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

第三十章風雲暗藏

倒不是陳文發現了什麼,而是有人加入了戰團。甚至有很多新科進士參與其中,有利的支撐了陳文的觀點。

倒不是陳文影響了這些新科進士,而是《古文尚書》真有問題。

之前很多大學者都有隱晦的覺得不對,即便是朱熹也是表示過這個觀點。但是沒有這麼了當的直接說出來這一點而已。

其中新科進士程敏政也就是現任兵部尚書程信之子,他在這一番論戰之中,表現的尤爲搶眼。甚至一度將話語權從陳文口中奪過來。

可謂光彩奪目。

同樣新一代展露頭角的人,還有李東陽,等十幾個。

朱祁鎮也是每日看報,揣摩其中各人的文章,不揣摩不行,有些東西他不細細揣摩,他其實是不大懂的。

畢竟朱祁鎮在儒學上的造詣,也就那樣。

如果他不是皇帝,憑藉他的學識考一個秀才或許是可以的,但是考中進士,卻是未必了。

天理報與明報之間的擂臺,成爲這一場大會的前導戰。

一個個大儒的名字與官員的名字分別出現在兩分報紙之上,你來我往的。朱祁鎮也專心研究其中背後的人際關係脈絡。

大明儒學界與大明士大夫,乃至大明官場,幾乎是等於三位一體的。

就好像程敏政看上去是儒家後起之秀,卻也是兵部尚書的兒子,李賢的女婿。背後與陳文之間的關係,也是若隱若現的。

而吳與弼是江西人,他在整場論戰之中,似乎並沒有什麼激烈的反對。卻也與朝中龐大的江西官員都在作壁上觀有關係。

至於薛瑄激烈反對,其實與很多西北士子保守的風格也有關係。

總之,看似你方唱罷,我登臺,但是萬變不離其中。

當然了,北京熱鬧非常的時候,天下之間也並非只有北京。

今年不是一個好年景。

今年是一個閏年,閏三月,鳳陽徐州等地大旱,朝廷緊急截停漕糧三十萬石賑災,情況一段很危機。然後又從江南調了幾十萬石糧食。

在大明強大的國力之下,算是平定下來了。

其中還出了一些人禍,朱祁鎮令大學士王文,親自去鳳陽一帶賑濟,老臣王文老而彌堅,不請旨,就將鳳陽揚州徐州等地的地方官給殺的人頭滾滾,更有都察院的御史吳深牽扯其中。

讓朱祁鎮憤怒無比,令都察院上下整頓。

畢竟都察院外派的御史是監察地方,而今御史與地方官狼狽爲奸,這御史還不如不要。

之後,又有地方上洪水不斷。

不過總體上來說,還算安堵,朝廷有錢賑濟,也不會出什麼大事。

在五月分,東廠終於傳來消息。

朱祁鎮心心念唸的甲骨文,總算是找到了。

這也費了東廠好大心力。

東廠本來是按照朱祁鎮提供所謂藥材,也就刻字的龍骨。

只是或許朱祁鎮忽略的時間,也許是這個時代藥材商人還沒有發現這種效果特別好的有特別劃痕的龍骨。

總之,是沒有找到。

但是東廠還是有辦法的。

這就要看出錦衣衛與東廠的不同了。

雖然錦衣衛與東廠並列。但是人員結構卻不大一樣。

錦衣衛的人員,幾乎都是錦衣衛世襲軍戶,忠誠度得到保障,內部也有訓練,很多是子承父業。所以錦衣衛素質比東廠要高。

而東廠人員一部分是從錦衣衛調過來的。這些人一般是骨幹人員。但是東廠的太監們不希望事事都依賴錦衣衛這幫人。

畢竟,東廠與錦衣衛還有競爭關係。誰知道這些調過來的錦衣衛,是不是錦衣衛的暗子。這可真不好說。

所以,東廠更喜歡外聘人員。

但是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合格的外聘渠道,甚至真正要本事的人,即便是錦衣衛也不想去東廠。

