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藏地

第九十八章藏地

誠然,而今的瓦刺僅僅有全盛之時瓦刺的一半,甚至還有不足。

瓦刺兵力民力財力遠遠沒有到也先的時候。

但是阿次帖木兒最少穩定住陣腳了,發動西征,再次豎立起威望與信心。

剛剛退回西域那種惶恐不安之情已經不在。

阿次帖木兒在其中各種手段,就好像是用近乎發配的手段,將伯顏帖木兒送到北京一年,清除了他最大的潛在對手。至於那些不服從阿次帖木兒的將領,阿次帖木兒從來是沒有手軟過。

對內軟硬兼施,對外更是大勝正察合臺,平亦力把裡。遙控哈密,這才讓有今日的瓦刺。

這樣的人,決計不是一個傻白甜。

他不可能看不道和碩特部對瓦刺威脅。

阿次帖木兒卻無動於衷。

這隻能說明阿次帖木兒所謀者大。

昆圖猜不透這個謎底。所以他只能一直提心吊膽。

阿次帖木兒似乎看出了昆圖的心思,終於在一日,阿次帖木兒將昆圖留下來,兩個人獨處大殿之中,作陪的只有伯顏帖木兒。

可以說是瓦刺核心領導層了。

阿次帖木兒說道:“我常常想一件事情,如果當時我父親與脫脫不花大汗通力合作,會不會有這樣的下場?”

阿次帖木兒搖搖頭說道:“大明太強大了,或許還是會敗的,但是決計不會敗的這麼慘。如此狼狽的回到西域。”

說到這裡,阿次帖木兒目光炯炯,看着昆圖說道:“有很多人說和碩特部太強大了。不是瓦刺之福,他們都是別有用心之人,在我看來,和碩特部的強大,就是我瓦刺的強大。我豈能因爲奸邪小人之言,而做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我父親臨終的時候,讓我一反他說做說爲,他在臨終的時候,也是後悔當初對孛兒只斤太苛刻了。”

“今日我阿次帖木兒對天盟誓,從今瓦刺與和碩特部親如兄弟,永不相侵,違者天厭之,天厭之。”

昆圖聽了立即說道:“我昆圖也代替和碩特部對天盟誓,永遠服從瓦刺大汗,違者天厭之,天厭之。”

說實話,昆圖對阿次帖木兒所言未必相信。

誠然,蒙古人對誓言是比較相信的,但是昆圖與阿次帖木兒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豈能幼稚到如此地步。

成吉思汗與札木合還是安答,最後還不是殺了,唯一的待遇不過是所謂的不流血的死亡而已。

有什麼用?

阿次帖木兒自然也知道這一點,他話音一轉說道:“這幾年,我每年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見,但是北京都拒而不納,而今甚至連嘉峪關都過不了了。”

“而這幾年石亨在漠北,厲兵秣馬,于謙在甘肅屯兵積糧,可見南朝滅我等之心不死。”

“而今南朝有漠南漠北,馬匹之數,恐怕還在我們之上,一旦南朝大舉西征,如何抵擋?”

阿次帖木兒說到這裡,微微一嘆。

伯顏帖木兒與昆圖的臉色都微微變色。

下面的普通人都在慶祝這幾年瓦刺實力恢復,日子過得蒸蒸日上,但是真正有見識的人都明白,從大明的政治態度上來看。

大明西進是必然的,唯一不確定的就時間而已。

昆圖心中也釋然了一點,暗道:“原來如此。”如果說是因爲外部壓力,讓阿次帖木兒不得不,保持內部的和平,那麼做出一些讓步。

昆圖倒是能相想通了。

只是他未免將阿次帖木兒想的太簡單了一些。

阿次帖木兒忽然問道:“和碩特部中,信奉喇嘛教的人多嗎?”

