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

相較於曹叡奉命於危難之間的倉皇遷都,孫權近來的日子卻較爲舒心不少。

儘管在諸葛亮的籌謀下,引得東吳重臣張昭與孫權幾近於決裂,更引得東吳內部的政治矛盾在暗中激化中。

但孫權是自信的。

年近五旬的他,經過數十年的風雨執政,早不再是建安五年那位稚嫩的少年郎。

孫權相信以他多年掌控政局的能力,張昭之流最後定然不能成事,東吳內部的政治矛盾,也會被他漸漸潤物細無聲的化解掉。

在這種篤定之下,完成畢生夢想登上帝位的孫權,心中頗有舒適之感,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了。

而更讓孫權感到舒心的事,也在即將邁入二月的這一日,送到了建鄴城中的孫權手中。

望着手中那封內容確鑿無疑的情報,孫權在驚喜之餘,心中還陡然浮現了許多異樣的情緒。

劉備竟然死了?

劉備終於死了!

似這等可以大大提振東吳人心的事,負責掌管東吳情報的是儀實在沒必要去隱瞞。

因此在這個驚人消息剛剛到達建鄴的時候,劉備崩逝的消息就在是儀的運作下,一瞬間傳遍了整座建鄴城。

是儀料想的沒錯,當建鄴城內的公卿大臣,世家名流得知這個消息後,無一不奔走相告,相拜而慶。

只是對於這一現象,是儀卻並不感到滿足,他真正想看到的是孫權的狂喜之態。

但很明顯,孫權的反應讓是儀有些失望了。

孫權當下的臉色雖說有着欣喜,可卻顯得有些剋制,與他期待中的狂喜相差甚遠。

是儀對孫權的這種反應,表示出深深的不解,按照常理來說,孫權的反應不應該是這樣的。

與張昭同爲淮北重臣的是儀,見一時摸不透孫權的心思,他只能有些驚慌地垂下了頭。

是儀的反應,被坐在御座上的孫權,清晰地捕捉進眼神中。是儀在擔心什麼,以孫權的心智不難看穿,但他卻沒有第一時間出言安撫是儀。

孫權的沉默沒有持續多久,陡然間孫權的聲音在大殿內清晰地響起:「子羽,隨朕一起出去走一走吧。」

「帶上晉王。」

之前在張昭的激烈抗爭下,孫權爲了穩定住東吳的局勢,沒有一意孤行的封孫慮爲太子,不過爲了體現孫慮在他心中的特殊性,孫權還是賜封孫慮爲名號尊貴的晉王。

是儀不知道孫權爲何會突然有此想法,但面對孫權的要求,是儀自是不敢有半點異議。

微微躬身後,是儀便朝外走去,不久後安排好一切的是儀,再次進入殿內,將孫權迎至了皇宮外的車駕上。

因爲看出孫權這次外出不想驚動太多人,故而是儀只是安排了一隊精甲衛士隨從。

在精甲衛士的護送下,華美的車輦在迎到他的主人後,便徐徐朝着建鄴城外走去。

孫權一開始並未告知是儀,他這番出遊的目的地在於何處,但很快在孫權的親聲吩咐下,是儀知道了孫權的目的地在何方——正是毗鄰建鄴城的京口。

京口是長江沿岸的一大重鎮,由於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當年孫權在此佈置重兵,最主要的目的爲了就是讓京口起到拱衛建鄴的作用。

身爲孫權的近臣,是儀當然知道京口對東吳的戰略重要性,可是儀卻不知道,孫權今日爲何會突然想巡遊至京口。

莫不是孫權感到劉備死後糜暘大權在握,將會悍然發動對東吳的滅國之戰,從而想着巡視一下京口邊防,好讓自身安心?

也許這種想法有些小覷孫權,只是以孫權之前對糜暘的表現,是儀不得不往這方面想。

在心中想法翻滾的時候,是儀引領着車隊漸漸來到了京口城外。京口雖名義上是一座城,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座大型的軍營。

在察覺到到達京口後,孫權便示意車隊停下腳步,待車駕停穩之時,孫權抱着孫慮從車駕上緩緩走下。

原本是儀以爲,孫權前進的方向會是京口大營,可讓是儀更加不解的是,孫權帶着孫慮正朝着京口大營外的一處高坡走去。

是儀忽略了一點,京口不僅是東吳的軍事重鎮,他在孫權的心中還有着另外一層意義。

建安十四年,藉着赤壁大勝的甜蜜期,劉備應孫權之邀,由荊州來至江東與孫權相會。

而那一次,這兩位天下雙雄會面的地點,正是這京口城外。

每朝着高坡前進一步,孫權的心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便會濃郁上一分。

捫心自問,孫權難道不希望劉備死嗎?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的崩逝,代表着孫權今後將會少卻一個強力的敵人,這無論在哪方面來看,都是一個令孫權可以謝天謝地的消息。

