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

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

朱祁鎮也明白,徐晞這樣說未必沒有危言聳聽,加以勸諫的意思。畢竟朱祁鎮也知道,在進宮之前,徐晞與楊溥是見過面的。

但是朱祁鎮的確不敢拿大明十幾萬主力軍團冒險,從陝西到甘肅漫長的糧道,後方可能有的不穩因素,乃至缺水缺糧的可怕處境。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現實。

他即便心中承認自己有些固執了,但是也不表現出來,說道:“徐卿走了數萬裡,遍觀大明九邊,覺得九邊什麼問題最大?”

徐晞聽了心中一時間也有一些猶豫。

九邊的問題?豈止是有,還有太多,但是徐晞也知道,有些話是可以說的,有些話是不可以說的。

徐晞在這一番長談之中,也說了好幾個人名。

但是要麼是沒有具體評價,褒貶的意圖不明顯,要麼就是讚揚。

倒不是而今的九邊衆將都是道德完人,一點錯處都沒有。

卻是徐晞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查看九邊邊防的並非是御史,抓人小辮子的,故而他的重心都放在了各鎮的佈防情況,對於九邊佈防之上的某些缺點,徐晞自然會指出來,比如他所言的東勝衛缺口,導致延安受兵災,莊浪衛的問題,能讓草原與青海連接。

甘肅鎮的戰略縱深太單薄,如果甘肅一旦失去,那麼西北也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可言,說不得大明疆域要大退一步,弄得與宋朝差不多了。

但是這種戰略基本問題,是不用哪個總兵官來負責的,他們也負擔不起這個責任。

而今朱祁鎮的問題,卻讓徐晞不好回答,雖然弄一個問題糊弄過去,顯得徐晞能力不夠,但是真要說出一個問題來,卻是得罪一大批人。

張輔可是還在內閣之中。

徐晞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覺得再合適不過了,說道:“陛下,有一件事情,臣不吐不快。”

朱祁鎮說道:“徐卿請講?”

徐晞說道:“太祖祖訓,宦官不得干政,即便內廷之中掃不了此輩,也不當讓其放縱在外,而今九邊重鎮,沒有一次沒有宦官監軍,此輩常言乃是陛下之耳目,橫行無忌,壓制九邊鎮將,文武官員,有功,則曰我之功也,有過,則曰人之過也。至於橫行不發,縱下面韃軍作奸犯科者,數不勝數。恐失九邊軍心。”

朱祁鎮聽了,心中苦笑。這個問題,他還真不知道如何解決了。

因爲這些太監所言不錯,他就是這些太監的總後臺。當然了,朱祁鎮也承認,徐晞所言有一部分是對的,有一些太監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是有一些太監的確是能臣,不過是肚臍下面三寸的地方,少了二兩肉而已,比如說亦失哈,比如說劉永誠。

而今九邊之重要,即便是太皇太后也沒有撤掉九邊太監監軍的意思,要知道,太皇太后在宣德十年,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可以罷一切不急之務,並將很多鎮守太監,全部召回了。