昆圖微微一愣,說道:“不少。”

藏傳佛教在蒙古之中擴散開來,卻也有一個先後的問題。昆圖的和碩特部是出自阿岱汗,也就是元朝正統一脈。

而元朝封八思巴國師,信奉的人數不在少數,而今這種傳統依然保留着。

與和碩特部相比,瓦刺倒是信奉長生天的人比較多。

當然了察合臺汗國卻是因爲地理原因,信奉回回教的卻有不少。

阿次帖木兒說道:“面對南朝攻勢,不可坐以待斃,我有一策,想要和碩特部做,如果和碩特部能夠做成了,和碩特部就不必爲瓦刺之下,你就是第一代和碩特汗。”

昆圖大驚,說道:“臣不敢。”

阿次帖木兒說道:“沒有什麼敢不敢的,孛兒只斤家族本來就是要稱汗的。到時候我們稱兄弟之國便是了。”

阿次帖木兒不等昆圖的反應,就說道:“藏地大亂在即,有人加害佛法,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入藏護持佛法。”

昆圖聽了這一句話,心中忽然明白,阿次帖木兒的用意。

阿次帖木兒並不是沒有感受到和碩特部強大對瓦刺的影響,只是阿次帖木兒不想內訌,而是給和碩特部另外一個出路,那就是入藏。

其中風險如何,昆圖並不知道。

但是他很知道,他拒絕不了了。無他,阿次帖木兒如此客氣,如果不遲敬酒,就要吃罰酒了。

他只能說道:“自然願意。”

“好。”阿次帖木兒大聲說道:“不愧爲蒙古好漢。”

阿次帖木兒日思夜想都想這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應對大明的攻勢。

他很清楚一件事情,在燕然山之戰後,瓦刺的騎兵對明軍騎兵也不佔據優勢了,這就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瓦刺賴以爲長城的騎兵,不能抵擋明軍的話,其他什麼辦法都不頂用的。

真正有效的辦法,卻是沒有想出來。

但是牽制明軍的辦法,卻是想出來一個,那就是擴大戰場,爲明軍找一處新的戰場,讓明軍一時間沒有精力來管西域。

這也是安南與大明的戰爭給阿次帖木兒的靈感。

那麼選什麼地方,衛藏就到了阿次帖木兒的眼中。

之所以選這裡,一來就是瓦刺能夠得着。雖然不能從東部進入西藏,但是卻可以從西邊進入西藏。

也就是說,瓦刺如果進攻西藏的話,在路線上是沒有問題了。

而且西藏內部紛亂更是加劇了帕竹一家內部紛爭,已經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甚至兄弟之間,爲了爭位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更是因爲帕竹家族內部紛爭,也波及到其他地方,比如藏傳佛教內部的爭鬥

藏傳佛教內部本身就是紛爭的,但是這種紛爭在帕竹家族強盛的時候,是被壓制的。而且由於佛家在藏地的特殊地位。

很多寺院都是有農奴,有土地的。也就是這些藏傳佛教的爭端,決計不是如中原佛教爭端,弄出擊個公案就行了。

他們更偏向於肉體上的消滅。

於是西藏內部已經混亂不堪,帕竹家族已經不能完全控制衛藏了。

所以派兵攻略並不是太難的。

至於瓦刺爲什麼不自己進攻,卻是在阿次帖木兒看來,衛藏之地,不過是一塊雞肋,一塊死地而已。

首先西藏地廣人稀,物產不豐,即便是打下來了,又能給瓦刺帶來多少好處,反而瓦刺分兵駐守衛藏,反而消弱了自己的力量。

阿次帖木兒不過是想用衛藏這裡的牽制大明的實力而已。並不是想消耗自己的力量。

如此一來,和碩特部就入了阿次帖木兒的眼。

和碩特部的強大對瓦刺沒有影響嗎?不,影響太大。阿次帖木兒甚至暫停西征,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任何時候一個國家,一個聯盟,只有一個核心。和碩特部的強大已經破壞了這個平衡。

派和碩特部去西藏,對瓦刺來說,是一舉而兩得,一方面消除眼中釘肉中刺,另外一方面,對和碩特部未必不是好事。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章 議政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八章 北元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禮樂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章 議政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八章 北元