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

荊州這個地方,在宋元之際的戰亂中,毀損嚴重,元朝把這個城毀了。但是到了明初,還特意重建了荊州城,說明在明初,還是很看重荊州的重要性。明初的首都是長江下游的南京,位於長江上游的宜昌、荊州、漢口等都是沿江這一線上的物流據點,基本是平等地位的。

但是,隨着永樂遷都北京,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漢口地位開始緩慢的上升。

北京是個物產不豐富的政治城市,單一強調首都功能,國家龐大的官僚機構和一起遷過去的政、商勢力聚居在北京,每年需要從南方調運過去物資,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成了國家物流的大動脈。

這點在元朝本來就如此了,到了明朝,這個功能不僅強化了,而且管束力還超過了元朝——按照明朝的漕運管理體制,對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管理範疇,不限於運河,而是一直到重要的糧食產地江漢、兩湖。

也就是說,漢口所處的江漢平原與兩湖地區,是大運河漕運的起點。漢口成了重要的糧食物資集散地。能運糧食,也可以運其他物資。從這裡徵收上來的糧米物資,先延長江水路到下游,然後轉入大運河,北上北京。

這樣一來,漢口就不僅是長江這條東西向水運物流渠道上的一個站點,還拐彎向北,成爲縱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長江”水系漕運系統上的起點了。

而同時期,荊州沒有發揮過這個功能。由此導致,就從明朝永樂時期開始,漢口的重要性超過荊州了。

順初時,更準確說是李來亨經略楚闖時,雖然闖軍早期只佔領了荊襄地區,而沒有佔領漢口地區。

可是由於荊州的城市區位又受到襄陽的替代,而且闖軍在荊襄地區重點發展的新興城市又是隨州而非荊州,所以荊州在湖廣的地位便不再能追趕漢口了。

明朝隆慶、萬曆時期,漠南蒙古土默特的首領俺達汗與明朝和解,明朝加封他王爵,同時開邊市,蒙漢邊貿興起;

同時李成樑經略遼東,把原先當地混亂的、朝廷對建州、海西女真的羈縻、安撫工作整理的很不錯,同時,又強力征討遼西一帶的察哈爾圖門汗,遼東馬市大興。

那麼,這兩件事在經濟上,導致什麼結果呢?

一個塞外河套地區、一個遼東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兩個局勢比較安穩的市場。這可是巨大的商機啊!

與這兩個邊貿市場挨着的,是山西、陝北、北直隸和山東,胡漢互市一開,交易量劇增,這四個省份的物資,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特別是在蒙古牧民中消費量巨大的緊壓茶,這四個北方省份都不出產,只能從南方運。

這就刺激了商人要從更遠的、也是物產更豐富的南方,把更多的內地物資,茶葉、糖料、鐵器、布匹與絲織品等等,運到北方邊塞市場去;同時,邊塞市場蒙古、女真的大量土特產,皮毛、畜牧業產品、河套地區出產的甘草、枸杞,遼東的人蔘貂皮鹿茸等等,也要運到南方去。

南北之間,互通有無。然而,在這個讓人大賺特賺的好機會面前,卻出現了一個矛盾——物資運輸量出現了驚人的劇增,但京杭大運河的運量有限的,而且還要有限保證官府物流運輸。要運送的東西成倍增加,路就這一條,還這麼窄。

瓶頸問題出現了。

怎麼解決呢?很簡單,也容易——再開闢一條路唄。

於是乎,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幫,和他們運用頻率最高的一條商路,出現了。

這就是山西晉商的茶馬道。

“南茶北馬”在明朝隆慶萬曆之前,其實就有了,但是規模有限,聲勢還不大。隨着“俺達封貢、經略遼東”的實現,這條路迅速繁榮起來。

由此導致,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漢口,成了另一條重要性僅此於大運河的南北大路,中繼點、貨物集散地、批發零售中心。

從南方福建來的茶,一直走水路,到了漢口,就要準備舍舟上路,改走旱路了;從北方南下的牲畜與各種畜牧業產品、山貨土特產,以大宗批發形式到了漢口,就不在繼續南下,而是在這裡改大批發爲小批發或零售。這樣一樣,漢口就成了東西方向(長江水運)、南北方向(河南旱路轉鄱陽湖水運)這個大十字架物流渠道的中心。同時,又是商品的集散經銷中心、轉運中心。

所以到明末的時候,地理學家劉獻廷在他的著作《廣陽雜記》中,曾提到天下的繁華景象,總結有“四聚之地”——北京師、南佛山、西漢口、東蘇州。

而湖廣是世祖李來亨的龍興之地,漢口是楚闖早期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地位更勝於隨州、襄陽。

世祖朝後,漢口城市得到朝廷的政策傾斜,商埠通衢要地的優勢地位,又一次次大大加強了。

明朝的俺達互市,僅限於漠南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喀喇沁等少數部族。

到了大順,隨着大順軍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的全面征服,把整個西域、蒙古,甚至一部分中亞河中地區都納入版圖,北方草原市場對茶葉等南貨的需求量繼續劇增。

而且這個時候在北方還出現了一個新鄰居,那就是在貝加爾湖以西和大順已經直接接壤的俄羅斯帝國。

俄國人喝茶的嗜好,一點不比中國人差。他們和蒙古人相同,也是喝發酵的紅茶、緊壓茶。所以大順和俄國簽署了貿易條約,建立了一系列邊境貿易城鎮,開闢俄國市場。

只要內陸貿易存在,漢口作爲大順內地運河、長江、漢水的一個交匯點,它作爲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就不會削弱。

三鎮在世祖朝中期合併爲武漢府,經濟政治的地位就又上升了。

雖然湖北士人一直謀求推動武漢建京,使其成爲東京開封、興京長安、北京北平以外又一個陪都。

但這可是延安、金陵、上海、蘇州、廣州、江戶和昭南,都沒有謀求到的地位。

武漢最終沒能設京,也不足爲怪,但它作爲順朝內陸交通網的一大中心,經濟繁榮,規模是不下於開封的。

所以在當時,也就是世祖朝,大順的一線城市應該說是“東金北漢”,興京長安都要稍遜一籌的。

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六章 六尚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四章 女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五章 礦徒軍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三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十一)第五章 礦徒軍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
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十一章 龍沙讖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防線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二十五章 世子李玄燁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六章 六尚第九十三章 漢東節度使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八十二章 狗韃子不過如此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四章 女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一十四章 小太師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五十六章 賀鎮精騎(三)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五章 礦徒軍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三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十一)第五章 礦徒軍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