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

大順在西域三疆中,對東疆的控制力最強,但是最重視的地區則是北疆。

因爲北疆畢竟是衛拉特人長年的遊牧地,大量草場便於蒙古人繁衍生息,一旦稍有放鬆,就可能使得蒙古諸部重新崛起,成爲順朝邊患。

所以雖然東疆和南疆的農業條件,都比北疆好。但李來亨還是力排衆議,將安西大都督府的治所設置在了北疆的伊犁。

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爲了養兵,莫不興辦屯田。但是,像順朝統治西域以後後,天法皇帝如此大力提倡興辦,卻前無古人;而屯田規模之大、地域之廣、形式之多、成效之顯著,更是歷代所不及。

漢朝首創西域屯田,其功自不可沒,但主要是兵屯,規模也較小,目的也僅僅是爲了解決駐軍和過往行人吃糧的問題。

唐朝在西域駐軍較多,在天山南北屯田規模也較大,但唐代在西域屯田的總數還不及大順在北疆一區屯田之數。

世祖朝時期,西域有兵屯、民屯、犯屯、回屯和莊屯等多種屯田形式。與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者不同,李來亨更加重視民屯,而以回部爲主的“回屯”和由內地大商人出資建設的“莊屯”則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時所未實行的,實屬創新。

大順收復後的西域地區,由於長期戰亂,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李來亨認爲“武定功成,農政宜舉”,把恢復西域的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當作主要任務。

爲了解決大批駐軍的糧食供應,李來亨與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者一樣,首先在南北疆各地組織遠征軍將士就地屯田。

當時在西域的大順暫留駐軍一萬五千餘名中,“屯田之兵居其大半”,可見,屯田規模一開始就較大。到安西大都督府時期,僅北疆兵屯已達二十二萬七千餘畝之多。

但是,與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者不同,李來亨更加重視組織農民屯田。兵屯雖有見效快、組織容易等優點,但廣大屯田士兵對土地沒有任何權利,收穫糧食也全部上交國家。因此,士兵生產積極性不高,國家往往得不償失。

爲了自己的長遠統治,李來亨一再對下屬官吏說“西域屯政屢豐,如伊犁等處糧貯甚爲饒裕,且其地泉甘土沃,並無旱澇之虞,如令甘肅接壤居民,量其道里近便,遷移新屯居各處,則腹地資生既廣,而邊隅曠土愈開,實爲一舉兩得”,要地方官吏設法開導內地窮苦農民到西域屯田安家。

爲了鼓勵內地農民到西域屯田落戶,首先,允許北疆屯田士兵移家居住,在當地直接安家。

對安家落戶的士兵,朝廷規定在四年之內“除原食錢糧外,復支給鹽菜銀兩。……加恩賞給雙份,使伊等生計有資”,進行鼓勵。

先後到西域落戶的屯田士兵和他們的子弟,逐漸遍佈西域各地,都慢慢成爲當地居民,爲開發邊疆作出一貢獻。

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直接遷移內地窮苦農民到西域屯田。西北經略使周祚鼎在安西、肅州二處,“招得貧民百戶,情願攜眷”到伊犁屯田。周祚鼎對這批農民,“給以車輛口糧衣服,派員照料起程”,沿途給以各種方便和照顧。

李來亨對楊應琚這一措施,特在其奏摺上批“好”字,大加稱讚。

對到西域屯田的農民,朝廷大多給“每戶地三十畝,官給籽種、牛具”鼓勵進行生產。一般五年或六年土地升科交賦,畝交糧八升至九升六合不等。

在朝廷的鼓勵下,內地農民大批到西域安家落戶,開墾種地,把往日一片片荒涼的原野變成了一塊塊肥沃的良田。

另外朝廷還允許一部分發配到西域服罪的犯人攜帶家眷,增加西域屯田力量。大順對隨犯人一齊到烏魯木齊的家眷,“酌給地五畝,自行開墾,其未收穫以前,官爲養贍家口”,作爲臨時性措施進行安置。

回屯則是組織大批貧苦的東疆回部土著,前往北疆開墾荒田,組織生產。

莊屯,則是由內地的富豪、大族和大商幫直接投入資金組織生產。由於朝廷在內地對於土地兼併,往往設置了大量限制性條件,所以在內地投資土地甚爲不便。

但是在西域地區,朝廷不僅沒有限制富戶兼併土地,反而出臺大量政策吸引內地富商到北疆組織莊屯。

莊屯生產出來的糧食,也由安西大都督府和本地順朝駐軍直接收購。

這種一本萬利的生意,吸引來了陝西、山西兩省,甚至是一部分遠在浙江的紳商,西出玉門經營牟利。

世祖朝的民族遷徙,改變了西域的整體面貌,破壞了過去西蒙古諸部對北疆地區的壟斷權力,便於大順朝廷採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手段。

西域的地理位置,由東北而西南,先後與喀爾喀蒙古、甘肅、青海和西藏爲鄰。這些地方,除甘肅之外,均爲少數民族居住區,農業比重很小。

甘肅地方,多年供應順軍,民力極其疲憊,平定準噶爾,該省人民雖除掉挽運之勞,而其本身糧食不能自給。

朝廷若從外省調撥糧食,須經河西走廊運送,路程幾近上萬裡。那時西域地區路程,從北疆巴里坤到南疆葉爾羌就有六千里。順朝即使財物充足,客觀條件也不允許,朝廷深知西域駐軍糧食必須自力更生,唯有大興屯田。

那時的情況,可以說先種糧食後駐兵,或者說有多少糧食決定駐多少兵,所以,朝廷自然希望生產糧食愈多愈好,反對減少種地畝數。

甚至出現過伊犁駐軍守將因當地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奏請停止由內地派往伊犁屯田士兵,結果被李來亨大加斥責。李來亨明確說:“西域地方,開墾地畝以備積穀,甚屬緊要。積穀雖多,不患無用,且多墾土地自必多需兵丁,即稍有費用亦屬無幾。今卿等如此奏請甚屬煩瑣,伊從前不致如此糊塗!”

李來亨鼓勵屯田多多益善,才促使天山北部屯田星羅棋佈、四處開花。從東部的巴里坤到西邊的伊犁,北至塔爾巴哈臺,南抵庫爾喀喇烏蘇,從蒙古牧民到回回農民、漢族移民、遣犯、商人,都投入到墾荒的熱潮中。

結果北疆的糧食生產不僅大大滿足順軍設防之需,而且開始外調。西北經略使周祚鼎就因爲西域糧食充裕,商販稀少,提出在烏魯木齊、巴里坤、哈密等地區准許商民報監捐糧,就是向朝廷交納一定數量糧食獲得監生資格。周祚鼎計劃於烏魯木齊、巴里坤、哈密三地,各收監糧十萬石;濟木薩、奇台、穆壘、昌吉等處,各收監糧五萬石,總計爲五十萬石。大量糧食儲備除滿足軍事需要外,還爲移民開發西域準備了條件。

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七章 左鎮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章 裕州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二十六章 歲入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章 李公子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
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豬嶺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八十章 呆迷兒帝國崛起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二十五章 沈莊軍的末路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七章 左鎮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章 裕州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五十一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五十三章 顧君恩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二十六章 歲入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章 李公子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