畢竟,錦衣衛雖然名聲不好聽,但東廠名聲比錦衣衛更壞,而且在沒有卵子太監手下做事。

所以東廠招募人員,都是死囚。或者犯事的人。

很多時候,真正能有大罪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所以總體上來說,東廠比錦衣衛更加良莠不齊。

但而今這個缺點卻幫助了他們。

東廠乾脆不去想什麼龍骨了,找了幾個盜墓高手,朱祁鎮圈定的彰德府也就是安陽附近,給挖了一個遍。這才找到了第一批龍骨。

數量並不多,只有三千多片。

一挖出來,就派人連夜送到了朱祁鎮這裡。

朱祁鎮看着手中熟悉且陌生的甲骨文,說道:“好,讓王恕過來。”

不一會兒王恕過來了。

朱祁鎮對身邊這個幾個人都是分工的,于謙是居中主持,而丘濬是更偏向實務一方,王恕卻是一直在修《大明會典》。更偏向務虛一方,只有陳文,他是自己跑出來,想要衝鋒陷陣的。

朱祁鎮豈能不理會之理。

王恕來了之後,朱祁鎮直接將甲骨文給王恕看。

王恕一看,就入了迷。說道:“這是卜辭。”

正如朱祁鎮之前所說,古代一些古文字,對於大儒來說,都是必修課。所以即便沒有認可解讀,王恕也能憑藉自己的學術素養,直接判斷出這些東西是什麼?

或許其中有些字,不認識,但並不妨礙王恕聯繫上下文,大體猜出來這是什麼?

朱祁鎮說道:“這是彰德府上貢的祥瑞,朕一看就知道,這不是尋常東西,王卿你以爲什麼什麼?”

王恕端詳良久,說道:“以臣之見,當是商人的卜辭無疑,只是具體情況如何,臣還需去翰林院請教諸位高賢。”

朱祁鎮說道:“好,而今有三千片,就全部交給你了,只是此事事關重大,你叫上你信得過的人,在宮中整理吧,在整理完之前,就不要出宮了。”

朱祁鎮將準備用這個做降維打擊的,他固然不怕泄密,但是最好能夠保密。

王恕聽了,毫不猶豫的說道:“是。”

對很多讀書人來說,這些東西,有謎一般的吸引力,一看到這些東西王恕的心思都在這上面了,對朱祁鎮一些想法,也無心去揣摩了。

朱祁鎮一邊令,懷恩將幾箱子甲骨片拿過來一邊吩咐道:“首先做兩件事情,一是將能夠解讀出來的文字,先解讀出來,二是將這些甲骨做拓片。整理成冊,交給少府。”

“一個月之內,能不能完成。”

王恕沉吟了一會兒,他隨即說道:“應該能完成的。”

這其實是一個初步整理工作,專門的考究研究,或許是一個花功夫的事情。但是單單做一個初步的整理,翰林院一大批人手,卻不是一件難事。

朱祁鎮打發王恕走了,立即對懷恩說道:“這一件事情,要繼續下去,東廠與錦衣衛在彰德府給我派人盯着。凡是有這種甲片,一片不許外流,全部收入內府之中。明白嗎?”

懷恩說道:“老奴明白。”

懷恩也是內書堂出身,精通儒學。之前如果還不明白,這些甲片的意義,但是此刻已經明白了。

因爲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有很多書籍都被隱藏在各地,有不少後世翻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古文經。

可以說,這些甲骨文,在後世更多是考古學界歷史界的意義,但是在這個時代,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上的大炸彈。

擁有這些甲骨片,就是壟斷對這些東西的解釋權。這是關乎政治權威的事情,是一點也不能馬虎的。

於是乎,一時間安陽這個小地方,成爲了大明錦衣衛與東廠密度除卻北京之外,最高的地方。

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五章 族產
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五章 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