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

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

孫權感到心累了。

既然他一直逃不脫先兄孫策留下的陰影,那今日就要讓自己得到一個解脫吧。

孫權很快壓住臉上的怒色,他儘量讓自己的語氣變得平靜。

“將張昭召進來。”

說完這句話後,孫權又補充了一句話道:

“告訴他,朕只召他一人入內。”

孫權的語氣雖顯得平靜,但是儀身爲孫權身邊多年的近臣,他還是敏銳的捕捉到了,孫權話語中那一縷刻意隱藏住的寒意。

望着孫權幽深無波的眼睛,是儀有遍體生寒之感。

難道連張公這樣德高望重的長者,都不能.

後半句話,是儀不敢再想下去。

儘管是儀想開口說些什麼,但礙於孫權的威勢,是儀最後還是對着孫權微微拱手後,來到了太尉府之外。

當來到太尉府外後,是儀一眼便看到了靜坐在府外的一羣大臣。

看着那些大臣熟悉的臉龐,是儀能輕易地叫出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因爲當下靜坐府外的每一位大臣,無一不是在江東成年多年的宿儒,又無一不是輔弼江東孫氏勞苦功高的勳臣。

別看如今在大吳國內陸遜的聲望水漲船高,可是儀心中清楚的很,在這些大吳真正的砥柱面前,初出茅廬的陸遜終究還是有些稚嫩了。

在略微掃過一眼之後,是儀將目光定格在靜坐在諸位吳臣最前方的一位大臣身上。

是儀知道,今日若沒有這人的引領,想來他是見不到“諸賢叩闕”的這副場面的。

而能在大吳擁有如此聲望的人,除去張昭之外還有何人呢?

“張公。”

是儀輕輕地喚道。

在是儀的輕喚之下,爲首的張昭緩緩地睜開了眼睛。

張昭今年已經七十了。

七十歲的高齡,古往今來都是頗爲罕見的。

而七十歲的高齡,亦不可避免地讓張昭的身體機能變得遲緩。

張昭緩慢地睜開眼睛後,露出的是一副渾濁的目光。

單單從張昭的這副目光看,張昭與一般的老者並無不同。

但是儀卻一點都不敢輕視張昭。

在張昭看向是儀之時,是儀連忙走下臺階對着張昭深深一拜:

“陛下有召。”

原本精神看似不濟的張昭,在聽到是儀的這句話後,他蒼老的身軀竟陡然間有了反應。

不需要任何人攙扶,倔強的張昭憑藉着手中的柺杖,在衆臣目光的注視下站起身來。

當站起身後,張昭似是無意地問道:

“陛下召的是臣,還是臣等。”

臣與臣等,看起來只是一字之差,但內中卻天差地別。

面對張昭的詢問,是儀不敢怠慢,他將孫權的原話複述了一遍給張昭聽。

是儀的聲音雖輕,但還是落入了張昭身後衆臣的耳中。

對於這羣歷經世事的老臣來說,他們自然懂得孫權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懂,張昭又豈會不懂呢?

陛下,這是在威脅他呢。

當然,這也可看做是孫權對張昭的一個警告。

在這一刻打退堂鼓,一切都還有餘地。

只是張昭會懼怕孫權的威脅嗎?

他又會在意孫權的這個警告嗎?

若想有餘地,他今日就不會來!

“那便見吧。”

張昭的語氣很是堅定。

張昭的回答讓身後的衆臣心有擔憂,卻讓是儀不禁地又對他微微一拜。

張公剛正,向來如此。

在對着張昭一拜後,是儀便在前方領路,帶着張昭往着昔日的太尉府內走去。

其實若不是出於禮節的需要,張昭又何須是儀帶路呢?

太尉府的前身,是孫策的吳侯府。

而被孫策稱爲仲父的張昭,正是當年主持修建吳侯府的人。

或許孫權登位後,曾多次將太尉府進行擴建,但再如何擴建,基本的格局輪廓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在一邁入府中後,一股久違的熟悉感就浮現在張昭的心中。

跟在是儀的身後,張昭一步步往府內深處走去,而在身體不斷前行的過程中,張昭的思緒卻不斷的回憶起往昔。

建安初年,他跟隨好友一同避難來到江東。

剛剛來到江東,孫策聽聞他的到來後,便親自備下大禮上門拜訪邀請他出山。

在孫策言辭懇切地請求下,他終於被孫策打動成爲孫策的謀主之一。

“吾方有事四方,以士人賢者上,吾於子不得輕矣。”