只是在那順其自然的欣喜之下,孫權的心中還不時騰躍着一些唏噓與惆悵。

多年來,他與劉備是親戚,是盟友,最後更成爲了不死不休的敵人,這樣的關係,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複雜。

於這複雜的關係之下,孫權心中對劉備不都是忌憚與仇視。

儘管不想宣之於口,但孫權自己知道,他對劉備心中是有着敬佩的情緒的,或者說是,屬於亦敵亦友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

在高坡上的一處巨石站定後,孫權望着巨石上的劍痕,思緒不由得回覆到了當年當日。

那一日陽光明媚,劉備與孫權頭上的白髮尚沒有那麼多,加上由於赤壁大勝帶來的亢奮,孫權與劉備二人,他們的神色顯得格外的飛揚。

那一刻,劉備與孫權相互把酒言歡,商定姻親盟約,想着合力一同匡扶這喪亂的世道。

也許那時的二人勢力,都不及當下強大,可那時候以二人的心氣,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夢想很可能會實現。

在心緒激揚之時,劉備與孫權共同抽出隨身寶劍,於身前的這塊巨石上留下了猙鳴的鋒芒。

英雄之氣,孫權亦是有過的。

可隨着時局的發展,不知怎麼的,劉備與孫權之間的裂痕必然性的從無到有,及至到最後的不可修復。

時移世易,物是人非,今日再重新站在這塊佈滿劍痕的巨石前,孫權不受控制的發出了一聲輕嘆。

孫權嘆的是劉備的崩逝,但他何嘗又不是再嘆,當年敢拔劍問天的自己的離去呢?

其實多年以來,孫權對劉備一直有一種嫉恨的情緒。

孫權是在嫉恨,爲何劉備能夠一直堅守本心,而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況下,劉備又爲何能開創出這等偌大的基業。

「玄德,難道你真的是對的嗎?」

想起往日種種,孫權不由得喃喃自語,而孫權這時對劉備用的是敬稱。

可在喃喃自語後,孫權又幡然掙扎,順勢而爲,這又能完全怪自己嗎?

複雜的情緒在孫權的心中愈涌愈烈,而隨着一騎飛騎從遠到近的急報,孫權內心複雜的情緒再添一抹悲傷。

「稟報陛下,劉夫人聽聞劉備逝世的消息後,一時悲憤,竟投江自盡!」

信使膽戰心驚的跪地向孫權稟報了這個驚人消息。

還未等孫權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有何反應,一旁的是儀與孫慮先是臉色大變。

在東吳被稱爲劉夫人的只有一人,那人便是早年被孫權嫁於劉備的親妹孫尚香。

身爲孫權的嫡親妹妹,孫尚香在東吳的地位不言而喻,更何況當年她嫁予劉備,本就帶着強烈的政治意圖——當年要不是趙雲與張飛阻攔,孫尚香是完全可以將劉備的命脈劉禪帶回江東的。

正因爲如此,是儀與孫慮在初聽聞這個消息後,臉上的驚色是怎麼也掩飾不住的。

而相比於孫慮在驚詫之後的悲傷,是儀則是心中充滿了畏懼。

真要論起來的話,孫尚香今日的投河,好像與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就在是儀畏懼,孫慮悲傷的時候,孫權亦剛剛從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中轉醒過來。

當年他不惜忤逆母親,做主將孫尚香嫁予劉備,明面上爲的是締結盟約,但內中企圖卻瞞不過別人。

今時當聽到孫尚香投江追隨劉備而去的消息時,孫權心中的第一反應是,當年他若不做此舉,那麼今日他的嫡親妹妹會有這樣的下場嗎?

答案不言而喻。

兄長有野心,夫君亦有野心,這樣的聯姻,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孫尚香的結局是悲慘的。

或許是想到了幼年時的兄妹之情,加上方纔對劉備的悲嘆之心,許久未曾流過淚的孫權,眼眶中竟然浮現了些許淚花。

但時局如此,又豈能怪他!

孫權臉上的悲傷與哀嘆情緒不似作假,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無論是對劉備的惺惺相惜,還是對孫尚香的不捨懷念,在孫慮與是儀面前,孫權都無須假裝。

這是孫權柔情的一面,只是孫權畢竟是孫權。

孫權示意孫慮對着長江與巨石的方向一拜,以示對劉備與孫尚香的哀悼之情。

而就在孫慮聽話的按照孫權吩咐,完成這個緬懷的行爲後,未等眼眶中的淚花積蓄成淚水,孫權便伸手一抹,將眼中難得浮現的柔情給生生抹除。

既然你先走一步,那朕接下來就不客氣了。

臉上追懷的神色瞬間消失不見,孫權臉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堅定與冷酷。

「子羽!」

孫權的輕喚,差點沒將是儀嚇得跪倒在地。

「臣,臣在!」

得到是儀的迴應後,孫權登時下令道:「命水軍打撈劉夫人屍體,整理妝容後,以上等藥材保存屍體放入棺槨中。」

「待這一切整理完畢後,便下詔讓張溫攜帶劉夫人遺體,出使長安!」

孫權的語速不快,是儀能夠聽清孫權話中的每一個字,只是在明瞭孫權的意思後,是儀心中的畏懼瞬間又加上了幾分——陛下,好狠呀!