唯獨九邊的太監,在進入正統年間之後,不減反增,即便楊士奇在的時候,對這一件事情也沒有說過什麼。

仁宗皇帝登基之後,在九邊安插文臣,令巡撫或者巡按與總兵互相制衡,而宣德年間將太監監軍發揚廣大。

早已在九邊形成了,文官,太監,武將三層之間的制衡。

各地雖然還是總兵官爲尊,但不管文官還是太監的意見都不可小視。凡是遇見大事,必須是他們三人聯章上奏說明此事。

這種制衡模式,宣德年間形成,太皇太后默許的。只是在太皇太后去世之後,王振的權力大爲膨脹,已經讓很多人不滿了。

其實整個正統年間,王振的勢力都是在膨脹之中。

太皇太后在正統四年之前,對這一件事情都是默許,甚至鼓勵的。畢竟太皇太后一直擔心朱祁鎮扛不住這個擔子,寧肯培養出一個權閹,也不想培養出一個權臣出來。

在正統四年之後,太皇太后倒是發現朱祁鎮能力足堪大任,就對王振減少了很多扶持,但是朱祁鎮還在繼續扶持王振。

王振掌控司禮監,除卻東廠在金英手中之外,大內乃是天下的宦官都要唯他是尊。特別是太皇太后去世之後,朱祁鎮的作風大變,變得沉默起來,但是王振的卻變得囂張起來。

朝中已經有一股倒王的風潮。

其中就掛戶部侍郎掌管海關的李時勉最爲激烈。

這幾年來,李時勉坐鎮天津,沿海幾個港口陸陸續續的完成開發,不過經濟總量在這裡放着,雖然幾乎每一個省都一個海關,但是海關賦稅總額,也沒有超過五百萬。

畢竟大明外貿的經濟總額還是有限的,在西方還沒有來到東方之前,整個東西貿易額,或者說東南亞內部貿易額並不是沒有天花板的。

再加上其中這樣那樣的原因,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大明海關稅大概就是五百萬兩上下了。

即便如此,周忱也不火坐視這一筆錢不流入戶部,在戶部之外,所以今年周忱多次上奏,就是海關納入戶部之中。

最後朱祁鎮答應了,李時勉以戶部侍郎的身份主持海關,在京城擇地修建海關總署,作爲戶部的下級衙門。

李時勉進京之後,第一炮就打向了王振。

卻是因爲寧波倭案。

什麼是寧波倭案,就是在正統六年,一路倭寇在寧波上岸,攻克了大嵩千戶所。具體來說不過是數百人而已。

朱祁鎮也是大怒,當時就令鎮海衛指揮使王英總領船隊,圍剿倭寇,並令魏國公出面主持。

這一隊倭寇倒是還打發,王英抓住尾巴之後,打了一半,逃了一半,其中有幾十個人居然飄到了朝鮮。

被朝鮮國主抓住之後,送到北京。

弄得朱祁鎮有些尷尬。下令讓這些倭寇到菜市場走一趟,不必說了,還必須以派使臣去朝鮮宣佈賞賜與感謝。

就這一件事情,就牽連的寧波海關當年的賦稅。李時勉上奏,說大嵩衛千戶,乃是走了王振的門路,才得已襲職。並指責王振數項大罪,很多文官羣起而爲之。

逼得王振向朱祁鎮謝罪,並辯解一番。

對於王振的辯解,朱祁鎮有一些信有一些不信,王振自己貪財的一些行爲,他是知道的。但是王振是一個最討厭下面人給他耍花樣的人,也就是他挖王振貪財,那是理所應當,但是下面的人敢從他手下多拿一兩銀子,王振就弄死他。

所以,朱祁鎮對於王振縱然下面發財從來是不信的。

但是朱祁鎮敲打了一下王振,畢竟主僕之間這麼多年的情分,還是要保全的。

而且,官場之上,但凡明白一點的人,能不知道王振乃是朱祁鎮的人。朱祁鎮很擔心倒王振乃是對朱祁鎮的試探。似乎是朱祁鎮在太皇太后死後,不再積極謀求這個改革那個改變之後。

很多事情都是你退一步,下面的人就會進一步的。

朱祁鎮出面與楊溥協商,楊溥費了不少功夫,這纔將下面倒王振的風暴,給壓制下去了。

但是風波壓制下去了,但暗潮卻沒有平息,似乎反閹黨,反王振,已經成爲很多文官的政治正確了。

所以,徐晞不敢得罪張輔,朱勇這一票勳貴,卻並不怕得罪王振。

畢竟,朱祁鎮對王振的約束也是很嚴的。

以至於很多人彈劾了王振之後,也沒有吊事,大家膽子就大了起來,頗有有事沒事,彈劾一下王振,沒事有事,再彈劾一下王振。

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
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