直至今日,張昭還記得他出山那日,孫策開心不已的模樣。

也正是在那一日,孫策對着他的一衆部下,說出了這句話。

孫策是在擔心江東的驕兵悍將,會不尊重他。

而在他剛剛任事之時,孫策就一臉笑意來到他家中,與他一同升堂拜母,絲毫沒有半分主君的架子。

那一日之後,孫策親切地稱呼他爲“師友”。

後來對他極爲信重的孫策,便將江東的全部政務都交給他打理,從不過問分毫。

爲了報答孫策的知遇與信任之恩,他也兢兢業業地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

在他的輔佐下,孫策屢戰屢勝,最終克平江東。

最終孫策的威名,引起了曹操的重視。

爲了打壓孫策,曹操想出了離間之計。

那一段時間,北方不斷有士大夫的信箋送到張昭的手中,在信箋中士大夫盛讚張昭的才能,並隱隱地將張昭稱爲江東真正的主人。

在收到那些信件後,張昭沒有歡喜,有的只有深深的懼怕。

他知道這是一個歹毒的離間計,而熟讀史書的他更是知道,不管他是否有二心,一旦這件事被孫策知道,他肯定會被孫策懷疑的。

爲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師友難道就不能殺嗎?

那一段時間,張昭內心是恐懼的,行爲也顯得進退不安。

後來張昭最擔心的事發生了,那時在他府中受教的孫權得知這件事後,便立即將這件事告訴給了孫策。

那時候張昭以爲自己死到臨頭了,畢竟曹操的離間計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他因內心恐懼,沒有選擇將這件事主動告知給孫策。

無論從哪方面看,他失去孫策的信任都是一件必然的事。

但讓張昭沒想到的是,孫策在得知這件事後絲毫不在意。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爲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孫策一方面斥責了孫權,另一方面在羣情激涌的衆將面前,說出了這句話。

在那一日後,他就不再是孫策的師友,而是被孫策親切的稱呼爲仲父。

回想起這一生中時刻銘記的兩句話後,張昭的眼中已不禁蓄滿淚水。

世人盛讚諸葛亮與劉備的魚水君臣之情,可世人卻忘記了,在多年以前,就在江東,也有一份令人動容的父子君臣之情。

無論是爲人友,還是爲人徒,更或是爲人子,孫策從未負過他。

但他呢?

在他今日來之前,有許多人勸過他,他們不明白他今日爲何執意要來。

今日他要做的事,太過危險了。

他都半隻腳落入黃土之中,實在沒必要做這種不智之事。

是呀,到底是爲什麼呢?

因爲孫策的那兩句話!

因爲士爲知己者死!

更因爲他與孫策的,師、友、父子恩情!

當往事一幕幕回憶結束後,張昭站在了殿門之外。來到這一處後,是儀便止住了腳步。

他知道接下來的事,孫權不想任何人知道。

是儀的停步,讓張昭想起了孫權稱帝后對孫策的追封,這讓張昭發出了一聲輕笑。

長沙桓王?

呵。

張昭視若無人的伸手拭去了眼中的淚水。

待臉色恢復肅正後,張昭不經任何通稟,就大步邁入了大殿之中。

大殿幽深,但卻無法阻止張昭堅定的腳步。

在越過幾處門柱之後,張昭看到了坐在御座上的孫權。

這時在大殿內,除去孫權與他之外再無他人。

而在孫權與他之間,正靜靜地放着一張坐席。

張昭知道那是孫權爲他準備的,於是在對着御座上的孫權行了一禮後,張昭徑直地來到那張坐席上入座。

在入座的同時,張昭也看到了孫權身前御案上有着一份合上的文書。

關於那份文書是何內容,張昭不難猜出。

他今日也正是爲那份文書中的內容而來。

坐下後張昭一直看着御座上的孫權,而孫權也正在用審視的目光注視着張昭。

對於張昭,他的情感是複雜的。

有信重,有猜忌,有怨憤,更有依賴。

但再複雜的感情,卻也不能掩蓋了,當下他與張昭之間的身份立場。

他是君,而張昭是臣!

“張公爲何叩闕?”

孫權的聲音清冷,不帶絲毫感情。

而聽到孫權今日還願意稱自己一聲“張公”,張昭臉上肅正的神色倒也緩解了些。

“今日,臣是爲大吳千秋基業而來。”

張昭的話語擲地有聲,在大殿內重重作響。

若是一般的君主聽到臣下的這句話,想來都會對這句話感到十分好奇。

但早已看穿一切的孫權,卻下意識地發出了一聲冷笑。

“哦?”

“若真如此,張公亦可選擇上書,而不必用叩闕的方式。”

到了這時候,孫權還是想給張昭一個機會。

但同時孫權的語氣中也充滿着嘲弄。

孫權語氣中的嘲弄,沒有半分掩飾。

而面對孫權的嘲弄,張昭卻好似沒有聽到。

他只是自顧自地講道:

“社稷已立,國本卻尚未確定,這難道不是國家的風險嗎?”