在孫權的話語中,他對剛剛投江自盡的孫尚香並無半分可憐,甚至用冷淡的劉夫人來稱呼她。

若僅僅這樣倒也罷了,最重要的是,孫權對孫尚香遺體的處置,纔是真正的讓人感到心驚。

衆所周知,在當年孫權利用孫尚香意圖謀奪劉禪不成後,失去劉備信任的孫尚香,就再也無法回到劉備身邊。

而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娶吳氏爲正妻,更是直接向世人宣告——孫尚香以後與他再無瓜葛。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依照法理而言,長安方面是完全有理由不接納孫尚香的遺體的。

只是當下孫尚香的死,是由於感傷劉備逝世,投江追隨劉備而去,這樣一來,不管怎麼說,孫尚香的死都佔據了「節義」二字。

有着這二字在,長安方面接納孫尚香的遺體,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

而孫權之所以要將孫尚香的遺體送還長安,定然不是爲了成全孫尚香的「節義」,他是想借助着這「二字」來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以此向世人抨擊劉備生前「拋棄」正妻的舉動。

說白了,孫權就是藉助孫尚香的死,來對近來漸漸佔據大義名分的大漢,造成一次衝擊。

孫權更想借助這一件事向世人宣告——要是長安方面接受了孫尚香的遺體,那就代表着長安方面承認了孫尚香爲劉備之妻的身份。

而一旦長安方面承認這一點,那麼自然的,劉禪爲自己之甥的身份就再會得到確立。

待這種印象在世人心中重新確立後,在人倫爲先的當世,以劉禪爲首的長安朝廷,以後再想借用大義的名分抨擊乃至於討伐東吳,就不是那麼站得住腳了。

孫權的方法很噁心,但卻可以預見的很有效,因爲這是一赤裸裸的陽謀,亦是孫權對自身非凡政治才能的一次絕佳體現。

本來身爲東吳的朝臣,是儀應當爲孫權的聰慧感到開心,可一想到孫尚香就連死後都不得安寧,都要成爲她兄長利用的工具,是儀的心中就充滿了慼慼然。

可孫權不會管是儀怎麼想,更何況他的此舉的目的,卻不止是那麼簡單。

想起方纔看的情報中劉備佈置的託孤班底,孫權的嘴角就不由得露出笑容。

孫權開心的抱起孫慮,告誡地對他言道:「身爲君王,一定要切忌一件事。

那便是不要太過相信大臣。」

劉備的託孤班底豪華嗎?

張飛、諸葛亮,糜暘,這樣的班底肯定是豪華的,但在孫權看來,劉備卻犯了兩個很嚴重的錯誤。

一爲太過相信大臣,讓劉禪的手中無半分權力。

二爲並未在遺詔中明言三大輔臣,到底誰纔是首位。

這樣的錯誤,難道不會是致命的嗎?

人心是複雜的,但有時候人心也是簡單的,簡單到可以爲了至尊之位不擇手段。

望着身前巨石上象徵着匡扶漢室的劍痕,再注視着眼前不斷晃動的十二束帝王珠冕,以己度人,孫權對這點深信不疑。

世上只會有一個劉備。

而在劉備死後,他要做的就是,讓劉備臨死前犯下的錯誤無限放大!

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72章 兩軍對陣(三更求追讀)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七百七十二章 斥問呂岱 扭曲事實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1章 江陵城中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78章 劉璋父子 (求追讀)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229章 強徵私兵 軍心崩喪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6章 此路不通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19章 名將之殤 (十更,求首訂)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7章 懾服徐詳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16章 幼時情誼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108章 糜暘醉釣 欲者上鉤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
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72章 兩軍對陣(三更求追讀)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七百七十二章 斥問呂岱 扭曲事實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1章 江陵城中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78章 劉璋父子 (求追讀)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229章 強徵私兵 軍心崩喪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6章 此路不通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19章 名將之殤 (十更,求首訂)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7章 懾服徐詳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七百二十九章 博望爲餌 東吳爲援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16章 幼時情誼第374章 火燒塢壁 梁州大變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521章 燭影佳略 滿堂喝彩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108章 糜暘醉釣 欲者上鉤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