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

渤海道兵團已經在朝鮮的沿海地區大舉登陸,許多朝鮮義軍也紛起響應,代善疲於應對之下,只好要遣使向順朝請和,希圖成爲大順朝貢體制之下的一個藩屬國。

這次遣使大順,代善甚至還用上了朝鮮的國名,自稱朝鮮國國主金福臨的名義。

他聲稱建州女真源出朝鮮,如今只是還其祖業,不與中國相爭。

只要順朝能夠承認金氏朝鮮的合法地位,那麼代善就願意同順朝劃大同江爲界,將朝鮮北部沿邊的咸鏡道和平安道土地戶籍,全部割讓給大國。

劉芳亮對於清國方面的遣使求和,未做表態,但他專門派兵護送使者上京,又停止了對朝鮮北部的攻勢。

雖然是由於天氣原因,鴨綠江多數河段封凍,已經不再適宜順軍輕易南下大舉進入朝鮮境內,但也的確表現出了一部分順軍將帥認爲議和條件可爲一觀的想法。

此時的大順軍經過了去年秋冬以來,好幾個月的連續攻勢,雖然始終未和清軍發生激烈的大會戰。

但由於路途遙遠,地勢險峻,而且天寒地凍,順軍的軍需糧秣物資,已經消耗泰半。

這種情況之下,劉芳亮要求暫停大軍的行動,對順軍兵馬加以休整,利用議和的時機鞏固對遼東各州郡的統治,也可算是中肯之舉。

清國的使節團,磨磨蹭蹭一段時間後,直到天法五年五月多的時候才抵達開封。這時候的清軍則被加緊調動了起來,代善全力拼湊起了約五萬精兵,固守朝鮮北部山區。

曾經鐵騎縱橫、善於野戰的滿洲八旗軍,現在面對大順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也只能選擇退而求其次,利用朝鮮北部山區的險固地形,大建山城,來求固守。

朝鮮北部的大量山城,的確給順軍的挺進造成了一定困難。

順清兩國議和期間,谷可成還不失時機地在朝鮮平安道一帶發動了少許攻勢。

但是順軍雖然已經能夠在野戰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可一旦陷入對大量山城的圍攻戰時,異國作戰的不利補給條件就暴露出來了。

朝鮮本地的資源難以支持和供應順軍的大規模攻勢。

而且劉芳亮和谷可成,都受過天子的密令,爲了將來長期統治朝鮮地區的需要,順軍進入朝鮮境內以後,應當繼續維持嚴格的紀律,不得對朝鮮百姓橫徵暴斂、徵發軍資。

這種要求,也極大限制了順軍在前線就地徵集糧秣的能力。

如此情況之下,谷可成也只能望山城而興嘆了。

朝鮮戰局,因此陷入了數月的僵持沉寂之中。

而大順朝堂這邊,對於清國使節團提出的議和條件,也陷入了漫長的爭執和扯皮之中。

李來亨自己在收取遼東全境,並且在大順軍佔領毛憐衛,剝奪了清軍優質戰馬來源,且徹底隔絕了清國同東北腹地的交通聯繫渠道以後,便無意加緊討伐朝鮮。

正相反,現在清軍實力遭到重大削弱,事實上已不可能對順朝造成任何威脅。

而金福臨、金代善君臣,爲了鞏固滿洲人在朝鮮的統治,肯定還是需要繼續推行那一系列殘民以逞的暴政。

這就會爲將來大順軍以王師形象收復樂浪四郡的舊地,創造極爲良好的前提條件。

所以李來亨是跟着不急着下令大軍進入朝鮮,他對清國提出的割讓平安、咸鏡兩道的條件,其實已很滿意了。

只要順軍牢牢控制朝鮮半島的關北、關西地區,那任滿洲人在平壤和漢城如何興風作浪,也絕對掀不起什麼大浪,更無法挑戰順軍在東北亞的霸權地位。

只是朝中大臣,頗有一些忠義之士,皆認爲收復遼東以後,清軍士氣低落、軍心瓦解,恢復朝鮮社稷的機會已經完全浮現出來了。

這樣的大好時機,不立即揮兵南下光復朝鮮,難道不是誤國嗎?

李來亨自己的想法,畢竟上不了檯面,更不符合大順以仁義立國的宗旨。

這段史事,於後世必然成爲順史的敏感部分。

最後還是由李來亨直接授意方以仁同清軍使節團議和,方以仁藉口以順軍在收遼之戰中,士卒病死、凍死者極多爲理由,竭力張揚順軍已不能繼續作戰的道理。

此時方以仁所說的收遼之戰順軍“捐軀遼土者以五萬計,傷者又倍之;騾馬凍死、病死者,則以二十萬計;國朝十年生聚積累,一朝散盡,不復能戰”這句話,在後世更成爲了有良心的共和派歷史學家抨擊李來亨的一大證據。

關於收遼之戰,順軍到底傷亡了多少人?

一直是後世順史圈特比熱門的一大討論話題,有人根據當年方以仁的奏疏得出了順軍陣亡將士五萬人、傷亡十萬人的數據,有人則根據兵政府的文書得出了順軍傷亡總數只有不到二萬人的數據。

而在民間,由於共和派史學家的大力宣傳,收遼之戰大順北伐軍的總兵力五十萬人中傷亡達到三十萬的數據,則最爲深入人心。

在大衆傳媒的層面,“收遼”、“徵東”的史事,則依託於順朝時期特別發達的戲劇文化,誕生了諸多如五虎徵東、六老存清一類的演義戲劇。

這之中最著名的當屬《小將洪景來》的系列劇。

這個系列劇系由朝鮮文人創作,以當時領導抗清義軍的朝鮮本土豪帥洪景來爲主角。

只是由於此時朝鮮已經成爲了順朝統治下的行省地區,所以劇中的洪景來便成爲了順朝開國名將谷可成的私生子。

洪小將的故事多以展現順軍伐清救鮮的種種逸事爲主,由於洪景來的性情乖張,在劇中創造了數量繁多的名場面、名臺詞。

什麼“你們這些東虜給我老實呆着,看我請大順天兵來,把你們一個個送上天”、“他媽的、朝鮮怎麼成了這個樣子”,後來甚至被共和派利用,成爲了倒皇派文學的一部分。

而就天法五年的情況來看,朝鮮的士大夫精英階層,無疑又一次對順朝痛感失望了。

因爲就在這年的秋天,順朝終於同清國達成了正式的和議,清國割讓朝鮮的平安道、咸鏡道給大順,大順則承認了清國的藩屬國地位,並正式冊封金福臨爲朝鮮國王。

此事一出,天下譁然,特別是遼東、朝鮮地區的士人,都爲之震怒。傳聞和議達成的當天,便有一羣太學生衝入太師府中,將方家搗毀。

又由於沒有多長時間以後,天子便違反和議的條約內容,重新對清用兵,因此這一和議結果在正史中便成了清軍使節團重金賄賂太師方以仁才達成的。

三年後大順重新對朝鮮用兵時,方以仁即因承擔和議的責任而被罷免了相位,順初方黨獨霸朝堂的時代徹底結束。

直到後來方以仁依靠促成鄭森歸附順朝的功勞復起,方黨才重新活躍在大順的政治舞臺上。

也由於方以仁爲天子背了這個無名鍋,後來其孫在編寫《世祖實錄》的時候,便對此段歷史做了不少春秋曲筆,造成後世史學家的更多爭論……

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八章 英雄氣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三章 龍鳳廟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七章 鳥銃隊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二章 惠世揚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
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八章 英雄氣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三章 龍鳳廟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七章 鳥銃隊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二章 惠世揚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