏卻沒有選擇迴應劉備的話。

哪怕是問一句:“我爲大將軍,那子晟如何”的話都沒有。

數十年的生死兄弟情誼,張飛不難看出劉備的心思。

在張飛的攙扶之下,劉備來到了寢殿之外。

可站在寢殿的門口,劉備卻並沒有立刻往着寢殿內走去。

他轉身看了一眼遠處的萬里江山,隨後緊了緊身上的皮裘,感受到有些寒冷地他悠悠地說了一句:

“要起風了。”

孫權稱帝及吳魏聯盟,會讓大漢的國運發生轉折嗎?

並不容易。

能讓大漢未來走向未知的,一直都是一件事。

而劉備知道,曹叡與孫權正在一邊默默舔舐着傷口,一邊在等待着那件事。

元旦要來了。

建業城中。

由於稱帝過於突然,屬於吳國的皇宮尚未修建完畢。

這讓稱帝后的孫權在回到建業城後,只能暫時待在往日的太尉府內處理政務。

在處理完手頭上的政務之後,孫權便讓是儀前去將孫慮召來。

孫慮是孫權的次子。

相比於孫登,孫慮自幼比孫登更聰慧一些,且多才多藝,所以他深得孫權器重喜愛。

而在孫登成爲質子留在荊州後,孫權因爲心中的某個打算,對孫慮顯得更加重視。

章武三年時,孫慮正式邁過十歲的檻,而正是那一年開始,孫權對孫慮的喜愛更是無以復加。

爲了培養好留在身邊的這個兒子,以往只要在建業城中,孫權一有空閒時就會召孫慮來到身旁親自考察學業。

孫慮的寢室距離孫權並不遠,在是儀的帶領下,孫慮很快就來到了孫權的身前。

當看到孫慮到來後,孫權的臉上流露出慈父般的喜愛,連忙招手讓孫慮來他的身旁坐下。

面對父親的召喚,孫慮沒有絲毫猶疑地就來到了孫權的身旁。

待孫慮坐下後,孫權一把抓住了孫慮的手,對着他詢問道:“近來慧恕可有好好教伱?”

孫權口中的慧恕指的是張溫。

張溫是當今江東最有學問的名士,孫權能讓張溫教導孫慮,由此可見他對孫慮的期待。

聽到孫權的詢問後,孫慮乖巧地言道:“張師一向盡心盡力。”

孫慮的回答讓孫權臉上的喜意更甚。

張溫的學問自不必說,而孫慮的天資又十分聰慧,想來用不了幾年,他就會有一個出色的繼承人了。

想到此,孫權低聲對孫慮言道:“過幾日,朕就會下詔立你爲太子。”

孫權突如其來的這句話,讓孫慮的臉上浮現驚色。

他雖還是少年,但卻是知道太子二字的分量。

在浮現驚色後,孫慮的臉上卻並未有着喜色。

反而他還有些欲言又止。

只是聰慧的他,卻知道當下有些話是不能問的。

孫慮想問的是:“那兄長呢?”

孫慮再聰慧,到底是一少年,他的心思又怎麼可能瞞得住孫權。

得虧孫慮沒問出這句話,不然孫權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其實自他稱帝之後,就不斷有大臣上書,讓他早定國本。

對於這一點,孫權並非不知道。

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而已。

或者說,他是在等待着一個“噩耗”。

依照心中推斷,想來那個“噩耗”這幾日就會送到了。

就在孫權想着這事時,剛剛成爲大吳丞相的孫邵就手捧一封文書,急匆匆地來到了孫權的身前。

看着孫邵急切的模樣,孫權本能的感到不喜。

本來無論是按政績,還是按資歷,成爲大吳第一任丞相的都應該是張昭。

可近來張昭說的某些話讓孫權感覺到,張昭有漸漸脫離他掌控的趨勢。

所以孫權就力排衆議,讓孫邵成爲了大吳的丞相。

只是孫邵到底不是張昭,在心性上差了不少。

不喜之下,孫權忍不住冷聲對孫邵道:“你身爲一國丞相,一言一行皆代表着國之風度。

豈可貿然失態?”

面對孫權的斥責,孫邵想開口爲自己辯解,但最後他還是選擇將手中的文書直接送到了孫權手中。

在接過文書後,孫權淡定地展開文書看了起來。

他倒要看看,到底是何事,能讓孫邵如此失態。

可還未等看完呢,剛剛看完一半內容的孫權,就驚得直接從座上站起身來。

與此同時,孫邵又稟報了一件急切的事:

“張公正率領部分重臣,在外叩闕等候着陛下召見!”

張昭!

與張昭互爲君臣多年,孫權是十分了解張昭的。

張昭爲何會對他忠心不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孫策的臨終囑託。

而今日張昭會率衆臣以叩闕的方式請求接見,爲的不還是孫策嗎?

想到此,孫權的心中就浮現了殺機。

多少年了,爲何他怎麼做,卻還是逃不出他留下的陰影?

第238章 突然襲擊 城門大開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章推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78章 劉璋父子 (求追讀)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82章 沙兄,你終於來了(四更求追讀)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370章 分化打壓 釜底抽薪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160章 士載之恨 漢水交接(求追讀,衝精品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4章 父子對質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93章 就是出兵幹(求追讀!求票!)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22章 出獄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514章 積蓄騎軍 千里入冀第93章 就是出兵幹(求追讀!求票!)第486章 諸葛回軍 心有靈犀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章推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
第238章 突然襲擊 城門大開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章推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78章 劉璋父子 (求追讀)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82章 沙兄,你終於來了(四更求追讀)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370章 分化打壓 釜底抽薪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165章 懸首招兵 丁奉心思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293章 虎侯再動 木人承淵第160章 士載之恨 漢水交接(求追讀,衝精品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657章 他似不德 張昭叩闕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115章 糜暘設計 (十更,求首訂)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4章 父子對質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93章 就是出兵幹(求追讀!求票!)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22章 出獄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514章 積蓄騎軍 千里入冀第93章 就是出兵幹(求追讀!求票!)第486章 諸葛回軍 心有靈犀第七百二十章 圍三缺一 巋然不動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章推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