張昭是因爲老邁昏聵,聽不懂他話中的含義嗎?

這絕不可能。

眼見張昭不管不顧,非要與他當面捅破這件事,孫權的心中怒意蹭地又升起。

孫權也不想跟張昭打啞謎了,他直接了斷地說道:

“過幾日就會有詔書下達,建昌侯將會是大吳的太子。”

孫權口中的建昌侯,指的就是孫慮。

孫權本想用他的態度,來告訴張昭,這件事已經無迴旋的餘地。

可張昭會這麼輕鬆放棄嗎?

在孫權話音剛落的那一刻,張昭就果斷地說道:

“臣以爲建昌侯年幼,不足以奉宗廟。

以長,以賢,吳侯都當立!”

孫權不想跟張昭繼續虛與委蛇,難道張昭想嗎?

在孫權不可置信的目光中,張昭毫不遲疑地說出了這句話。

而在聽到張昭的這句話後,孫權忍不住用手重重地拍了一下身前的御案。

“張昭,你要不要聽聽你在說什麼?

你是臣,朕是君。

朕已經決定的事,伱卻直接反對,這難道就是你的爲臣之道嗎?”

孫權面色猙獰,感覺到自己的君權被冒犯了的他,再也不想對張昭展現“溫情”了。

孫權的怒斥傳入張昭的耳中後,張昭臉上一點害怕的神色都無。

在孫權的心中,他永遠只是一位臣子,一位不該違逆他的臣子。

不能說孫權的這個想法是錯的。

但很可惜的是,有個人卻不是這麼想的。

於他心中,自己是他敬愛的父親。

張昭的耳邊,似乎迴盪起了一聲聲爽朗的笑聲:

“仲父,我攻下會稽了。”

“仲父,我擊敗黃祖了!”

“仲父,我下一步就要奇襲許都.”

美好的回憶戛然而止,但被稱爲仲父的老者,漸漸挺直了佝僂的身體站了起來。

“吳侯乃陛下長子,此爲一故。

吳侯自幼與各大世家子弟一同讀書,賢名廣佈,此爲二故。

吳侯年近十八,幾已成年,國賴長君,此爲三故。

有此三故在,臣不知道陛下爲何會棄吳侯而擇立建昌侯。

難道就因爲吳侯是吳侯嗎!”

這一刻的張昭言色俱厲,氣場全開,直視孫權,好似一垂垂老矣卻要護衛子嗣的猛獸一般。

張昭的厲聲喝問,直接震住了孫權。

以往他不是沒被張昭這麼喝問過,但很明顯今日張昭的態度比以往更決絕。

而張昭的厲聲喝問,也成功地讓孫權暴怒了。

孫權下意識地就想讓人將張昭拉出去就地正法,但考慮到張昭的影響力,尚有一絲理智的孫權還是控制住了自己。

孫權不打算正面回答張昭的喝問,他只是冷笑着說道:

“朕的旨意已經送到尚書檯,想來不用多久,尚書檯就會有正式詔令發出了。”

孫權是懂得政治鬥爭的,他要用身爲帝王的權力,強硬地立孫慮爲太子。

說完這番話後,孫權臉上隱隱還有些得意之色。

畢竟他是君,而張昭是臣。

可張昭接下來說的話,卻讓孫權徹底破了防。

“是顧雍掌管的尚書檯嗎?

可陛下難道忘記了,除去顧雍外,尚書檯七大尚書,有四位尚書是臣一手提拔的。

廬陵、丹陽、會稽、吳郡.

這諸郡中,凡六百石以上的官員,至少有三分之一出自臣的門下。

陛下你以爲讓孫邵成爲丞相,他就會是真的丞相了嗎?

臣到底掌管了江東軍政數十年!”

什麼叫底氣,這便是底氣。

而什麼叫威脅,這也便是威脅!

他張昭有負於孫策,今日是該解了。

 

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381章 通敵賣國 成都沸騰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217章 羣臣勸進 你我君臣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章推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87章 糜暘城頭罵虞翻 (四更求追讀!)第263章 以步克騎 奔潰無方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16章 幼時情誼推兩本書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90章 太子四友(四更求追讀!)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爲樂 敢爲前驅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七百零八章 小小人物 大大變故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27章 要不弒父了吧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
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381章 通敵賣國 成都沸騰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217章 羣臣勸進 你我君臣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章推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87章 糜暘城頭罵虞翻 (四更求追讀!)第263章 以步克騎 奔潰無方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635章 懸屍城門 以力勸降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16章 幼時情誼推兩本書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90章 太子四友(四更求追讀!)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爲樂 敢爲前驅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七百零八章 小小人物 大大變故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27章 要不弒父了吧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100章 三江失敗,今晚休息一下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