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體制

常言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但在世祖朝,一代人無疑完成了許多代人才能辦成的偉業。

要知道,大順的國初時代,可說是這個王朝統治最嚴密、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呆迷兒帝國尚未崛起的年代裡,大順周邊無強敵,李來亨的意志幾乎可以完全被貫徹到物質層面。

他肆意揮霍着無數百姓積累出來的國庫,使大順國威遠布四海八方,將明末以來日漸衰竭的中華國勢,一舉扭轉和推動到了不可思議的高峰。

來自歐洲的西洋傳教士們,都在他們的筆記下記載了關於天法皇帝的各種傳說。

他的軍隊,他的國土,他的財富,他的人民,那一切海市蜃樓一樣奇幻的事物,卻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李來亨將西洋殖民者的力量拒於馬六甲以西,連鎖反應甚至於造成了西洋勢力連印度洋都不再能夠獨霸。

世界變得更爲多姿多彩起來,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活下來的人數要比原來歷史上多得多。

而本將飽受戰爭、饑荒和殖民之苦的印度人民,也在呆迷兒帝國的成功治理下,實現了一種結合形式的多元政權繁榮。

大順朝後來的歷史發展脈絡,也都留存在李來亨的遺詔之中。

他給繼承人皇太孫李潤石留下的一系列遺詔和材料裡,以祖訓形式,留下了不少對後世大順歷史發展十分重要的指示。

包括孝宗、高宗以後,方頒行的《皇順帝國欽定憲法》,很多要素也是出自李來亨的設計。

按照《皇順帝國欽定憲法》的要求,資政院是帝國國會的上議會。帝國國會同時也由下議會——議政院和皇帝組成。

資政院總計有199名議員,其中包括20名來自全國各宗教團體的靈職閣員、89名民選閣員和90名非選舉產生的欽選閣員。其中民選議員根據黨派更迭而流動,欽定議員爲終身任職,靈職議員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

在立憲之初《欽定憲法》便指出資政院有權駁回議政院的所有法令,但是這一權力在隨後很快就縮水,並且受到了院章的嚴格限制。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權力在大多數時候還是有效的,議政院的法令並不能不經過資政院直接呈請御批,資政院仍然能夠通過延宕性否決(可將議政院通過之法令在資政院擱置三到十二個月不等)來迫使議政院撤回部分法令。

在建院之初,資政院也曾經試圖從大理寺處爭取過司法職能,但是在“寺院之爭”失敗之後資政院最終只能行使有限(實際上是全部)的立法權。

資政院的議員來源正如上文所述,分爲三個部分,分別被稱爲:民選閣員、欽選閣員、靈職閣員。

起初,民選閣員由各省地方選出兩倍於定額人數者(即要求5人,則選舉10人),交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指派前往開封任職,其中多爲各地有名望的鄉紳或者是實業家。

而在後來政黨政治逐漸成型之後,民選閣員的選舉則採用了多數制的辦法,即獲得大選的黨派能夠獲得資政院民選議員的全部席位。獲勝的黨派將可以由其全權指派89名議員進入資政院而不受諭令干涉;聯合獲選黨派則根據各黨派登記在案之黨員數量來分配席位。

這一辦法最初因爲監管不力而發生了非常惡劣的醜聞,皇帝也經常借用這一渠道干涉資政院的組成。

欽選閣員一共有90名,略多於民選閣員,這也是大順二元君主立憲的本質所在。

欽選閣員全部由君主提名。其中宗室王公爲10人;各大都督府轄區所屬的王公世爵共15人;國朝勳臣20人,帝京大學、帝國大學、進士館大學等高等院校中退休的各類教育界人士10人,從非內閣部門中退休的常務公務人員20人,以及商界納稅多額者15人。

世爵閣員除非犯下重罪被褫奪了爵位的,一般閣員的位置是世襲的,如果繼承人在繼承爵位時未成年,其監護人可以代替其參加資政院討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世爵人丁稀少,無法繼承爵位,以至於出現議席流產的情況,那麼流產議席均由皇帝直接指派民間人士出任。

由於大順對於世爵的繼承有各種嚴格的考覈要求,即便人丁旺盛,王公貴族們的爵位世襲也未必順利——所以這一點也就成爲皇帝干涉國會的體制漏洞之一。

中國國內主要活躍的宗教有傳統的道教和漢傳佛教,在西北一帶有勢力根深蒂固的回教傳統,在東南地區則由於受到國外傳教士的影響,存在不弱的基督教勢力。

此外來自印度的基督教張孫宗宗派和在雪域有很大影響力的黃教,雖然備受朝廷打壓,但也在國內存在一定影響力。

資政院在開院之初,就設置了二十位靈職閣員,以代表在國內的主要宗教。這是一種政教趨於合一併且由政府主導宗教的體系,同時也被後來的憲法學者、政治學家認爲是朝廷對其合法性的一種塑造。

根據資政院的院章,由朝廷委任管理各大宗教團體的行政管理組織,如中華回教協會、中華佛教總會、中華正教會、中華自治公教會等組織,可以自行推選指定數量的靈職閣員。

可是由於大順並未推行過真正的宗教團體自治政策,順朝境內的一切宗教團體,都要接受朝廷指派的各種公會、總會組織管理,事實上其人員的選拔完全是朝廷行政方面的安排。

因此這一方面的議員,事實上也完全由朝廷和皇帝指定。

這種二元制的國會構成,使得大順國政始終維持着高度穩定性,促成了高宗以後的歷代繁榮局面,可也爲後世的改革造成很大阻礙。

特別是皇帝手握過大的權力,其肆意干涉國會、指定議員的權力,在後世必然遭到各界的羣起攻擊,並最終成爲仇恨的集火點。

也是因此,後來大順的全部反體制活動,都被集結到了共和派的旗幟之下。

無論左還是右,所有反體制分子都以共和之名對朝廷和皇室發起攻擊。

而且毫無疑問的是一點是,對大順來說,君主制在後來的確成爲了其國家體制的最大缺陷。

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六章 流動作戰與根據地的條件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四章 女官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七章 順兵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
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章 太原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七十六章 我的大腿呀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大順衛生運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六章 流動作戰與根據地的條件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四章 女官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七章 順兵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一百四十六章 忠貞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